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第88节

  此刻被这群热情得过分的陌生人团团围住,各种信息劈头盖脸砸来,她只觉得头晕目眩,方才那点初到京城的兴奋和勇气,瞬间被一种巨大的茫然和无措取代。

  她下意识地抓紧了自己那个硕大的行李箱拉杆,仿佛那是唯一的依靠。

  心脏“咚咚”直跳,脸上强装镇定,脑子里飞快地转着。

  不能露怯,不能让他们看出自己是孤身一人、无依无靠的小姑娘。

  “不用了!”范小胖提高音量,她模仿着电视里看来的大人腔调,尽量显得老练:“我等人!接我的人马上就到!”

  她一边说,一边踮起脚尖,装作焦急地往出站口方向张望,仿佛真有人在等她。

  围拢的人群迟疑了一下,打量着她年轻却故作镇定的脸,以及那个与她身形相比显得过于沉重的行李箱。

  有人将信将疑,但仍不死心地追问:“真不用?便宜点儿也行啊小妹儿,京城可不比别处,晚了可就找不着好地儿住了!”

  “谢谢,真不用!我叔就在那边,我看见他了!”范小胖胡乱指了个方向,语气坚决,甚至带上了一丝不耐烦。

  见她态度坚决,又不像是完全懵懂好骗的样子,几个围得最紧的中介悻悻地散开了,转而寻找下一个目标。

  范小胖暗暗松了口气,手心全是冷汗。

  她不敢多留,生怕他们反应过来再围上来,立刻拖着沉重的箱子,几乎是落荒而逃般钻进了熙熙攘攘的人流中。

  走出火车站广场,站在长安街边,看着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行色匆匆的路人,范小胖才真正感受到了这座千年古都的庞大与冷漠。

  刚才那一幕,给她结结实实地上了一课:京城大,居不易。

  梦想很丰满,但现实的第一步,是找个地方安身立命。

  她的目标非常明确——北太平庄。

  那里是北影厂所在地,是报纸上说的“中国影都”的核心,是她梦想启航的地方。

  只有靠近那里,才能接触到最多的机会。

  问过路人,挤上一辆能到西北方向的公交车,投了币,在拥挤的车厢里找了个角落站稳。

  车窗外的景象从站前的繁华喧嚣,逐渐变为略显陈旧但充满生活气息的街道、楼房。

  她紧紧抱着行李,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窗外,努力记住路过的标志性建筑,心里既紧张又充满期待。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颠簸,听到报站“北太平庄到了”,范小胖赶紧提着箱子下了车。

  果然,如同报道中所说,这一带明显能感觉到一种不同于火车站附近的氛围。

  街道上多了许多背着相机、讨论着剧本、或是行色匆匆但眼神透着股“圈内人”劲头的年轻人。

  路边的店铺招牌,也多了些“影视器材”、“剧本创作”、“演员经纪”之类的字样。

  但也正因北影厂的复苏和大量人口的涌入,这里的房产中介门店如同雨后春笋,一家挨着一家。

  玻璃窗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租房信息,穿着西装的中介们站在门口,目光敏锐地扫视着过往行人。

  范小胖摸了摸缝在口袋里那薄薄一沓钱——这是她全部的“启动资金”,大约两千块,是过去一年省吃俭用加上离家时父母塞给她的。

  往后,她主要得靠家里每月寄来的四百元生活费度日。

  这笔钱在琴岛或许能过得不错,但在京城,尤其是在这影视圈核心地带,显得格外捉襟见肘。

  中介?

  那笔不菲的中介费是她绝对承受不起的。

  范小胖咬了咬嘴唇,下定决心:自己找!

  她拖着箱子,避开那些中介热情的目光,一头扎进了北太平庄周边错综复杂的胡同和大杂院里。

  这里的居民区多是些有些年头的筒子楼和平房院落,充满了市井的生活气息。

  她看到一个院子就钻进去,仰着头寻找有没有贴在墙上的、手写的“出租”小广告,或者干脆敲开一楼的住户,操着略带琴岛口音的普通话,怯生生地问:“阿姨/大叔,请问这儿有房出租吗?”

  大多数时候,得到的都是摇头或者不耐烦的摆手。

  “没有没有!”

  “早租出去啦!”

  “小姑娘找中介去!”

  一路走,一路问,一路失望。

  脚底磨得生疼,胳膊也因为拖着箱子而酸软不堪。

  春日的阳光照在身上,却感觉不到多少暖意,反而因为奔波而出了一身薄汗,被冷风一吹,凉飕飕的。

  肚子也开始咕咕叫,但她舍不得花钱买吃的,只能忍着。

  从下午一直找到天色渐暗,华灯初上。

  就在她几乎要绝望,考虑是不是先找个最便宜的小旅馆对付一晚时,在一个拐进深处、闹中取静的大杂院里,她看到东厢房的一扇窗户上,贴着一张巴掌大的红纸,上面用毛笔写着两个字:“出租”。

  范小胖心中一喜,连忙上前敲门。

  开门的是一位六十多岁、头发花白、面容慈祥的老太太,系着围裙,手里还拿着棵葱。

  “您、您好,奶奶,我看到您这儿有房出租?”范小胖赶紧问道,声音因为紧张和疲惫有些沙哑。

  老太太打量了她一下,看着眼前这个姑娘虽然风尘仆仆,但模样周正,眼神清亮,不像是什么不三不四的人,便点点头:“是啊,一间小南房,原来堆杂物的,刚拾掇出来。你一个人住?”

  “对,我一个人。”范小胖连忙点头。

  老太太侧身让她进屋看看。

  房子确实不大,只有七八个平方,朝南,有个小窗户。

  屋里除了一张旧木板床、一个掉了漆的木头桌子和一把椅子,再无他物。

  墙壁刚刚粉刷过,还算干净,但地面是粗糙的水泥地。

  公用厨房和厕所都在院里。

  “条件就这条件,胜在干净,也清静。”

  老太太说:“一个月三百,押一付一,水电另算。”

  三百!

  范小胖心里咯噔一下。

  这几乎是她每个月生活费的四分之三!

  意味着她以后每个月只剩下一百块钱用来吃饭、交通、买生活用品……这将是一段极其艰苦的日子。

  她犹豫了。

  是不是再找找看?

  也许有更便宜的呢?

  但看着窗外已经完全黑下来的天色,感受着几乎要散架的身体,再想想这一天寻找的艰辛和遇到的那些要么价格离谱、要么条件更差的房子……

  她明白,在北太平庄这个地段,这个价格可能已经是极限了。

  至少,这里离北影厂足够近。

  梦想的火焰在心底顽强地燃烧着。

  她想起离校时对舍友们说的豪言壮语,想起报纸上那个叫王盛的年轻人创造的奇迹。

  别人能吃得了的苦,我范小胖也能吃!

  “奶奶,我租了!”

  范小胖深吸一口气,斩钉截铁地说,从贴身的口袋里小心翼翼地数出六百块钱,递了过去:“这是押金和一个月房租。”

  老太太接过钱,数了数,脸上露出笑容:“成,姑娘是个爽快人。我姓吴,你叫我吴奶奶就行。以后有啥事就言语。”

  签了份简单至极的租房协议,拿到了钥匙,范小胖的心总算落定了一半。

  她谢过吴奶奶,把沉重的行李箱拖进这间属于她的小小空间。

  关上门,隔绝了外面的世界。

  她靠在门板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疲惫如同潮水般涌来,但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也油然而生。

  她开始打扫收拾。

  用带来的抹布仔细擦拭了桌椅和床板,把从学校带来的单人床被褥铺好。

  虽然简陋,但经过她一番整理,这个小房间终于有了一丝“家”的气息。

  忙活完,已是满头大汗。

  范小胖也顾不得许多,直接瘫倒在那张硬邦邦的木板床上。

  床板发出“吱呀”一声轻响。

  她望着斑驳的天花板,鼻尖萦绕着新刷墙面的石灰味和自己汗水的味道。

  身体是累的,肚子是饿的,未来是未知且充满挑战的。

  三百块的房租像一座小山压在心头。

  但是,她的嘴角却抑制不住地,慢慢向上弯起,最终绽放出一个大大的、灿烂的笑容。

  无声地,却充满了力量。

  这里,是京城,是北太平庄,是她范小胖梦想开始的地方。

  她来了,她住下了。

  下一步,就是去闯了!

第121章:拔剑而出!

  一九九七年三月十五日,周六傍晚。

  夕阳的余晖尚未完全褪去,华夏大地的无数个家庭已陆续亮起灯火。

  这个普通的周末夜晚,对于电影厂联盟而言,是一个关键节点。

  就在范小胖在京城北太平庄安顿下来的同时,一场规模空前的“荧屏试水”正在全国范围内悄然展开。

  超过七百家地方电视台——从省级电视台、省会城市台、地市级台,再到区县级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如同接受统一号令的士兵,在各自黄金时段或次黄金时段开设的“周末影院”、“周末大放送”、“星光剧场”等名目各异的栏目里,同步或略有先后播出了一部名为《疯狂的彩票》的电视电影。

  这是王盛上个月牵头组织、由吴一一执导的电视电影。

  选择它作为首轮大规模播出的先锋,看中的正是其黑色幽默的喜剧风格、贴近市井生活的题材,以及易于被普通观众理解和接受的叙事方式。

  成本严格控制,只花了五十万,拍摄周期仅用十八天,后期制作则由北影厂各个车间联手,在保证“电影感”的同时高效完成。

  晋省,省城晋阳。

  晋省电视台大楼矗立在暮色中,作为尚未上星的省级台,其信号覆盖主要局限在三晋大地。

  与之同城的晋阳电视台,信号覆盖范围与省台高度重叠,竞争不言而喻明。

  今晚,两家电视台的节目单上,不约而同地出现了《疯狂的彩票》。

  晋省电视台财大气粗,以十五万元的价格买下了一年的播映权,安排在晚上八点半的“周末黄金剧场”播出。

首节 上一节 88/1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