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的我没有梦想 第5节

  索性蹭了一顿农家饭。

  杀鸡宰鹅,鱼虾管够,江南的农村就这点儿好,没菜了就去河里逛一圈。

  记者一开始去的是张气弘家里,后来才知道这不是状元郎的家,隔壁才是。

  进去就看到张罗着供桌,堂屋里香案供品啥的齐整,似乎还烧过了纸,这时候才知道状元郎父母早亡,上面已经没有了至亲。

  再见院落中堆满了各种逮鱼摸虾的工具,聊了一会儿,更是知晓平日里都是独自水上讨生活,感性的年轻女记者霎时间眼睛都红了。

  本来脑补着各种孱弱少年独自扛起这个家的戏码,奈何见到张大安本人时,终究是觉得跟想象差了许多。

  牛高马大也就算了,摸着就很有肉啊。

  “张同学,听张校长说,您考前就跟他保证,一定能考到六百三十分,现在您考了六百七十五分的高分,是不是远远超出了预期的分数?”

  “没有啊,我跟我叔叔,噢,就是我校长,我跟他说我包考六百三十分,指的是文化分。加上体育分四十五分,总分六百七十五,还是符合预期的,不多也不少,正好。”

  “……”

  “……”

  “……”

  记者和张叔叔都是愣在了那里,因为张同学的回答真的是平平无奇、轻描淡写,仿佛就是在说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我从市教育局打听到,今年中考我们沙洲市的第二名,总分是六百二十七分,您远远超过了这个分数,有什么感想吗?”

  “今年卷子比较难,而且怪题太多,对很多考生不友好,算是比较失败的一次出题。如果我来出题的话,就不会出现这种奇葩分差。我想明年中考,还是尽量做好分数梯队筛选,没必要追求应试难度。但也不要矫枉过正,搞个特别简单的,这样分数差距拉不开,也是不行的……”

  “……”

  “……”

  看着张大安在那里冲着中考命题狗叫,记者和张叔叔再次愣神恍惚,总感觉有点儿魔幻。

  这、这不对吧这!

  好在张叔叔毕竟还是当校长的,赶紧让好侄儿闭嘴,紧接着邀请记者去吃农家饭,顺便打个招呼,让记者别报道这一茬儿。

  “你个短棺材!这话也能讲的?!还说起教育来了……”

  瞪了一眼张大安,张正东手指点了点张大安的脑袋,然后道,“以后注意点,不要乱讲话,有些眼皮子浅的,最喜欢拿别人的话头当枪头。你年纪小,要注意尺寸。”

  “放心吧阿叔,我是替你讲的,到时候别人来采访你的时候,我刚才怎样说的,你就原模原样怎样讲。”

  “……”

  “看我干什么?你不想进步啊?三十九岁没结婚的乡下中学校长,不靠博眼球还想混出头?省省吧。”

  “就靠讲两句闲话?”

  “急啥啊,后续我还有安排,包你升官发财的……算了,升官吧,发财你不适合。”

  “……”

  此时的张叔叔已经不把张大安当小孩儿来看待,毕竟这可是牛逼冲天的状元郎,还是断崖式领先第二名的那种。

  “哎,倒是忘记问你了。你早先说六百三,现在考个六百七十五,简直要吓死人。你早说你有这个水平,老子跑教育局预支经费,凑也要凑个十万八万。”

  “我也没说是总分六百三啊,是你自己以为是总分,倒是怪我喽?”

  “……”

  叔侄二人到了老头子家中落座,这是头一次坐主座,老头子们也都笑呵呵的,等张大安举杯之后,在叫好起哄声中,大家齐齐举杯,一起干了这杯状元酒。

第8章 重操旧业

  中考成绩一出来,要忙的就只有填报,不过张大安也没有去管分数线的事情,即便沙洲市的国家级高中招生老师打了电话给张正东,张大安也没有表态说一定会去。

  “不是,张安你不要又弄什么花头出来,我们沙洲最好的高中就一家,你不报,难道说还跑吴都去念书?要不就去外国语学校,学费我来。”

  张叔叔唯恐张大安胡来,这个侄儿现在的心思猜不透。

  “我就在东圩港中学念。”

  噗!!

  坐门口跟老头子聊天的大伯张正文才拿起茶壶嘬呢,一口茶汤从嗓子眼儿呛到了鼻子里,肺里的气就仿佛全部被堵了回去,短短几秒钟,脸皮先是红后是白,吓得老头子张气弘赶紧给大儿子拍背。

  “你个小倌儿(小孩)瞎嚼骚,你看你老伯差点儿就呛死了!”

  “放你娘个贼屁——”

  张气弘勃然大怒,抬手就给二儿子张正东脑袋上一巴掌。

  在灶间正在忙活的三叔张正武系着个围裙,一边掐着四季豆一边往这边走,“怎么了怎么了?哎哟大哥你啥情况?!”

  “咳咳、咳咳、咳咳咳……”

  弯着腰喘口气儿的张正文抬着一条胳膊直摆,表示自己没事儿,缓过来之后,用嘶哑的声音说道,“小张安说高中要在东圩港念。”

  “啊?脑子瓦特(坏掉)了?”

  “好了好了,都不要急,听张安自己的主张,他能考状元,肯定有说法的。”

  大婶娘也系着一条围裙,跟戳泡泡一样将青椒的把儿一个个推拉出来,地上稀稀拉拉的都是辣椒籽儿,散养的鸡仔过来啄着玩儿,叽叽喳喳的好不热闹。

  老头子也是点点头,坐小板凳上皱着眉头,然后磕了一支烟在大腿上,反复地磕,再眼神复杂地看着亲哥的孙子:“张安,你是哪样想的?东圩港的老师,我看还不如望东庄的‘诸葛亮’,去这种地方念书,不是乱来吗?”

  望东庄的“诸葛亮”大名王亮,是个傻子……

  在老头子眼里,东圩港中学的老师还不如傻子,一天天都是在误人子弟。

  否则也不会让自己二儿子过去当校长,简直是绝配。

  “阿公,我是有想法的。”

  张大安也不瞒着,端了个干果盘过来坐下,剥着花生递给老头子,一边剥一边说道,“我过两天去办一张营业执照,做考试培训,主要做复读。阿叔那边校办厂已经黄了,现在也不可能有老板接手,路不好走还偏僻,周围又全部是农村,做别的没有戏唱,开个培训机构就蛮好的。”

  重生前虽说最后主要业务是职业技能培训,但在管理严格之前,张大安也做过几年高考复读和考研的内容,还在五星村跟人合伙开了一家民办学校,从幼儿园包到高中,利润不高但胜在稳定,即便后来张大安做考证业务利润占大头,也没有把民办学校的股份给退了。

  一年百八十万的纯利还是有的,算是个勤行,因为涉及到学生,方方面面都不能出大事,哪怕到嘴里的那一口吃的,可以精打细算,但不能随便糊弄。

  要么不出事,出事就是大事。

  现在嘛,算是提前“重操旧业”,只不过跟重生前为了整一份像样的事业不同,他现在没有梦想,只是想要做点儿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说给张叔叔上点儿强度。

  牛马不抽不走,他不做“农场主”,张叔叔这辈子也别想吃上“西瓜”还有“炸鸡”。

  性格决定命运,但现在张大安攥着命运脆弱的“铃铛”,让它怎样就怎样。

  “啊?!开培训机构?!”

  正在掐四季豆的三叔张正武眼睛瞪大了,然后问道,“那……那你念书怎么办?不念了?”

  “念啊,还没满十八岁,不念书怎么行。只不过呢,我另外有安排。”

  张大安说着对张正东道,“阿叔,明年高考我就参加。”

  “明年就高考?你不多念两年打好基础?”

  “包本科的,重点本科。”

  “……”

  一听到好大侄儿说“包”这个字,张正东多少有点儿应激,但理智告诉他,听侄儿的就行。

  别犟。

  “你确定明年就参加高考?”

  “放一百个心。”

  “好吧,既然你都这样讲了,开学我就帮你安排好。”

  点了点头,但张正东多少有点儿不放心,问道,“那我东圩港中学的高中班老师,水平就只有那点儿,要不要我从外面寻两个名师?”

  “老师的事情,你不用操心,我会去外地招人的。”

  “……”

  “……”

  “……”

  几个大人都是沉默不语,大伯张正文更是觉得自己儿子跟眼前这个侄儿比起来,那确实有一点点差距。

  人家有主见有主张,确实不一样。

  思路还非常清晰。

  “那你就准备靠这个啥培训机构吃饭?”

  老头子磕了不知道多少遍的香烟依然没有点燃,他只是担心张大安踩着坑。

  “我打算先做中考复读,就在周围乡下先赚一点儿。我考六百七十五分,名头还是可以的,等于说就是活广告。”

  “不违法吧?”

  “不违法,现在有政策的,叫‘民办公助’。我呢,就相当于弄一个民办初中,只不过规模小一点。阿公你要是不相信,可以问阿叔的。”

  “确实是有这个说法,不过目前讲起来,还不是全国性的政策,算是地方性试一试的政策。”

  “我们这里有的?”

  “有的,只不过一直没啥人来弄。毕竟办学校成本不低的,再有就是义务教育阶段赚不到啥钞票,要到高中阶段才能说稍微赚一点儿。反正目前沙洲地面上没有,隔壁尚湖市倒是有老板开私立学堂。”

  “那不管,只要不违法,那就支持。”

  没有什么犹豫,老头子拍了板,并且打算支援个几万块钱。

  他年轻时候也是个省吃俭用又手脚勤快的,不上班就弄点儿小生意,也存了二十来万养老钱。

  儿媳们的乖巧孝敬,主要也是因为这二十来万老底。

  不过张大安没打算要老头子的钱,动了这个钱,那以后就没法说了,搞不好家里鸡犬不宁。

  于是他提前笑着道:“我这两年卖水产也攒了九万多点,加上阿叔给的奖学金五万,十几万的本钱绰绰有余,等赚到第一笔钞票,给阿公你买一部手机。”

  “哈哈哈哈哈哈……”

  老头子闻言大笑,一直没点的那支烟,终于在擦了两下火柴之后,啵滋啵滋地点着。

  见老头儿高兴,张大安也是笑了笑,刚才大婶娘微变的神色,可逃不过他的眼睛,家里稳当点好。

  说一千道一万,他的户口本上,只有他一个人。

第9章 状元陪读

  原本张大安是想直接注册一个公司的,但因为这年头还略微麻烦,尤其是他虽然满了十六岁,可毕竟没满十八岁,要证明自己是完全靠教培这方面的劳动技能吃饭,也是需要点弯弯绕绕。

  所以先注册个体户,真要搞正式的教育培训,张大安打算等上两年,满了十八岁再说。

  再有就是现在尽管到处开始吹风“教育产业化”,但想注册一个正经的教育机构,即便是跑得飞快的“珠三角”,那也得先去本地的教育局申请《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审批登记表》,除此之外还得验一下学历。

  相较于审批上的麻烦,十万块起步的验资反而是小事儿。

  因此从全国各地来看,那基本都是“擦边球”,各种托儿育儿、月嫂家政、补习复读等等机构,有证的屈指可数。

  像此时在中部地区的县乡农村,很多“牛人”已经开起了连锁幼儿园,都是违规违法经营,但受限于时代的需要,所以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首节 上一节 5/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