我看到了一切 第328节

  由于氚的半衰期只有十二年多,因此该同位素在天然水体之中的含量非常低,近乎于没有。

  而氕在天然水中的含量为99.98%,氘在天然水中占比为0.02%。

  因此通过纳米管技术分离出来的重水之中,99.9999%都是氘为主,只有非常少量的氚。

  看着方腾龙手上的透明容器,这就是昨天晚上提炼的1公斤高纯度重水。

  按照实验报告的数据,通过碳化硅纳米管提炼的重水,提炼成本和之前的普通碳化硅纳米管提取纯净水差不多,也就是一立方米大概在几分钱左右。

  要知道,采用目前国际主流技术提炼一立方米重水,成本大概需要200万华元左右,这是国内这边的提炼成本,如果是国外,这个成本会更加高。

  高纯度重水的核心用途自然是核工业。

  一立方米几百万的成本。

  和一立方米几毛钱的成本。

  两者简直是天壤之别。

  更加可怕的一点是,这种碳化硅纳米管提取重水的技术非常简单,只要有设备,国内任何一个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海水淡化厂都可以快速生产,根本不需要大规模改动生产线。

  关键是这种生产工艺提炼出来的重水纯度非常高,可以直接作为氢弹的原材料,或者作为核工业的重水中子缓冲剂。

  刘同信看向方腾龙问道:“可以将重水和超重水进一步分离吗?”

  方腾龙点了点头:“可以,不过我今天上午将几百公斤重水进一步分离之后,通过同位素测定技术,发现留下来的浓缩液中,超重水含量不断提升,我担心出现核事故,便停止了进一步提纯处理。”

  “你处理得非常好,如果不断浓缩超重水,确实可能会出现核事故。”

  “这也是我急匆匆通知刘博士你过来的原因。”黄重义同样清楚这件事非同小可。

  要知道方腾龙搞出来的这种超精确分离技术,理论上可以将氕、氘和氚三种同位素完全分离开来,形成纯度99.9999%以上的高纯度氕、氘和氚。

  如果是高纯度的氕、氘,问题还不大,毕竟这两个同位素是相对稳定的类型,但氚形成的超重水可是不稳定的放射性元素,一旦浓度达到90%以上,其不断产生的贝塔衰变,会释放出电子和反中微子。

  当然,贝塔衰变比起其他核衰变,倒是没有什么大危害,主要是该类型的衰变,穿透力非常弱,只要科研人员不赤身裸体接触,一般不会出现健康风险。

  而氚元素衰变的产物是氦3,这东西的价值倒是非常高。

  也就是说,如果从核衰变的转变,以及地球表面的水体含量来看,全球的水体之中大概含有14亿吨左右的超重水,如果这些超重水都通过核衰变成为氦3,地球其实并不缺乏氦3。

  那为什么人类还是对月球的氦3资源垂涎欲滴?

  答案自然是重水、超重水的分离提纯技术不行,成本比较高,特别是超重水的提纯成本,比重水还高非常多。

  就算是获得了超重水,还需要存放几十年,才可以让绝大部分超重水中的氚衰变成为氦3。

  提纯成本、管理成本、储存成本、时间成本,综合叠加起来,还不如直接发火箭去月球开采提炼氦3。

  而地球水体之中的超重水,每年虽然会通过衰变产生大量的氦3,但氦这种东西有两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一个是氦属于惰性元素,它几乎不和其他元素结合,而是会形成氦气。

  第二个问题,就是氦气非常轻,一旦其出现在大气层中,根本不会在地面堆积,而是快速向上漂浮,然后飘到外太空去。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氦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排行老二的元素,按道理来讲,应该是宇宙中含量第二高的元素,却在地球表层混成了稀有气体。

  究其根本,就是因为地球没有办法保存氦气,只能眼睁睁看着氦气逃逸到外太空,成为外太空的星尘。

  而现在方腾龙搞出来了的这一套技术,就为氦3资源的生产,带来了全新的希望。

  只需要通过沿海的海水淡化工厂,源源不断提炼重水和超重水,然后将这些重水和超重水进一步分离,分离出高纯度的超重水。

  然后将这些超重水储存起来,只需要等12.3年,即第一个半衰期过去,那储存的超重水,就有一半的超重水中的氚,会转变成为氦3。

  理论上,1吨超重水经过第一个半衰期后,大约可以产生136公斤氦3。

  以现在民勤集团掌握的技术,只需要在海水淡化工厂的工艺之中,加多两道提纯工艺,一吨氦3的提炼成本大概就是几十万块钱。

  当然,如果将这些成本分摊到海水淡化工厂的淡水生产之中,那其实并不需要每吨几十万块钱的提炼成本。

  就算是每吨几十万块钱的生产成本,对比来看,还是物有所值的。

  因为理论上,1吨氦3通过可控核聚变可以产生大约10亿千瓦时的电能,哪怕是按照目前现在国内的平均电价0.4元每千瓦时计算,10亿千瓦时的电能也价值4亿元左右。

  不过这种计算显然不够精确。

  毕竟可控核聚变的其他成本投入也不小。

  但是如果可以直接采用氦3作为可控核聚变的核燃料,倒是可以降低可控核聚变的一部分技术难度。

  现在全球的可控核聚变项目,别看都吹得天花乱坠,仿佛过几年就可以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营运。

  实际上,现在可控核聚变有非常多缺陷。

  包括反应系统的材料难题、超高温等离子体的控制难题、中子照射难题、氢脆难题、核燃料难题等。

  如果采用氦3作为可控核聚变的核燃料,至少可以解决三个难题,即中子照射难题、氢脆难题、核燃料难题。

  中子照射、氢脆这两个难题,也是导致可控核聚变系统的材料要求非常苛刻。

  恰好氦3产生的核聚变反应中,不会产生严重的氢脆和中子照射,这进一步降低了系统的整体材料要求。

  同时民勤集团还获得了母公司海陆丰公司的水银硅管常温超导技术。

  因此现在如果这些技术可以组合起来,可控核聚变似乎只剩下最后一步了。

  其实最后一步的高温等离子体流体控制问题,现在已经没有太大的难题了,因为这几年国内这AI技术上,和工程模拟技术上,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比如长安的星环聚能公司,他们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从传统的托卡马克装置和仿星器,衍生出全新的技术路线。

  如果星环聚能公司可以获得海陆丰公司、民勤集团的技术和材料支持,估计不用几年就可以搞出商业化的可控核聚变系统。

  刘同信思考了一会,觉得这件事不是他一个人可以决定的,便出了实验区,通过内部的特别线路,拨通了一个电话。

  嘟嘟嘟…

  “喂,你好,我是民勤集团第三实验室的刘同信,请问是杜总吗?”

  “刘同信?”

  过了片刻,电话对面似乎弄清楚了他的身份,便简明扼要问道:“刘博士,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忙?”

  “杜总,我们实验室最近研发出一套新技术,可能涉及到战略安全,我需要您亲自过来一趟。”

  一听到涉及到战略安全的技术,杜国建便瞬间严肃起来:“涉及战略安全?好,你们还在实验室吧?”

  “是的,我还实验室。”

  “等一下,我看一下行程表…”过了一会,电话对面再次传来杜国建的声音:“刘博士,下午一点半有时间吗?”

  “有。”

  “好,你们准备好相关的材料,我下午一点半会过去一趟,不过我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

  “好的,我尽量安排好汇报工作。”

  “那就下午见。”

  挂了电话。

  刘同信看了看手机的时间,此时已经是上午十一点半了,他赶紧转过头看向黄重义,吩咐道:“重义,你们先吃饭,争取十二点半返回实验室,然后准备好材料,待会我和你们一起整理。”

  “好。”黄重义也严肃地点了点头。

  很快第三实验室的全体员工便提前下班吃饭。

  对于这种科研团队来讲,他们上班的时间往往是不太固定的,特别是遇到这种重大项目的时候。

  他们很多人只用了半个小时左右,就吃了午饭,便急匆匆赶回实验室,对各种实验数据进行全面整理。

  刘同信也没有回去,而是留下来帮忙向,带过好几个项目的他,对于这种科研项目的汇报工作非常熟练,这极大减少了黄重义、方腾龙等人的工作量。

  在不知不觉中,时间就到了下午一点半。

  杜国建的电动中巴车,缓缓停在了第三实验室的大门口。

  刘同信笑着说道:“杜总,欢迎过来第三实验室莅临指导。”

  “刘博士别打趣了,我就一个管理人员,可不是科研人员,今天没有什么莅临指导,单纯就是过来听课和给你们服务的。”杜国建笑着摇摇头。

  民勤集团虽然有国资成分,但一直都是海陆丰公司在管理,因此公司的风气也偏向于海陆丰公司。

  海陆丰系的企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是完全分开的,不存在什么管理人员挂名科研项目的情况。

  如果想搞研发,就只能成为科研人员。

  如果想搞行政管理,那只能成为管理人员。

  两者是不能混淆的。

  这种规定主要是为了避免公司的行政管理人员,通过职务之便,霸占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

  因此杜国建才说自己是过来听课和服务的,主要是所有的管理人员上岗之前的专门培训过的内容。

第306章 机密文件

  进了实验室的办公区。

  杜国建没有说什么套话,直接询问起他们搞出了什么新技术:“刘博士,给我介绍一下新技术的具体情况吧!”

  “好,事情是这样的…”刘同信一边说,一边就整理好的文件递给对方。

  听着刘同信的描述,杜国建接过文件,低头浏览起来。

  十几分钟后,他才抬起头来,目光灼灼地看向方腾龙:“方研究员的成果确实涉及到战略安全,不过你放心,虽然可能需要严格保密技术,但是公司内部一定会记录好你的功劳,同时也不会亏待你的。”

  “我理解公司的顾虑,也愿意接受公司的保密安排。”方腾龙自然没有什么意见。

  他成为海陆丰系的科研人员,就已经有了觉悟。

  从去年七八月份开始,欧美学术界还搞了很多次学术会议,邀请了海陆丰系的科研人员去欧美进行交流,结果同样被拒绝了。

  特别是去年年底,诺贝尔奖提名江淼和林书雅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被两人直接拒绝之后,就代表着海陆丰系和欧美学术界彻底撕破脸皮了。

  现在方腾龙搞出这种成果,他自己非常清楚这种技术背的价值,同时他也没有拿诺贝尔奖的想法,不过国内的国家技术奖之类,估计是很容易拿到。

  不过考虑到需要保密,他估计最近这几年肯定不会公开这个技术的。

  一旁刘同信笑着拍了拍方腾龙的肩膀:“我非常看好阿龙的这个技术,目前主流的氘和氚的提炼技术,其需要的成本非常高,我们可以做到几乎白菜价,同时还可以助力可控核聚变的进一步发展。”

  看完了文件的杜国建微微点头,他虽然没有从事技术研发工作,但他是西工大毕业的工科博士,基本的理科素养还是具备的。

  而刘同信等人在整理报告的时候,也尽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因此只要浏览过文件,就基本知道这个技术的价值了。

  在文件上,刘同信等人也采纳了一部分对比数据。

  比如氚元素目前全球年产量仅约2到3公斤,成本高昂约每克20万华元。

  没有看错,不是每吨20万华元,而是每克20万华元。

  若通过此技术,每吨超重水可提取约272公斤氚,其提炼成本只需要每克1.83华元,将彻底解决聚变能源的燃料短缺问题,进一步推动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应用。

  方腾龙倒没有志得意满,而是挠了挠鬓边说道:“杜总,目前就算是我们可以提供廉价的超重水,我估计可控核聚变要进入商业化阶段,还是比较困难的。”

  他之所以选择泼冷水,就是担心公司的管理层盲目投资,对于这种情况,他想要提前打预防针,免得到时候被牵扯到。

  刘同信也是这个想法,因此他补充道:“杜总,阿龙说得不错,目前就算是我们可以提供廉价的超重水,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仍然是任重道远。”

  “哦?”杜国建随即也从兴奋之中冷静下来,他只是机械设备设计类型的工科博士,虽然知道一些核物理的简单概念,但并没有深入了解过,因此他希望了解一下详细情况:

  “方研究员给我解解惑。”

首节 上一节 328/4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