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光良,仁美的三姑姑打算9月初旬在大华酒店举办婚礼,男方是外交部情报司副司长杨光泩,到时候你一定要来参加!”
严仁美有七个姑姑,四个叔叔,但‘严氏三美’是指严子均的正房所生的三位姑姑,个个学历高,嫁的也是知识分子,所以这三个姑姑是她学习的榜样。
其实这一点来看,陈光良都不太符合严人美的择偶标准,所以他直接走严智多这条路,显然更容易点。
当然另外一方面,陈光良拥有《东方日报》,又开始发表‘诗’、‘商业文章’,也是希望为自己拉点形象上前。
陈光良当即说道:“我一定到对了,大华饭店的副总经理高志超和我熟悉,到时候我让他尽心一点,务必让新人双方满意。”
严智多心中不由得高看陈光良几分,这第一人家尚且没有交割,那边的高层已经倒戈过来,相当于稳住了大华饭店;这第二陈光良为人处世的成熟老练,简直让人佩服的程度,毕竟人家才19岁多。
“那你有心了!”
“都是应该的就是仁美那边,伯父不要逼得太紧,这事我可以慢慢等,正好这两年也是我事业的关键年份,不急!”
严智多心中更加满意这个女婿,毕竟他看得出来陈光良脸上的自信。
“行也是,你们都还算年轻!”
男方都不急,他也不能急,毕竟这事也算基本成了!
月底,陈光良来到沪南的‘同昌车行制造厂’,诸闻武陪同他考察了工作。
“陈老板,这个就是新式的可乘坐两人的三轮黄包车,你看,还挺宽敞的!”诸闻武高兴的介绍道。
截止到目前,同昌车行制造厂已经拥有售出和订购1200辆三轮黄包车,而工厂正式开工才1个月时间不到。
陈光良打量着‘第二代三轮黄包车’整体外观和构造,也是很满意。
‘第一代三轮黄包车’设计时,考虑的是让政府接受新型交通工具,所以前前后后一共生产了大约六百辆,随即就开始生产‘第二代三轮黄包车(双座)’。
其实第一代也可以坐两人,只不过略显拥挤。
如今两种款式供市场自主选择,都可以生产,长江车行第三批的两百辆便选择了双人座的三轮黄包车。
“这个很适合市场的运营三轮黄包车,对了,诸老板,我们其他城市的订购如何?”
诸闻武回道:“有人咨询,但还没有正式有人下单,看样子最好是南鲸政府那边制定制度,才能更好的推广。另外,我们同昌车行已经在各地的销售点上展览,相信也会逐渐有人订购。”
陈光良思索片刻,说道:“正好,我最近有空写篇文章,希望继续通过舆论来主导周边城市的需求。”
诸闻武顿时高兴的说道:“还是陈老板的影响大,效果一定更明显。”
陈光良也对着诸闻武说道:“诸老板也可以多去南鲸政府交通部跑跑,毕竟放着先进的交通工具不鼓励,也说不过去。”
诸闻武知道毕竟自己是大股东,所以说道:“是这个理,不过要想那些官老爷发句话,怕是钱少不了,搞不好还会被南鲸政府勒索一笔。”
直接要钱不可能,基本上是买点公债,一般是这种情况。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合理的话,也是可以的,相信我们所有股东都可以理解。”
诸闻武咬咬牙的说道:“行,那我晚点再活动活动。”
其实这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如今他们做实业的,都免不了被南鲸政府敲诈。
陈光良倒还好,毕竟才刚刚冒头,而且基本懂行的人都知道,他是‘空心大佬’,目前负债很高。等过一段时间,自然也不会幸免。
当然,破财免灾,陈光良肯定不会对着干的,更何况他好歹是个报业大亨,多多少少有些情面在。
接下来,诸闻武又为陈光良介绍道:“这是三轮黄包车的豪华款,专门供那些私人用,已经有人订购和咨询,我觉得也是个不错的市场。”
这个时代不是人人都买得起汽车,很多有钱人也是购买黄包车,然后请人拉车。
如今三轮黄包车出现,总归是要替代这种私人黄包车的。
诸闻武指的是顶上加个棚子,车夫和乘坐的人都不用淋雨,后排可坐两人,确实应该是有市场的。
和诸闻武沟通一番,陈光良便离开同昌车行制造厂,这里毕竟只是参股30%,不算他的事业。
当然这里每年产生的利润,可能是二三十万大洋,他分红下来,也有好几万大洋,积累下来,也是很不少。
回到《东方日报》,陈光良便执笔开始写文章,准备在报纸上发表。
《论三轮黄包车的先进性和必要性》:文章从各方面来分析,三轮黄包车应该取代人力黄包车的因素。
一:人力黄包车夫的生活条件恶劣,平均寿命不到40岁,反映了社会的残酷现实和普通民众的无奈。
二:三轮车是华夏人民的独创,将脚踏车与人力车合二为一,车夫由拉车变为骑车,大大减轻了体力消耗。
三:三轮车相较人力车更为简便、载客舒适,技术要求也不高,更是符合政府倡导的‘人道主义’。
四:倘若发生战争,敌国封锁海面,汽油难进入华夏,届时三轮黄包车将发挥重要的交通作用,三轮车也可以作为运输工具。
文章写到最后,陈光良署上自己的大名。
这是他
不一会,恰好黄春荪、张静庐两人联袂走进来,两人是《东方日报》的实质经营者,反倒是陈光良更像是‘大股东’。
“陈经理,我们在海外的联络已经建立起来,包括伦敦、旧金山、纽约、香港、星岛、菲律宾都建立了联络。”黄春荪汇报道。
所谓的‘联络’,并不是派记者出去,而是招募当地的华人,再和驻外政府职员,达成一系列的合作方式,重大新闻通过越洋电报来传递。
这样一来,就能比其他购买的方式,更快,更全面的了解国外。
《东方日报》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新闻报》已经有这种网络了。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我们补上最后一个短板了!”
他们是补上短板了,但《申报》和《新闻报》确是原地踏步,两家报纸现在13万份都难上;相反,《东方日报》稳居8万份,距离是拉近了。
接下来,陈光良又询问了印刷厂的事情。
“印刷厂的发展不错,现在每天替外面的印刷2万张大纸,深得同行的信任。”
“记得也不要什么东西都印刷,特别是关于切记。”
他不想惹麻烦,也惹不起!
“这个我们知道的,已经交代清楚。”
最后,陈光良将自己的稿子递给张静庐,说道:“替我发表一下,有什么文字不足的地方,可以帮我润色一下。”
张静庐笑道:“陈经理的文字功底,已经胜过一些大学生了,基本都不用我们润色。”
话虽如此,但他们编辑部还是会润色的,话是说给陈光良的而已。
“我才读多少书,还要学习喔!对了,我找找一名法语老师,你们要是有门道,就替我介绍下!”
“行,这个没问题!”
法语、日语、粤语,是陈光良下一步的语言选择,估计三五年内能熟练。
学日语可不是为了当汉奸,而是有备无患,将来好打鬼子。
陈光良想了一下,将来先去香港,再去奥门,再回香港,这个只是‘家族的迁徙’。他本人可能还会在‘孤岛日期’、‘JF时期’都可以回沪市公干,甚至内地和重庆将来也会回去。
第159章 大型社区的构思
“仁美,看不出来你的未婚夫陈光良,还挺忧国忧民的!”张涵芬拿着一份报纸,来到严人美座位旁,打趣道。
自从严人美说出自己的烦恼后,她经常被几个好朋友取笑!
孔令仪正色道:“瞎说呢,我们仁美可没有答应这门婚事,你不要到处编排人家是她的未婚夫!”
作为孔家大小姐,她向来反对封建婚姻,崇尚自由恋爱。
严人美也立即说道:“就是呢,我才不会答应这门婚事,我要学我三个姑姑,接受高等教育。”
虽然父亲那边态度似乎很坚决,爷爷似乎也不反对,但她心里上还是不想接受这门婚事,毕竟她想读书。
张涵芬指着报纸上说道:“对对,我不该乱说,不过你们看看这篇文章,真是陈光良发表的。”
孔令仪率先阅读起来,随后说道:“我当是什么,他之前鼓吹什么‘豆奶’是华夏人的牛奶,能增强华夏人的体质,说白了那个维他奶是他的产业;现在又鼓吹这个三轮黄包车,好像也是他发明的,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好家伙,继‘黄慧宝’之后,陈光良又收获一个‘黑子’,而且还是严人美的最好闺蜜。
有‘黑子’自然也有‘蜜子’,张涵芬说道:“我不觉得你的说法正确,人家能写出‘一代人’这样的诗句,思想确实非常进步。至于豆奶和三轮黄包车,确确实实是利国利民的东西,人家还擅长发明,‘实业救国’总是没错的。”
严人美想看张涵芬手中的报纸,但又没有好意思,只是说道:“好啦,管他是什么样的人,又不管我们的事,不要争了!”
她对陈光良是有点好感的,主要有三点:第一,陈光良长相帅气,有气质;第二,陈光良好学,有不错的文化素养;第三,陈光良主动说允许她继续读书,甚至婚后都能读书,思想比较开明。
但也仅仅是有一些好感,还不能动摇她不想早婚的心理。
张涵芬将报纸塞到严人美手中,说道:“有空看看,人家的文章确实很不错,是个实干家!”
说完,便离开,严人美想拒绝也没有机会。
放学后,严人美在汽车后排,终于有机会看《东方日报》。
她找到陈光良写的文章,看得很入神,最后评论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感觉总是忧国忧民的那种人,而不像一个纯粹的商人。”
她想了解陈光良很简单,只需要在报纸上都能了解很多,因为陈光良在报纸上出现的几率很大,是沪市的‘名人’。
包括‘维他奶,华夏人自己的牛奶’、‘三轮车,改变人力车夫悲惨的历史’,还有前面的‘分期分层’房屋销售、《东方日报》的崛起,甚至还有发表诗等。
陈光良的曝光率,实在是太高了!
“哼,若是能等我读完大学,我倒是可以考虑考虑!”
严人美如是的想到。
8月伊始,华懋饭店开业。
楼高77米、共11层的沙逊大厦建成,和平饭店的前身华懋饭店在这座大厦里开业,成为此时上海第一栋10层以上的大楼,被誉为“远东第一楼”,三面临街的沙逊大厦还拥有三个门牌号:南鲸东路20号、中山东一路20号以及滇池路20号。
华懋饭店开业,也邀请了陈光良去参加,作为新晋的地产大亨,他当然有这个资格,特别是斥资235万大洋买下大华饭店后。
在开业酒会上,陈光良行为举止都充满着一种自信和绅士,让人都觉得他也是社交高手。
截止目前为止,他认识的‘名洋人’也不少,例如哈同、嘉道理、亨弗里斯等人,都是打过交道的。
‘跷脚沙逊’拄着手杖来到陈光良面前,说道:“你一定是陈先生,刚刚买下大华饭店?”
陈光良微微躬身,回道:“是的.沙逊爵士”
沙逊家族是一个犹太大家族,有很多个‘沙逊’。反观哈同,却没有亲生子女。
当然,‘跷脚沙逊’维多克·沙逊也没有亲生子女(但有很多同族)。
沙逊随后问了一句:“你接手大华酒店后,会关闭它吗?”
这是一个很无理的问题。
周围已经有不少人看热闹。
陈光良则很轻松的说道:“不,我只会让它重获新生!”
沙逊一愣,随即笑道:“果然是年轻人,我期待那一天,记得邀请我!”
“当然”
随后,沙逊便转身离开!
此时的大华酒店,开业已经六年时间,建筑物其实也不算老,但关键是新的豪华饭店来势汹汹,势必会让大华饭店难以经营。
沙逊如此问,显然也是没有把大华饭店当回事,刚刚的话不过是‘玩笑’而已,当然也有针对的意思。
接下来,陈光良认识了不少人,对他以后有用的,他会主动递上名片,例如汇丰银行大班史蒂芬。
史蒂夫拿着陈光良的名片,说了一句话:“如果陈先生有沪市的优质固定资产作为抵押,我们汇丰银行的大门也是向你敞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