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错,他们的解决方案就是海上钻井平台。
要知道琼州海峡的平均深度为44米左右,最大深度差不多是114米,这个深度采用桩腿式海上平台,完全可以牢牢固定在海面上。
而桩腿式海上平台虽然需要打桩的,不过其打桩过程和传统意义上的建筑打桩有所不同。
桩腿式海上平台一般指自升式海上平台,到达作业地点后,平台的桩腿会下放至海底。
在较软的海底地质条件下,桩腿会依靠自身重量和平台提供的压力,逐渐插入海底土层,这个过程类似于打桩,能使桩腿深入海底一定深度,为平台提供稳定的支撑力。
如果在海底地质较硬的情况下,则可能需要借助专门的打桩设备辅助桩腿插入海底,比如使用桩锤等设备对桩腿进行锤击,使其克服土层阻力,达到设计的入土深度,以确保平台在作业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显然琼州海峡的海底,属于泥沙型的柔软海底,并不需要打桩固定,只需要使用平台的本身桩脚插入海底泥沙层即可。
如果是普通大桥,根本不能采用这种方案,因为普通大桥的重量太大,海上平台可能会被压陷到海底之中。
只有采用硅泡沫体材料,将整体重量压缩下来,才可以考虑采用这种方式,用海上平台替代固定的钢筋混凝土桥墩。
而硅泡沫体材料的高强度,还可以让斜拉桥的跨度非常大,避免需要建设一大堆海上平台挤在一起的情况。
既然采用这种可以移动的海上平台,那就带来了一个好处。
就是不需要担心地震。
为什么可移动的海上平台不用担心地震,原因就在于整个平台和海底没有刚性连接。
如此一来,就算是发生大地震,地震撕裂了琼州海峡的海底地层,只能造成一部分桥体位移,事后再次调整位置,就可以让大桥恢复正常。
而且这种方案还有另一个优点,那就是方便建造和维修。
毕竟海上平台是可以使用驳船推动的,完全可以其他地区建造,然后再拖拉到指定海域布置。
如果哪天需要维修或者报废了,还可以建造一个备用的海上平台,两个平台直接调换即可,可以实现快速维修、快速替换,保证大桥畅通无阻。
而且这种设计,还隐藏着一个潜在的特殊用途。
什么特殊用途?
就是一旦有需要,可以快速布置一座跨海大桥,如果提前准备好全部的海上平台,只需要几天时间,就可以布置起一座高承载力的跨海大桥。
这种用途以后肯定会用到的。
毕竟国内的几个大型岛屿和三个核心海峡,在2035年可是要高铁的,没有快速建设跨海大桥的能力,如何实现这一点?
反正只要横沙岛大桥的技术验证完毕,那国内三大海峡的跨海大桥就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对于这些事情,远道而来的苏曼、奥马尔等人自然不知道,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感叹赛里斯的日新月异。
就在他们站在岸边欣赏着这个“发达国家”的景色时。
又有一艘飞艇从不远处的横沙岛飞起来。
而且这飞艇竟然向浦东新区飞过来。
随着飞艇快速靠近,阿里不由自主地吞了一口水:“咕噜…好大!”
其他人也被震住了。
毕竟之前隔着十几个公里,看起来就像一个热气球飘在半空中,并没有什么大小的对比,因此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而此时此刻,这艘飞艇已经来到他们的头顶上空。
“魔都消防?”苏曼看着飞艇侧面的涂装喃喃自语。
只见这艘飞艇飞向一栋大楼。
此时苏曼等人转过头,才看到远处有一栋大楼正在冒烟,而且这大楼的高度至少五十多层。
消防飞艇是魔都向蓝鲸飞艇公司特别定制的型号,可以一次性拉100吨水和100吨二氧化碳干粉。
特别改造的外壳,加上一层氦气气囊,可以隔绝内部主气囊的氢气,避免被火灾波及到。
飞艇抵达发生火灾的大楼附近,以居高临下的优势,将一条机械臂伸展下去。
远程控制的消防员,按下喷水开关,顿时水柱直冲着火的区域。
紧接着另一条机械臂又伸展下来,二氧化碳干粉也紧随其后,覆盖在着火的位置。
不到二十分钟。
火灾就被扑灭,而室内的零星着火点,则由下面爬上来是消防员进行补刀。
这个效率非常惊人,而且效果也非常好。
飞艇灭了火灾,就快速飞回横沙岛基地补给和待命。
第288章 濒临瓦解
奥马尔收回羡慕的目光。
一旁的阿里则摇了摇头:“这种飞艇用来灭火,倒是挺好用,不过我们埃及那边就开罗有可能采购,其他地方用处不大。”
众人自然理解阿里的意思。
毕竟埃及除了首都开罗,其他地方并没有多少高层建筑。
没有密集的高层建筑,只为几栋大楼就采购一艘消防飞艇,估计会得不偿失。
魔都消防有资本采购消防飞艇,那是因为魔都的高层建筑非常密集,加上横沙岛飞艇基地可以提供维护,不需要专门建设一个飞艇基地。
如果没有这种便利条件和使用场景,就采购消防飞艇,每年的维护费用,还有飞艇基地的配套设施,就是非常大的负担。
奥马尔转过头询问道:“苏曼,有什么推荐考察的地方吗?”
“我想一下…”苏曼边思考,边拿手机检索魔都的一些情况,毕竟他以前对魔都的印象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现在情况肯定有很大的变化。
在手机上检索了十几分钟,突然他看到了一个比较适合的地方:“奥马尔经理,既然我们是过来采购粮食的,不如我们去考察一下当地的农业吧?”
“农业?”奥马尔也觉得这个方向不错,虽然他们可以趁机过来魔都吃喝玩乐,但总要有些名目:“你有什么推荐?”
苏曼笑着说道:“去对面的岛屿,那个岛屿有大量农场,我们可以考察一下赛里斯的农业技术。”
“可以,你带路。”
“没问题。”
通过隧道和魔都长江大桥,一行人包车来到了崇明岛。
很快他们就抵达此行的目的地:海陆丰公司崇明岛分公司。
这个分公司主要是生产各种不耐运输的蔬菜水果,同时还在崇明岛经营水产养殖。
由于海陆丰公司对于这些不涉及保密技术的区域,是允许消费者进来参观,因此奥马尔一行人很容易就购买了参观身份卡。
其实如果魔都本地人,或者常住人口,办理会员之后,可以直接刷身份证,或者通过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电话话号码识别,都可以很容易进入农场、养殖场。
少数不允许外来人员参观的农作物、水产养殖项目,则是那些容易受外来因素干扰,或者感染外来细菌、真菌的类型。
这些不允许参观的项目,一般不会靠近大都市圈。
拿了身份卡之后,奥马尔一行人来到了第一个参观项目。
“这是蜜瓜?”看着架子上,用网兜专门兜住的蜜瓜,奥马尔并没有太惊讶,毕竟埃及有蜜瓜西瓜之类的产品。
苏曼给众人介绍了一下:“各位如果想购买,可以到餐饮区购买,那边有成熟的蜜瓜。”
“好的,苏曼先生。”
奥马尔等人虽然想吃喝玩乐,但不代表真的什么事情都不干,他们在了解这里的农作物品种、产量、农业技术。
突然阿里发现一个细节,他小声问道:“苏曼兄弟,这些农场的工人在做什么?为什么更换塑料地膜?我看这些塑料地膜也没有坏掉?”
“我问一下。”
一行人靠近这种更换塑料地膜的农场工人。
“你好!我是来自埃及的游客苏曼。”
正在埋头干活的工人,听着半生不熟的普通话,漫不经心地抬起头来:“你好,这边是作业区域,麻烦你们到其他区域参观。”
苏曼干笑着问道:“我就是好奇,这些地膜应该是好的吧?为什么要更换?”
“你说这个地膜?”工人回忆了一下保密条款,公司并没有要求对新型地膜进行保密,毕竟这是要上市销售的产品,自然没有保密的必要,他便缓缓回道:
“这是新型地膜。”
“哦?有什么区别吗?”苏曼好奇地摸了摸地膜,发现和老地膜没有太多区别。
“区别大了,这是可降解的碳源地膜。”
苏曼和农场工人聊了一会,才搞明白这种新型地膜的情况。
翘首以盼的奥马尔开口问道:“苏曼,这种地膜有什么特别吗?”
“这是一种新型的可降解地膜,听说是采用菊糖制造。”
“可降解?”
“慢着…你刚才说什么?这种地膜是一种糖制造的?”
众人七嘴八舌讨论着。
苏曼刚才也非常惊讶,因此重复确认了几次:“是的,是一种从菊花提取的糖做的。”
阿里看着不远处一大堆地膜卷材,目光有些难以置信,随即喃喃自语起来:“赛里斯已经富裕到使用糖制造地膜了吗?”
“好像这种糖,人体是不能吸收的,加上工业生产的副产品,因此成本非常低。”苏曼也说出自己刚才问到的一些内容。
事实上,菊糖确实非常便宜,目前海陆丰公司在哲里木地区的橡胶草农场,已经累计种植了三百多万亩,每年可以获得几十万吨菊糖,其中一部分作为食品原材料使用了,剩下的绝大部分都被拉去提炼聚乳酸塑料。
奥马尔还是心存疑虑:“苏曼,这种塑料膜真的可以降解吗?”
“应该可以吧?”苏曼也不太确定,毕竟他也是道听途说。
阿里也是满眼疑惑:“不过为什么更换这种塑料膜?仅仅是因为可降解?”
苏曼将刚才听到的一部分内容,重新组织了一下,才缓缓解释道:“那倒不是,主要原因是便宜,还不需要使用石油和煤炭作为原材料,另外这种塑料分解在土壤之中,可以补充土壤的碳。”
“哦?便宜?”奥马尔来了兴趣。
别看埃及连接西亚和北非两个全球石油天然气主产区,实际埃及的石油天然气储量非常少,根本不够自己使用。
要不是拿回了苏伊士运河的管理权,加上每年不在少数的侨汇,埃及的日子和会更加困难,当然,现在他们的经济也好不到哪里去。
毕竟尼罗河河谷和尼罗河三角洲的人口承载力是有极限的。
目前埃及人口达到了1.2亿,每年需要庞大的粮食,哪怕是每年人均消耗200公斤粮食,也至少需要2400万吨粮食。
然而埃及每年只能生产900到1000万吨小麦,700到800万吨玉米,500万吨左右的水稻。
哪怕是丰年,也只有2300万吨左右。
而更加棘手的问题,是埃及人主要吃大饼,玉米有很大一部分是饲料。
这导致埃及每年需要进口至少1000万吨小麦,用于生产面粉,来填补国内的面粉缺口。
要知道根据联合国的标准,年人均250公斤粮食,那是基本口粮线,仅仅只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如果要达到安全线,则至少需要达到年人均400公斤粮食。
埃及自产的粮食,连年人均口粮200公斤都还不到,不进口粮食,那就真要完蛋了。
这也是面对不断上涨的国际粮食价格,埃及粮食贸易公司会顶着压力,寻求赛里斯的廉价粮食的根本原因。
他们的外汇储备有限,收入预期也不高,粮食价格波动一点,对于他们而言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