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损失一千多万,陈光良不至于‘大伤元气’,但心痛肯定是必然的。
“老板,您要投资白糖、酒精的资金,都已经准备好了,您随时可以抽走!”夏高翔来到办公室,汇报道。
陈光良投资白糖、酒精的资金,预算是500万元,不足部分向外募集资金。
但是这500万的资金,他不会去动用严人美和自己存储的黄金,更不会动用蒋梅英的黄金;而是以这批黄金作为抵押,向平安银行借贷的方式支取。
这样一来,平安银行不存在‘银根短缺’,依旧有黄金打底;而陈光良个人投资,则只需要支付6厘的银行利息而已,也可以接受。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是分批支走,不仅可以为平安银行缓解资金压力,我也少支付一些银行利息。”
支走一笔,算一笔的银行利息。
夏高翔随即说道:“如此当然好,就和新丰纺织的贷款一样,两全其美的照顾到双方利益。最近新丰纺织的现金流回笼很快,相信今年新丰纺织盈利一定不菲。”
去年‘棉花’一战,就决定了新丰纺织今年的顺利。
今年新丰纺织的利润,一定会让人满意的。
陈光良说道:“我预计今年棉花是丰收年,新丰纺织会继续大量囤积棉花,下半年平安银行要做好准备,给予最大的支持。”
“没问题,平安银行的现金流充足。”
平安银行的存款突破3000万,但对外放贷也就700万,而对内的贷款(陈光良相关企业)却非常的高,达到1300万左右。
不仅仅如此,平安银行的投资也是‘初见成效’,很多地产投资都开始收到丰厚的租金。
夏高翔离开后,陈光良陷入思考中。
今年棉花在历史上是大丰收,从去年的800万担,猛涨到1600万担,这就意味着大家都不再缺原材料。
而明年又发生了所谓的‘纱交风波’,棉纱包在上半年暴涨。
基于此,陈光良决定今年继续开始囤棉,明年在现货、期货上,都可以大赚一笔。不用等到抗战,先把纺织投资的成本赚回来再说。
下旬,陈光良再次来到香港视察。
最近一年,陈光良在香港下了‘重注’,包括:
长江地产在香港投资150万大洋的住宅地皮、平安银行在香港投资160万工业地皮和住宅地皮,后续这两家企业还有相应的建筑投资。
新丰纺织在香港投资一家150万大洋的工厂、时代影业在香港投资一家200万大洋的制片基地,维他奶在香港投资分厂.
仅凭借这些投资,就足以奠定陈氏家族在抗战后,能在第一时间,成为香港华资第一大财阀。毕竟,平安银行也已经在香港扎根。
陈光良视察了半山的两幢‘陈氏府邸’的项目,都正在抓紧时间建筑,明年上半年才能完工。
他在香港的府邸也不算豪华,倒是占地面积还算够大,都在20000平方尺左右(三亩),建筑物则只是洋房风格。
陈光良也是考虑到,过于豪华,以后都是日本占领,说不定就搞出什么幺蛾子。
比如前世余东璇在香港的三座城堡式豪宅,都被日本人占领了,特别是浅水湾的别墅,更是沦为日本的集中营,在里面杀死了不少抗战人士,后成为凶宅。
这就是陈光良不愿意在香港修建太过豪华别墅愿意,他更讲究隐私性的保护,所以一个围墙院子,一幢三层洋房,就已经满足他的住宅需求。
“光聪,没事去澳门考察一下环境,然后在那边购置物业。所需要的经费,你找我要。”陈光良对一旁陪同的弟弟,交代道。
陈光聪说道:“澳门那边我去过,地方比较狭小,社会比较混杂,特别赌博业发达。”
陈光良叮嘱道:“赌毒都是绝对不能沾的,你过去主要是考察那边的银行保险库业务、仓库储蓄业务,还有住宅上的情况。晚一点,那边也能成为我们的一个临时容身之地。”
陈光聪连忙说道:“大哥放心,我对黄赌毒丝毫不沾,知道那里面都是害人的玩意。澳门那边,我一定尽心考察。”
陈光良拍拍他的肩膀,说道:“局势陡转直下,你现在也已经长大了,连孩子也有了,要多多尽心。”
“是,大哥”
有亲弟弟在这边坐镇,很多业务就算陈光聪不参与,性质也完全不一样。
第310章 商战也战场
时间转眼来到1936年下半年。
市值夏日,在威海路的陈氏府邸,陈光良正和家人在后院里歇凉。
他坐在中间,右边是母亲杨慧,左边是妻子严人美,小桌子上摆着咖啡、茶,以及还有一些点心。
三岁多的长子陈文杰,已经到了乱跑的年龄,而八个月的‘三子’陈文铭则由佣人抱着照看。
一家人其乐融融。
“明年这个时候,我们全家都已经到了香港,迎接新的生活。”
明年7月,局势是已经相当的紧张,甚至这个时候,都已经可以发现一些日本要全面侵华的苗头,只是大多数人依旧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而已。
杨慧担忧的说道:“也不知道我这把老骨头,这路上经得起折腾不,听秀英讲,坐船可难受了!”
陈光良笑道:“妈,你的身体那么好,是没有问题的。再说都是自家的船,就和住一幢海上宫殿差不多,吃吃喝喝,很快就到香港了。”
他明白,杨慧是因为‘背井离乡’忐忑心情,未必就是担心身体。她来沪市八年时间,也已经习惯富太太的生活,岂有那么心甘情愿离开沪市这个安乐窝。
杨慧继续说道:“光良,这日本人真会打进沪市啊?”
严人美马上说道:“妈,这要是没有苗头,光良也不会安排撤到香港去。再说,左右不过是坐两天轮船,你就当旅游一趟,那是真没事,就再回沪市享福好啦!”
年龄大的人,忌讳背井离乡。
杨慧实际上也不大,今年也就46岁而已,但毕竟是女流之辈,而且是传统妇女。
她还是说道:“光良去那里,我就去那里,倒是也没有那么多讲究。”
陈光良笑而不语,他如果去重庆,杨慧还是要跟着弟弟光聪一家,以后去澳门的,免得路上折腾。
严人美这时候问道:“蒋梅英会不会带孩子去香港,还是直接去美国?”
陈光良一愣,严人美很久都不直接提‘蒋梅英’,他还以为已经心照不宣了,莫非今天又要找他的麻烦。
“先去香港,再择机去美国。”
“喔”严人美轻描淡写的回了一句。
这倒是让陈光良心里有些不自在,便直接说道:“仁美你又什么想说的就说出来,这样说话半截,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
严人美回道:“我就问问,没有什么其她的意思,你不要多想!”
还是没有松口!
陈光良只能将这件事放放,也只能先委屈一下蒋梅英母子了,毕竟不能因为这事,把正房一脉也得罪了。
慢慢来。
在一间日式餐馆里,日本在沪的纺织企业负责人齐聚一堂,正在商议。
去年,在长江流域,由江浙财团发起的‘保护棉花’行动,让日企损失不菲;如今又快到了一年的‘棉花收割季节’,在沪的日本纺织企业们可是心生警觉。
裕丰纺织的山田秀一说道:“鉴于我们去年的失败,我建议大家联合成立‘收购棉花委员会’,提前向中间商和农户‘预收购’棉花,以防华夏人再施展诡计!”
去年,要不是伪满洲国那边支援了一些棉花给他们,在沪的日本纺织企业怕是更加不堪。
但这事影响总归不是一件好事,支援沪市日企的棉花多了,那么朝日本本土的棉花就相应的少了。
无形中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原田忠雄这时候说道:“预收购棉花,确实可以以防万一。只是我从支那人那里得知,今年种棉花区域并没有受到什么水灾、旱灾,今年的棉花可能会丰收,事实上,我们大可不必紧张!”
去年(1935)华夏棉花大减产,全国只有800万担,而在1934年,全国还有1100万担的产量,可见去年缺棉花的恶劣情况。
去年的棉花,一度炒到54~55元一担,而前年也才43~45元一担,这里面的差价是历年罕见的。
“原田君,丰收不丰收,这是后面的事情。但我们不能再犯错,万一江浙财团再次联合,将市场的棉花大量收购,那我们的处境依旧被动。”
“是啊,我赞成预收购棉花,积极的和华夏纺织厂抢购棉花,避免被他们再坑一把。”
倾向‘预收购’棉花的日企,占据主要的优势。
见状,山田秀一心中很是得意,这样他就能占据上风,成为日企在沪的最具有影响力的人,进一步染指权利。
山田秀一趁机说道:“为了大日本帝国,我们必须打败江浙财团,让他们统统倒闭,瘫痪华夏的经济。”
去年仅中秋节那一天,沪市就倒闭一百家企业,这是日本非常乐意看到的。没有一个强大的商业体系,将来华夏反抗的力量就弱三分。
若不是美国、英国支持华夏的经济,支持法币(建立外汇本位),日本认为华夏的经济已经瘫痪。
陈光良来到新丰纺织二厂,只见这里的工人和纺织继续正在忙碌,而相比一年多前,新丰纺织的工厂景象让人大吃一惊。
实行‘3S’管理体系的新丰纺织工厂,目前是沪市最有效率、最有获利的纺织企业。
当然,陈光良并没有进一步压榨纺织工人,虽然他接手以来没有加过工资,但却实行了‘三节慰问’和‘十三薪’的政策。实际上,相当于变相的多发两个月薪水。
在很多工厂都在想办法裁员、减薪、延时的情况下,新丰纺织还是做的很仁慈了。
新丰纺织在整个沪市的纺织业中,优势也不能说很明显,除了童润夫、李升伯等技术人员的加盟外,最大的优势应该是——去年炒棉花获利不菲。
去年新丰纺织一共收了12万担出头的棉花,价值500万;但实际上,新丰纺织根本用不了500万的原材料,所以棉花纺成纱后,在10~12月的旺季套现了一小半,仅此一项就获利50多万大洋(扣除利息后)。
陪同考察时。
陈光良说道:“今年,新丰纺织将囤积更多的棉花,你们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童润夫、李升伯等人有些不解。
随后,童润夫说道:“陈先生,今年棉花肯定丰收,囤积棉花恐怕不会获利。”
陈光良自信的说道:“在这方面的预判,我从没有失误过。棉花丰收,我也是这样认为的,而且我觉得棉花肯定是大丰收。但棉花丰收,不代表棉纱会降价,战争要来了,囤积物资是最有前景的投资。”
童润夫等人惊讶起来,他们也知道陈光良是有名的‘经济战略家’,曾是《东方日报》最有说服力的评论家。
“好,我们会准备好收购、仓库方面的工作。”
收购棉花是第一步,新丰纺织会将收购的棉花纺成纱,也就是纱锭或棉纱包。
期货市场的交易对象,便是棉纱包,每年的10~12月是纺织旺季,次年的2月份开始则是淡季来临。
开纺织工厂的,基本都会涉猎这方面的期货交易,主要是降低成本。
“今年的资金,会更庞大。”陈光良补充道。
童润夫点点头,没有再多问,因为他们知道是平安银行给与贷款支持。
而陈光良这一次确实准备‘玩大的’,他要炒棉纱的利润,超过开工厂的利润,在这里面大赚一笔。
掌握了棉花,就是掌握了主动权,后面玩期货的,都玩不过他这种手握实物的大炒家。
这时候,有高层说道:“陈先生,日商似乎今年学聪明了,他们也开始预收购棉花。”
陈光良笑道:“这可不是学聪明了,而是不了解行情,必然要吃大亏!”
随后,他补充道:“那我们就来个将计就计”
既然日本人又来送人头,他肯定要再收拾一下日本人,他心中已经有全盘的计谋。
2天后.
沪市的金融家、纺织大亨纷纷朝着新丰纺织二厂聚集,这一幕自然瞒不过日本特务。
和去年同样的步骤,陈光良邀请大家参观新丰纺织工厂,介绍了‘3S管理’成效,大家考察得津津有味,这是学习到了。
随后,大家在工厂举行了会餐,还有酒水供应。
不过在聚餐时,陈光良道出这次邀请大家的目的。
“日本人这次居然在预收购棉花,但大家都知道,今年是棉花丰收年,我个人分析全国棉花恐怕要增长一倍,也就是达到1600万担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