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成本问题,另外一方面就是道路问题。
在这个年代,别说国内道路不好,国外很多国家就算好一些,也好不了太多。
子午线轮胎的刚性在后世是优点,在这个年代可能就是缺点了。
因为它比这个年代的斜交结构轮胎硬,所以滚动阻力小。如果是在市区和平整的道路上开,绝对能提升一定的速度。
但是在不好的路段开,任性不如斜交轮胎。斜交轮胎能减少汽车车身的震动,另外一个就是滚动阻力大,在砂石和土路上更好开。特别是下雨天,可能就因为这一点阻力的问题,子午线轮胎会陷入泥坑里出不来,斜交轮胎就能开的出来。
至于斜交线轮胎怎么造,江成反而没关注,但原理差不多的,就是角度不一样。
“江工,这轮胎材料是真的造出来了,并且让人用机器测试了一下拉力,这橡胶胎体加了钢丝为胎骨,效果真的很惊人呀。”
“对呀,没有想到我们橡胶厂也能造轮胎了。虽然成本有点高,但总比直接进口汽车轮胎要省很多钱呀。”
橡胶厂的技术工人兴奋的说道,对于他们来说,能造汽车轮胎是很有荣誉感的。比生产雨衣雨鞋强了不知道多少倍。
江成来橡胶厂这边,随便跟随了四个橡胶厂的技术人员和一个领导干部。
对于江成的到来,那是真的热烈欢迎呀。
因为江成在造车,拉上了一批跟着一起造车,变相的导致大家在工业比拼。只要江成想要的东西,现有的设备要是造不出来,很多人就在尝试用各种土法子。
要是土法子还不行,有的工厂直接在申请购买新设备。
大家这样卖力,除了面子问题,工业局和地方领导还答应了。等车子造出来后要是没有问题,就立刻内部投产,参与造车的工厂都能分到汽车。
这年代的一辆汽车,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汽车,开出去都是脸面。本来很多厂就在暗自较劲呢,这一承诺说出来。有些单位的人就差没安排技术人员住机械配件厂了,方便跟工程师江成讨论一些技术。
“不错,这轮胎造出来,以后不光可以我们自己使用。还可以卖到其他省份去,应该上报到工业局,派人报道出去。”江成也是开心的说道,虽然是在橡胶厂生产的,但子午线技术是他提供的。
真要被报道,起码他的名字也要报道出去。可惜这技术国外也有了,因为成本和道路的问题,国外也没怎么大量使用子午线轮胎。
“江工说的不错,我这就去找我们厂长去。”橡胶厂的陪同干部说道。
江成也是惦记这轮胎的事情,因为橡胶厂能生产轮胎,以后就能设计很多车型的车轮了。
今天算是江成不请自来主动过来看看的,没有想到就这样巧,这边今天刚好把轮胎的材料生产出了一些,还通过了初步的检测,发现很不错。
其实江成不了解这个年代的一些历史,昌城橡胶厂的技术是魔都那边的橡胶厂援助指导的。
而国内在后面第一个研制出第一条全钢丝子午线轮胎的就是魔都那边的大中华橡胶厂,有时候就是这样巧,魔都那边的橡胶厂教会了昌城这边的橡胶厂技术。
现在因为江成这个魂穿者的出现,带领者昌城橡胶厂的人员,把人家未来研制方向的技术给端了。
江成反正很多历史都不了解,他只知道,子午线轮胎技术,是他带到国内来的第一人。
“江工,还有谭技术员,这时间不早了。要不先去吃个饭吧,你们也尝尝我们橡胶厂食堂师傅的手艺。”
“哦,听你这样说,你们食堂师傅手艺肯定很不错喽。那我们也不客气了,感谢你们的招待了。”
江成笑着回应着橡胶厂的跟随人员,今天除了来看轮胎材料制造的进展如何,就是带着谭雅萱来打秋风的。
这丫头又馋肉了,说配件厂里的食堂又好几天没荤菜了。
其实现在配件厂的食堂菜品比以前好多了,以前可能一个星期左右能有个荤菜。现在一个星期能将近吃到两次荤菜,机械配件厂也算是受到照顾了。
跟飞机制造厂比可能还是稍微差了点,但比大多数工厂强了。
谭雅萱听到江成跟橡胶厂的人谈话后,眼神都亮了,扭过头让没人看到的笑了一下。
(本来是打算白天写的,昨天晚上就熬夜到两点,然后昨天白天上午精神状态不好。今天想早点睡的,但躺了几个小时,发现睡不着,又怕白天上午没精神,干脆就写一章了。所以白天上午就别等了。大家还有免费的月票不~~。)
第89章 昂贵的汽车玻璃
汽车轮胎的材料生产出来了,那轮胎生产和造型基本上就没什么问题了。
后世有很多工业落后的国家修复轮胎的视频,因为轮胎磨损导致表面纹路都快没了,人家都可以用手工的方式削平汽车轮胎表面,然后贴一层新的纹路橡胶上去。
虽然质量和安全性肯定跟一体化生产出来的轮胎无法比,但这也能证明有材料的情况下,其实生产轮胎的技术不难。
而轮胎有了,轮毂也好解决。
生产轮毂在这个时代来说不难,最多是一些小问题处理的不精致。其实关键的还是材质问题,使用的钢材肯定没后世的好,但也算能满足使用了。
第一汽车厂有大型进口的冲压机,可以通过钢板冲压和焊接成型。
昌城没有设备可以使用浇筑的方式,就是生产的慢一些,后期处理也慢一些。但起码在以后要生产其他类型的车轮,不会受第一汽车厂那边的限制。
第一汽车厂那边能组建一条完整的生产线,基本上主要零部件是能够生产的,最多就是那种没有进口发动机但是组装的发动机零部件很多是进口的。
不过有一样东西目前国内是没办法解决,那就是汽车上的玻璃。
汽车玻璃目前国内是真的没办法解决,也就是现在跟苏联属于对口供应,价格只能说相对便宜。
后世搞汽车玻璃的某大佬说过,在八十年代初期,一块汽车挡风玻璃要是碎裂了,要修理更换的话,得要五千块钱。
那时候内陆城市的工资还没涨,一个月还是三四十块钱的工资。一块汽车玻璃修理就要五千块,要一个工人不吃不喝干十年才能挣到。
当然了,要五千块钱是因为国内已经改革开放了,有私人企业和个人买的起汽车了。汽车玻璃是动用了外汇购买的,自然要加价更换修理。
在没有改革开放之前,所有的单位都是国家的,就算现在有公私合营,也是国家人员在主导。
如果不从苏联进口汽车玻璃,在其他国家进口,一块前挡风玻璃差不多在三百美刀左右,一套汽车玻璃的话要六百左右美刀。。按照现在的汇率,人民币差不多一千五百块钱左右。
加上更换的维修费,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在这个年代更换一个挡风汽车玻璃,需要一两千块钱很正常也很合理。
价格这样贵,不是说要挣谁的钱,而是让大家珍惜。别有了汽车就乱开,玻璃撞碎了代价可不小。
江成和谭雅萱中午在橡胶厂吃完饭,又跟那边的一些领导干部交流了一会就回配件厂了。
轻卡组装车间已经摆放了一排底盘和车架,很是壮观。
其实一批也就是只有五辆汽车的底盘和车架,但组装车间不算特别大,就显得多。
如果要量产,能像后世那样组建一个自动化的生产线。那一个组装车间能有几万平方米,流水线式的组装,能一个小时左右就组装好一辆车。
现在汽车的组装已经进入了后期阶段了,后世在有各种设备的情况下,一个小时就能组装好的汽车,现在已经一个月了。
就算是人工组装,也已经很慢了。橡胶厂那边只是生产出了汽车轮胎材料,轮胎生产肯定是赶不上的。
但轮胎本来就在最初的时候采购了的,现在能弄的基本都弄齐了。目前就差安装车门,还有后车架上面的车厢了。
为了节省成本,加上国内目前钢材紧缺,车厢的解构跟解放卡车初期一样,用钢材弄一个车厢框架出来,然后安装木板在上面。侧面和后面的栏板也都是用木材的。
所以这轻卡要是以后生产的话,可能还要招不少木工来组装,跟木材厂合作。
现在等装好车门,再把内饰座椅和一些零部件组装好,基本上就算完成了百分之九十的组装了。
可订购了快一个月的汽车玻璃还没有来,国内生产不了,只能从国外订购。第一汽车厂目前是有汽车玻璃,但跟江成生产的汽车要的玻璃尺寸不一样。
江成设计的轻卡车型尺寸比解放车小不上,光重量上就小了三分之一以上。因为很多技术和材质的问题,现在造的轻卡在重量上面无法达到后世那样轻。
现在第一汽车厂没有把解放卡车造出来,就算造出来也没命名。但江成知道它的数据,后车厢四米多,车头因为采用的是长头设计,光一个直列发动机就占用了一米多的位置,导致全长有九米多。
而江成设计的轻卡,发动机是横列在驾驶室底下的。驾驶室的设计倒不是四四方方的,是前挡风玻璃是斜铺的。
说直白一点,就是柴油发动机占了驾驶室一部分位置,但又不全部是。因为轻卡也不需要太大的驾驶空间。
不像重卡和货车,要跑长途,就算不是双排车门,也会在驾驶室里面留出一排司机休息的地方。
而且重卡和货车本身因为装的东西多,驾驶室也需要更高一些。
现在就是江成弄出来的轻卡,车门和挡风玻璃的面跟解放车不一样。不定制基本不行,但定制也是从苏联进口,苏联在我国北方,一汽厂也在北方,就让一汽厂采购汽车玻璃的时候帮忙定制了。
可现在机械配件厂都没收到汽车玻璃,有汽车玻璃的话,多派点人过来,五辆车能在一个星期内全部组装好。
所以现在不是江成要卡进度,让其他厂协同生产各种零部件,来初步完成一下产业链。而是目前只能等,像有些单位的设备坏了,要更换零件,经常等上一两个月很正常。
江成在车间看了一会,觉得还是让老康去询问一下汽车玻璃的情况。他对自己设计的这车肯定是有信心不会出什么问题的。
如果采购汽车玻璃正常流程是要这样久的话,那不如现在继续申请采购一批。这样的话第二批轻卡汽车生产,就不用等待汽车玻璃了。
想到这,江成让谭雅萱自己回办公室去,他去找老康,问问老康能不能直接再采购一批汽车玻璃。
~~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几万个职工的工厂,花了三年多的时间,不单纯是要造出一辆汽车。而是直接组建了很多条组装生产线,保证一但生产出来,就能立刻进入投产。
生产技术其实早就消化了的,如果只是单纯的试制一辆汽车,根本不需要规模搞的这样大。
也只有这样,才能证明中国能自己造汽车了。
仿造一两辆,零部件还都是进口的。跟结构上虽然是仿造的,但拥有了比较完整的零部件产业链,以及批量的组装生产线能一样嘛。
第一汽车厂只要把汽车批量造出来,起码就能证明中国也能真正的生产汽车了。最多就是暂时没有设计能力,没有造出能代表中国款式的汽车。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怎么样才能算真正的造车呢,批量化还是自主化。
是能批量生产一款车有代表性呢,还是车辆造的少,但没有仿造其他国家造的车有代表性呢。
在技术领域上,可能在国外更认可后者。
这就好比一个国家设计出来了一款新式的汽车,别人说这个国家没有造车能力,有多少人会相信。
第一汽车厂的汽车玻璃存放厂库新到了一批挡风玻璃,有十几块挡风玻璃跟他们厂采购的玻璃尺寸不同。三块玻璃为一套,刚好五套。
“王科长,昌城那边配件厂的挡风玻璃到了,现在要安排给他们发过去嘛。”
“昌城那边的挡风玻璃?先别急着发,放在仓库里,过一阵子再说。”
“前两天那边还打电话来询问了,好像工业部有人挺关注那边的。”
“要是那边再有人来询问,就说还要半个月才到,让那边再等半个月。”
“好的,王科长。”
仓库管理员不知道为什么要把昌城那边的挡风玻璃压半个月,但是王科长的话他得照办压。
不过要采购苏联那边的东西,别说是要定制的,采购很多种类的东西到货时间都不稳定,有时候有些厂要采购轴承什么的,因为天气或者什么问题,拖两三个月送过来的时候都有。
仓库管理员不知道为什么,王科长却是明白。上面工程部的人,准备提前试制了。
这第一汽车制造厂,名字叫第一,要是被昌城那边先试制出来一款自主设计的汽车。这第一的名头都不好听了。
关键是工业部好像有人在关注那边,所以那边试制汽车的零部件很多都是从他们汽车制造厂买过的。
严格点来讲,不借助他们厂的力量,那边其实可能还折腾不了这样快。
可重点也就在这里,一汽生产的所有东西是不是算中国生产,那边用国内成产的零部件,造出了自主设计的轻卡。在名头上比一汽仿造苏联的卡车造出车子更振幅人心呀。
要是昌城那边设计的轻卡,看上去跟那边之前汽配厂弄的三轮汽车那样,车头都是简单的铁皮包裹,车身也小。大家还可以说那车就算造出来也不咋样。
但一汽工程部有昌城那边汽车的平面图纸了,这东西不难弄。那边开会的时候,还印了很多份呢。
在造型上,就给人一种轻便,灵活,简洁的感觉。虽然不知道车子造出来性能如何,但只要不算太差,就凭自主设计这一点,上面最少会让那边投产一批出来。
所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真的有点担心那边会一次试制成功,打算生产线不需要非要组建那么多,完全可以先把卡车生产出来,然后边生产边组建规划内的生产组装线。
第90章 绘图室晒图室
采购汽车玻璃的事情,老康是给了江成一个交代。
之前采购的十五块挡风玻璃是有消息了,但还没送到一汽那边。按照那边的说法,等到达一汽后,再通过铁路运输发货,到昌城的话在二十天左右,基本上是在五月下旬将近月底了。
新采购的玻璃,老康也是通过自己的渠道算是能采购到,这毕竟是要进口玻璃。如果正规采购,机械配件厂只能上报工业局,那边同意了,又去物资局申报。
老康算是已经为第二批汽车的汽车玻璃减少了好几步流程了,但是这都是有代价的,能直接跳过一些步骤流程的人,可不会在意采购汽车玻璃的那些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