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第188节

  “江淮流域,从7月18日到28日,历时11天,不论是近江还是离江较远的一些地方,连降暴雨,譬如安徽的安庆连日大雨如注,铜陵急雨倾盆,连绵十数昼夜.”

  洪灾已经形成,大灾难又来了。

  虽然陈光良已经习惯做一个看客,毕竟他知道这就是历史,他改变不了什么。但看到这样的新闻,还是有些悲观起来。

  正当他悲观的时候,一双玉手从背后蒙住他的眼睛,随后严人美娇声说道:“猜猜我是谁?”

  幼稚!

  “我猜猜,该不是中西女中的校花同学吧?”

  严人美马上松开双手,来到陈光良面前,她轻提自己的裙摆,说道:“怎么样?有没有你口中的中西女中校花漂亮?”

  只见严人美穿着精心裁剪的碎花连衣裙,非常的现代时尚,单肩挎着LV的包包,身上还有一股淡淡的香奈儿香水。

  这就是他想看到的妻子,时尚、现代,和他的心灵相契合。

  而这些,也是陈光良亲自陪严人美去永安百货挑选的。

  “完美”

  严人美一听,顿时心满意足,自然不会追究刚才的‘中西女中校花’问题,开心的坐在陈光良身边。

  “刚才看什么入神?”

  “没什么事情,一些新闻而已。你现在是任务是陪我和读书,外面什么事情都不用操心,快乐就行,我会处理好一切的。”

  严人美马上在陈光良的嘴唇点一下,说道:“嗯我们下去吧!”

  她是晚上被陈光良折腾,自然要恢复精力,也知道陈光良会早起,但会在三楼等她一起下去。

  “好,该吃早餐补充一下体力了!”

  严人美害羞的挽着陈光良胳膊,知是自己男人的调侃,却很是享受这种谈话,无拘无束,正合心意。

  “哥,嫂子”

  “嗯,一起吃饭”

  餐桌上,现在变成一家四口了,总算增加了一分人气。

  8月初旬。

  上海商会在香格里拉饭店,组织了一场大型聚餐活动。

  参加聚餐的有上海闻人(显赫的头面人物)、各同业公会(类似于行业协会)、各地旅沪同乡会,以及各慈善团体。

  与之前的聚餐不同,这次大佬们汇聚一堂的目的不是为了讨论商业、经济,而是为了听取各省灾情报告,商讨赈灾问题——今年6月到8月,华夏发生了罕见大洪灾。

  鉴于灾情紧急,各界人士当场议定成立上海筹募各省水灾急赈会,共推许世英(前国务总理)为会长,王一亭(前上海总商会主席,慈善家)为副会长,杜月笙、王晓籁、虞洽卿、陈光良、史量才、张啸林等11人为常务委员,负责劝募资金、物资,救济灾民。

  晚会现场,杜月笙率先捐款20万大洋,其余人自然也纷纷慷慨解囊。

  不过像虞洽卿这样的富豪,也不过是捐款10万大洋,所以陈光良之后也同样捐款10万大洋。和阿德哥一样,两人都是商人,不能抢了杜月笙的风头。

  而且,这次赈灾时间之长,可能长达半年,各种募捐活动陆续出现,有的是机会捐赠。

  不仅仅如此,由于陈光良担任了赈灾会的委员,之后还需要向社会募捐。

  像杜月笙可以在戏台上进行募捐,自己登台唱唱戏,徒子徒孙自然纷纷捧场。

  而陈光良和史量才也有办法,那就是利用报纸募捐,这也是他们为什么当选的一个原因。

  前世的杜月笙,在‘上海筹募各省水灾急赈会’募捐的总资金260多万中,他一人就捐赠和募捐52万,占20%左右,因此后面还受到南鲸政府的嘉奖。

  说实话,陈光良个人都舍得拿出50万出来,因为只要英镑一贬值,他仅外汇就能获利200万,区区五十万不算什么。

  但这种风头不能出,不然有人就会盯上他,而且说不定也得罪杜月笙。

  这一次水灾,很多富商也乐于捐款,但他们都是暗地里捐款,最大的原因便是担心被帮派匪徒盯上,这沪市的治安也可是不好。

  生活还得继续,商业也得运转。

  环球航运在8月中旬正式开启两条新航线,加入和怡和、太古的竞争,并且登报宣传。

  在报纸广告上,环球航运陈述多方面的问题,重点有:

  第一,上海至青岛、天津,上海至厦门、汕头、广东、香港,这两条固定航线长期由外资航运企业运营,如今政府决议振兴民族航运业,环球航运顺应时机加入竞争。

  第二,环球航运在两条航线上,投入4艘5000吨的‘次新船’,速度快,环境好,并聘请洋人作为高级海员,航行技术有保证。

  消息传出,震惊四座。

  三北航运公司。

  虞洽卿惊道:“这小子无声无息的,居然一下子搞来四条5000吨的10年龄新船,这不得要个150万大洋才买得到。加上那艘6000吨的船,一下子就有2.6万吨的载重了!”

  他奋斗了多少年,才有如今的航运帝国,二十多艘船,约6万多吨载重量。

  但虞洽卿的船队,基本都是二三十年龄的船。甚至有洋人要把船给报废,特意不准卖给华人,但虞洽卿就去拆船厂买下,然后修修继续运营。

  其长子虞顺恩,也是航运帝国的继承人,此时说道:“听说,他已经将那艘6000吨的卖给了陈顺通,用了半年不说,还赚了4万大洋。”

  虞洽卿懊恼的说道:“这两条航线好啊,人家陈光良站在民族的角度去竞争,而且怕是也得到南鲸政府的支持。可惜我现在拿不出四艘船,不然也既然竞争了!”

  随后又感慨的说道:“陈光良做生意,手笔大,主意多,以后航运又要增加一位大船东了!”

  只是虞顺恩有不同的意见,说道:“航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摸清门道的,这两个航线由太古和怡和这样的巨头把持,华资竞争难!”

  聊了一阵,父子两人也只是惊叹和不看好,倒没有说什么要打压之类的话。

  毕竟现在陈光良是和洋人去竞争,华人要是敢使绊子,怕是千夫所指。

  为了广泛动员更多力量进行救灾,南鲸政府于1931年8月14日在上海特设临时全权负责组织——救济水灾委员会,接管赈务会工作,具体实施水灾救济。

  救灾会设常务委员会处理一切会务,救灾会下设调查组、财务组、会计稽核组、卫生防疫组、运输组、灾区工作组、联络组,每组由中外人士组成各专门委员会。

  其中运输组的组长是虞洽卿,陈光良也被选到运输组的委员。

  陈光良并不想为官,但这种职位却乐于担任,毕竟既是为了慈善,也是为了社会声望。

  不过他不会出风头,听从安排即可。

  历史上,这一轮赈灾,真正管用的国家层面大决策是:

  一、向美国借45万吨面粉和小麦;

  二、东北存量居多,可由民间自由运输,免去各种港口税,以及铁路优先从东北运粮;

  三、发行债券8000万(一开始定为1000、3000万)。

  但最后真正管用的,只有‘第一条’真正做到了。

  因为第二、三条,一直在扯皮,直到9月17日才通过,经过第二天就发生了‘G难日’。

  第二条为什么扯皮呢?

  因为东北的粮食也是民间的财富,总不能直接夺取,只能通过政府购买或东北地方政府先行垫付,当然前期张学良支持了三万担粮食;其次,东北余量有很多都是小米和大豆(受世界经济萧条影响,出口不了),江淮地区的人习惯吃面粉和大米,不习惯吃小米、大豆之类(东北主要是这方面过剩),在这个时候乱吃杂粮,容易发生病疫;最后,便是东北大米的价格,是高于美国到沪面粉的,灾民那么多,赈灾也需要考虑‘划算与否’,毕竟这钱是平白出来的。国内的小麦价格比美国便宜,但面粉价格又比美国面粉运到上海还贵,这说明华夏加工业还不够先进。

  第三条为什么扯皮呢?

  自然是一开始1000万,然后又定3000万,最后又是8000万。宋仔文是反对发行这个公债的,因为公债的利息高达8厘,而向美国借面粉和小麦(时价),只需要4厘,公债是需要偿还的,虽然很多时候是摊牌,但也是‘劝’为主。

  所以扯到9月17日才决定,结果小日本不是东西,第二天就占了东北。

  反倒是向美国借小麦和面粉,不仅利息便宜,而且后来1934~1936年还本金的时候,银价高涨,故很划算。当然,最重要的是10月底第一批就抵达沪市了。

第226章 航运崛起

  从南鲸回沪的陈光良,马不停歇的来到中华南栈码头,考察航运情况。

  第一班的两条航线,将在8月18号、20号启程。

  来到码头的货仓处,陈光良直接问道:“进展怎么样?”

  凡是需要运输的货物,可以先存放在码头的货仓,再集中装货。

  环球航运的价格,整体比英商低10%,这是惯例——就好比招商局的票价,总是比英商低10~20%一样。

  不过招商局价格低,也仅仅是挽回一些劣势,和英资差不多站在同一条线竞争,毕竟招商局管理混乱,买办经常乱要钱,且船只破旧等等原因导致。

  但环球航运的船,可是新船,各方面都是呈现新气象。

  赵铁毅认真的回报道:“尽管我们各方面宣传到位,也尽力做到服务周到,程序安全简便,但现在货物也只有五成,还有三天时间,预期能载货六七成的样子。载人方面情况稍好,已经有六成的情况。”

  陈光良反问道:“真的做到位了嘛?”

  赵铁毅一愣,只能硬着头皮说道:“我们会继续努力,做的更好!”

  他想说,会不会是船太大的缘故?

  毕竟人家怡和、太古在这两条航线的船,也不过三千多顿,他们直接是4800吨(按5000算)。

  只不过赵铁毅不敢这样说,老板是出了名的要求严格。

  “陈老板也在呀”

  “张老板好,你这是?”

  碰到一个熟人,是开纺织厂的张老板。

  “一批棉纱包,要运到青岛,这不是听说你也开通了航线,来看看!”

  估计是质量不好的棉纱包,在期货市场就有这样的情况,一些质量不好的棉纱包充斥其中,但这些棉纱包最终交付后会有所折价,同时要运往内陆或北方使用。

  “行啊,我们的船都是新船,不仅吨位大、行驶稳、速度快;而且运费还比洋船船低10%,像你们也是要考虑成本是不是?”

  “对的,就是这运费还能不能降点?”

  陈光良笑道:“再降,那就是扰乱市场行规了,我们一个新手这样搞,会被针对的。”

  现在的定价,是由华洋航业公会的指导价格,便宜10%也是在华商允许范围内。

  这一次的两条航线,陈光良是主打一个‘空白’,没有华商的空白,所以并不打算——打价格战。

  “好吧,那我们这次就交给你们运输,看看你们时间准不准,若是合作的好,下次继续交给你们运输。”

  “放心吧,我们的船,比洋人的船的好,我们的海员素质,也不输给洋人的船。”

  应付完客商后,陈光良对赵铁毅说道:“从成立的那一天起,我说就要将航运和海关经验丰富的人才,放在各分局、仓栈、船只上,目的就是不要像招商局那种组织架构臃肿、买办横行。这一点,你要牢记,时刻盯住分局、仓栈、船只,不要让这些地方腐败!”

  “明白”

  分局,是指在各港口的办事处;

  仓栈,是指码头的租赁仓库;

  船只,除了洋人高级海员外,还设置了华人船长,主要管理船上的秩序。

  这三个地方,是最关键的地方,只要做得好,那基本就是没有大问题。

  最后,陈光良补充了一句:“按理来说,原来的南北、南南的沿海航线并不算疏通,市场有很大的余地(业务很多),我们这次才这个程度,说明还是宣传没有到位。你们想办法!”

  “好的”

  赵铁毅已经熟知老板的风格——不要给他讲困难(什么新手之类的),只有去想办法完成更好。

  接下来,陈光良又考察了仓库、船只,和各负责人进行沟通。

  如今他做的航运,是比较麻烦的,因为是固定航线,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事情。如果是把船租给别人,反而轻松许多。

  但陈光良要的就是做一个熟悉华夏沿海,甚至是内河运输的航运家。

首节 上一节 188/3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