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庐连忙高兴的接过文章,他们老板的水平可是非常高的,而且商业领域的主笔,是受众最多的人。
拿起文章后,张静庐忍不住先睹为快。
而陈光良则和黄春荪讨论起报社的事情来:“我想让《东方日报》在香港发行,你觉得如何?”
目前,《东方日报》已经在沪市、杭州、武汉、北平、重庆、广州6个城市,实行本地化发行。全国性的内容、海外的内容,依旧采取‘通讯社’电报等方式传递;但《东方日报》一直很重视本地新闻,所以这6个城市都有他们的不少记者和编辑。
如今,该增加香港这座城市,实行七个城市发行。
黄春荪当即说道:“香港拥有较深厚的本土报业竞争,不过当地对报纸的管理比较松散,只是香港的市场重要性,毕竟没有内地城市重要,要不晚一点再看?”
香港,这个时代还只能算‘农村’,和沪市提鞋都不配,不管是汇丰,还是大酒店集团,他们都更重视上海的业务。而沪市,如今才是真正可以和伦敦、纽约相媲美的城市。
陈光良说道:“不用等,而且香港的重要性,是战略意义的,可以慢慢的发展起来。”
“好,我安排一下!”
很多产业,陈光良都会考虑提前安排‘转移’的事情。
“老板,你的这篇文章,南鲸政府应该拿去好好作为政府参考文件。您不知道,南鲸政府为去年的洋塘输入之事,可谓大为震撼,又倍感无奈。”张静庐兴奋的说道。
随后,引来冯子铭和黄春荪的追读。
陈光良则说道:“纸上谈兵罢了,这事牵涉到地方军阀,也不知道有没有机会。”
张静庐马上问道:“老板说的是陈济棠?”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他可以是拥兵自重,才是粤省真正的掌舵人,那省主席陈铭枢岂能斗得过他!”
张静庐叹了一声:“军阀之乱,可谓阻碍中华民族崛起最大的障碍。”
随后,三人心情又都颇为激动,拿着陈光良的文章走出办公室。
不管怎么说,华夏糖业的前途是找到了!
其实陈光良也想过,投资个三四百万大洋去广·州赌一把,毕竟陈济棠也算是治理经济的能手。但陈光良又思考了这里面的诸多难处:
第一,若是他在粤省赚了钱,那陈济棠岂有不眼红,到时候分一杯羹算是轻的,直接一锅端也不是不可能。
第二,陈光良还没有子嗣,不太想经常到处奔波,毕竟旅途也是风险。
仅这两条,就让陈光良决定先‘抛砖引玉’,再看有没有机会!
《东方日报》目前的销量已经突破十万份,依旧是第三大报纸,读者以商业人士居多,主要是时事新闻、商业经济的权威性。
最新一期的《东方日报》,立即引起很多人的关注。
唐腴胪匆忙走进宋仔文的办公室,说道:“部长,你快看这篇文章!”
作为哈佛大学的经济学硕士,他一眼便看出这篇文章的重要性。
宋仔文知道,唐腴胪作为机要秘书,知道他一天很忙,不会无缘无故让他马上看报纸的。
所以,宋仔文也没有废话,直接阅读起来。
宋仔文随后也欣喜的说道:“妙啊,若是此举可行,国家就不用流出庞大的银两开支。”
唐腴胪点点头,说道:“何止呢,您这三年时间,已经通过谈判收回关税自主权,使华夏有权确定关税税率和监督税收,这可是天时;两广地带属于亚热带,可引进东南亚的优质甘蔗品质,这属于地利;世界经济大萧条,虽然有洋塘倾销,但制糖设备也更好更便宜的引进,这便是人和。天时地利人和,华夏制糖前景有望夺回市场。”
他的话里,不仅有对陈光良文章的欣赏,也有对宋仔文的追捧——1928—1930年间,宋仔文通过谈判收回关税自主权,使华夏有权确定关税税率和监督税收。
也就是说,华夏现在有权对洋塘实行征收高额关税,以保护本土产业。
事实上,如今西方国家也在搞这种,征收外国产品的高关税,保护本土产业,因为经济不好。
随后,宋仔文凝重道:“你知道他陈光良为什么不自己投资,反而大方的写在报纸上嘛?”
唐腴胪少做思考,便已经明白的说道:“陈光良是商人,按道理有如此好的反感,理应自己投资才对。他现在大方的写出来,看样子是希望粤省官方采纳他的建议。而说到底,他在担心粤省的营商环境。”
宋仔文点点头,说道:“不错,不然商人逐利,岂会放过这样的机会。把这篇文章,拿给实业部,再转给粤省方面。”
“好的”
实业部,就是原来的工商、农矿两部,今年已经合并,部长是孔祥熙。
《华夏糖业的何去何从》这篇文章刊登后,原来的‘国民制糖公司’股东虞洽卿、方椒伯、张元济等人纷纷致电陈光良,询问陈光良是否有意发起新的制糖企业,去粤省投资。
大家的意思是,如果陈光良愿意发起,他们愿意入股投资。
很明显,大家都看到了庞大的利润,和成功的可能性!
‘国民制糖公司’一开始并不是江浙财团发起的,其股东非常复杂,发起人马玉山也是粤省人;后来几经波折,由江浙财团掌控,直到最后破产。
面对大家的鼓动,陈光良不为所动,并不打算主动发起投资。
他在等一个契机!
其实,陈光良现在的事业,也陷入一个瓶颈。
地产暂时没有新的项目,金融也开始收缩战线。而恰恰是这两个产业,为他创造了九成的财富,也就是上千万的‘现金流’。
手握庞大的现金,自然不是一件好事,毕竟这个时代很乱。
一不小心,可能就被人盯上。
这也是为什么——陈光良分批采购了足足四百辆雪佛兰汽车的原因,因为他要将部分现金,变成实物资产,但同时又不能贬值。
现在一辆雪佛兰汽车,5000大洋早已经买不到,至少是8000大洋以上。
美汇还在涨,预计一辆汽车将价值10000大洋以上。
早晨,陈光良在家吃完早餐,随后拨通40000号电话,让其派车在家的附近来接。
这个时代又没有来电显示,甚至还需要‘转接’,而陈光良惯用伎俩都是用‘假姓’代替。所以,‘长江出租车’的调度员并不会怀疑,也不会主动去怀疑。
随后,陈光良来到阳光家园的旁边里弄,站在路口等待长江出租车,并用手表计时。
‘十分钟必达’这是长江出租车对客户的承诺。
为了做到这一点,长江出租车已经拥有15家分行、220辆汽车。
五分钟后。
‘蓝白色’的长江出租车,便来到陈光良的面前。
一位身穿西服,带着领结和白手套的司机下车,恭敬的来到陈光良等人身边。
“请问您是吴先生嘛?”
“嗯带我去长江出租车总行。”
“好的,您请!”
新来的司机,并不认识陈光良,这也是很正常。
甚至长江出租车的600多名职员中,有一半不认识陈光良。
发展实在太快了,从去年11月开始正式筹备扩张,短短的十个月时间不到,从二十辆车增长至二百二十辆车,六十个职员增长至六百多个职员。
很多司机,都是长江出租车自行培养,出资给他考驾照,并进行各种培训。
好在这个时代的汽车速度很慢,人也算尽心,上手很快。当然想当司机也不容易,至少也要读过几年私塾,不然怎么填单和交流。
坐在后排,陈光良体察民情起来:“你们做出租车司机的,收入怎么样?”
前排的司机很专注的开车,闻言后,培训有素的说道:“还可以,都是客人赏饭吃。我们拿10%的服务费,公司还给我们一些基础保障。所以,也是做的多,赚的多,一般不会低于五十大洋。”
如今,长江出租车的业务并不算繁忙,毕竟车队才组建不久。
司机说的五十大洋,但却是真实的,因为长江出租车现在还给一些保底和全勤之类的福利。
与此同时,长江出租车还给大家各种‘晋升展望’——也就是业务增长的同时,大家的收入会继续增长。
这样一来,大家就是绑在一条船上的利益共同体。
所有司机和职员也明白,长江出租车的业务增长是非常快的,在和外资出租车的竞争也是不落下风,前景远大。
抵达长江出租车总行‘福州路’时,副驾驶的林峰随即下车,第一时间为陈光良拉开车门。
司机也下车,并看到这一幕,培训有素的说道:“老板慢走”
林峰笑着来到他的面前,说道:“那是你老板多少钱来着?”
司机愕然,他就知道这个老板不简单,原来真是自己的老板。一路上,他谨慎的提出后面有车跟着他们,副驾驶的保镖头子也毫不在意,现在想想——其实就是老板在暗查,幸亏自己还算服务周到。
“这是账单”
“剩下的是你小费”
林峰爽快的多给1元,然后跟着走进总行。
“我的个乖乖,真是遇到老板了,这个够我吹一阵了!”司机上车后,嘀咕的说道。
在他们司机的圈子,或许没有见过老板。
但是在这上海滩,又有谁不知道‘陈光良’的大名呢?
或许陈光良没有杜月笙、黄金荣势大,但是就名气而言,陈光良可能还要响亮一些,年轻的白手起家的巨富,就是如此响亮。
第196章 契机
在长江出租车的会议室,九名高层正在向陈光良做工作汇报,包括总经理梁孟起、业务经理许业广、汽车部经理郑文生等人。
新增了一个汽车保障部,也就是维修部门。
这个部门不仅仅是解决长江出租车的维修问题,还承担着培训汽车修理工、对外服务的工作。
而且,长江出租车在培训汽车修理工上面,投入巨大;邀请了两名资深的洋人修理工,系统化的培训十数名汽车修理工。
因为在陈光良看来,这也是在为国培养汽车修理人才,持之以恒,将来总归有很多人学会这门技术,为抗战、为建设,都算是一个贡献。
许业广认真的汇报道:“目前,我们通过各种广告宣传,包括报纸、海报、车身广告、电话筒搁架、代叫网点、日历.‘四万万同胞,拨四万号电话’的广告词深入人心.这些广告的投入,为我们的业务带来可观的增长,目前我们的业务已经达到六七成”
作为业务经理,许业广的能力至关重要,公司地位也是仅次于总经理梁孟起。
陈光良也是认真的拿着纸和笔,记录着关键,随后他问道:“业务的困难在哪里?”
所谓‘困难’,不是手下向他来讲困难,而是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许业广自然也听懂了,当即说道:“还是价格。我们通过各种调查来做出总结,目前乘客多为外商、洋行高级职员和中国富裕阶层。中产阶级叫出租车不多,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我们向一位大学请教,他甚至一次都没有叫过出租车,因为3.5元的车费,还得加上0.35元的小费,对他们月收入200大洋的职业来说,还是很昂贵。”
陈光良认真的听,也在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
这时候,郑文生提醒道:“哪怕降价一点,这个阶层的人也不太可能叫车吧?”
降价太多,自然更不可能!
许业广很有信心的说道:“郑经理的话没错,但是我们想想,就算这个阶层平常舍不得叫车,但若是遇到朋友聚会、特殊天气等,他们为了面子、为了方便,难道偶尔叫一次车不可能嘛?特别是为了有面子,我相信这部分增加的业务,也是很庞大的。就好比今年价格从4.5元降低到3.5元,沪市出租车业务增加多少?”
众人恍然大悟!
今年,沪市增加了六成的出租车(五百多辆增加至八百多辆),但还没有听说哪家出租车经营不下去的道理。
陈光良也深以为然,降价才是打败对手,还增加自身业务的最大手段。
他说道:“欧美经济大萧条,油价通过谈判,有望进一步下跌。要想业务继续增长,降价促销也是势在必得。”
许业广高兴的说道:“不错。我们还进行了一下调查,发现一些人为了面子,在聚会时会特意叫上出租车,而非选择家用黄包车。同时,我和总经理讨论一下,将价格降低至3元一小时,是我们最好的手段,也是能承受的范围。”
梁孟起这时候说道:“将价格降低到这个程度后,只需花费少许,市民便可享受到专车的待遇,这无疑是一种性价比极高的选择。因此,无论是举办婚礼、庆典,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外出用餐、观影,出租车都将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出行方式。我们预计,后期还需要50辆汽车。”
讨论到这里,陈光良拍板道:“行,那就准备一下降价措施,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出租车的便利。至于增加五十辆车,正好我们9月份第三批进来,可以投入使用一半。同时,分行也要增加至20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