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陈光良还是很沉稳的说道:“还是那句话,重视企业文化,赚钱不是我们现在首要的目标,客户才是我们的上帝。”
这个年代的出租车客户群,都是‘忠实粉丝’经济,也可以说广告效应+服务水准,才是真正的发展之道。
目前长江出租还做不到‘十全十美’,但陈光良却要求大家养成良好的服务习惯,为后面扩张打下基础。
“明白,我们会定期培训所有职员,每个月的培训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陈光良点点头,很多企业文化(服务、企业标识、广告、管理制度等),都是他根据后世的经验想出来的,绝对不会错的。
接下来,大家各抒己见,将工作的问题一一拿出来讨论,并进行最终的一个解决方案。
短时间内,长江车行·长江出租会形成一个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机构,这是陈光良渴望看到的。而且,企业也在培养人才,招募一些有文化的人来作为储备管理层,例如长江车行的财务,长江出租的少部分职员。
第115章 取名可口可乐
陈光良确定要做‘豆奶’产品后,便开始到处搜集关于世界饮品资料,研究饮品经营和市场销售策略,为振兴他的大豆饮品事业做好准备。
而关于包装的问题,陈光良觉得问题不大,虽然目前华夏没有生产玻璃瓶的工业水平,但却可以从海外进口玻璃瓶包装产品,只需要封口设备和技术即可;至于玻璃瓶,肯定是回收后,重复利用的。
而陈光良也懂一些‘豆奶’的制作工艺,知道如果不采取杀菌工艺,那么保质期也就一天时间;如果采取高温杀菌工艺(巴氏灭菌法/消毒法),那么保质期就会变长。
总之,陈光良有一些见识和经验,所以接下来他便准备成立‘维他奶’公司,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这一天。
陈光良来到屈臣氏洋行在沪市的办公地,费了很大的功夫,才见到屈臣氏在华夏的高管亨弗里斯,专门负责苏打水、汽水,以及Coca-Cola的高管。
Coca-Cola在1927年进入上海,实际上是和屈臣氏合作,由屈臣氏来负责灌装业务,实际上Coca-Cola公司就提供浓缩液。
亨弗里斯一见陈光良,态度不甚热情的说道:“听说你能指出Coca-Cola在沪市迟迟打不开销量的原因?”
原来,Coca-Cola进入沪市已经一年时间,但独特的口味和古怪的名字,产品销量可想而知。
陈光良见亨弗里斯的态度,并不感到奇怪,毕竟这个时代的洋人态度基本如此,但如果你对他有用,那么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合作,例如那些‘买办们’。
“是的,Coca-Cola不仅仅是在口感上,暂时让我们华人不能适应;但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没有一个听着悦耳的中文名,所以我特来推荐。”
原来,这时候Coca-Cola还没叫‘可口可乐’,广告上也就是英文名,甚至被华人翻译成‘蝌蚪啃蜡’。
见陈光良见识不凡,亨弗里斯立即说道:“不如到我的办公室里谈,陈先生!”
好家伙,这态度转变挺快的!
亨弗里斯一见陈光良指出两点问题,哪怕这个华人的办法不是很好,他也决定见识见识。
“请”
随后,陈光良坐在了亨弗里斯的办公室。
他来屈臣氏,可不是单纯的来送宝的,而是想以此和屈臣氏取得一个联系,为后续参观生产车间,以及购入‘灌装’技术做准备工作。
坐下来后,亨弗里斯询问了陈光良在哪里高就之类的话题,听闻陈光良是地产公司和车行的老板,他也热情了许多,这说明这个华人有一定的见识。
“刚刚陈先生说出可口可乐在华夏的营销问题,不知道陈先生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亨弗里斯诚恳的说道。
陈光良打趣道:“一个好听的中文名,一个上海滩美女明星打的广告,就足以让你们打开市场。”
亨弗里斯点点头,说道:“嗯,我觉得是这样的,不过这个好听的中文名,陈先生是不是有了答案?”
他有些不确定起来,因为陈光良的身份,似乎没有必要看上这点小钱吧(取名费)?
陈光良示意亨弗里斯给自己一张纸和笔,随后写下‘樂可口可’(这个年代是从右往左读),并念了出来。
“亨弗里斯先生,你可以拿着这个名字去询问认识的华夏朋友,我相信它绝对是最适合的名字。‘可口’的中文意思是‘很好吃很好喝、美味’,而‘可樂’的中文意思是‘快乐、高兴’,这个名字就是喝Coca-Cola,感觉很好喝,心情也很快乐。”
亨弗里斯听完后,说道:“完美,这真是一个完美的名字,如果我们真的采用了这个名字,愿意向你付出一笔酬劳。”
陈光良笑道:“那是很不错的一件事,其实我是可乐的爱好者,哈哈!”
他没有道明真正意图,只说自己是可乐爱好者。
“这是我的名片,你下次可以随时来找我!”
“多谢”
亨弗里斯倒也没有怀疑什么,反而觉得陈光良很绅士,也很有才华。
其实陈光良不知道的是,亨弗里斯可是屈臣氏控制家族的人,这个家族直到在后来的六十年代,才将屈臣氏卖给香港的和记洋行。
而目前,屈臣氏就是一家独立的洋行。
《商报》重新复刊,洪雁宾也举行了一个开业仪式,邀请了一些人前来见证,陈光良赫然在列。
而在现场,陈光良还看见了杜月笙,看来其很重视洪雁宾这个门徒;另外,前《商报》主人方椒伯也前来祝贺。
众人就在报社里参观一番,并聊着一些事情。
期间,洪雁宾似乎故意‘收拾’陈光良,笑着说道:“陈老板,如今我们的《商报》已经复刊,你觉得我们能维持多久?”
在开业时说这种话,洪雁宾也是个人物,一点不忌讳。
众人都纷纷看向陈光良这个年轻人,心想洪雁宾跟着胡闹,你该也不会乱放厥词吧!
事实就是如此,陈光良直接开口说道:“洪先生是为情怀而接下《商报》,这已经是第一失策;现在《商报》比原来的《商报》内容减少,而没有创新的举措,这是第二失策。所以洪先生既然问了,那我也只能说不违背内心的答案——我觉得是半年时间。”
洪雁宾大方的点点头,随后向一种来宾介绍道:“这是我和陈老板的玩笑话,大家无需当真!”
这时候,杜月笙维护爱徒,说道:“年轻人既然敢这样说,那一定是认为自己能做得更好,或者有更好的建议。不妨说出来,让我们开开眼界?”
他语气很平常,不似在发难,但这样说,也是好看清陈光良是不是真有本事。
陈光良知道,自己得拿出一点本领来,不然真成了笑话。
他之所以和洪雁宾认识,第一是结交人脉,第二是方便以后接盘。
事到如今,他也大方的说道:“更好的建议不知道是不是,但我确实想过我来办《商报》,肯定不用这个名字,因为这个名字相当于把一部分群体排除在外,我觉得用《东方日报》、《亚洲日报》、《现代日报》。内容呢,应该是以商业性新闻为主、时事新闻为辅,更要出奇制胜的引入‘武侠小说连载’、‘马经’、‘狗经’这样的娱乐性内容。”
众人听得很认真,虽然陈光良只是说了点大概,但大家很快都认为——这个年轻人是有水平的。
洪雁宾也忍不住点点头,说道:“有些门道,只是时事新闻的素材,可不好获得,成本很高。”
陈光良没有回答,他调查过,时事新闻是可以买到的,而且是从《新闻报》、《申报》这样的大报手里,从某些高层手里买下,毕竟这个年代时事新闻又不需要图片证据什么的,就是口述一段都行,所以这种‘挖墙脚’是行得通的。
这个年代真正的‘招牌’,是名家的文评,这是很重要的报纸新闻来源。
杜月笙这时候笑道:“好啦,我们今天是来参加你洪雁宾的《商报》开业,其它之后再说!”
“是,杜先生”
此时的杜月笙,已经记下陈光良这个人,心里想着,如果这个年轻人真要办报,他一定要参股。
本来,他就喜欢参股报纸。
另外一边,陈光良又何尝不是想得到杜月笙的‘赏识’——参股他的报纸,倒不是为了攀上杜月笙,而是让这家报纸多一层身份,多一个顶雷的。
陈光良办报的意图是有两个:第一,提高自己的身份;第二,以后在商业活动时,报纸可以成为一个助力。
参观结束后,陈光良便告辞,他手中有今天的《商报》,看了又看,没有什么奇特的之处。
主要是关于商业新闻的水平和数量,实在是都不行,他都看不上。
如今的陈光良,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所读的书和报、所学习的文章精髓,比前世都还多。简单来说,让他写商业新闻,绝对是能成为名家的,他不仅仅有素材和分析,文笔差不多也练起来了。
这里面的原因,除了他的记忆力和智商大大的提高外,也有这一世他才真正领悟到——知识是真的改变命运。
靠着穿越的记忆,固然可以有很大的助力,但要真想长久的发展,唯有读书。
读什么书呢?
他不读进步文学,因为他已经进步到一百年后了。
他读报纸、读国外商业书刊、读儒家书籍、读专业性的书籍(建筑等)。
每天睡觉六个小时,其余时间要么忙着工作,要么就读书看报,这一刻他有种感受——前世车螺丝的体会。
前世的‘车螺丝’工厂工作,很多打工人每天工作14小时,一月休息一天或两天,他们的想法是为了拿超过底薪很高的薪水,一般都是8000以上。如果他们想躺平,两三千的收入,当然不用那么辛苦。
而如今陈光良的想法是,要想生活得更好,要想打造一个‘百年豪门’,他必须要这样付出。
两者的想法是一样的,当然陈光良是抱着‘快乐和享受’的心情,前世‘车螺丝’则是‘麻木’的心情,这里面是有不一样的。
第116章 筹备建厂
陈光良来到愚园路西段的‘维他奶’工厂地皮上,听着手下郭德明、陆元台的工作汇报。
郭德明作为会计师,如今也算地产专业人士,向陈光良汇报道:“老板,我和元台进行了设计和预算,这块5亩2分地(3500平米)在建两层厂房的情况下,预计建筑费是3万大洋,每层2300平米,两层一共是4600平米。”
“这么贵?”
陈光良有些意外,毕竟这只是工业厂房。
陆元台随即解释道:“老板,论建筑面积计算,建筑费还是远低于新式里弄(幸福家园11000平米造价近18万);另外,你设计的是两层厂房,所采用的钢筋水泥都大大多于普通厂房,所以价格就贵了一些。这也是现在沪市的工厂,基本都是一层的原因。”
陈光良也知道这些,不过他也算过一笔账,如果采用十亩地皮去建工厂,他相当于在地产高峰时套现地皮少了五亩,也就是四五万大洋。所以,哪怕是建筑费稍微贵一些,他也是宁愿采取双层工厂。
目前沪市的建筑技术,不是没法修建双层、三层的工业厂房,而是大家都在考虑建筑成本,以及方便些的问题,当然主要也不是主流。
“嗯,我尽快抽出资金,争取我们9月就动工。”
“好的”
陈光良很快不在意那一点建筑费,毕竟这个时代的‘实业’是非常赚钱的。
他记得:在1926年,旅日侨商余芝卿和橡胶工业专家薛福基斥资8万银元筹建大中华橡胶厂,1927年在徐家汇路1102号租地建厂(27亩),1928年投产,很快便生产出质量优异的套鞋。从后世的记忆得知,这家工厂当年便获得20万银元的利润。
而他的‘维他奶’工厂,他一开始预计的是5000每瓶,实际上是严重低估市场(前提是能打开上海及周边市场),就是几万瓶一天,也不是不可能。
毕竟目前华夏的饮料市场,国产品牌非常的少,东三省倒是有个‘八王寺’汽水;而‘维他奶’则比汽水健康的多,所以若是真正坐起来,前景是无可限量的。
宣传到位,甚至可能是‘国民品牌’,就好比牛奶之于欧美的重要性。
‘维他奶’的建筑资金是分批投入的,前期可以考虑从长江地产的利润里‘支取’,等到后续再正式向银行进行贷款。
这天长江出租新增两辆新出租车,全新的雪佛兰并通过重新刷漆,外观是蓝白色,非常的赏心悦目。
而陈光良也戴上白手套,绝对体验一个班的‘开出租’,因为他始终坚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所以他现在哪怕是工作很多,也决定做12小时的出租车司机,来真正了解这个行业。
他的驾照是在公租界考的,在沪市通行毫无问题,但如果去北平、广州,则需要重新去备案,目前的驾驶证还不能做到全国通行。
开出租的另外一个要求,当然是对沪市的地形熟悉程度,毕竟这个时代烧油很贵的。而陈光良对沪市的地形熟悉程度,已经精确至小巷子,所以也不是问题。
“006(出租车代号),去福州路272弄,弄内3号,接一位王先生到闸北宝山路的商务印书馆,回来可找闸北辅助员张二河,接一单回城。”调度员来到陈光良面前,公事公办的说道。
心中自然也在嘀咕,这个老板还真是亲力亲为。
而目前长江出租的调度,一般都采取电话调度,辅助员调度的组合,进行调度手下七辆车。
“收到”
随着陈光良一声回答,汽车朝着福州路赶去。
这个年代沪市是限速的,每小时要在20公里以内,华界是不能超过每小时24公里的速度。
一路上,陈光良压根遵守交通规则。
如果他需要左转,就要把手伸出窗外,逆时针画个圈;如果需要右转,则把手伸出窗外,顺时针画个圈;如果他需要停车,就需要把手伸出窗外,向下压示意。
因为在这个时代的汽车,是没有转向灯,和刹车灯的,只能通过人为的操作来做一些交通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