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木材如果泡水之类,会不会膨胀?”孔克己好奇地询问道。
“如果长期泡水,肯定会出现膨胀,但如果是几个小时的接触,一般不会明显膨胀,因为这种真菌被灭活之后,其菌体结构的孔洞已经固定下来,内部充满了空气。”石浩又补充道:
“我们还会进行蜡液浸注,注入椰子油蜡,从而提升人造木的抗水性,而且由于人造木存在大量细微的孔洞,这些孔洞被油蜡填满后,不仅仅会产生疏水性,还会产生自润性,不需要进行打蜡,只需要擦洗一遍,就可以形成明显的蜡膜。”
一个研究员将一块木头递过来:“孔经理,这就是注蜡之后的人造木。”
孔克己接过来,用手抚摸着木头的切割面,果然非常光滑,还带有类似于打蜡之后的光泽,不过他拿起来的时候,发现重量有些沉手:“重量增加了多少?”
石浩又拿出一块木头:“如果是全注工艺,密度大概在0.82克每立方厘米左右;如果是半注入工艺,则是0.75克每立方厘米左右,这就是半注入工艺的人造木。”
孔克己拿过来掂量一下,果然这一块木头轻一点,他摸了摸上面的蜡膜:“加了油蜡,这种木材的可燃性会不会增加?”
对此石浩也没有掩饰的意思:“孔经理的担忧确实存在,目前注蜡人造木的可燃性比较强,类似于桉树。”
“有斧头吗?”
“斧头?有。”
“再拿几块天然的木头和竹子过来,如果有合成木木料也拿一些过来。”
听到这个吩咐,石浩明白孔克己想试一试这些木头的强度和硬度,随即安排下去。
二十多分钟后。
斧头和材料都准备好了。
孔克己拿起斧头,拿起一块人造木,抬手就是一劈。
咔嚓!
锋利的斧头劈入人造木几厘米,但木头并没有出现类似于天然木材的纹路撕裂缝隙,而是将斧头卡在其中。
脚踩着人造木,将斧头拔起来。
他看向一旁写着天然松木的木头,再次一斧头下去。
咔嚓!这一次顺着木头纹路劈,因此便很快劈开了松木。
转过身来,他调整了一下刚才那块人造木的,找到了布满密密麻麻小点的那一面,这些密密麻麻的小点,就是竹纤维的横截面,因此这一面就类似于木头的横截面。
抬手,斧头随即落下。
咔嚓!
“咦?”孔克己这下子,终于发现了人造木的一个优点,那就是其横截面的结合强度也非常好,不会像天然木材那样,被从利器从横截面撕开。
既有天然木材的横向强度,也有天然木材没有的纵向强度。
劈了一会木材,孔克己基本可以判断出,这些人造木的强度和硬度了,基本和一些比较好硬木强度相当,硬度则和轻木差不多。
眼看时间差不多到饭点,石浩便提议道:“孔经理,午饭时间到了,大家到食堂吃顿便饭吧。”
“呼!也好。”孔克己放下斧头,解下衬衫的两个扣子,又接过助理的西装外套。
来到红都的食堂,也是江海食府。
海陆丰公司对于一部分比较集中的机构,往往不设立内部食堂,而是将食堂包在江海食府,或者合作企业、个体户餐饮店之中。
由于公司有明确规定,员工工作期间不能饮酒,或者饮酒作业,因此早饭、午饭都是不能喝酒精饮料的,晚上可以自己喝,但公司内部的员工聚会、宴请合作伙伴之类,也是不允许喝酒的。
而且江海食府等海陆丰系餐饮店,都是不卖酒精饮料的。
孔克己也是一个烟酒不沾的人,石浩等人看到他没有提什么喝酒之类的要求,自然不会顶风作案。
毕竟中午喝酒,很容易被其他员工举报给监察部。
点了菜。
石浩便开口说道:“孔经理,你认为这种人造木有没有前景?”
孔克己喝了一口柠檬茶:“前景要看成本,成本低了,什么东西都有前景;成本高了,黄金都没有前景。”
“我们做过成本估算,目前生产一方人造木,成本大概在1500块钱左右。”石浩尴尬地挠了挠脸颊,不过他随即补充道:“如果可以大规模生产,应该可以压缩到每方800块钱左右。”
孔克己没有立刻开口,而是看向助理,助理查了查一下目前天然木材的市场价,随即在他耳边小声说了几句。
他顿时摇了摇头:“你们的成本偏高,比很多天然木材的市场价都高,这很难和天然木材竞争。”
“我们也在想办法降低成本…”
然而孔克己没有听石浩的解释,而是打断了他:“你们应该清楚一点,很多成本是很难压缩的,比如竹子采购价格,还有营养液的原材料,这些东西就是固定投入,因此你们想压缩成本的想法,是非常困难的。”
石浩等人随即沉默下来。
一直管理赣南分公司生产工作的孔克己非常清楚生产成本的组成,很多成本是很难压缩的,他并不认为人造木的成本可以低于每方700块钱,这个价格如果玩低端产品,肯定是血本无归。
他提点道:“你们专心研究技术和压缩成本,虽然不太可能减少太多,但能减多少是多少,而技术应用方面的事情,就交给我吧!”
“我明白了。”石浩也醒悟过来,知道自己有些本末倒置了,自己作为科研事业部系统的人,不应该将精力放在技术产业化上,而是要关注技术改进。
“我从市场的角度说一下你们这个技术的前景吧!”孔克己思考片刻,继续说道:
“人造木技术的特点是可以生产非常大的一体化木材,因此你们应该做的方向,是研究可以直接生长出家具轮廓、或者家具零件的人造木,减少加工环节的浪费和加工成本。”
石浩等人连忙点头,同时还笔记下这些内容。
“第二个方向,是生产有特色的人造木,比如你们应该研究如何在培育人造木过程中,通过人为添加色素,让木材拥有各种各样的颜色。”
“又比如,你们可以通过预处理竹纤维,将漂白的竹纤维和原色竹纤维排列组合,看看可不可以形成类似于木纹的结构。”
“或者加上一些有特殊香味的天然木材、香料等,让人造木可以长期散发出香味,这不就可以制造出香木。”
石浩目光明亮:“孔经理言之有理,我们在技术产业化方面,还需要多多学习。”
孔克己喝了一口柠檬茶润了润喉咙:“另外注蜡人造木能不能通过添加其他安全成分,实现阻燃的目的?我想这应该是可以做得到的,毕竟现在有很多塑料都可以做到阻燃,没有理由蜡做不到。”
“多谢孔经理提醒,我回去之后,会尽快安排实验。”石浩边说边记。
孔克己想了想,便打算给他们一点甜头:“前期可以考虑在赣南建设一个实验性质的木地板工厂,如果我刚才没有听错,人造木的热膨胀系数比较小是吧?”
听到这个承诺,石浩兴奋地点了点头:“嗯,由于纤维重组,如果是半注蜡人造木,其热膨胀系数是普通木材的21%左右。”
“你看,这不就就是卖点,低热膨胀系数、带有一定的自润性、加上可以编织花纹有,而且没有合成木的健康风险,这些优点非常适合做木地板。”
“对对对。”石浩宛如小鸡啄米。
饭后。
下午。
一行人又看了人造木的燃烧测试。
果然,无蜡人造木、半蜡人造木、全蜡人造木的燃烧情况非常不一样。
其中全蜡人造木的燃烧情况,简直是和蜡烛一样,半蜡人造木则和富含油脂的松木、桉树一样。
紧接着,他们又带孔克己等人去看了使用人造木制造的各种木制品,几个有木工爱好的研究员,这大半年以来,在这边鼓捣了很多东西。
包括各种木质模型、木家具,还有独木舟、无人机、汽车外壳等。
这些东西都是研究员们的脑洞,也是他们自己通过机床亲手加工出来的。
孔克己随便看了一遍,便去其他实验室发红包了。
而石浩团队的研究员们,也没有闲着,他们开始根据中午孔克己提点的方向做研究方案。
为了方便研究,石浩没有一个个方向做,而是打算分成几个小组,每一个小组负责一个方向。
另一边。
孔克己也来到了209实验室。
听说了206实验室的事情之后,209实验室的负责人甘知鱼博士,也向他介绍了他们实验室的成果。
“孔经理,这是我们团队研究的新型碳纤维材料。”
看着眼前这一大捆细丝,孔克己问道:“这种材料有什么用途?”
“经理应该知道咱们公司在民勤那边的实验室,研究出一种高强度铝硅纳米管,其导电性能非常好,介于铜和银之间。”
“嗯,听说过。”孔克己随即明白了对方的意思:“你们这种材料也可以作为导线使用?”
“是的,我们通过化学沉积工艺,在硅纳米管表面沉积了一层碳,从而形成了碳纳米管,其导电性能几乎是铜导线48倍左右…”甘知鱼博士滔滔不绝介绍着他们团队的成果。
“可以替代铜和铝在导线的用途吗?”
甘知鱼点了点头:“可以,而且由于导电性能非常好,因此我们的导线可以做得比较小,而且电输送过程中的损失也比较少。”
孔克己看着眼前的细丝感叹道:“看来公司在科研项目上的投入,将获得丰厚的回报。”
没有妄自尊大的甘知鱼谦虚地回道:“我们都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毕竟没有硅纳米管材料,就没有低成本的碳纳米管材料。”
“现在这个技术有什么难点吗?”
甘知鱼无奈说道:“难点就是成本太高,主要的难点是良率,为了保证良率,我们采用了高纯度的纳米碳粉,才可以保证生产导线达到良好的导电性能。”
“慢慢来,你们可以考虑改进工艺。”
“这也是我们目前在努力的方向。”
孔克己并不是太过于追求产品完美的人,因此他开口问道:“可以通过降低导电性能,实现低成本生产吗?”
“呃?不可以,因为一旦碳纳米管沉积了太多杂质,其导电性能会直线下降,然后退化到和普通碳纤维差不多。”
并没有太失望的孔克己拍了拍他肩膀:“那就继续改进吧!”
第281章 滴胶
民勤县,西南侧的高新技术产业园。
春节期间还有很多人员留下来工作。
其中海陆丰公司、民勤集团、长江存储和几家国产半导体设备企业组成的521实验室、522实验室、523实验室,不仅仅没有放假,反而在过年期间,陆陆续续增加了很多科研人员过来。
这三个联合实验室目前有493名研究员,244名行政和后勤人员。
521实验室的区域内。
通过冷冻电镜和其他原子扫描设备的辅助,几个研究员终于将密集的镀银硅纳米管和一些实心的碳化硅管组合在一起。
这些细微的镀银硅纳米管被实心碳化硅纳米管分割成为一个个特殊的图案,这些图案就是单层芯片结构中的一部分,也是不需要光刻的那一部分。
本质上光刻工艺,就是通过极紫外光将一部分需要清除的光刻胶溶破坏掉,然后通过清洗,将被破坏的光刻胶去掉,最后采用蚀刻、沉积等工艺,将这些凹槽利用起来。
当然,实际操作起来,这些工艺会非常复杂,需要反复进行光刻、蚀刻、沉积、擦洗几十次,甚至几百上千次都有可能。
而此时这些研究员的目的,就是打算通过镀银硅纳米管,解决国内一直难以追赶西方的顶尖光刻机技术。
“如何?”
可以看到原子排列结构的显影设备,此时正在显示出一个非常庞大的结构画面,负责检查的研究员抬起头来:“组长,这一片滴胶印模已经检查完成,没有发现排列错误的结构。”
组长叶瑾随即吩咐道:“那就送去切割吧!”
“好。”另一个研究员接手了切割工作。
线切工作室内,长度为20厘米的滴胶印模被一点点切割,分割成为非常精确的1厘米厚度。
这些1厘米厚度的滴胶印模板,就是滴胶工艺的核心部件。
叶瑾和其他几个小组长讨论着接下来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