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第280节

  倘若总司令不为个人利益,干脆不要打内·战,实行多D制度好啦!

  凡是让你讲奉献的,将来你发现,你奉献的东西,人家后人正在理所当然的享受。

  陈光良研究公债的情况,是觉得公债莫非真的‘一文不值’?

  他总感觉,这次公债下跌是‘七星公司’想看到的,甚至这背后有他们的影子。

  只是目前上世面的抛空,看着不像是‘七星公司’在操作,因为这个很明显就是沪市的炒家,跟入抛空的行列,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那么陈光良认为,‘七星公司’一定是在后面等着,莫非是在等抄底?

  思考了一番,陈光良决定再观察观察,毕竟这投机的风险也大,他也不想贸然出击。如果没有把握,他甚至宁肯‘空仓’。

  “老板,这次获利的资金,我建议投资香港的住宅地皮及物业,毕竟我们已经投资上百万大洋的工厂地皮和仓库。当务之急,我们是要有稳定收租的来源,而且香港的住宅物业也可以为员工提供福利住所。”叶熙明找到陈光良,谈及投资的事情。

  陈光良也思考起来。

  这笔钱刚刚拿回来不久,他就决定花在香港。

  目前平安银行在沪市的物业收租,主要是平安银行大厦、霞飞路五十幢洋房,这些是有稳定的租金收益(平安大厦的租金,也由陈光良其它企业支付,独立算账);而且平安银行在沪市,还投资了重大资产——新丰纺织,后期回报率会很高的。

  而平安银行在重庆的投资,主要是督邮街的商业地皮和建筑,后期收租和出售,也能获得暴利。

  整体来说,现在平安银行强的可怕!

  “行,这个事情找长江地产沟通,可以在港岛这边购入土地,兴建唐楼、洋房等,后续用于出租和自用。”

  “好的,我马上去安排。”

  一笔笔资金,都花了物业上,这为平安银行在‘抗战结束’后的从新营业,奠定了重要的根基。

  现在平安银行的贷款支出也高,仅新丰纺织就有长期贷款150万、短期500万,另外还有时代影业150万,贷款利息也基本能维持存款利息加员工开销。

  “咚咚”

  敲门声响起,随后严人美走进陈光良的办公室。

  产后一个多月后,她又开始时不时来公司了解情况,做到事业和家庭的兼顾。

  “中午要不要去锦江川菜馆吃饭,改改口味?”

  陈光良抬起头,饶有兴趣的说道:“有位置么,如果要等,我可不想去!”

  今年,沪市出现一家‘锦江川菜馆’,很快就因为改良后的川菜,而非常火爆;连杜月笙、张啸林、黄金荣去,都需要排队。

  陈光良也去过一次,但他最烦的就是等待,所以后来就少去光顾。

  严人美笑道:“又开了一家更大的锦江川菜馆,听说是杜先生资助,我刚刚打电话预约好了!”

  陈光良干脆的起身,说道:“那就去尝尝”

  他也是个美食家,不仅仅光顾自家的香格里拉饭店,而且经常光顾上海其它的饭店和菜馆,凡是美味,他都喜欢。

  不一会。

  两人出现在锦江川菜馆,新的店果然大了不少,两人到来,董竹君亲自上前招待。

  “原来是陈先生这尊大神来了,我说今天怎么喜鹊在叫!”

  陈光良笑道:“董小姐说笑了,我是陪夫人来改改口味的。”

  董竹君马上把严人美一阵夸,随后带着两人去定好的雅间。

  “纸包鸡、干烧冬笋、干炒牛肉丝、成都素什锦.”

  “陈先生,您吃得完么?”

  “吃不完打包,总之我不会浪费的。”

  “您说笑了”

  这可不是说笑,这第一是陈光良的胃口一向很大,第二是他真会打包。

  董竹君和严仁美聊了几句,便起身告辞,并无过多的打扰,但却把严人美伺候的舒舒服服。

  陈光良随即说道:“这上海滩看来又要崛起一位女性饭店老板了,和梅龙镇酒家的吴老板,可以称之为上海滩的两大女性餐饮老板。”

  严人美说道:“她们的遭遇总是让人同情,当然我又很佩服她们的坚韧性格。”

  陈光良笑道:“这倒是。不过有时候能吃苦未必是件好事,因为意味着有吃不尽的苦。”

  仅凭董竹君曾是督军夫人,将来就有苦头吃。

  严人美娇嗔道:“你又有自己的大道理了,哪有那种说法,现在吃苦,自然是为了以后不吃苦。董竹君如今在上海滩也算扬名立万,创下锦江川菜馆也算打出名气,以后她和几个孩子自然就会好起来,再也不用吃苦了。”

  陈光良笑而不语,正好服务员上菜,他们也停止讨论人家。

  期间,董竹君总是跟着服务员上菜一起进来,然后诚恳向陈光良请教,毕竟他也是行业的大神。

  “我觉得很好吃,服务也很好,挑不出问题。董小姐你的生意,一定会越做越大的。”

  “多谢陈先生的称赞,有您这句话我就放心了,那你们二位以后常来,只要提前知会一声,我一定给你们二位六座。”

  “客气”

  在吃这顿饭的时候,陈光良敏锐的感觉到,服务员有些不简单。所以谈话什么的,都避开一点。

  回去的路上,陈光良对严人美说道:“锦江川菜馆是进步的地方,看来这个董小姐挺会进步的。”

  严人美惊讶的说道:“你这都能发现,看来我们以后要少来了。”

  “没关系,吃个饭而已,不至于。”

  “喔”

  陈光良一向有自知之明,那就是不要去参与政z,要敬而远之。

  他现在只希望,早一点抗战结束,他好去香港安稳的过日子,偶尔再来个出国考察。

  不过现在想想,还有十年时间,而且还是很危险的十年,他也是有些忐忑。

第307章 投资糖厂的想法

  新的一年来临(1936)。

  春节刚刚过,也就是在1月下旬,陈光良便朝着川蜀赶去,考察制糖产业。

  他在心中已经下定决心,要在川蜀建一座真正意义的‘机制白糖’工厂,和配套的酒精工厂;

  而在此前,川蜀还没有一座真正意义的‘机械化白糖工厂’,最多也就是‘半机械化白糖工厂’。

  陈光良也是盘算了一下,预计投资在500~600万大洋,但如果一切顺利,在1940年收回成本毫无问题。但对抗战的意义,肯定是不一样的,白糖和酒精可是战略物资。

  去川蜀的交通,采取的是先火车到武汉,再乘坐民生公司的江船前往川蜀。

  “陈先生,久仰久仰!”在民生公司的江船旁,其董事长卢作孚已经在等候陈光良。

  这一次,两人会在船上会晤,交流一些心得,其实也是卢作孚陪同陈光良入川。

  “卢先生,我也是很久仰你的大名。”

  一见面,两人就非常客气和友好的打招呼。

  随后,陈光良还为卢作孚介绍道:“他们是我这次的随行人员,这位是甘蔗专家徐才进,这位是制糖专家曹铭先”

  卢作孚恍然大悟,说道:“看来川蜀的白糖产业有救了!”

  陈光良客气的说道:“川蜀的白糖,一直非常利害,内江的白糖产业,更是享誉‘糖城’的美誉。”

  卢作孚邀请陈光良等人上船,并在一旁摇头说道:“陈先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自从粤省白糖产业崛起后,川蜀的白糖产业便在粤糖,以及洋塘的打压下,逐渐萎缩。毕竟整个川蜀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机制白糖,内江上千家白糖产业都是手工白糖产业,生存压力大。”

  这,这是陈光良不太清楚的事情。

  粤糖崛起后,洋塘也只是减少了输入,但实际上洋塘依旧占据着一定的份额,特别是走私洋塘。比如原来一年可以进口1亿大洋的洋塘(不是每年都进口那么多),后来洋塘一直维持在1000~2000万大洋的输入,多以走私为主。

  陈光良原本以为,川蜀白糖由于地势的原因,洋塘很难输入,没想到这两年情况反而比较严重。

  “川蜀为什么不自己发展机制白糖产业?”

  卢作孚摇摇头,说道:“具体我不太清楚,但听说一家机械制糖工厂,动辄投资数百万大洋,仅这一点,就怕是吓住很多人。”

  陈光良点点头,别说一个川政府,就是南鲸政府也不敢轻易投资一家数百万大洋,本来就到处缺钱。

  更何况,经验是最重要的,陈光良这次来川蜀考察,是将原来的‘制糖元老们’全部喊来帮忙,没有他们,陈光良也不敢轻举妄动。

  很快,江船开始沿着长江中上游路段,朝着川蜀走去。

  陈光良和卢作孚坐在一个好位置,一边品着茶,一边欣赏着两岸的景色。

  卢作孚喝上一口茶,随后朝着窗外望去,得意的说道:“这长江虽然不及大海辽阔,但这两岸的景色,以及长江要道的重要性,也是不输大海的。陈先生,你觉得怎么样?”

  陈光良看着外面的景色说道:“长江,我对长江的感情,不若卢先生你。长江虽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但一定是在运输上,贡献最大的河流。非洲的尼罗河、美洲的亚马逊河虽然是世界上第一、第二的河流,但长江对一个民族的贡献,是这两条河远远不能相比的。”

  卢作孚也兴奋的说道:“对,陈先生说的太对了,长江不仅养育着大量的子民,更重要的是它交通,它能容纳的船只,真是对我们这个民族太重要了。”

  接下来,两人讨论的话题可多了。

  卢作孚从陈光良这里了解道,今年招商局已经准备远赴欧美,立即抚掌叫好;

  陈光良从卢作孚那里了解道,去年秋民生公司破除怡和太古的打压,占据长江上游70%的份额、川江50%的份额,也为之称赞。

  后世从武汉到重庆,卢作孚将这一段分为‘三段式’——宜昌到三斗坪、三斗坪到万县、万县道重庆;根据不同的水位,来进行不同的调度。

  行走在长江上,陈光良忍不住来到船板上,看着两岸的景色,甚是壮观。

  他终于明白古代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色,写下一首首经典的诗句:

  “朝辞白帝彩云,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进入川蜀时,陈光良突然对卢作孚说道:“卢先生,我想和民生公司合作,组建一只船队,在经营这长江上游的货物运输和游轮。”

  卢作孚一听,当即说道:“这自然是好事,只不过这上游的运输和游轮,未必能赚得了钱。目前的市场来看,已经倾向一个饱和的状态。”

  他心里还是有防备的,毕竟他刚刚打败英美日意等国家,吞并这些列强的船队,形成如今长江上游的格局。

  而陈光良毕竟是大资本,这就怕是来抢生意的。

  陈光良则笑道:“我出资100万,该如何选船,由你决定。船队也由你经营,你只需承诺五年让我回本即可。”

  天下还有这个好事,这不是送钱给自己花么?

  卢作孚说道:“陈先生这是做什么,这和送我钱花有什么区别?”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更何况这送上来的巨资,他也怕烫手。

  陈光良这时候说了一句:“这川蜀说不定哪天就沦为抗战的大后方,日本人亡我华夏的心不死,一旦全面开战,这沿海必然被其占领。我投资这一百万,不过是助力这长江上游交通更加方便,当然回本也很重要。”

  卢作孚一震,他这才真正的感受到陈光良高瞻远瞩,他心中也想到一件事——莫非陈光良来川办糖厂,也是预测到日本有全面侵华的意思?

  “必不负重托”

  短短几天时间,卢作孚已经很是佩服陈光良的人品,不再怀疑巨款。

  实际上,民生公司的总吨位估计就4万吨不到,但这些船却又上百艘,基本都是几十吨和几百吨的船。

  陈光良趁机说道:“我投资100万的船队,只是交给你管理,你收管理费。合同先签四年,到期后我有权收回。”

  卢作孚知道,这是陈光良的缓兵之计,合同到期,也意味着陈光良也可以参与到上游的航运经营。

  但现在,他却不担心了,因为至少他可以先获利四年,而且相当于变相的壮大自己的船队。

  “可以”

首节 上一节 280/3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