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了一切 第241节

  与此同时。

  京能国际在京城的总部。

  经过半个月的测试,漠南哲里木市风电发电站的1000立方米海绵电池试点项目,在四天前正式投入使用。

  每一天的使用情况,都发回了京能国际总部。

  了解了这几天的运行状况,卢镇威已经迫不及待了,他直接召开了管理层会议。

  “海绵电池的试运行状况非常不错,大家看一下详细报告。”

  过了一会,其中一个高管抬起头来,露出一丝疑问:“卢总,海陆丰公司真愿意接受每立方米一万元的全寿命租金?”

  负责技术管理的技术总监李家豪:“朱副总,我来解释一下,根据我们拿到的海绵电池样品,我们的实验室进行了全面研究,发现了其中的一些秘密,大家可以翻开报告的第13页。”

  众人快速翻开报告的第13页。

  “回收再利用?”

  “竟然是这样?”

  “怪不得他们会采用租赁模式。”

  李家豪继续说道:“大家已经看到了,根据我们初步的研究,海绵电池的核心就是那些海绵结构的有机物,以及作为电池液的大豆油,加上一定含量的氯化钾和其他微量元素,有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有人已经反应过来了:“这东西?都是农业上的?”

  李家豪点了点头:“没有错,这些东西在电池使用寿命到了之后,虽然会出现变质的情况,但这并不妨碍其作为有机肥、生物柴油。”

  “而海绵电池的其他零部件,根据实验室的分析,至少可以循环利用三四十次以上,这让海绵电池真实成本变得非常低,可以低到什么程度?”

  “根据成本核算部门的分析,如果按照配件30次循环利用的情况,一立方米电芯的海绵电池,其折算成本不会超过300块钱。”

  李家豪话音刚落。

  “靠!这么低?”

  “怪不得海陆丰公司会采用租赁模式,一次赚钱9700块钱。”

  “卢总,我们可不可以引进技术?”

  “如果可以引进技术,确实可以考虑。”

  “海陆丰公司愿意技术授权吗?”

  卢镇威摇摇头:“单独拿技术想都别想,但是搞一个合资企业应该有可能。”

  一个副总急忙提议道:“卢总,事不宜迟,我们赶快趁着其他电池企业没有反应过来之前,迅速拿下合作,哪怕条件苛刻一点,都没有关系。”

  “我也是这个想法。”

  “就算是不卖电池,学习海陆丰公司租电池,也是一大笔收入。”

  “对了,那个海绵结构的成分是什么?可以通过工业化生产吗?”

  李家豪回答道:“根据我们的实验室分析,大概率是一种真菌产生的菌体,有点类似于蘑菇,成分和结构非常复杂,我估计海陆丰公司是采用微生物培育的方式进行生产,普通化工模式应该无法模仿。”

  “无法模仿?无法模仿好呀!”另一个副总脸上笑容更满意了。

  毕竟无法采用化工方式进行模仿,就意味着技术不会扩散,至少短时间内不会扩散,这有利于产品的销售。

  类似于锂电池,国内有太多企业在生产了。

  而且南高丽、东瀛也有锂电池技术。

  要不是当初欧美脑子进水,跑去扶持一家在北极圈的欧洲电池企业,而是全力支持南高丽或者东瀛的电池企业,他们就不会在锂电池行业上一败涂地了。

  锂电池虽然有难度,但至少可以靠化工产业死磕。

  但是海绵电池不一样,这东西没有发电菌菌种,你化工产业再厉害都没有用,毕竟复杂有机物的人工合成技术,一直以来都是业界的难题。

  这涉及到有机物的类型、堆叠结构,单独的小分子有机物可以靠人工合成,可是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还加上千奇百怪的堆叠组合,这简直是天坑级别的难题。

  因此海绵电池的技术入门,就是获得发电菌菌种,获得菌种之后,还需要有特殊的培育方式。

  卢镇威随即作出决定:“我马上带人去海陆丰公司总部,李总监你也一起过去,其他人先围绕海绵电池,做一个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

  “没问题。”

  卢镇威开了会之后,没有急匆匆赶路,而是先打电话给蒋海波,向对方提出合作想法,同时希望过去海陆丰公司总部拜访江淼。

  对于这个情况,蒋海波表示可以安排时间,至于合作生产海绵电池的事情,他也给了卢镇威一个定心丸,那就是海陆丰公司并不拒绝这种合作。

  听到这个回答,卢镇威心里面松了一口气,同时也更加热切起来。

  虽然知道海陆丰公司哪怕是同意合作,估计也要吃掉很大一部分利润,但是谁叫海陆丰公司掌握核心技术,人家愿意合作,就要烧高香了,利润之类海陆丰公司肯定要占大头。

  他和蒋海波约好一个大概的时间。

  而蒋海波挂了电话之后,就迅速给江淼打了电话,说了京能国际的事情。

  “可以,就后天中午吧!我刚好有点时间。”

  “那我就转告京能那边。”

  “嗯。漠南分公司情况如何?”

  “一切顺利,目前农场推进速度非常快,估计今年可以改造500万亩左右。”

  “很好。对了,联合矿业在漠南的采矿实验基地,测试得如何?”

  “联合矿业?哦,老板是陆明远主持的生物采磷项目?”

  “就是这个项目。”

  “我前天晚上和陆明远聊了一下,他说实验测试非常好,目前预计生产成本为每吨纯磷700块钱左右,如果接下来的测试顺利,预计会在六月份开始建设第一个试点生产基地。”

  “可以,你关注一下。”

第226章 拐点将至

  江新造船的董事长代棋国一行人,很快就拿到了海陆丰公司物流事业部的30条内河运输船、10条海洋散集运输船的订单。

  这些船只都是电动运输船。

  其中内河运输船订单中,1000吨级散集运输船10条、2000吨级散集运输船10条、5000吨级散集运输船10条。

  10条海洋散集运输船,1万吨级5条,2万吨级5条。

  除此之外,还让江新造船公司研发生产两款电池补给船。

  一款内河使用的电池补给船,上面可以运载电池,还有快速更换电池集装箱的调装设备。

  另一款则是在近海使用的电池补给船,设计和内河那一款大同小异。

  之所以设计电池补给船,主要担心电动运输船在途中电量不足,或者附近港口没有办法停泊该级别的船只,只能在外海或者途中进行补给。

  这就类似于燃油补给船。

  对于不太景气的造船行业而言,这么多订单,至少可以让江新造船厂干大半年了。

  毕竟传统运输船不仅仅利润低,而且非常内卷,造船行业的各类船型之中,也就建造天然气运输船比较赚钱。

  就在江淼送走了代棋国一行人后。

  南电集团总经理刘山河再次来访,而且不仅仅他们一起过来,还有国家电网、招商国际、中远海运、国家电投、三峡集团、中广核、华电重工等企业。

  这些企业分为三个类型,电网、港务、发电。

  显然比起民营企业,这些国企的消息更加灵通。

  他们其实在一个多月以前,就收到了海陆丰公司研发出海绵电池的相关消息,这一个多月不是在研究海绵电池的性能,就在讨论如何利用海绵电池。

  电网的想法是利用海绵电池进行调控供电波动。

  港务则偏向于利用海绵电池发展换电服务。

  新能源发电企业则偏向于利用海绵电池,调控浪费掉的电力,让其回本周期变得更加短。

  结果就是各家讨论之后,又发现海陆丰公司自己在布局内河电动运输船、换电码头,他们觉得干脆四方合作。

  听了刘山河等人的描述。

  江淼倒是没有意见:“你们的想法我了解了。”

  他们三方的想法非常简单,那就是改造港口,在港口建立换电站,这个换电站可以实现填谷削峰、出售电力。

  只要可以实现这一点,那新能源的大局就会被彻底盘活过来。

  江淼说出了海陆丰公司的规划:“我们公司打算采用租赁电池的方式进行营运。”

  “租赁电池?”招商国际的赵总还第一次听到租赁电池的说法,便好奇地问道:“不知道江总要如何出租电池?”

  江淼也没有藏着掖着,直接开门见山:“非常简单,一立方米的电芯的全寿命使用周期,租金一万块钱,外加一万块钱保证金。”

  国家电网的一个副总笔算了起来:“贵公司的电池使用寿命是600次循环…单次放电400度,全寿命是24万度电,1/24≈0.0416,一度电的电池成本大约四分钱?”

  刘山河摇了摇头:“不能这么算,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电芯组合,尽可能让单个电芯的放电功率维持在60千瓦以下,这样一来,电池循环次数就可以达到800次左右,全寿命就是32万度,一度电的电池成本为三分钱左右。”

  “有道理。”

  “加上基建、电损、维护和人工,一度电会增加的成本大概在六七分钱左右。”

  这个成本在他们接受范围内。

  毕竟现在磷酸锂铁电池的电芯出厂价在每吨3.3万元左右。

  一吨磷酸锂铁在比较好的出厂状况怎么样,蓄电量为160度,可以循环2000∽3000次,按不衰竭循环2500次计算,全寿命内储电40万度,电损10%左右,即全寿命放电36万度。

  平均每度电的电池成本为九分钱左右。

  实际上,这个电池成本肯定要到每度一毛二,甚至更加高。

  加上其他成本,一整套蓄电系统的成本都来到了每度电一毛五左右。

  要知道,目前电网给新能源发电企业的电价,才一度三毛多到四毛多,一个蓄电系统就吞噬了三分之一,甚至接近二分之一,用来摊平其他成本的费用就更加少了。

  以大型陆上风电为例。

  目前陆上风电项目的综合投资成本,已经被内卷到了每千瓦装机容量1200∽1500块钱左右。

  按照这个成本,如果一度卖0.45元,需要全功率发电2666∽3330个小时左右,才可以收回投资成本。

  然而,如果建设上配套的蓄电系统,加上日常运行成本和维护成本,每度电的成本会达到0.26元左右。

  恰好遇到一个低上网电价,一度电只剩下一毛左右的营收,可以用来摊平投资风机和建设的成本,这就需要全功率发电1.2∽1.5万个小时才可以回本。

  看起来不错呀!

  毕竟风电项目的建设区域,平均每年可以发电3000个小时左右,也就4∽5年左右。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因为发电量不等于上网电量。

  很多时候,风电发电了,但是电网刚好不需要那么多电,而风电企业本身又没有大型蓄电系统,只能白白浪费掉这些电。

  理想状态下,陆风项目可以在10年左右回本。

  而更加可怕的海风项目,目前海风项目的每千瓦装机容量综合成本为3000块钱,理想状态下,需要20年才可以回本。

  海风项目还有一个致命问题,尤其是东南沿海的海风项目,一旦遇到台风,运气不好,可能会整个风机都被台风干掉,这进一步增加了整体成本。

首节 上一节 241/4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