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洽卿点点头,说道:“有道理,这也是生意。这样,等我拿到钱,分润你一笔便是,就当你的参谋钱!”
说完,他看向陈光良打算如何应对。
“行,虞公看着办便是。说实话我就出了个嘴皮子,要让我申请银行也不现实!”
“靠脑子赚钱,才是最能赚钱的。”
此事就算这样说定,按照陈光良的想法,这次永安公司不付出二三十万大洋的代价,别想拿到这个牌照。
至于虞洽卿分给他多少,就不知道了!
下班后,陈光良回到‘阳光家园’的‘陈宅’,家里有个母亲和弟弟,还有两个女佣。
陈光良打算赚到足够的钱后,差不多就是明年上半年,就考虑修建一幢‘花园式别墅’作为他将来结婚的房子。
毕竟现在这个陈宅,实在太小了,占地面积才半亩地而已,没有什么档次可言。
晚餐比较丰富,有肉食,还有海鲜,这是以前根本不敢想象的,但如今却已经习以为常。
陈光良在吃饭的时候,顺便安排道:“光聪,这个暑假去车行学习做事,但也不要忘了学习!”
他这个弟弟原来也读过一年多的私塾,来沪市后又经过一番‘填鸭式’的学习和补课,下一学期可以读‘高小一年级(即小学五年级)’。
目前华夏的学制采取的是壬戌学制,也称“1922年”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小学六年级又分为初小四年、高小两年,总称为‘初级教育’;中学有六年,实行三三制,又被称之为‘中等教育’;大学预科3年,本科3年~4年,则称之为高等教育。
和后世差不多一样!
陈光良期望自己这个弟弟,读到中学三年级,也已经足以,相当于还要读五年书,二十岁就出来做事!
“是,大哥!”陈光聪放下筷子,认认真真的回答大哥的话。
他可是亲眼看见,母亲当初都被大哥训斥,自然也是默认‘长兄如父’的传统。
“吃饭,吃饭,不用听教。反正你要明白,多学习知识,也多学习做事,以后就可以来帮我的忙!”
陈光聪才重新拿起筷子,继续吃饭。
杨慧也插一句话道:“你大哥现在事业做的很大,正是需要帮手的时候,你又是他亲弟弟,以后自然要多考虑我们陈家的生意。”
这话陈光良不爱听,直接说道:“人都是为自己而活,我是让你自己有本事,将来可以干一番事业。”
陈光聪一听,连忙说道:“大哥教育的是”
杨慧则脸一红,略显尴尬。
陈光良满意的点点头,自己这个弟弟很聪明是真的,他刚刚急着答应,是担心大哥责怪母亲说错话。
杨慧的话哪里错了?
很简单,陈光良不喜这个‘陈家’,他和自己的弟弟陈光聪以后是两个陈家,他是赵匡胤,但绝不允许有赵匡义。
自己这个弟弟,他可以培养,但迟早也会支持他独立发展事业,毕竟陈光良以后有自己的儿子。
吃完饭,陈光良便回到自己的书房。
从这一点看得出来,陈光良对这个家还是比较生疏,归属感不是很强烈。
第二天。
长江地产的会议室。
陈光良正在和高级职员们开会,他们的面前是关于48亩地皮的规划设计稿。
此次48亩地是六个地盘,其中有35亩地都是在4月下旬至5月初买进的,那时候地价只有现在的七成左右(也就是地价涨了50%)。
而在这48亩地当中,又有12亩地是愚园路中段临街地皮,所以这次要有相当的临街商铺。
这个年代的商业并不发达,哪怕是整个愚园路的住户,也支撑不起一个‘购物中心’。
甚至是整个沪市,前世都没有支撑起‘大陆百货大楼(即现在的金城购物中心原址)’,可见这个时代的商业情况。
所以在长江地产的规划当中,前面一批总计建的248幢楼(45+39+42+122),都没有考虑商铺的事情,因为肯定没有住宅好卖。
如果后世如果改造的话,也不是很麻烦——将临街的围墙推掉,再将第一排房子变成商铺,是很简单的改造工程,还能拓宽马路。
这些方面,陈光良肯定是规划到一百年后的,而且长江地产在愚园路发展住宅,也同时兼顾‘筑路’,不会给后世留下麻烦。
从一开始,陈光良就希望他给沪市留下的一片建筑,能长期保留下来。
当然不排除后世拆除少部分,用作商业大楼或高层公寓,但愚园路整体的格局,基本上不可能动的,这是历史的见证。
“此次的六个地盘,其中中段的12亩地是一个地盘,我们决定临街修建商住一体的楼宇,一共是八幢,虽然也是三层楼,但每层楼的面积比以往大上五成(约120平米)。这八幢建筑物,可供一些公司整幢买下,一二楼经营,三楼住人,甚至整幢作为公司的总部楼.”陆元台在做着规划设计报告。
随后,郭德明说道:“这次六个地盘,总共是140幢楼,除了这八幢商住一体的楼外,其它的住宅价格,是否要涨个5%,毕竟地价在涨?”
这是个好问题!
但陈光良则很明确的说道:“价格还是按照上次的价格,临街八幢加50%(面积增加),临街八幢房先按幢卖。道理其实很简单,我们费尽心力的‘分期、分层’,无非就是拓展我们的销售对象。如果涨价,那么原本消费得起的人,最终也会买不起,很快市场就会呆滞。”
这一波‘地产浪潮’,已经被他完全改变,可能提前一年,沪市的地产就会‘供大于求’,出现呆滞的情况。
前世是1932年的‘1.28淞沪会战’将沪市的地产、地皮价格打爆掉(租界情况好一些),再加上其后世界经济萧条席卷到华夏来。
而这一世,‘过度的投资’可能导致在接下来的一年半时间里,就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这些都是陈光良根据前世香港1955~1957那一波地产浪潮,而提前得出的结论。
郭德明点点头,说道:“老板说的有道理,我们接下来还有很多的楼要卖,所以市场的压力是有的!”
接下来,规划设计、销售等方面的工作,大家一一敲定。
最后,陈光良说道:“这次一幢临街的房子,作为我们的写字楼。另外再留两幢楼,作为长江地产的员工宿舍。”
不能光顾着赚钱,也得给员工们福利。
事实上,长江地产的员工早已经住上公司为他们租赁的房子,其它公司也是如此,陈光良赚到钱后,第一时间会为大家租赁员工宿舍。
“好的”
这一批先是长江地产享受,等下一批,便给其它陈光良旗下企业的员工享受。
按照这个节奏发展下去,沪市很快就不缺房子居住了,当然普通收入者不在此列。
“散会,今天的会议要保密,一个月后再开盘。”
“是,老板”
现在不过是六月底,距离开盘还有一个月时间,但该做的准备工作,长江地产已经做好。
陈光良的计划是,在今年将愚园路的地皮上盖建筑,全部售罄,奠定自己的基本盘。
如今他在地产上的负债,高达213万大洋(地皮贷款),算是比较‘危险’的处境。要是小日本提前发动‘第一次淞沪战争’,陈光良搞不好要被银行逼债。
第157章 针对
这天晚上,杜月笙在大华饭店大摆宴席,庆祝自己当选法租界公董局会董,这是华人在法租界能爬到的最高位置。
陈光良也在受邀的行列,并欣然前往。
并不是他攀炎附势,而是以他如今的身份,在看待杜月笙之类的流氓大亨,已经是‘不惧之’,心态非常平和。
“恭喜杜先生”来到宴会的一楼大厅,陈光良拱手说道。
杜月笙见到陈光良,高兴的说道:“光良,你来了。我可是听说,这个大华饭店被你和宁波严氏一起买下来了,所以今天可是你的地盘。”
众人被他的话吸引,纷纷看向陈光良。
陈光良谦虚的说道:“还没有交割,他们可不认我这个老板!”
杜月笙指着已经上前的大华饭店副总经理高志超,笑道:“人家这不在一旁候着么!”
周围传来一片笑声!
陈光良朝着高志超示意一下,高志超连忙点头微笑。
大华饭店即将换新东家,这里的管理人员和职员都是忧心忡忡,到底大华饭店会不会继续营业,还是歇业,目前还是未知数。
今晚的宴会,是在大华饭店的一楼举行。
饭店底层大厅,面积为此时上海豪华酒店之冠,约1000多平方米,可用于大型宴会,也可用作舞池,可容纳名媛公子哥千人同时集会跳舞。
细看大厅,大理石廊柱为爱奥尼克式,对称椭圆的穹顶,繁复精致,这简直拷贝了意大利罗马圣安德烈的教堂。
大华饭店不仅地段好,更稀缺的是,主建筑周围有大片草坪,占地近60亩(总计62亩的样子,含4亩的建筑物占地),饭店于1925年在此开设露天电影放映场,被当时画报誉为“上海之冠”。大华饭店的舞厅,更引领了这个时代上海“海上舞潮”。
陈光良随意的打量一番,便已经是爱不释手的感觉,他打算自己担任总经理,继续经营这家饭店,具体他则要仔细考虑了!
“顾先生”稍微过了一点时间,陈光良主动和‘前上家’打招呼。
顾竹轩立即露出笑脸,说道:“我还以为光良如今发达了,就不认我这个朋友了呢!”
如今的陈光良,已经不是他顾竹轩可以拿捏的,不仅仅是陈光良如今是‘地产巨头’,更因为陈光良如今是《东方日报》的老板,双重身份加持下,陈光良便是上海滩的大佬。
简单的来举例一下,《东方日报》的总编张静庐,理论上是可以随意进出南鲸政府的总统办公室,因为《申报》和《大公报》的总编是这个待遇。(这个时候《申报》整体还不是反总司令的)
当然,《东方日报》和《新闻报》的风格差不多,奉行的‘无D、无派’客观报道的原则,所以陈光良也不允许张静庐自由出入总统府。
“哪里,顾先生以前很照顾我.再说我们都是老朋友了,顾先生不怪我刚才没有先给你打招呼吧?”
“哈哈,我就是给你开个玩笑,你怎么还认真起来。”
随后,顾竹轩丝毫不提‘地产佣金’的事情,要知道如今的闸北地皮,已经从当初的1500以下,涨到5000以上,相当于涨幅200%以上。
按照当初定要的,顾竹轩赚这个程度,需要给陈光良一成半的佣金,差不多也有三四万的佣金,他才给一万而已。
当然顾竹轩不提,陈光良也不会问。
他如果主动给,陈光良后面就会指点他及时卖出去,毕竟1932年的‘一二八事件’,闸北将成一片废墟,再也不可能重整起来。
当天晚上,沪市的名流汇集,陈光良也见证了杜月笙的人缘好。
如果站在这个时代政府的角度,杜月笙无疑是个‘大人物’,连章太炎这样的文人,都赶来祝贺。
期间,陈光良也打入文人的圈子,大家谈笑风生。
章太炎就点评道:“光良,你这个‘一代人’算诗嘛?”
陈光良笑道:“章老觉得呢?”
算不算诗,你们来定,他只管已经引起轰动了!
章太炎思考一下后,说道:“肯定算诗,但肯定也是新流派!”
陈光良回道:“那就算诗”
你说算,那就算,反正自己又不是专业的诗人,最多也就还会几首新时代朦胧诗,例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不过不应景,写出来也只是显得文绉绉的。
和章太炎等文人聊的也是很尽兴,陈光良如今也算是文人圈的人了,不仅拥有《东方日报》,还做出一首诗作为代表作呢!
当天晚上的宾客有数百人,届时上海滩的名人,将一楼大厅衬托的很热闹。
“老板,我得到一个消息——锦兴营业公司最近在愚园路大肆收购地皮,大有要和我们竞争的趋势。”郭德明来到陈光良的办公室,讲出一个事情来。
愚园路是陈光良的大本营,一举一动都很难逃过他的耳目。
陈光良闻言后,当即说道:“事不宜迟,我们要在7月下旬推出第二批愚园路洋房了,你们的工作有没有准备充分?”
第二批项目,从6月初就已经开始准备销售示意。
郭德明信心十足的说道:“早已经准备妥当,随时可以进行开盘。只要我们在他们前面开盘,那短时间内他们别想销售出去,更何况锦兴营业公司的信誉,远不及我们长江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