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1990 第16节

  窦维还是那副半死不活的样子。

  听姜欣说,郭川林今天来医院劝了大半天,希望能给窦版《梦回唐朝》改个名字,以后就当做是黑豹乐队的第一首原创主打歌。

  窦维一开始坚决不同意,后来虽然被迫妥协了,但还是咬牙不肯改掉《梦回唐朝》的歌名。

  最后郭川林也只好由着他。

  这时窦维冷笑道:“你们不是说我这一版也很好吗?那还改什么名儿?!”

  这货感觉有点自暴自弃那味儿。

  张延把他家里的钥匙掏出来,递过去道:“你既然没什么大碍,我明天下午就回津门了,今儿就算提前道个别。”

  “不用。”

  窦维把钥匙又推了回去,不容置疑道:“你走的时候,把钥匙放门口的花盆底下就成。”

  顿了顿,又挤出俩字:“谢了。”

  张延笑问:“你是谢我帮你想歌词,还是谢我这次专程来探病?”

  “都有,行了吧。”

  窦维傲娇的哼了一声:“你要是还不满意,这首歌也可以算是你独立作词!”

  …………

  又在窦维家住了一晚上,第二天张延先是去广场上看了升旗,然后又在菜市场买了西红柿、胡萝卜、还有四斤牛肉。

  他提着东西赶到史铁升家的时候,夫妻俩正在门口晒太阳聊天。

  “小张来啦。”

  史铁升笑着招了招手,等看到张延手里提着东西,又忍不住皱眉:“你来就来,怎么还带了东西?”

  张延举起塑料袋道:“您那天不是说拿了稿费,就应该改善伙食吗?所以我就上您这儿来打牙祭了。”

  陈曦米见状,就要把牛肉和菜接过去。

  张延往回缩了缩手:“陈大姐,您甭管,今儿我给你们露一手——你给我准备个大一点的砂锅就行。”

  “有有有。”

  陈曦米忙带着张延去了厨房。

  史铁升也‘划’着轮椅跟了上去,笑道:“看来我今天有口福了——对了,你那小说我已经看了,故事很有趣、文风也很有趣,要我说不像王硕,倒是和王晓波有点像。”

  “王晓波?”

  “王晓波是北大的老师,去年出了本小说集叫《唐人秘传故事》,也是行文幽默金句频出——不过他搞的是先锋文学那一套,采取了大量倒叙、插叙的写法,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门槛。”

  聊起文学来,史铁升有说不完的话,从张延的文风聊到了王晓波,又从穿越时空聊到了先锋文学的探索……

  聊纯文学的东西,张延多少有点力有未逮,不过在‘想象力’方面多少能弥补一些。

  陈曦米在一旁打下手,时不时也会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看法。

  三人正聊的天马行空,忽然听到门外传来一声:“铁升老师在家吗?”

  史铁升忙停住话头迎了出去,不多会儿就领了三个人进来,打头的是个大脑袋的中年人,后面跟着一对儿年轻的俊男靓女。

  因为看到陈曦米在厨房里忙活,那大脑袋停下来打了声招呼,又有些好奇的看向张延:“这位是?”

  “这是张延。”

  史铁升介绍道:“小张写了一本相当有趣的长篇小说,目前正在杂志上连载,其中一些故事很有画面感,我觉得完全可以改编成剧本。”

  剧本?

  张延心中一动,他早就有意想要接触影视圈,难道说这机会主动找上门来了?

  大脑袋闻言又看了张延一眼,询问道:“你的小说是在什么杂志上连载的?”

  “呃~”

  张延有些不自信的道:“是津门的《通俗小说报》。”

  《通俗小说报》虽然最近卖的挺火,但在通俗杂志里都只能算二流,就更别说跟那些高高在上的纯文学杂志去比了。

  “噢,通俗小说呀。”

  大脑袋立刻表现出一副兴致缺缺的样子:“铁升老师,咱们还是先聊聊电影选角的事情吧。”

  史铁升还想帮张延找补两句,但大脑袋已经推着轮椅走进了书房里。

  陈曦米连忙宽慰道:“小张,你别往心里去……”

  “陈大姐,我没事的。”

  张延心里暗骂大脑袋不识货,明明自己小说里的案件,很多都化用了未来的影视经典,这再‘化’回去不就是剧本了吗?

  陈曦米见他这么说,就先沏了一壶茶送去书房,然后小声解释道:“去年王硕牵头,搞了个什么海马影视工作室,铁升也被拉了进去,准备把自己的作品改编成影视剧,后来这位陈导演就相中了《命若琴弦》。”

  “《命若琴弦》要拍成电影了?”张延惊喜道:“那我爸肯定开心坏了!”

  不过旋即,他又有些迟疑:“刚才那俩不会就是小瞎子石头和兰秀吧,这好像不太符合书里的形象吧?”

  《命若琴弦》的故事背景是在乡下,而屋里那俩年轻人,一个是标准的奶油小生,另一个也是靓丽时尚。

  “可能陈导有自己的考量吧。”

  陈曦米微微摇头:“说到电影咱们毕竟是外行,这位陈导在圈里小有名气,而且还是陈怀恺导演的儿子,称得上是家学渊源。”

  嘁~

  原来是个导二代,怪不得这么嘚瑟。

  本来张延还想着离京前,多跟史铁升交流一下呢,这下子全被大脑袋给耽误了。

第23章 反客为主

  几天后,恒江市。

  张兴国和孙晓红都去上班了,家里就只有张延的二舅妈一个人。

  她照例先用笤帚把屋里屋外打扫了一遍——尤其是外面的走廊和灶台,二舅妈清理的特别仔细。

  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她就准备去菜市场买菜,中午那顿随便垫补一下就行,但每天晚上她都会给大姑姐和姐夫炒两个好菜。

  这就是二舅妈的精明之处,她知道一味胡搅蛮缠只会把事情弄糟,所以每天都抢着帮张家干活。

  尤其是那些能在左邻右舍面前露脸的活儿,她干的最是起劲儿,甚至买菜钱都是自掏腰包——孙晓红几次想补给她,她都死活不要。

  正因如此,哪怕她已经在张家赖了一个多星期,张兴国和孙晓红也张不开嘴赶人。

  其实二舅妈倒不是非要把女儿弄到城里当干部,退而求其次能多捞些好处也行——至少得把自己花出去的菜钱,赚个几十、上百倍回来。

  反正张延现在是大作家了,手里头有的是钱。

  总之先熬着吧,看谁先熬不住!

  却说二舅妈正准备出门呢,忽听楼下响起了鸣笛声,她好奇的探头往下扫了一眼,就见一辆面包车停在了大门口,从里面下来俩人,其中一个正是张延。

  二舅妈顿时眼前一亮,忙又重新拿起了笤帚,把刚扫了一遍的屋子,又从头扫了一遍。

  “王记者,这就是我家了。”

  听到张延的声音,二舅妈忙提着笤帚迎到门口,激动道:“张延,你可算是回来了!我……”

  结果还不等她说出第二句话,一个黑洞洞的玩意儿就怼到了她眼前。

  二舅妈吓的往后退了两步,这才发现那是一架摄像机。

  扛着摄像机的人笑道:“您就是张延老师的母亲吧?您别怕,我是津门电视台的记……”

  “王记者!”

  这时张延急忙闪身拦在了摄像机与二舅妈之间,一边悄悄把镜头盖拧了下来,一边装模作样的解释道:“您误会了,这是我二舅妈。”

  这连镜头盖都忘了摘的王记者,自然是王忠旗假扮的,至于他肩头这台摄像机,则是托关系借来的空壳子,里面的零件早都拆光了。

  “您二舅妈也住这儿?”

  王忠旗故作惊诧的打量着屋里,目光最终落在了双人床上。

  二舅妈束手束脚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又是张延解释道:“我舅妈是临时过来借住几天……呃,十几天。”

  “这么说你父母都不在家?”

  “我刚才给他们打了电话,一会儿应该就回来了。”张延看了看墙上的挂钟,又讨好的对王忠旗道:“王记者,您先坐一会儿,我去楼下给您买两盒烟。”

  “不用、不用。”

  王忠旗嘴里说着不用,却直接一屁股坐到了书桌前。

  张延叮嘱二舅妈给客人倒水,然后又急匆匆的下了楼。

  等他一走,王忠旗立刻又把摄像机对准二舅妈脸,问道:“您是张作家的二舅妈对吧,能不能配合我做个简单的采访?”

  “我?”

  二舅妈惊讶的指了指自己,然后连忙把头摇的拨浪鼓一样:“不不不,我不行、我真的不行!”

  “这有什么行不行的。”

  王忠旗不依不饶道:“这可是组织上安排的任务,是要在电视台播出的,您怎么能不配合呢?”

  “我、这……”

  二舅妈更慌了,手足无措的道:“我不知道怎么说,我、我也不知道说什么。”

  “您随便说,比如可以说说这次是来干什么的,要是遇到了什么困难,说不定我还能帮着您解决呢。”

  二舅妈虽然有些小聪明,可毕竟没怎么见过世面,被摄像机镜头指着,再加上王忠旗连哄带吓的,最终还是稀里糊涂的把来意说了。

  王忠旗听完两眼放光,激动的追问:“凭你们这关系,找工作这点小事张作家肯定不会拒绝的,对吧?”

  看到他这样子,二舅妈本能的有些不安,可她要说外甥不会帮忙,那不是自己拆自己的台吗?

  于是含糊点头:“那肯定的,张延小时候跟他二舅最亲了……”

  “咦?”

  这时拿着一条高档香烟的张延,踩着点走了进来,看到二舅妈正在接受采访,他惊讶道:“舅妈,你怎么……”

  “张老师。”

  王忠旗站起身来,板着脸质问道:“去年反不正之风的大整顿可是进去不少人,没想到张老师你还敢顶风作案,这可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什么意思?”

  张延看看王忠旗,再看看二舅妈,那表情要多茫然就有多茫然。

  二舅妈这时候也慌了,急道:“我、我刚才也没说什么啊?!”

  “没说什么?”

  王忠旗冷笑:“你们想托关系走后门,把农村户口小学文凭的亲戚塞进机关国企里,这难道还不是顶风作案?”

  说着,他又得意的拍了拍摄像机:“刚才的对话,我可都录下来了。”

  张延听了这话,立刻抢上前作势去夺摄像机。

首节 上一节 16/2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