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补克星,你问我光刻机能修吗 第226节

  398的票,她连漂相都没看见过。

  关键自己空军也就算了。

  隔壁的大哥框框上鱼,一竿接一竿。

  这说明不是钓场的原因。

  她的心情有些苦涩。

  “因为一些技术的原因,今天的测评暂时告一段落。”

  “下一次我换一个钓场,咱们接着测。”

  “主播要准备下播……”

  钓场的老板走了过来,表情有些复杂。

  江龙钓场的定位就是高端。

  主打一个包所有人上鱼。

  一旦有人空军离开钓场,钓场的口碑就会直线下滑。

  “小姐姐,要不这样吧。”

  “我看你也挺不容易的。”

  “我把今天的钓费给你退了吧?”

  小虾米当时就不乐意了:“为什么?我也是正经来钓鱼的。”

  “不是,我看你空军,挺难受的。”

  老板也是好心。

  “或者下场你来,我给你免费行不?”

  “我们这个钓场还从来没有人空军过。”

  小虾米沉默了。

  老板人挺好的,但嘴怎么像刀子似的?

  句句扎心啊!

  服了个屁的!

  她有些欲哭无泪。

  谁说这根破竿子专为空军设计的?

  根本不管用啊,哥儿们!

第196章 蹊跷之处

  西京复合材料研究院。

  国家复合材料专项攻关小组成立后的第一场集中会议。

  来自各领域的研究员齐聚一堂。

  阵容几乎是国内复合材料领域的全明星了。

  来自南飞的副组长叶鹏飞一脸严肃不苟言笑。

  虽然他也在攻关组之内,但是他和其他理论性专家的视角不一样。

  别人都在讨论困难,都在着眼于实际的理论课题。

  他最关心的,还是碳纤维工程化的问题。

  因此不论实验室有多大的成果,在他看来都是徒劳。

  当来自西研院的另一位副组长吴迪跟他交流时,他的眼神全程不在线。

  “吴组长,你说的这些我都明白。”

  “全国有七个实验室都有进展。”

  “但都只是在实验室领域,不值得我们开心。”

  吴迪轻叹一口气:“那也没办法,总得一步一步做起,尊重科学规律啊。”

  叶鹏飞:“我尊重,但时不我待啊。”

  “这次我过来,不但带来了人手。”

  “还带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一笔钱。”

  “上级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这笔钱专项用于复合材料领域。”

  “不光要投在研究上,更要投在企业上。”

  “但凡是从事复合材料研究的,都要做到应投尽投。”

  这一次上级也是被逼急眼了。

  不但从各单位抽调人手,组成了专家团。

  还专门协调了资金。

  像这样的大基金,是不计成本不求回报的。

  甚至,都没有上限。

  这多少算是一个好消息。

  吴迪点点头:“那这样的话,我们要尽快拟出一份名单,重点把钱投在几个技术领先的研究所上。”

  “不!领导嘱咐了,社会企业也要投。”

  吴迪微微一愣:“据我所知,社会企业这块,研发还是比较滞后的。”

  叶鹏飞何尝不知道这一点:“领导的意思是,广撒网,哪怕亏一百次,也不能放过一次。”

  “那行吧,具体名单,还是找组长商量一下。”

  叶鹏飞伸手看看自己的手表:“郑组长怎么还不来,会马上要开始了。”

  郑宇智从远处风风火火的走了过来。

  “对不住!”

  “我来晚了!”

  叶鹏飞和吴迪打量一眼组长,然后面面相觑。

  看他这个精神状态。

  不但没有任何的紧迫感,反倒是有些喜悦。

  “郑组长,有什么好事儿吗?”

  郑宇智没有解释:“事已至此,赶紧开会吧!”

  圆形会议室里座无虚席。

  国内最强的碳纤维研究团队齐聚一堂。

  而且郑宇智的身边还有一些陌生人,他们明显不是攻关组内的成员。

  这些人也没来得及介绍,就直接被安排在了主席台上。

  郑宇智负责主持会议,但他没有任何的废话。

  “大家安静一下,今天的讨论主题我要临时更改一下。”

  “你们面前的桌上有一份报告,先看再说。

  “看完说说你们的感想。”

  大家齐刷刷的打开报告,传出窸窸窣窣的声音。

  文件的封面标示的很清楚。

  文件的来源是西研院高分子研究实验室。

  【关于某单位送检的2种碳纤维材料的初步检测报告】。

  这种报告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没吃过猪肉,谁还没见过猪跑?

  暂时复合材料虽然不能量产。

  但无论是实验室样品,还是海外样品,弄几平方去送检还是有可能的。

  之前也有一些单位拿自己的实验室样本去送检,效果都还行。

  检测没有卵用,要大规模量产。

  因此与会人员还是用相对理智的心态分析。

  “拉伸强度超过6000?很可观了。”

  “谁说不是呢,我看这样子,像是东丽的产品。”

  “百分之百是东丽的T1000。”

  “不是,东丽做的再牛逼,和咱有啥关系?”

  “我是真看不了这些,越看越酸。”

  报告中的材料一定是高等级的碳纤维,没毛病。

  关键国内没有这个技术。

  因此被检测的材料只能是国际龙头。

  所以与会人员越是讨论,就越难受,像是干嚼柠檬一样。

  郑宇智突然咳嗽一声,嘴角比AK还难压。

  “各位先静一静。”

  “我有一个问题!”

  “以报告上的数据来看,这种材料有没有军用的可能!”

  与会人群愣了一秒钟。

  随即露出了不理解的表情。

  这叫什么话?

  郑组长好歹也是公关组的组长。

  他应该清楚的知道各单位的需求。

  就凭这个数据,绝对是目前碳纤维的天花板。

首节 上一节 226/2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