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感像火烧一样灼着她的胃。
她走到一个路边摊前,花了一块五毛钱,买了一碗几乎没有油水、只加了豆芽和黄瓜丝的凉皮。
蹲在马路牙子上,囫囵吞下那碗寡淡的凉皮,范小胖觉得这是她吃过最美味又最心酸的一餐。
吃完后,她看到报摊上有新出的《京城晚报》,犹豫了一下,又花了五毛钱买了一份。
她需要了解这个圈子,需要知道发生了什么,哪怕只是从报纸上。
回到她那间只有七八平米的小屋,拉亮昏黄的电灯,范小胖迫不及待地翻开了报纸。
在文化生活版的头条位置,她看到了一则报道:
《〈婚纱〉温情亮相,盛影传媒推出“金婚岁月”纪念服务》
报道称,今晚八点,京城电视台文艺频道《佳片有约》栏目将播出电视电影《婚纱》。
该片由电影厂联盟旗下资深导演霍桩执导,讲述一位老裁缝为相伴五十年的老伴亲手制作婚纱的温情故事。
影片情感真挚,聚焦老年人情感世界,备受期待。
报道笔锋一转,提到影片出品方及联合制作方“盛影传媒”,借此片上映之机,正式推出面向金婚、银婚夫妇的“金婚岁月”专属纪念服务。
报道引述盛影传媒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服务核心是为中老年夫妇“补办一场具有时代特色的婚礼仪式”,并运用专业电影设备和技术,为他们拍摄制作“婚礼电影”级别的纪念录像,旨在弥补那个特殊年代许多夫妇未能举办正式婚礼的遗憾,留存珍贵记忆。
报道还提及,此项服务是盛影传媒在成功开拓年轻婚庆市场后,对婚庆录像业务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分,预计将受到特定人群的欢迎。
范小胖一字一句地读着,眼睛越来越亮。
“补办婚礼……拍纪念录像……”她喃喃自语,脑海里瞬间浮现出王盛的身影。
这种巧妙地将影视作品内容与实体商业服务结合起来的点子,这种敏锐地捕捉到特定人群情感需求并转化为市场机会的嗅觉……除了那个在报纸上被传得神乎其神的王盛,还能有谁?
为什么他能这么厉害啊?
巨大的差距感让她感到一阵窒息般的无力。
但随即,一股更加强烈的渴望从心底升起。
她也要成为那样的人!
至少,要离那个光芒万丈的世界近一点,再近一点!
“王盛……盛影传媒……”
范小胖握紧了小拳头,眼中重新燃起倔强的火焰:“你们等着,我范小胖,一定会让你们看到我的!”
她转身回到书桌前,小心翼翼地将那份《京城晚报》抚平,将关于《婚纱》和“金婚岁月”的报道仔细剪了下来,贴在了床头那面斑驳的墙上。
那不仅仅是一则娱乐新闻,那是她梦想投射出的第一缕微光,也是一个她决心要攀登的高峰旁,清晰的路标。
这一夜,范小胖枕着对未来的无限遐想和咕咕叫的肚子,睡得却异常踏实。
因为她知道,明天的太阳会照常升起,她还会出现在北影厂门口,举着那个或许依旧会被人嘲笑的牌子,等待一个未知的、但必须去争取的机会。
第123章:第二剑,泪如泉涌!
另一边。
属于1997年3月16日这个周日的夜晚,正缓缓铺陈开来。
晚上八点整,如同前一晚《疯狂的彩票》引发的喜剧狂欢,由电影厂联盟出品,北影厂和盛影传媒联合制作,霍桩执导的电视电影《婚纱》,准时登陆全国超过七百家地方电视台的荧屏。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周末晚上能免费观看一部“新电影”,还是北影厂这样的“国字号”单位制作的,无疑是一场不容错过的视听享受。
即便片子可能不合口味,但“尝尝咸淡”也是极好的消遣。
更何况,编剧一栏里,那个频频出现的名字——“联合编剧王盛”,已然在不少观众心中挂上了号。
能写出《家和万事兴》那样热闹喜庆的合家欢,又能捣鼓出《疯狂的彩票》那种荒诞逗趣的市井喜剧,这位年轻的“北影厂才子”究竟还能带来怎样的惊喜?
或是……惊吓?
晋阳城,话剧团宿舍。
宁皓依旧准时守在那台十四寸的金星电视机前。
经历了昨晚《疯狂的彩票》带来的思维冲击,他对这个“电影厂联盟”和“王盛”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想看看,这个联盟的下一部作品,是否还能保持水准,甚至带来新的东西。
片头过后,没有喧闹的锣鼓,没有夸张的巧合,《婚纱》的叙事如同它的片名一样,平实而温情地展开。
镜头对准了一个京城普通的胡同大院,一位退休多年的老裁缝,戴着老花镜,在灯光下颤巍巍地画着纸样。
他沉默寡言,与老伴相依为命五十载,却始终欠她一场像样的婚礼。
为了弥补这份深藏心底半世纪的遗憾,他决定倾尽毕生所学,亲手为老伴制作一件独一无二的婚纱。
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没有狗血的家族恩怨,有的只是老裁缝日复一日的量体、剪裁、缝制;是老伴从最初的疑惑,到察觉丈夫心意后的默默支持与眼底闪动的泪光;是儿女们各自忙碌的生活下,因这件婚纱而被悄然触动、重新审视家庭与情感的过程。
霍桩导演的功力在此展现无疑,他将镜头语言锤炼得细腻而克制。
斑驳的墙面、吱呀作响的缝纫机、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布料上的光影、老夫妻之间无需言语的眼神交流……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质感与岁月沉淀下的温情。
宁皓看得入了神。
与昨晚《疯狂的彩票》那种外放的、依靠情节巧合推动的喜剧不同,《婚纱》是一种内敛的、依靠情感积累打动人心的正剧。
它像一壶温润的老酒,初品平淡,后劲却绵长醇厚。
当剧情发展到高潮——老裁缝瞒着老伴,召集儿女,在小小的院落里为她举办了一场简单却无比温馨的“金婚仪式”,老伴穿上那件倾注了丈夫全部心血与爱意的婚纱,虽已白发苍苍,脸上却焕发出少女般羞涩而幸福的光彩时……
宁皓感觉自己的眼眶有些发热。
他下意识地揉了揉鼻子,心里暗骂一句:“这导演……也太会煽情了!”
但骂归骂,他的视线却牢牢钉在屏幕上,内心被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和酸楚填满。
这种对平凡人真挚情感的深度挖掘和细腻呈现,远比那些炫技的镜头或离奇的故事更打动他。
他意识到,电影的魅力,不仅可以让人哈哈大笑,更能让人潸然泪下,触及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电视电影……原来也可以拍得这么有深度……”宁皓喃喃自语,对王盛和这个联盟的评价,不禁又高了几分。
这个王盛,似乎总能精准地把控不同类型的脉搏。
与此同时。
李家。
李晓冉陪着母亲一起收看《婚纱》。
看到动情处,李母不住地用袖子擦眼角,喃喃道:“这老裁缝,跟你爹一个倔脾气……心里装着事,一辈子都不说,就知道埋头干……。”
李晓冉也看得眼圈微红。
……
而在北影厂招待所那间临时客房里,高媛媛盘腿坐在床上,面前摆着笔记本和笔——这是王盛要求的,观看影视作品要学习、要记录。
高媛媛已经开学了,为了避免她每天下午训练完,还要急急忙忙赶回家,李婷婷和她家里人沟通一番后,高媛媛就常住在这了,每天有专车送她去上学,想回家的时候随时回去。
然而,当《婚纱》的温情故事徐徐展开,高媛媛很快就忘了“学习”这回事。
老裁缝的执着沉默,老伴的温柔隐忍,儿女们的情感转变……尤其是最后那场简陋却充满爱意的“婚礼”,老伴穿着婚纱,与老裁缝紧紧相拥的画面,配上悠扬而略带伤感的背景音乐……
高媛媛的眼泪彻底决堤了。
她不是小声啜泣,而是毫无形象地“哇”一声哭了出来,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噼里啪啦地往下掉,很快就打湿了胸前的衣襟。
“太感人了……呜呜……怎么能这么感人……”
她一边哭,一边胡乱地用袖子擦着脸,笔记本早就被推到一边。
少女敏感的心弦被彻底拨动,那种对纯粹美好情感的向往,对相濡以沫爱情的感动,让她完全沉浸其中。
在她心里,王盛的形象愈发高大且神秘起来。
他不仅是那个运筹帷幄、气场强大的“总舵主”,更是一个能洞察人心最柔软处、写出如此动人故事的“大才子”。
这种才华,比商业上的成功更让她心折。
这一夜,类似的情景在全国无数个家庭上演。
在金陵弄堂里,一位白发老妪看着电视里老裁缝为老伴披上婚纱,悄悄握紧了身边打盹的老伴的手。
在岭南小镇,一个刚和妻子吵完架的中年男人,看着屏幕上老夫妻的默契,默默掐灭了手中的烟,起身去给妻子倒了杯热水。
在东北炕头,一家老小围坐,原本叽叽喳喳的孩子也安静下来,似懂非懂地看着爷爷奶奶湿润的眼角。
《婚纱》如同一股温润的涓流,悄无声息地浸润了千家万户的心田。
它没有《疯狂的彩票》那样的娱乐效果,却带来了更深层、更持久的情感共鸣。
……
舆论的风向,在一夜之间,发生了微妙而彻底的反转。
“我的老天爷!昨天我还夸王盛这小子有才,会逗乐子,今天他就给我来这么一出!哭得我枕头都湿了!”——这是某位昨晚被《疯狂的彩票》逗得前仰后合,今晚却被《婚纱》虐得心肝疼的观众,在第二天上班时对同事的“控诉”。
“王盛这小子,‘罪大恶极’!专门赚人眼泪是吧?我爸妈看完,抱着哭了半宿,非说明年他们金婚也要去盛影传媒订那个什么‘金婚岁月’!”——这是儿女辈的哭笑不得。
“这才是真本事!能让人笑,也能让人哭!昨天是市井烟火,今天是岁月温情,这王盛,了不得!北影厂真是捡到宝了!”——这是文艺爱好者的由衷赞叹。
“编剧王盛”这个名字,不再仅仅与“商业奇才”、“青年企业家”挂钩,更被赋予了“情感细腻”、“洞察人心”、“才华横溢”的文艺标签。
话说回来,这些人貌似没搞明白联合编剧是啥。
开年八剑,第二剑——《婚纱》,温情出鞘,直抵人心。
第124章:分房
一九九七年三月十七日,星期一。
京城的清晨还带着一丝寒意,北影厂行政楼的小会议室里却已是暖意融融,烟雾缭绕。
每周一的厂务例会即将开始,各科室、车间的头头脑脑们陆续到场,相互递着烟,打着招呼,气氛轻松中透着一丝惯常的慵懒。
然而,当王盛的身影出现在会议室门口时,屋内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
“哟!王常务来啦!”率先开口的是生产科的常科长,他嗓门洪亮,带着毫不掩饰的亲热和打趣。
“王常务早!今天气色不错啊,是不是又想到新的财路了?”采购科副科长钱前进如今已是王盛本人以及“影像记忆”项目的坚定支持者和投资者,也跟着起哄。
“王常务,啥时候再带我们搞个新项目啊?这跟着你干活,奖金都比以前多拿好几张!”艺办的史栋明也跟着凑趣道。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纷纷用“王常务”这个带着几分戏谑又透着无比认可的头衔跟王盛打招呼。
王盛如今虽非北影厂正式在编职工,名义上只是合作方“盛影传媒”的负责人,但在座这些北影厂的中高层领导心里都跟明镜似的——眼前这个年轻人,才是北影厂眼下这红火局面的真正引擎。
他闯出的婚庆电影、电视电影、VCD发行这几条财路,让原本捉襟见肘的北影厂账户变得充盈,连带着他们每个人的月度奖金、年终分红都厚实了不少。
谁能跟财神爷过不去呢?
更何况这财神爷年纪虽轻,手段却老辣,待人接物也挑不出毛病。
王盛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笑容,一一回应着这些善意的调侃:“常科您就别拿我开涮了,我这就是给各位领导跑腿打杂的。”
“钱科长,钱是大家一起赚的,开心是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