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颜总一听就是内行。怎么?您那边也有红松供应?”郑总有些好奇。
“也怪我,忘了介绍一下,我在东北的供货地是黑省伊春,伊春这个地方,他们的市树,就是红松。”
“伊春.”这个词对于郑总来说有些陌生,“我们的货,一般都是从奉天拉的。”
“那就对了,我朋友就在伊春负责给奉天发红松。”颜辉笑道,“奉天那是大城市,它本身也不产红松。”
“原来货是伊春的!那个伊春,在黑省,那岂不是快到边境了?这么说还有俄国那边的货?”郑总听到这里就明白了一些事。
做生意的人,都想找源头厂家。
“您一看就内行,实际上,红松的最大产地是东欧,他们的加工地主要是德国。东欧的红松确实好,只是进口红松料比较贵、周期又长,如果出于成本考虑,我还是建议郑总选择伊春的红松。”颜辉解释道。
“颜总还懂国际市场?”郑总有些吃惊。
不光是郑总吃惊,跟着一起的吕哥也跟着有些吃惊。这年代,张口就是东欧、德国的人可太少了!
“在东北,我们做的都是大宗贸易,我们本身也有俄国的进口资源,如果郑总有这方面的需求,咱们当然可以合作。而且,咱必须得承认一个事情,就是德国的设备确实先进,他们那边加工的60厚板,精度非常好。”颜辉这句话也不是吹牛。汤旺河临近口岸,颜辉想找这样的资源没什么问题,无非是价格的事情。
“不不不,不需要,我们用的红松板材成本已经不低了,说实话,我都想用落叶松或者白松替代了。”郑总连忙摆手。他可不想要那么高级的货。
“落叶松?长白落叶松还是比较适合加工家具的,那边的渠道我也有。不过,看您怎么想,落叶松的油性比较大,冒油,如果您之前的客户都是比较固定的,我不太建议换落叶松。”颜辉这个建议倒是诚恳。
“我今年去过一次奉天,我发现东北地区的家具厂,加工窗户用的都是落叶松,他们说落叶松耐气温变化,我在想我也可以用。”郑总这句话的气息,就有些不太确定,显然是想听听颜辉怎么说。
颜辉也不藏着掖着:“郑总,您有所不知。落叶松有很多优点,其一就是握钉力特别好,在木材里也算是最好的那一批。窗户受风大,一直被风来回拉扯,对木材的握钉力要求比较大。包括我们运输的时候用的木材底座,比如说托盘木,很多都是落叶松。除了木质坚硬之外,握钉力也是重要的因素。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东西,一般来说,气干密度越低的木材,保温性越好。所以,东北的窗户都是用落叶松。但是,您做家具,一般不太需要考虑保温吧?当然,如果您需要一些承重力比较强的木材,落叶松还是很推荐的。”
“这么多学问啊!”郑总听完颜辉说的这些,立刻就明白了,眼前这个和滕总做生意的年轻人确实不简单!
“您别看我年轻,我几年前就在林场、加工厂、东北的市场打拼,虽然来建业时间短,但是我能刚来一个月就拿下滕总的订单,还是.嘿.郑总,我有点不谦虚了.”颜辉有些羞赧地说道。
他确实自信,没办法。
“颜总客气了,我做家具这几年,只敢说对红松比较了解。一开始前辈带我入场,跟我说应该用红松,我也就一直用。后来考察其他木种,也听人讲过一些事,但是感觉都不够专业。今天听你这么一说,一下子就通了!”郑总聊得很开心,“不知道颜总这里的价格”
“这边说。”颜辉把吕哥支在一旁,带着郑总往旁边走了几步,小声地报了价。
颜辉给郑总的报价,落叶松的板材比给滕总的报价一方只贵10元,这在这个市场依然是很有统治力的价格。至于红松,颜辉的报价并不便宜,比市场价低一点点而已,但是颜辉对品质的保证是很高的,这一点,郑总对他表示信任。
在建业,这个阶段能一个月发两个车皮以上的人,并不多,颜辉说的话造不了假。
很快地,颜辉和郑总讲了一下订货的模式。
首先就是要收定金。这个定金起码要5000元以上,如果是板材,定金起码10000元。
接着就是安排发货。等货物上了车,大票寄出去,就要打大部分的款项,起码要给到总货款的80%,剩下的20%尾款,等验收后再打。
就颜辉这些行为举止,以及和滕总合作的名气,郑总当然敢打定金。
而货物装车之后,其实郑总是能查到的。凡是能做这种生意的人,总有一些自己的渠道。郑总知道车皮号之后,可以打听到这一车货有没有装车。
颜辉这边,也不怕货物出去后对方不给钱,因为货物运输缓慢,如果货物发出去两天80%的货款没到,颜辉可以立刻坐飞机来建业,就在铁路线这里等货物来。对方虽然能拿到大票存根,但是不给钱想拿走货,是不太现实的。
这样的交易模式,在今天来看,依然是有很大漏洞的。但是在当时很常见。
颜辉讲清楚了这个模式,郑总表示认可:“您给我个联系方式,我回去好好算算,看看能不能凑够一个车皮的需求。如果我个人不行,我问问朋友,争取凑一车出来。”
“郑总,您有需要随时联系我,这是我的电话和传呼。电话我留在伊春那边了,给那边的人拿着,我在建业有这边的传呼,有事您随时喊我。”颜辉说着,把自己的名片也递了过去。
第158章 复利
颜辉喊着吕哥,不光是需要一个跟班,主要是还想有个见证者。
见证一下他的实力。
如果可以,颜辉甚至都想雇把四个搬运队的队长都雇上,那样才有排面。但那样又像是招摇撞骗,确不可取。
等今天吕哥回去,几经传播,颜辉的名气就会越来越大。
除了谈价格之外,其他的事情颜辉都让吕哥听,让吕哥长见识。
一方面,也是给吕哥一些好处。要知道这些信息都是很值钱的,吕哥既然自己也想做木材零售,那这些信息和圈子,都是他想买也买不到的。
另一方面,吕哥会出去宣传。他的朋友圈子全都在这个市场里,传播力可是很广的。
名气,这绝对是有用的东西,因为做生意最需要的东西就是信任,而名气做好了就是口碑,口碑会产生信任。
至于信任究竟有多值钱,往大了说,各国货币之所以不是废纸,全靠综合国力提供的信任。
一上午,像是郑总这样的客户,算上郑总,颜辉就遇到了两个,都相谈甚欢。
不是一个圈子真的不能硬融,一些小商户颜辉根本没办法沟通,能谈上二十分钟的,至少也是能包半个车皮的老板。
滕总这个级别的客户,因为需求量大,之前是有几个固定供货商的,这些固定供货商至少能供给滕总70%的需求。其实颜辉这样的供货商并不多,因为颜辉非常稳定,他之前全心全意地做着滕总的生意,算是有求必应的。
其他的供货商还需要调货、沟通等等,有时候会临时缺货,这个时候滕总也需要来市场找合适的货。
颜辉占据的滕总的那些需求份额,主要是原本散货供应商的。
而像是郑总这样的客户,其实本身就没有固定的供应商,每次来都是看到谁的货好、谁的价格低就买谁的。
如果是买那些已经到了这里堆放在建业的堆场的料子,价格一定是更贵的。
这些现货,买家要承担风险、资金周转压力和地租,这些都是成本,价格必贵。最好的办法,还是直接找颜辉这样的供应商订货。
这里,就是现货和期货的区别。
很多人完全不理解为什么期货可以比现货便宜那么多,实际上风险和地租都是小事,核心就是资金周转速度。
只要资金流转速度快,1%的利润也是好生意!
举个例子,一个和田玉的商贩,他在同行手里1万元收到了一块玉,刚刚拿到手,有人来找他,说1.1万拿走,利润10%。如果这个商贩,还有同样水平的拿货渠道,那他完全可以立刻卖掉。
他卖掉后,1.1万买到玉的人,把玉拿到自己的摊位,一周的时间卖掉了,卖了个好价钱1.4万。
这两个商贩,第一个人利润率10%,第二个人利润率接近30%,很多外行人会觉得第一个人愚蠢,居然这么低价就出手了。但内行人都知道,高流转率有多么重要。
这种例子,时刻都在上演。
比如说2025年,有一家新乡的商超,由于极佳的企业信任度,他们的和田玉可以做到日入日空,他们官宣利润率维持在15%以内,除去人工等费用,利润率不到10%。
很多外人觉得这太假了,这样怎么赚钱呢?实际上,这比什么都赚钱,每天10%是什么概念呢?
在不增加销量的情况下,假设只有100万的本金,一个月可以卖掉3000万的货,总利润可以达到300万。一年的利润可以做到3650万,年利润率理论上可以达到3650%。
这不是复利,复利比这个要可怕的多。
复利是赚到的钱再全部投入进货,复利是指数级增长,如果每天10%收益,复利一年,那么资产能增加370万亿倍,能买下整个太阳系。
上述的这家商超为了维持品质和口碑,没有贸然扩大进货量和销售量,这是维持信誉的长期正确策略。
这也证实了前面那句话,企业口碑是无价的。
持续复利在现实中很难出现,任何一个商人,如果一辈子有一次机会能抓住短期复利机会,那就会迅速完成跃升,如果一辈子遇到三次,那就是一方巨贾。
此刻,颜辉就在一次复利生意的上升阶段,他在想办法扩大销量,想办法把赚到的钱全部投入进去。
颜辉要是被压两车皮现货,直接就得停摆,完全转不动。所以,如果没有订单,让颜辉包一车发到建业来卖现货,他打死都不能做。只要不压货,让他转起来,他的收入会越来越高,这一点,此刻的颜辉略有认识,全靠直觉。
中午,颜辉带着吕哥找了个面馆吃饭,吕哥终于有机会和颜辉单独聊天,他有些佩服地说道:“颜总,之前光是听你哥提的那些,我其实一直没有感觉。今天这一上午,说实话,别说给我钱,就算是不给钱,我来了也是赚!太长见识了!您真不是一般人!”
“那,吕哥,我假设,我这个时候,要是找你投资做生意,你愿意给我拿多少钱?”颜辉随口问了一句。
“多了不敢说,一万,我今天就能拿出来!”吕哥也有三五万的身家,但他能成为工头,靠的就是比别人更大的魄力。
“哈哈,我开玩笑的吕哥,我倒是不缺资金,但是你这么一说,我就觉得你很信任我。”颜辉高兴地点了点头。
“那肯定的,”吕哥立刻说道,“我这人不敢说看人准,但是从你身上,我感觉到了那种.反正我说不上来,我没文化,别笑话我。”
“那没有的事情,今天也多亏了吕哥,不然很多人我都不认识。”颜辉倒是觉得今天找吕哥,这200块钱花的真值。
“哪有哪有.我哪里认识什么大老板”
“按照咱们的约定,吕哥你陪我半天就行,下午我自己再转转。一上午都转了两圈了,脸熟的基本上认全了,现在就看看有没有新面孔了。”颜辉并不需要吕哥太久,半天的时间,足够吕哥了解他、宣传他了。
而这种宣传,根本不用颜辉告诉吕哥。只要他长着嘴,他就会自己说。
(这一章讲了一点商业基础思维,我发现很多读者本身就做生意,那肯定懂。这一段是介绍给萌新读者的,我怕他们理解不了为什么在顺风的时候做生意会那么赚钱。大佬们勿怪。)
第159章 广告
吕哥其实不想走,他还想跟着颜辉多看看,但又担心侄子那边搞不定,所以吃完饭就回去了。
这个上午的经历,他过去两三年也没有过,因为这不是他的圈子。
一个人认知迅速提升之后,最大的可能就是找身边的朋友们炫耀,他也一样,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诉自己的朋友们,以此彰显自己的知识渊博。
吕哥走了之后,颜辉就自己一个人逛,逛了俩小时一无所获。
这样硬碰没有那么容易,一般来说,上午机会会多一些。凡是来买大宗木材的,一般不会下午来。
颜辉还打听了一下,他给滕总发的这车货,再有四天就到了,按理说他周四就应该要回去了。
但是,来之前,他也规划过,如果在建业一切顺利,能拓展新的项目,他可以把钱汇给王红军,让王红军帮他发一车给加工厂。
他不回去盯着,加工厂也不敢搞太多猫腻。
加工厂那边,会以为颜辉要在建业这边收货,起码第一次没人盯着是不敢搞大的猫腻的。当然了,颜辉要是离开久了,久而久之,猫腻就会变多。
在整个建业市场,像颜辉这样,身为老板却专门去加工厂从头盯到尾的,就颜辉一个人,这也是他的核心竞争力。
颜辉一口气在市场待到周五,待到了货物到站。
这个周,他每天上午都会在市场转。
从不同的视角,看同一个东西,结果完全不一样。
五个月前颜辉在这里,只觉得陌生,一眼望去什么也看不出来,只能看到木材的质量信息。
现在完全不一样,这一片木材,这一堆是谁的、那一堆是谁的,他已经知道了不少,甚至不少价格也都掌握了。
几天下来,颜辉认识了七八个像郑总这样的潜在客户,全部留了电话--都是老郭的。
郑总和朋友已经和颜辉签了合同,要从颜辉这里买一车板材,60方红松板,20方落叶松板。
红松的板材更贵,这一车的成本就接近10万元,颜辉的资金目前不够同时发三车,但是他并不担心。
他节衣缩食,甚至不舍得买手机,就是尽可能地想多一些资金。而当他的资金不够的时候,他完全可以从王红军这里先拿货。
以他和王红军现在的关系,压着一车皮的货先不给钱,完全没有问题。
有不止一个客户知道郑总定的这批货,他们都在观望。
等郑总这批货到的时候,会有好几位老板过来“参观”,等他们核算完成本、质量之后,颜辉相信后续的订单少不了。
这才是健康发展的思路,要知道,郑总不是滕总那样的大老板,这批货吃下之后,至少两个月都不会再订购,所以其他的订单就很重要。而其他的订单,现在同时来,颜辉也接不下来,大家等一等,正合颜辉的意。
这个周,每天下午颜辉都没什么事,他跟着表哥去玩了几天,大部分情况都是他结账,表哥玩得也是非常开心。直呼颜辉是个懂行的好兄弟。
颜辉其实也爱玩,非常爱玩,只要不忙,谁愿意天天在这木材堆里?
周一到周五,颜辉去打了两次保龄球,技术也略有进步。不仅如此,他还唱了两个晚上的歌。
周五,货物进站,颜辉和滕总一起到货运站接货,和他们一起来的还有那辆标志性的斯太尔卡车,特别显眼。
滕总不是经常过来,但是市场也有一些人认识他,而且认识他的人都是有些资历的人物。
颜辉跟着滕总从门口往里走,一路走到火车道卸货的地方,期间颜辉和不下十个人打了招呼。
这都是这五天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