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第304节

  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已经能通过玉米粉制作的培养液,开始批量的生产,仅这一步,比前世大概提前了三年时间。

  汤飞凡感叹的说道:“当初我偶然发现英国人的论文,是陈先生斥巨资为我组建了实验室,这一研发就是六七年,资金是从未缺少过。所以取得专利时,已经是相当的顺利。”

  总司令笑道:“陈先生总是有着领先别人的眼光,确实了不起。”

  这话是真的,大家都知道,人家工厂还没有西迁,陈光良的工厂已经建好开始生产;等大家工厂西迁的时候,一路上的困境难多了。

  陈光良连忙说道:“不敢当,只是我年轻,对一些事情比较感兴趣和冒险而已。”

  “哈哈,这倒是,人家都不敢西迁,你倒是提前将工厂开到川蜀,对抗战有很大的作用。”

  “不敢当,抗战守土,人人有责。”

  都是场面话,只要保证自己一家人安全,什么都好说。

  接下来,陈光良还说道:“以汤教授的贡献,接下来诺贝尔医学奖必然是他。这不仅仅是一份奖,而是代表自从工业革命以来,我们华夏人终于发明了自己的东西,作为每个华夏人,都会感受到荣光的。”

  大家不可思议了一下,这里面的道理,大家居然一时间没有想到。

  “好好,我觉得这个诺贝尔医学奖,也必然是我们汤教授的。”

  汤飞凡连忙说道:“其实青霉素最早的论文,是英国人。”

  陈光良笑道:“但他放弃了研究,不然也不会那么久才出来,毕竟我们华夏的设备和科研,还是落后英国很多。当然,我认为应该是共同获得,汤教授是肯定获得的,英国人则排第二,这也是好事。”

  实际上,1938年已经提名了一名华人,不过提名归提名,真正获奖是完全不一样的。

  要不是1940~1942年,诺贝尔医学奖停了,汤飞凡可能这两年就会得。

  但如今青霉素在盟国的战场上,大显神威,西方一定会颁奖的。

  接下来,总司令说道:“青霉素对我们国家也太重要了,这次邀请汤教授回国,就是希望我们也能生产青霉素。”

  青霉素对伤口感染,总司令是知道的,士兵或许用不着,但将官要是有这个玩意,就是救命神药。

  汤教授说道:“没问题,这次我回来,一定第一时间培养出的青霉素,相关的设备已经到仰光,还希望总司令第一时间运输回来。”

  “特事特办,我已经严令戴笠负责,这个月就能拉回重庆。”

  眼见如此,陈光良也表示道:“宁安基金会,愿意拿出一笔资金,继续支持这个事业!”

  总司令笑道:“好好”

  以如今汤飞凡的水平,在美国实践一段时间,以及得到设备和优秀菌种、玉米培养液等,华夏很快就能有几万单位的青霉素,差不多明年就能有了。

  前世也是他在1943年生产出5万单位的,这一世提前两三年时间,但美国那边却提前了三年时间。

  事实上,汤飞凡在1935年就有很大的成果,不过在陈光良的建议下,他继续低调的进行了提纯。直到1937年初,才正式在美国申请专利,以及发表详细的论文,一举取得巨大的轰动。

  当然,后面的继续提纯、高产量菌种、批量生产,都离不开美国的支持。

  汤飞凡在国民政府的示意下,将专利向美国放开,进而取得美国政府对华夏的医药援助。自始至终,汤飞凡没有获利,陈光良更没有获利。

  如今,华夏获得优质的菌种,以及进口的培养液,接下来华夏的青霉素也会生产出一批,这对前线将士,也将是个好消息。

  不过华夏依旧没有独立大批量生产青梅的本领,哪怕是日本也没有、苏联也没有、德国也没有就美国有。

  回到家里时,严人美的眼神依旧带着崇拜,她实际上早就知道自己的丈夫在援助汤飞凡,但今天他想到一个可能,这个青霉素都有可能是丈夫率先提出的,只不过技术不是丈夫去研发的而已。

  “好啦,有些事情给我也很大的压力,毕竟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不要把我想得那么伟大!”

  严人美这才变了脸色,安抚道:“你说的对,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所以你也不要有太大的压力。更何况,既然我们坚信抗战会胜利,就力所能及的做些事便可!”

  她知道很多事情,例如抗战预计在1945年胜利,因为日本人会将美国拖下水,自取灭亡;更重要的是,抗战胜利后,国内会有内战,他们一家必须到香港去发展,不要再卷入其中;与此同时,在香港发展要安定下来,坚信香港一直会保持下去,所以发展地产物业是最好的先见之明。

  严人美的这些观点,自然是陈光良灌输的,他担心期间自己突然嘎掉,家族事业就戛然而止。所以严人美只要记住这些话,带着三个孩子去香港发展,凭借他留下的地产资产,再加上几个孩子的基因,至少也不会输给香港利氏家族。

  当然,这些只是一个‘万无一失’的准备,陈光良哪里会将自己置身危险中。

第333章 准备后撤

  之后的日子,陈光良坐镇重庆,指挥着全国的‘平安系’商业帝国。与此同时,他先后视察了重庆的多个防空洞,凡是觉得有漏洞的,都亲自监督防空司令部进行维修改进,因为得到首长的手谕,他的话倒是很有份量,当然也捐出不少钱,差不多60万法币去完善。

  与此同时,宁安基金会不仅做着慈善事业,也购买军需公债、抗战公债,变相的将在后方工厂的利润,回报给国家和人民。

  此时。

  日本人已经发动‘102轰炸’一个月出头,这段时间整个重庆都笼罩在日本人的轰炸当中。当然,这样的场景在伦敦,实际上也是差不多。

  在轰炸期间,大后方的人民都抱着这样的观点——你今天炸,我明天修,绝不会妥协。

  事实上,每一次日本人轰炸的对象,主要是后方的工业,以及商业区、政府部门。

  就连新丰纺织厂也被炸了,但陈光良早就知道有这一天,自然做了很多的准备——例如新丰纺织在七个地方,甚至有模仿陕西窑洞的生产车间。

  所以新丰纺织虽然损失一些机器,但却不是致命的,基本一两个月就能恢复正常生产。

  1941年6月5日,这一天的18时18分,日本飞机24架分三批经湖北宜都、松滋等地突然夜袭重庆。

  在CQ市区上清寺、中三路、两路口、大田湾、黄家垭口、观音岩、神仙洞、七星岗、通远门、巴县中学、南岸弹子石、玄坛庙以及江北等地投下爆炸弹、燃烧弹。

  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轮番轰炸CQ市,看那架势大有要把重庆炸为平地的样子。

  由于正是傍晚,进城的人和不属于在该洞躲避的人,在发布紧急警报后急不暇择。

  于是就近躲避,该洞管理人员也没有检查核对凭证,尽量收容,致使四通八达的校场口一带大隧道人数大量超过规定数量。

  以往,日本人轰炸时间持续不长,而今天显得特别长。

  李旺忠,是‘护卫团’的一员,他负责洞内的秩序,以及守护在洞内电话机旁边。

  这个电话机,是刚刚装上不久,听说是宁安基金会捐赠的,电话机上面就写着信息。

  “太拥挤了,我感觉有些呼吸不过来!”

  “就是啊,怎么回事,以往轰炸一两个小时就结束了,今天都已经三四个小时了。”

  “我要出去,我不想窒息死!”

  眼见騒乱要形成,李旺钟连忙说道:“大家不要拥挤,我们有鼓风机通风,也有照明,再等等。”

  这两点已经比前世好很多,但这个原本容纳5000人的防空洞,此时怕是有上万人。

  騒乱依旧开始蔓延。

  李旺忠连忙拨通电话:“我是06段的李旺忠,里面的人太多,空气已经开始不足,大家开始拥挤,请尽快安排洞口疏散。”

  “胡说,外面还在轰炸,现在出去就是死路一条。”

  这时候有人喊道:“我们宁愿被炸死,也不要窒息!”

  李旺忠连忙说道:“快快,里面的人快控制不住了。”

  这样的电话,不仅有李旺忠的,还有其他段的,有了电话,就能了解洞内的情况。

  一时间,外面的护卫团一面抢修通风口,一边将各个大门打开。

  事实上,有多个通风口,里面的空气只能说氧气比较稀薄,更多的是人们焦虑的心情,进而演变成混乱。

  因为有电话、电灯的原因,这一次各个洞口打开,一些人蜂拥挤出洞口。

  第二天,首长带了市长吴国帧、卫戍首长刘峙等人,来视察。

  “具体死了好多人?又是怎么死的?”

  看着大老板阴沉的脸,刘峙知道,要想保住职位,一定要推脱责任,以及说好的。

  “首长,昨天晚上轰炸时间五个多小时,是有史以来最长的。我们防空洞各方面都没有问题,有电、有电话、鼓风机正常,所以不曾缺氧。只是原本能容纳5000人的防空洞,挤进来10000人以上,最后因为一部分感觉难受,进而演变成拥挤。护卫团讲,我们当时电话保持沟通,第一时间放开各个闸门”

  首长脸上缓和下来,既然工作到位,那么就不算失职,那自然不能说国民政府工作不到位。

  “死了多少人?”

  这一次,刘峙知道,自己可能保住了自己,他连忙说道:“就几十人,都是因为踩踏的原因。”

  “具体数字多少人?”

  刘峙一时间有些不确定,幸得护卫团的人补充道:“一共是102具尸体,都是拥挤造成的,当时我们电话保持畅通,已经尽力疏导,是人太多的原因。”

  首长点点头,说道:“你们做的好,对外面的记者,要做好舆情管控!”

  吴国帧连忙说道:“是是”

  接下来,大家考察了洞内的设备。

  首长看着电话机上面的赞助,说道:“我记得,当初是陈先生说这些防空洞有很大的隐患,他还从我这里要走一道手谕,说要亲自监督防空洞的设施。”

  蒋逵连忙站出来,说道:“是的,宁安基金会先后赞助重庆防空洞60万法币,我们也做了很多改进,包括洞内有电话相通、出口用水泥石子铺上,以及通风口的鼓风机保持畅通等等.”

  “若不是人家,你们就闯下大祸了!”

  首长哪有不清楚的道理,丢下一句话,便离开。

  第二天,报纸刊登了这场灾难,踩·踏死亡人数21人,受伤58人,防空洞的各项设施都发挥了最大的作用,造成这次事故的原因只是因为防空洞接受了超过一倍的人,洞内一些人煽动起哄,最终演变成恐慌。

  这样一来,大家自然将这件事不会怪罪国民政府,反而对其赞誉有加。

  至于死亡的人,也是可以接受的。

  真要像前世那样,死亡人数和重庆被轰炸期间的总人数差不多,不成为世界惨案才怪。这也是首长听闻容纳上万人的防空洞,发生大规模骚·乱,死了不少人后,第一时间来到视察。

  最后的结果,首长也是非常满意的,他听属下说,如果没有宁安基金会坚持的——通电话、通电、通鼓风机,坚持让防空部第一时间验收,机器工作,那么这次可能死亡人数十倍以上。

  虽然有记者拍摄到‘埋尸’似乎不止21人,但有媒体和社会人士猜测,死亡也就差不多100人;而通过相关人士的介绍当时的场景,这个死亡人数是认可的。

  更重要的是,通风系统没有问题,人是因为騒·乱引起的,在里面憋了四个多小时,从而造成了情绪上的躁动。

  与此同时,大量由‘宁安基金会’捐赠的设备,也被媒体报道出来,一时间让陈光良的名声大震。

  陈光良看着报纸报道的死亡人数,也有些错愕,居然还是有不少人死亡,不过想想也就不奇怪了,拥挤进去的人太多,持续的时间太长,必然会发生踩·踏。

  好在没有直接窒息的人,这充分说明通风口的鼓风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事实上在他介入时,整个防空洞还没有通电,鼓风机自然也不会有用,按照拖拖拉拉的,前世多半鼓风机因为没有电,再加上部分通风口可能被轰炸而堵住。

  “这日本人轰炸,什么时候是个头?”严人美在一旁抱怨道。

  她也意识到,宁安基金会这次立下大功,但她已经习以为常,毕竟丈夫的很多‘先见之明’已经说明不寻常,更加让她记住丈夫交给她的一些话。

  “应该快结束了,总之孩子们下个学期差不多可以正常上课了,零星的轰炸是有,但大规模的很少了。因为,日本人怕是要向东南亚进攻了,华夏不再是独自对抗日本。”

  说实话,夫妻俩对轰炸虽然有些担忧,但更多的是担忧孩子们的安全。

  “这是个好消息!”

  陈光良笑道:“乐观面对吧,毕竟比起很多人,我们的条件好太多。”

  “嗯”

  第二天。

  陈光良来到督邮街,这里看得出来轰炸的痕迹,好在平安银行大厦未被命中,这大概就是陈光良的运气不错吧。

  “老板”

  赵铁毅带着几名环球航运的管理层和高级海员,正在等候陈光良。

  “好,来了就好,你们的家属呢?”

  赵铁毅说道:“一部分到了重庆,还有一部分随后就到,多谢老板的关心。还有部分管理层和高级海员,不愿意来重庆,继续留在香港;我给他们讲,关键时刻可以去澳门,那边也有住的地方。”

  “嗯,我们去会议室详细说!”

  不一会,大家来到一件会议室,赵铁毅详细汇报了情况。

首节 上一节 304/3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