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从天道酬勤开始 第134节

  任何政策的完善,都是在根据实际情况,逐渐调整和跟进中完成的。

  也就是说。

  在实行统销统购的政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面,四九城内的老百姓们,除了购买面粉有限制,其他类型的主粮购买,并没有什么实质影响。

  “这一次买这么多,我和雪茹就两个人,吃不完。”

  陈母有些无奈。

  不过对于李红兵这个准女婿,她是无比的感激和满意的。

  陈父走后的这几个月,李红兵这个未来女婿没少上门,让左右街坊邻居都知道了他的存在。

  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

  眼下李红兵和陈雪茹还没领证结婚,可李红兵直接用行动证明了这点,也免得外人看她们只剩下母女俩,想要欺负她们。

  家里没有个男人,哪怕在城市,也是容易被人看轻的。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陈母早已把李红兵当成了自己家人一样的存在。

  “那就放着慢慢吃呗!只要不受潮,就基本坏不了。”

  李红兵笑着回应了一句。

  现在不多买点,从下个月开始,就是想买面粉,也买不了这么多了。

  帮陈母把这分两袋装的面粉拿进屋,李红兵又陪着她聊了会天,然后便告辞离开。

  从头到尾,李红兵都没有提买面粉钱的事,而陈母也没给的意思。

  因为陈母知道,就算她给了,李红兵也肯定不会要。

  只能像之前一样,等陈雪茹回来后,把这件事情告诉她,让自己的女儿去处理。

  尽管心里已经把李红兵当成了家人,可毕竟还缺了张证,家里不缺钱,陈母也不想占李红兵的便宜。

  而陈雪茹的处理方式,也不是直接给钱,而是给李红兵做两身衣裳,又或者买些东西上门去李红梅那里聊聊天,顺带增进一下感情。

  离开这里后,李红兵又直奔离自己家近的粮店,继续购买面粉。

  趁着面粉计划供应的政策还没有定下,李红兵要提前多买一些回家,不然等下个月开始,大家都缺面粉份额,唯独他不缺,就容易引起怀疑。

  不过谨慎起见,李红兵不止买了面粉,还搭配着买了袋大米回去。

第139章 把傻柱给整破防了(5k)

  “红兵,你这三大袋东西是什么啊?”

  当李红兵用自行车载着两大袋的面粉和一袋大米从外面回来的时候,立马就引起了院里人的注意。

  正推着自行车往自家东厢房走的李红兵,听到阎大妈询问,立马就停下了脚步,耐心的解释道:“阎大妈,家里的粮食吃完了,趁着今天休息,买了些米面回来。”

  “这些都是啊?一次性买这么多,你吃得完吗?”

  听到李红兵的回答,阎大妈忍不住错愕。

  眼前这些大米和面粉,可都不是那种小袋的,加起来起码上百来斤,甚至两百斤都有。

  “吃得完!”

  李红兵笑了笑,开口回应道:“我现在正长身体,吃得多。”

  “你一个人,吃得再多,都得吃到明年去,到时候都变成陈粮了。”

  面对李红兵的回答,阎大妈却是无语,忍不住叹气道:“你这就是太年轻,不会过日子,像粮食这种东西,一次买一个月左右的量就行了。

  如果怕麻烦,就再多买一个月的,等吃完了再买新的,这样你就能一直吃的是粮店的新粮。

  像你现在这样,一次买这么多回来,一旦放的时间久了,新粮就变成了旧粮。

  现在不是以前,都进入新社会了,粮店随时有粮,什么时候都能买到,而且还不用担心突然大涨价,或者外面没粮可买了……”

  阎大妈之所以会这么大反应,其实原因很简单。

  不光是李红兵家里就他一个人的问题。

  丰泽园包伙食,除了休息的日子,李红兵中午和晚上都不回来开伙做饭,只有早上在家吃一顿。

  这样一来,他今天买回来的这几大袋米面,就很夸张了。

  即便是院里人口最多的人家,买粮食也没李红兵这样买的。

  除此之外。

  就是阎大妈刚才说的生活经验了。

  只是任由阎大妈怎么想,也想不到接下来的粮食供应的局面,很快就要出现翻天覆地的大变动。

  不光是粮食,还有其他各种物资供应。

  只能说。

  建国后的这几年,上面在稳定物价和保证粮食供应上面,下了大力气,也给足了民众信心,要不然阎大妈也不会这么言之凿凿。

  如果不是李红兵了解历史,也不会知道,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严重不足,再加上这几年的城市人口激增,导致粮食的供应和需求已经失衡。

  实行统销统购和计划供应政策,实属无奈之举。

  当然了。

  接下来一段时间,对民众最大的影响,也就只有限制面粉的供应了。

  “嗐!阎大妈,其实我也是因为这个月涨工资了,有点不知道要怎么花,所以路过粮店买粮的时候,就忍不住多买了点。”

  李红兵当然不会把真实原因说出来,不过在找理由解释的时候,“不小心”把自己涨工资的事情,给说了出来。

  “你又涨工资了?”

  原本还觉得李红兵这个小年轻不会过日子,心里暗自腹诽,可一听到李红兵提到他涨工资了,阎大妈立马就震惊了。

  如果她没记错的话,距离李红兵上次涨工资,也才过去不到一年的时间。

  李红兵点了点头,直接承认道:“前几天通过了中级炊事员的考核,涨了点。”

  “中级炊事员?”

  阎大妈一听,当场震惊道:“你不是去年才通过初级炊事员的考核吗?现在就中级炊事员了?”

  “师父教得好!”

  李红兵谦虚道。

  而听到李红兵的这个解释,阎大妈显然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毕竟郭友忠的名声在外,只是无比羡慕起了李红兵的运气好。

  毕竟不是从业人员,对于初级炊事员和中级炊事员中间的跨度和差距有多大,阎大妈显然并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和认知,而她眼下显然更关心另一个问题。

  “那你现在一个月工资多少?涨了不少吧?”

  面对阎大妈的这个打听,李红兵也不藏着掖着,直言道:“是不少,现在工资一个月五十六万了。”

  “夺少?一个月五十六万?”

  震惊之下,阎大妈的这声惊呼,也把院里其他人的注意力给吸引了过来。

  “阎大妈,什么五十六万?”

  “红兵……红兵现在的工资,涨到了五十六万。”

  “真的假的?”

  “涨了这么多?”

  “红兵,怎么回事啊?”

  “杨大妈,前几天参加并通过了饭庄的内部考核,我现在是中级炊事员了,工资一个月五十六万。”

  “这……”

  “……”

  毫无疑问。

  李红兵带回来的这个消息,犹如一颗炸弹般,在她们中间炸开了。

  好在有了去年的经历,大家的接受程度,都相对要高不少。

  这回李红兵没亮工作证,反正自己说的是实话,信不信是她们的事情。

  随着过去这一年半的发展和积累,李红兵已经渐渐有了“底蕴”和底气,不再需要特地去向别人证明什么。

  把买回来的这两袋面粉和一袋大米搬进屋,李红兵很快又重新锁上门,离开了四合院。

  骑着自行车,李红兵再次来到了粮店,又重新买了两大袋的面粉。

  因为近,所以这次李红兵并没有特地换一家粮店,粮店店员看他刚买了那么多回去又来,显然有些惊讶,忍不住多问了两句,李红兵直接解释说这回是帮自己姐姐家买的。

  这个时候别说限量购买了,连面粉计划供应的文件,估计都刚提交上去没多久,还没有正式通过,个人买粮几乎没有什么限制,现在更不会引起什么怀疑。

  刚发工资,往家里买粮食,哪怕一次买粮的数量要比大多数人多很多,也并不稀奇。

  有的人家里人口多,或许单纯为了省事,不喜欢麻烦,这些情况都正常。

  就李红兵今天买的这些,还完全够不上囤积居奇和扰乱市场。

  这也是李红兵少数能有这样公开自由购粮的机会了。

  下个月开始,但凡购买粮食,都得到指定的粮店,并且不管是列入计划供应的面粉,还是并未严格限制的其他主粮,都需要实名登记。

  也就是说。

  比平时多买一点,只要不超出太多,基本没什么问题,可要像李红兵之前那样偷偷囤粮,已经不现实了。

  但凡购粮超出实际太多,都会引起注意。

  好在李红兵之前囤了不少,再加上系统奖励的那一集装箱精品大米,李红兵可以保证自己和身边的人,在未来几十年,一直到票证时代的终结,都不会出现缺粮的问题。

  只不过。

  往后送粮的时候,大多数只能偷偷着来,没办法像今天这样明目张胆。

  今天他毫不掩饰的给陈雪茹、自己和姐姐李红梅买粮、送粮,主要是为了应对接下来的面粉供应计划,保证往后一段时间,他们都能公开透明的实现面粉自由。

  至于师父郭友忠那里,李红兵今天就没有专门安排。

  先不说厨子缺不了什么吃的,光是他们师兄弟十几号人,每人往他家里送一些,就够他一大家子用的了。

  到时候,李红兵完全可以从自己家里的那些,分一些送过去。

  即便没有李红兵,郭友忠也很难会出现缺粮的问题。

  今天不是周末。

  不过李红梅还在放产假坐月子,所以李红兵直接就过去了。

  五三年,国家尚未出台全国性产假规定,国企女职工的产假时长缺乏全国统一的标准,最早规定九十天产假的,是八八年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眼下女职工的产假时长,实际天数取决于企业政策或地方实践,不过建国初期的很多经验,都参照苏联老大哥的模式,所以食品厂的产假规定,是产前和产后各一个月左右。

  “红兵来了。”

  “这些是什么?”

首节 上一节 134/2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