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李白和高适几人畅游仙境,配上诗仙的《将进酒》,简直神了,超现实主义手法在这里运用得妙不可言,将那种玄之又玄不可捕捉的意境具象化,观众们仿佛也跟着畅游了一次仙境,真切体会到了诗仙的这首《将进酒》想要表达的意境,令人无比陶醉。
“影片有了这一段内容,这部《长安三万里》就有了灵魂!”
西影老总赵文韬大赞,没错,这,就是他想要看到的盛唐气象!
这部《长安三万里》没有让他失望,彻彻底底把李白给演活了,而且对于许多耳熟能详的唐诗,这部影片都有了更具想象力的呈现,棒极了!
“卧槽,叶临这回到底是制作了一部什么样的动画片出来啊?”
馆虎抹了一把脸,内心的震撼无以复加。
在他看来,这部《长安三万里》比《哪吒之魔童降世》还要精彩得多,这些诗作都太深刻了,值得深入挖掘和解读。
相比《哪吒之魔童降世》乐一乐和燃一燃,这部《长安三万里》更有深度和内涵,这已经不是一部普普通通的动画电影了。
“正如李白和高适的诗承载着盛唐气象一样,如今,这部《长安三万里》也成为了盛唐气象的载体,很值得一看啊!”
中影老总语重心长说道,叶临的这部《长安三万里》远远超出了他预想的程度。
另一边,唐焉和刘亦非都被这一段吟诗畅游仙境给震撼到落泪。
两人看前面那么平淡的剧情,本以为整部影片都会是平淡、朴素的基调,没想到《将进酒》时突然来了一段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骑仙鹤飞越星河,畅游仙境,搭配着李白的这首《将进酒》,莫名的催泪,这种震撼,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或许,李白真的是谪仙人吧……”
刘亦非怔怔说道。
她从来没想过一部动画电影居然有这么大的劲儿,这段画面,她一定会铭记很久,很久。
“太震撼了!同样一首诗,平时读起来没觉得有什么,但现在用电影的方式将其演绎出来,其威力变大了一百倍不止!”
唐焉感叹,她觉得在这部影片出现的每一句诗,都好美好美。
因为影片的演绎,她发现了这些诗句更深刻的内涵。
而李白的这首《将进酒》更是全片最大的高潮,美轮美奂,不仅仅是特效对于视觉上的冲击,最为震撼的,当属这种巧妙的诗歌演绎方式所在观众们心中引发的情感共鸣。
此刻,唐焉意识到自己错了,这《长安三万里》不是一部拍给小孩子看的简单的动画片。
“我去,叶导亲自操刀的动画电影,果然不一般啊!”
王巍和姜凌云相视一眼,皆是被这部《长安三万里》震撼到心服口服。
第339章 诗在,长安就在
这是实话,和这部《长安三万里》比起来,凌云追光出品的《新神榜:哪吒重生》简直太小儿科了。
《将近酒》这一幕是足以封神的名场面,真正向后人诠释了,什么叫“诗仙”。
影片中。
夜凉如江水,酒意未散,高适却早早醒来了,因为他的十年之约到了。
只见其余人都东倒西歪仍在熟睡中,高适起身告别诗仙,重新踏上了他的征程。
李白也醒了,靠着一块巨大的树根喘息。
“走了?”李白询问。
“走了,今日一别,不知何日再相见,也许从此再无相见之日啊!”
“哈哈哈,今日不见,天上见!”
“你是谪仙人,要回天上,我……我是世间人,我在世间盘桓,李白,我要出塞去投哥舒翰的帐下了,赴我十年之约。”
“什么?什么约?”
李白听说高适要去投军,表情都凝重了一些,不过他还是装做不记得十年之约的样子。
高适挥了挥手,说道:“你诗里说的对,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余生虽短,有朝一日,我面对列祖列宗,我能告诉他们,虽然不能像他们一样,一刀一枪拼杀沙场,我只成了个,小小的文人记室,却也曾一笔一画,一样的驰骋疆场,驰骋!”
高适边说边朝着远处走去,停靠在一处亭子的柱子上。
这,或许就是高适的人生准则,他从来不曾像李白一样懈怠堕落,哪怕到了不惑之年,他仍然想着为国尽忠建功立业。
“好气概!”
杜甫也醒了,听闻高适这番话,大声夸赞。
“好……好……不过高适,你一把年纪了,去边关,我来试试你的体魄如何,来,我们来比试比试!”
李白站起身,邀高适来一场相扑比试。
“来!”
高适欣然答应。
两人脱掉上衣,很快在场中比试起了相扑,这一幕,不禁让人想起两人青年时候比拼相扑的画面。
直让人感慨,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一番较量下来,两人皆是累得气喘吁吁,放眼望去,满是年轻时候的样子。
最终,李白斗不过高适,被高适一把抱住扔了出去。
“高适,你赢了我了,哈哈哈哈哈,你去吧,去吧。”
李白躺在地上大笑了起来。
高适朝着李白拱手:“别过。”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这首诗,我二十年前,就是照着你的模样写的,高适!”
看着高适远去的背影,李白大声喊道。
高适怔了怔,停了一秒,又继续往前走。
李白转身,捡起一根树枝和一个破碗,敲着节奏,吟诵道: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最后,夜色中,月光下,传来李白的大笑声。
而,高适与李白这一别,即成永诀。
……
投身拢右军营,高适安心辅佐哥舒翰。
虽官职微末,生活清苦,却活得简单安稳。
十年后,李林甫去世,安禄山起兵造反,安史之乱爆发。
朝廷孱弱,宦官专权,乱世之下,大唐已无可派之将。
风烛残年的哥舒翰,不得不拖着病体,出潼关迎敌,如抗命不战,朝廷必将其处斩,其官职也定由太监接任。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哥舒翰在城墙上拔刀,吟诵了一首《哥舒歌》,激发将士们的气势。
实际上,这首《哥舒歌》由大唐西北边陲,也就是今天青海一带的民谣改编而来,本是歌颂哥舒翰常年抵御吐蕃,治理边疆的功绩。
不敢过临洮也是指只要哥舒翰在,吐蕃人就不敢侵犯大唐领土。
但此诗歌,让时下带病出征的哥舒翰亲自念诵,悲壮苍凉之感油然而生。
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哥舒翰兵败退守,手下藩将聚众哗变,要向安禄山投降。
“走!高适!我哥舒翰没有降!藩将并非尽是叛臣!”
最终关头,哥舒翰誓死不降,撑着最后一口气,护送高适出关。
潼关就此陷落。
这里,其实是电影艺术改编的手法,让哥舒翰这一段剧情变得浪漫。
实际上,现实永远比剧本故事残酷得多,在正史中,这位出身库车的突厥族藩将哥舒大夫,在被俘后便向安禄山投降了。
但一般没有专门了解过相关历史的人并不知晓这些。
潼关一破,长安唾手可得。
大唐的浮华一夜之间被碾成齑粉,燃烧的城墙上,化着桃花妆的宫女舞着长安最后一曲挽歌。
满目疮痍的大明宫,宛如炼狱。
盛世,结束了。
万事总有辩证性。
这场动乱是国家的灾难,却成为了高适的机遇,只有当大火烧毁权贵的囚笼,大鹏才可得见天日。
短短六个月,高适从一介从八品小吏,现已身居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去平定永王叛乱。
重走扬州路,高适回想起当年的烟花三月温柔乡,再看着眼前的硝烟弥漫,他不知是该庆幸这非常之危成就了他的非常之功,还是该痛恨这战乱,让天下生灵涂炭呢?
很快,小兵来报,称李白投靠了永王,高适大为吃惊。
“李白为永王写了整整十一首诗,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书童在高适身旁念道。
《永王东巡歌》是李白写下的十一首七绝,诗歌迅速传遍天下,加之李白的声望,这弥天大祸,任凭高适有通天之能,也无法平息了。
不久后,永王伏诛,叛党剿灭。
高适在江夏秘密接见了李白的夫人宗氏,放其归隐庐山,却把李白拦在了一墙之外,只让书童传话。
“高三十五定能救我!”李白高呼。
“你……节度使与你旧情越深,徇私包庇的嫌疑越大,你真不明白吗?”
书童向李白解释,“你先看看这个,节度使令我与你说,今日大唐天下,割据叛乱,满目疮痍,处处都是这样的黄鹤楼。”
书童推开窗户,从这里可以看到辉煌了几百年的黄鹤楼已被烧毁,其他地方也都被破坏得乱七八糟。
李白怔住了,皱着眉头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回到现实时间线。
高适向程公公坦言,自己没有救李白,而是当年他们救出的郭子仪向皇帝求情,免了李白死罪,发配夜郎。
而程公公此行目的,也正是为了查明高适是否因李白之事与郭子仪不和才故意延误战机,不与吐蕃大军决战解围长安。
这时,军报来传,吐蕃军出云山城已至峡谷中段,大战一触即发。
结局反转到来,高适的这盘大旗,终于到了将军的时刻。
“这巾上的血迹,只是半杯葡萄残酒!”
高适起身,将脖子上的纱布扯下来,原来他刚才自杀不过是在演戏,此刻他脖子上哪里有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