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了一切 第300节

  由于这个特殊限制,壶城糖业就不能生产高附加值的发酵酒,这就砍掉了酒精产业的一大块应用。

  剩下的酒精产业应用方向,就只剩下燃料、化学辅料、化妆品辅料等了。

  这些应用方向,国内一般很少采用白糖发酵酒精,因为成本太高了,而是采用煤化工制造工业乙醇,其成本是每吨3000到5000元左右。

  如果采用白糖生产乙醇,哪怕是按照每吨粗糖2000块钱的成本,原材料成本就要搭进去4500块钱,加上其他成本,直接给干到6000块钱每吨,这绝对是死路一条。

  要知道,漠南分公司那边计划通过橡胶草的菊糖,通过多重发酵的技术,将菊糖转变成为电力、甲烷、酒精和有机肥。

  那是因为漠南分公司以后每年可以生产几百万吨菊糖,因此才可以搞这种特殊的联产。

  而壶城糖业的白糖是主要产品,肯定不能将白糖转变成为酒精,这样做会亏本。

  过了一会,他拿手机,使用AI分析一下子当前的情况,看看有没有什么破局的方案。

  很快他看到了一个利用大方向。

  聚乳酸塑料(PLA)。

  这是一种可以完全降解的生物塑料。

  看完AI的分析报告,突然田辉文目光一闪:“聚乳酸塑料,这东西有点搞头。”

  因为目前国外已经有企业在做了,其中阿美丽卡的企业是使用玉米糖浆生产聚乳酸塑料,而暹罗企业则是使用蔗糖,工艺大同小异,都是1.6吨糖生产1吨聚乳酸塑料。

  看了一下成本分析,国外成本差不多是每吨聚乳酸塑料1.3万到1.5万左右。

  而目前聚乙烯之类的塑料,成本则在每吨7000到8000元左右。

  采用收购价格2000块钱一吨的粗糖,一吨聚乳酸塑料吨成本差不多也是7000到8000元左右。

  只要成本可以和传统塑料拉平,可以完全降解的聚乳酸塑料,基本就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了。

  想到这里,他拿起电话,给科研事业部的负责人张成栋打一个电话。

  嘟嘟…

  “喂?哪位?”

  “张经理,我是壶城糖业的总经理田辉文,我们之前在总公司一起吃过饭。”

  “哦,原来是田总。”

  “张经理除夕快乐。”

  “田总同乐。”

  “这一次打电话,主要是想问一下张经理一个事情。”

  “请说。”

  “我们这边打算发展聚乳酸塑料产业,不知道科研事业部有没有相关的项目?”

  “聚乳酸塑料?我查一下,稍等。”

  “没关系,慢慢来。”

  过了一会。

  “喂,田总,你说的聚乳酸塑料确实有相关的项目,不过不是总部这边的科研项目,而是漠南分公司那边的项目,他们正在研究采用菊糖生产乳酸。”

  “原来如此,不知道他们的进度如何?”

  “已经差不多完成技术验证了,毕竟他们菊糖发酵技术非常成熟,目前他们可以做到1.43吨菊糖生产1吨PLA。”

  田辉文非常惊讶:“这么高?我看国外才1.6吨糖转变为1吨PLA。”

  “哈哈,你可要清楚咱们公司是靠什么起家的,生物技术是咱们的看家本领,而且漠南那边在生物育种方面的科研实力,可不比总部差多少。”

  “不知道改为蔗糖之后,转化效率如何?”

  “应该不会太高,因为他们那边乳酸菌是专门为分解菊糖进行特化培育的菌种,这种菌种对蔗糖不一定有太好的转化效率。”

  “这样呀?看来我们这边只能找总部进行技术支援了。”

  “可以,这个项目非常不错,国内未来的白糖产能肯定会爆表,到时候这么多白糖肯定需要一个消耗的方向,可降解塑料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消耗方向。”

  “多谢张经理的解答。”

  “不用客气。”

  “我春节过后,就去总部拜访张经理,现在就不打扰了。”

  “好,再见。”

  挂了电话,田辉文心情一下子好了起来,他不求可以搞出漠南分公司那么高的转化效率,只要可以达到1.6吨糖转变成为1吨PLA的效率,那基本就可以和普通塑料的成本拉平。

  漠南分公司的菊糖是生产橡胶的副产品,而他们壶城糖业的白糖可是核心产品,两者的产能扩张难度是不一样的。

  要扩大菊糖产能,就必须扩大橡胶产能,这导致漠南分公司的菊糖聚乳酸塑料只能是一个副产品,不能成为主产品。

  而要扩大白糖产能,反而非常容易。

  现在国内只要可以开发出白糖的大规模用途,别说几百万吨白糖了,就算是几千万吨白糖都可以生产出来。

  这和大豆油、大豆蛋白的应用一样。

  只要你可以找到一个应用方向,原材料根本不用发愁。

  比起很难降解的传统塑料,聚乳酸塑料可以完全降解,而且降解速度非常快,这简直就是为白糖量身定做的衍生产业。

  毕竟可以快速被完全降解,就意味着这种材料生产的物品,使用寿命非常短,不会出现一个塑料袋子用几年的情况,这会加大顾客的复购率,让整个产业时刻处于稳定生产的状态。

  而白糖属于可再生资源,不像石油天然气煤炭这些资源,用了之后很难快速再生,无论是西方的生物生成理论,还是露西亚的地下无机生成理论,都没有办法让石油天然气煤炭快速再生。

  地下的石油天然气煤炭肯定会枯竭,毕竟人类的使用规模太大了,哪怕是可以再生,其生成的速度肯定比不上人类的消耗速度。

  要知道国内的很多油田开采深度,已经普遍突破五千米,甚至有地下一万米深度的油气田。

  这让开采成本越来越高,开采难度越来越大,与其如此压榨地下的不可再生资源,还不如搞生物燃料、生物塑料、天然橡胶等替代。

  现在国内的生物柴油生产成本,就普遍比普通柴油低。

  虽然聚乳酸塑料有缺陷,没有办法取代所有类型的塑料,但是至少可以取代很大一部分一次性塑料制品,而这些一次性塑料制品,也是微塑料污染的主要来源。

  其实国内的微塑料污染并不严重。

  因为国内的垃圾回收产业比较全面,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塑料制品,已经被回收了,不能回收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很多则和其他垃圾一起,被垃圾燃烧发电站拉去燃烧发电了。

  国外的微塑料污染才是真的严重。

  特别是国内禁了洋垃圾进口之后,欧美很多垃圾就堆积成山,以前可以出口,现在只能自己消化,或者偷偷运输到一些落后地区和海洋倾倒。

  而田辉文又想到让公司非常头疼的农业地膜问题,因为传统的塑料地膜,在使用之后会在土地之中残留微塑料,因此为了安全考虑,公司不允许自营农场和合作种植户使用传统地膜。

  这种要求在秦岭淮河以南还可以勉强通过其他方式解决。

  但是到了华北平原、东北、西北,就遇到了非常大的麻烦和阻力。

  如果可以全面使用聚乳酸塑料薄膜作为农业地膜,那就可以避免很多问题。

  至于塑料大棚的塑料薄膜,其实这东西可以用海陆丰公司生产的另一个东西替代,那就是单层碳化硅纳米管编编织的薄膜,这东西可以透光,而且使用寿命可以达到20到30年左右。

  加上特殊的中空纳米结构,让其具备特殊的保温性能,当然为了避免碳化硅纳米管良好的热传导特性,就大棚内部的热量给传导出去,内部肯定需要涂抹一层隔热涂层。

  虽然碳化硅纳米管成本比较高,但是编织成为单层薄膜,用料还是比较少的,加上其漫长的使用寿命,可以抵消到初期的一次性投资成本。

第280章 “木材”

  赣南。

  今年的春节气氛浓烈了不少,因为当地农民的收入普遍增加了,海陆丰公司在当地雇员了近1.5万名员工,加上附属的英雄乳业也有几千员工,这些人形成了一股庞大的消费力。

  同时海陆丰公司在当地的采购、建设,也拉动了很多相关的企业和个体户。

  不过和壶城糖业的田辉文一样,负责分公司管理工作近三年的孔克己,是少数没有被公司调岗的管理层,他今年春节同样留守分公司。

  年初一期间,他通过视频给老家的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拜年,也发了几千块钱红包。

  然后他就将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年初二到年初五,他代表公司慰问了还留守岗位的员工,也代表江淼给大家发了过年红包。

  来到了位于赣南的红都地区,孔克己和当地的管理层、技术人员、员工见面。

  海陆丰公司在红都这边的产业,并不是制造业和农业,而是科研产业,分公司下辖的15个实验室中,有8个设立在红都地区。

  海陆丰公司的实验室,属于双重领导,后勤和技术产业化方面就是当地分公司在管理,而技术研发和技术人员的管理,则属于科研事业部管理。

  而海陆丰公司在各地的实验室,其实通过编号就可以知道在哪个地区。

  岭南的实验室开头数字为1,赣省为2,漠南为3,琼州为4,甘省为5。

  其他地区的实验室之类,也会根据进入的时间和规模,陆续进行编号。

  206实验室的所在地。

  这是一个老工厂改造的实验室,占地面积为150亩左右。

  发了红包,本想离开的孔克己被实验室的技术组长石浩拉住:“孔经理,我们的项目有了一些成果,如果孔经理方便的话,我们可以去看一下。”

  “成果?”孔克己看了一下时间,现在差不多是上午十一点半了,他点了点头:“可以。”

  在石浩的带领下,一行人来到了被改造成为实验室的厂房内。

  这是一个生物实验室。

  准确一点,是大型真菌材料实验室。

  本来石浩还想带他进去实验室的核心区,不过孔克己拒绝了,因为进入核心区需要穿防护服和进行全面消毒,实在是太麻烦了,他便让石浩在实验室外围区域介绍一下情况就可以。

  一间堆放材料的仓库内。

  里面堆积着各种各样的“木材”。

  “这些就是我们通过真菌培养技术,生产的半人造木材。”石浩拍了拍其中一块木头。

  “各项指标呢?”孔克己并不关心技术如何实现,因为他非常有自知之明,自己并不是技术人员,没有必要太深入了解技术是如何实现。

  “我们一共进行了17次技术迭代,这是第一代…”石浩并不清楚孔克己心里面的想法,因此他仔细介绍了整个技术的研发历程。

  这个项目的技术原理,就是通过赣南地区丰富的竹材,将竹子进行快速脱水,然后压破竹子的整体结构,将其变成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组成的竹纤维。

  生产出干燥的竹纤维之后,将这些竹纤维放入特定的培养容器之中,再注入营养液和特定的真菌。

  这些特定改造出来的真菌,已经失去了分解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的能力,而是只能吸收葡萄糖和乳酸之类的营养成分。

  通过大约三个月的培育,这些真菌会将整个容器填满,同时真菌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几丁质,会和竹纤维牢牢结合在一起,将其变成一个有机整体。

  初期石浩团队一直没有培育出合适的菌种,直到去年十一月份,他们培育的第17代菌种之中,出现了一种比较好的菌种。

  该菌种既不会分解其他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又会合成大量纤维素、半纤维素和几丁质,而且这种菌种产生的菌体还非常容易和其他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结合。

  经过三个月的培养,他们目前已经培养出几十个人造木头。

  “这种人造木,通过灭活处理,再进行干燥之后,几乎和普通木头的性能差不多。”

  孔克己看着眼前白色纹理的木头,拿在手上掂量掂量:“挺轻的,密度不高吧?”

  石浩点了点头:“确实不高,比毛竹的密度还低一点,大概在每0.67克每立方厘米左右。”

  另一个研究员解释道:“本质上,我们的项目就是使用真菌菌体取代化学胶水,避免了合成木释放甲醛和有害成分的弊端,同时还增强了人造木的整体强度、使用寿命。”

首节 上一节 300/4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