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啥用都够了。”
“这个数据领先目前工艺三五年了。”
“有什么说什么,这材料给我们航天口千八百吨的,我们今年稳拿科技进步奖。”
“空军可比你们航天口需求紧,我要有千八百吨,新飞机的设计立刻能落地。”
“都别做梦了,这种材料怎么可能立刻量产?”
一位专家还是比较冷静的。
他出声打搅了大家的美梦。
像这种最高等级的材料,能有两平方出来做测试,都已经很好了。
量产?想屁吃。
他将报告合上,有些垂头丧气。
“如果这是东丽实验室的产物,和我们一分钱关系都没有。”
“不但也没有帮助,甚至还有些打击我们积极性。”
“就算是东丽,从实验室到量产,还有至少一两年的时间。”
“远水不解近渴。”
会场内的叹气声此起彼伏。
自己的失败固然沮丧,但敌手的成功才会让人心态炸裂。
但郑宇智的嘴角却一直上扬。
“咱们今天不提别人,只注重于报告本身。”
“请大家再看看检测报告。”
“看看有没有什么端倪?”
叶鹏飞觉得郑宇智的状态有点奇怪,甚至有些莫名其妙。
拿一份检测报告,又不说清楚情况。
但碍于组长的面子,他还是再检查了一遍。
你还别说,真有蹊跷之处。
“组长,送检的材料,应该不是碳布或者原丝吧?”
“我看这个检测数据。”
“怎么看怎么像是一根中空的管状物体。”
第197章 秒攻克
从检测报告上来看。
送检样品的形态应该还是一根管儿。
这就很不基础了。
西研院高分子实验室是顶级的实验室。
一般只会做基础材料的检测。
接收的样品大多数都是原始丝束,或者由丝束编织成的碳布。
因为这两种形态,是碳纤维的原始状态。
任何一个科研机构在碳纤维领域有进展,也都是从这两种形态开始的。
别说是成品的管状物体了。
像这种高拉伸模量的产品,大部分机构连一块碳板都做不出来。
吴鹏飞越想越不对劲:“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被检测的物品技术十分成熟,已经交付下游了?”
郑宇智轻轻点头。
与会的所有人心里都咯噔一声。
国内是没有这个技术的。
送检产品是来自下游的产品。
说明这种高等级的碳布,已经越过了实验室阶段,直接进入了应用领域。
国外的碳纤维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作为国内碳纤维领域的科研工作者。
推算出这个结论的专家们已经酸的面目全非了。
同样都是研究碳纤,国外在大踏步的前进。
大家几乎可以断定。
送检的产品至少是T1000起步的高端货。
而我们还在T800上犹豫不前。
副组长吴迪彻底笑不出来了。
他把材料往桌面一扔,有些垂头丧气。
“别人在坐电梯上山,我们还在后退。”
“现在他们搞出这么大的进展。”
“材料学可是各学科的基础啊!”
“可想而知。”
“接下来他们航空航天、船舶重工领域都会捷报频传。”
在座的专家纷纷低下了头颅。
他们何尝不知道吴组长说的是事实?
只是他们很难面对。
材料学作为各类工科领域的基础,就像盖房子的地基一样。
这种超轻超硬的材料突破,一定会大量催生其他领域的科技成果。
飞机、火箭、宇宙飞船……
材料进步一小步,其他领域就会百花齐放。
就在大家心情跌到谷底的时候。
郑宇智的语气突然亢奋了起来。
“我能保证一点。”
“你们看到的送检材料,百分之百是国产的。”
“接下来,我们只讨论材料本身的性能。”
“请大家不要有任何情绪。”
会议室里的所有人都怀疑自己听不懂中国话了。
怎么可能!?
“我怎么不知道这个事儿?”
作为团队中材料学出身的科学家。
吴迪根本不带信的。
他是西研院的一把手。
西研院又是国内复合材料的执牛耳者。
我手里那么多的纤维工程材料实验室是假的?
干了一辈子的符合材料,我还被蒙在鼓里?
是,咱就说有可能兄弟单位有突破。
但这么大的消息,外界不可能一点风声都没有吧。
“郑组长,这么大的事情,你可不能开玩笑。”
郑宇智拍拍胸脯:“吴院长,我用人格担保,现在的当务之急,是确定这个送检样品的性能。”
现场的所有人都像是打了兴奋剂一样。
你要是这么说。
那我们可就都不困了。
国外的产品,再怎么讨论都是枉然。
毕竟讨论完了,也不可能大规模应用。
可要是国内的产品——
大家立刻重新审视起那份报告,在各自的认知范围内发表意见。
‘拉升模量绝对是够的,这在T级别之下至少是1000往上。’
‘拉伸强度也没问题!’
‘这个送检产品还不是单纯丝束的事儿,他们的碳布编制浸润工艺也很强。’
‘考虑到这个产品的形态,我断定他们一定掌握了量产的方法。’
‘是啊,如果不为量产,没必要把碳布卷成这样。’
‘但话说回来,这是个什么东西呢?’
‘能用到碳纤维的就那么几个地方。’
‘这个形态吗,我实在是想不到是什么产品。’
叽叽喳喳之间。
郑宇智再次开口:“诸位,不用想了,这个产品不是军用的。”
吴鹏飞眼睛都瞪直了:“不是军用还能民用啊。”
吴鹏飞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真民用?啥领域,跑车还是发动机?”
如果不是军用。
那么用到高等级碳纤维的工业领域也就这俩。
要么是几千万的限量版跑车,要么就是某些特种发动机。
因为这些产品都是高研发投入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