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青少年的自律都是有问题的,能够做到自律,九成九学习成绩差不了,且其中的绝大多数相当稳定,不会突然年级前十,然后又年级两百名之后,在出题水平合格的情况下,上下浮动十分稳定。
所以张大安要做的就三件事情:第一提高练习量和练习时间;第二学习强度和休息时间匹配;第三就是针对性提高。
第三点就是为什么会有小教室的原因,不同课目分别强化。
当一个考生已经数学卷稳定一百一十分以上,那就没有必要再去强化一些怪题难题,毫无意义,同样的劳动工时或者说学习时间,偏科从及格线拉到优秀线是性价比最高的。
重生前做了太多课表和课件,所以这光景上手快得惊人,东圩港中学的老师过来赚外快也不是让他们授课,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助教,类似校对讲义、批改试卷等等工作环节,张大安没必要亲力亲为浪费时间。
第一堂课来得很快,空调加电风扇、换气扇,整个大教室还是很舒服的,因为做了阶梯,所以也不存在听不到看不到的情况。
尤其是张大安还上了多媒体,专门弄了几台二手的三洋投影机,这时候二手价格也要八千,一般人很难在二手电子市场淘到,都是学校和机构之间内部流转。
张大安多给了一台机子的“辛苦费”,滨江镇的镇政府里面就有人倒腾了“淘汰货”出来。
因为舍得花钱,许多土老板都看在眼里,从第一个星期之后,就时不时带点儿日用杂货过来。
尤其是五金老板和木材老板,各种拖布水桶,板凳桌子,应有尽有。
两个星期下来,刷卷效果就已经显现,学生们感受到了学习强度,但因为回家也要先走路五公里搭乘公交车,然后等个把小时一班的班车,才能抵达自己所在镇的镇上街道,全程没有个三四小时,根本到不了家。
所以只能在学校消遣。
而张大安买了二十台二手电脑,装了红警可以玩,测验排名前四十就能进去爽一下;也有一个放映室,几千张碟片随便挑,想看什么自己许愿,女生不愿意玩游戏的,也能看各种经典电影。
有家长听说了反对,张大安直接给他办退班退钱,没有半点拖泥带水。
结果就是反对的家长再等一个星期看看。
之所以再等一个星期,那是因为沙洲市有些高中会在开学的时候搞个测验,看看应试水平变化。
有家长能搞到这些学校的卷子,打算一个星期后拿来给自己小孩做一做。
九月份普遍开学之后,连成一片的平房宿舍屋顶也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只不过还要通风两三个月,张大安没打算让学生现在就住进去,工地板房加厚加强之后,隔音效果也还是不错的,给家长的解释也很简单易懂,为了健康。
新屋不住人,就这么简单。
想要挑刺的家长在孩子做完某些高中的新生卷子之后,就彻底对张大安没话讲,不服气的这时候也服气了。
超分基本都是二十分起步,有些本身就有省重点水平的,此时也超了国家级高中“普通班”的均分。
自律和针对性训练的效果十分显著。
“张老师,我看我家王璐的语文分数好像降了一点点,不影响吧?”
“起伏只要不超过十分,就不用管,她主要是化学形成不了概念,看了几次化学实验的视频就有数了。具体到内容,她就是因为理解不了溶解度,导致一大片题型都是稀里糊涂。现在稳定八十五分以上,最多两个月,稳定九十分以上不成问题。”
“张老师,我前几天送了卷子过来给我家李立文来做,确实成绩提高了,谢谢张老师,张老师确实是有水平的。”
“我是吃什么饭当什么心,三万块我不会多收你们一分,接下来到过年,除了拜年前后十天,还是要在这里。二月一过,一眨眼就到六月份,我呢并不是说担心他们回家心思变野,而是想要冲一冲口碑,争取在沙洲市范围内,排名都到一千以内。”
此时的张大安十分有把握,其实这批学生就算没他,光靠自己堆有效学习时间以及加强自律,也能超分上线,只不过自己更专业一点,提前把他们的应试信心锻炼了出来。
基本水平达标,应试信心合格,考上普高是个理所当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喊张大安一声“张老师”,张大安受得起。
不过对张大安来说,明年的中考不是什么难题,真正的难题是如何把“状元陪读班”办下去。
一百五十个学生,营收就是四百多万,第一年可能不会有什么风风雨雨,明年只要省重点达线率百分之九十以上,那就一定会被人盯上。
其实现在已经被盯上了,只不过张正东也不是摆设,还能蹦跶两下,所以问题不大,可要是营收从四百多万一口气跳到一千多万,那就是两回事儿。
百分百要有人过来争抢东圩港中学校长这个位子,当然也包括了分管滨江镇教育的副局长位子……
而张正东也好,他的老部队连长也罢,老的老,菜的菜,在内部的竞争力低得惊人,没有牛逼点的“硬货”,根本没办法挡住想要来分一杯羹的人。
所以这光景张叔叔挺紧张的,三天两头跑市里溜达,反倒是张大安很淡定,他自然是有绝对的把握帮傻叼叔叔过了这一关。
方法嘛,也很简单。
今年自己考了个“中考状元”,明年考个“高考状元”,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毕竟,“张老师”是“张安教育”的陪读,但同时也是东圩港中学高中班的一份子,学籍可查。
第12章 侄儿立业,叔叔成家
为了先给张叔叔吃一颗定心丸,张大安拿了十万块钱出来,因为这时候正值洪灾,所以就找了个由头捐给受洪涝灾害影响的地区。
选哪个地方对张大安来说都可以,不过“张安教育”要捐款,跑来想要争抢这个机会的单位就多了。
市教育局掌握财政大权的一把手是从豫章财经大学毕业的,听说母校前几天向社会承诺,全力帮助灾区学生,不让一个来自洪涝灾区的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于是就直接打了个电话到母校进行沟通。
很快豫章省那边在省城电视台做了一个报道,至于省台则是变成了一则简讯,寥寥数语,但也是像模像样起了调。
张大安披上袈裟……呸,穿上西装接受采访的时候,那也是以一个“农村青年企业家”的身份,含金量还是很高的。
沙洲市电视台弄了个焦点专栏采访,给局长老大人还有张大安做了正面报道。
情系灾区、心系母校,如此云云。
总之这十万块钱很快就变成了豫章财经大学灾区户籍贫困生的一点点补助,有的本来就是贫困生,有的则是因灾返贫,所以这十万块钱,灵活性比学校的补助要高一点儿。
毕竟按照流程,“返贫”这个事情是不好定义的,等三审五查,不知道猴年马月去了。
钱不多,但确确实实挺解渴的,所以豫章财经大学也稍稍地联系了一下在媒体里面混的校友,在江口省多给了一些“张安教育”的正面镜头。
这一通热闹,让张叔叔看傻了眼,他自然是知道买名声保平安的路数,但自己侄儿十六岁的人,居然也耍得有模有样……
有点儿意思。
“……当前,抗洪抢险已取得了重大胜利,在继续严防死守,做到‘三个确保’的同时……”
因为捐款还捎上了东圩港中学,所以这次去市里做个慈善报告,就由张叔叔这个校长出马。
发言稿是张大安写的,四平八稳的汇报八股文,内容不是重点,让张叔叔换个形象重新营业才是最要紧的。
从沙洲市大戏院请来的师傅,主要是纠正张正东的一些形体坏习惯,比如高低肩,比如外八字的同时还往外甩脚尖,还有长期骑摩托车带来的缩脖子行为,也是要改正。
为此张大安把“张安教育”采购的轿车,借给了东圩港中学用于公事。
还有就是口音,张正东当兵那几年在部队喊普通话,那是把口音磨没了的,来了乡下中学工作,土话方言说多了,自然而然又带上了口音。
现在“张安教育”就是上下课都说普通话,给张正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张大安又去沙洲市外经贸酒店请来了礼仪部的培训经理给张叔叔上课,于是现在张叔叔用上话筒,就仿佛又回到了昔日在部队中的风采。
虽然四十岁还单着,可浓眉大眼、声音洪亮、仪容清爽,都是加分项。
以前万年烂皮鞋不知道换,现在皮鞋擦得锃亮,衬衫永远雪白,胡子茬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整个人容光焕发。
再加上张叔叔个头儿虽然没有张大安高,可也有一米七六,尤其是常年风里来雨里去,也没有中年发福,当兵多年的好身体,这时候就显现了出来。
以至于这次慈善报告结束之后,张叔叔两个前女友都来跟他打招呼,这让张正东暗爽不已,寻思着自己的春天应该不远了。
“想啥啊?没听说过覆水难收?你还想跟两个老女人再续前缘?清醒点,张正东同志!”
晚上吃饭的时候,还在回味的张叔叔端着饭碗傻乐,被张大安直接戳破了白日梦。
“滚,你个细……咳嗯,你还小,你懂什么?”
“你省省吧,你要是打算谈个女朋友然后结婚,我来帮你选。”
“……”
“……”
老头子张气弘和张叔叔都是眨了眨眼,一脸的不可思议,沉默不语的同时,老头子放下一杯老酒,然后客客气气地跟侄孙询问:“张安,你真能帮你阿叔寻着新妇?”
“阿公,我啥时候开过玩笑?”
“那你跟我讲讲。”
很是着急的老头子赶紧给张大安再开了一支“鲜桔水”,然后眼巴巴地看着这个神通非常的贤孙。
“东港中心小学有个语文老师叫李佳雯,她老家是临港镇顾家圩的,顾家圩的大队妇女主任正在忙顾家圩的相亲活动,那边做媒人的都在忙。这个李老师呢,因为长期住在东港中心小学宿舍,所以也没有答应回去相亲……”
张大安说的有名有姓,听得老头子张气弘一愣一愣的。
这孙子嘿……真孙子。
“你哪会晓得的?”
张叔叔一脸奇怪。
“顾家圩妇女主任的女儿,就在‘状元陪读班’,想要冲个省重点。”
“……”
沉默不语,但是肃然起敬。
还别说,张大安要是放古代,那怎么地也是个“西席先生”外加“开蒙恩师”,这层关系是有说法的。
尤其是一旦“状元陪读班”的学员达到了预期,那更是不得了,这层关系能吃好几回的。
“这个李佳雯人怎么样?”
“这个语文老师长得好看吗?”
父子二人同时提问,但显然关注点完全不一样,老头子抬手就给四十岁的儿子一巴掌,“入娘的你一天天脑子挂在粪桶上?在想什么乱七八糟的?!”
“阿公,就让阿叔做做梦。四十岁的人了,再不做梦就没几年梦可以做了。”
“……”
对好侄儿的讥诮嘲讽之语,张叔叔自然是无话可说,老头子张气弘倒是无所谓,在他眼里,二儿子就是个戆卵傻叼。
“只要是好人家,那就可以。”
老头子要求不高也极高,但还真让他盼上了,因为这个二儿媳,是真的还可以。
没错,即便是在张大安重生前,东港中心小学的语文老师李佳雯,也是他的二婶,嫁给了四十多的老男人二叔张正东。
二十年后碰上疫情,老头子没挺过去,生前的日常吃用,临终前的床前伺候,以及最后老头子的丧事,都是这个二婶在帮丈夫忙活张罗。
现在嘛,张大安稍稍地微调一下时间线,让这个二婶早那么一点点嫁到张家来。
第13章 媒婆的嘴
李佳雯长得并不漂亮,当然也不丑,就是很普通的相貌,常年留着中短发戴着一副黑框眼镜,那是一种老电影上最经典的语文老师形象。
总之就是传统“老师味”很浓。
尽管在东港中心小学教书,但理论上就是个“临时工”,工资并不高,七百多一个月,放在这年头,其实也够用了。
在乡下的话,每个月基本都能存下来,倘若住在市区,那就要多多精打细算。
因为老家在沙洲市的最西北,单位在沙洲市的最东南,平日里如无必要,李佳雯是不会选择回家的,吃住都在学校,能省下一笔钱。
“国庆节”期间村里妇女主任组织相亲也给她填上了名字,但最终还是觉得太麻烦,索性留在了单位享受假期。
只不过万万没想到,村里的妇女主任跟五星村的妇女主任坐车一起到了东港中心小学,专门找她说媒。
“雯雯,我跟你讲啊,这个张正东他不单单是东圩港中学的校长,先头暑假里学校弄的校办企业叫啥‘状元陪读班’,效益不得了好嘞。一个暑假就赚了四百多万,学堂里分了几十万,马上又要修个新操场,还要盖个新教学楼,这个张正东事业肯定是还要进步的……”
“东圩港中学?”
听到这个破学校的名字,李佳雯顿时觉得大队里的妇女主任真会扯淡,她从小在顾家圩长大,能不知道东圩港中学是什么鬼样子?
乡下父母懒得管孩子,才会把小孩扔去这个学校祸祸。
不过这阵子隐隐约约是有一些报道跟张正东有关,她有印象,但并不真切,听到妇女主任说得天花乱坠,才确信了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