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第106节

  再说了,陈光良要的就是‘饥饿营销’,引起更大的话题。

  所以很快一则关于读者在多个报摊询问‘是否还有《东方日报》’的新闻,就诞生了!

  与此同时,陈光良的形象也彻底改变,成为商界的‘高人’,也成为文化界的‘名人’。

  前些时间抹黑他的新闻,早已经消失无踪,反而成为陈光良‘伟岸’形象的助力——一个穷小子白手起家,短短几年时间便崛起,成为年轻的报业大亨和地产大亨。同时,这个穷小子出身人力车夫,并没有忘本,允许车夫们入股车行,发明三轮黄包车等。

  一时间,陈光良在沪市成为风云人物。

  东方报社的会议室里,管理层齐聚一堂,包括洪雁宾、黄春荪、张静庐、韩楚风及六大部门的负责人。

  陈光良开口道:“我想将《商报》纳入《东方日报》当中,即《东方日报》增加一张纸,平常出六张纸,周末可以增加至八张纸。这样一来,我们和《新闻报》、《申报》就差不多的纸张。”

  《商报》一直在发行,销量在7000份上下,其实也是非常不错的一份报纸。但他原来的销量只有五六千份一天,是新的记者和编辑系统,让这份报纸一度增长到1万份。但后来《东方日报》横空出世,《商报》的资源减少,所以又回落不少,但现在稳定在7000分以上毫无问题。

  黄春荪第一个站出来说道:“我同意,与其发展两份报纸,还不如专职发展一份报纸。特别是现在《东方日报》表现非常好的情况下。”

  这两天大家都分析了一下,《东方日报》的活动结束,也能保持着4万份以上的销量。所以虽然消耗代价近1.5万大洋,但依旧是非常值得的。

  随后,大家纷纷表示赞同,集中力量发展《东方日报》。

  《商报》并入,还能增长《东方日报》的商业性内容。

  接下来,陈光良又继续说道:“关于购买新型高速轮转机的事情,我决定购入一部,这个事麻烦洪协理一下!”

  洪雁宾是招商局的船务科科长,擅长的就是对外活动。

  “好,我尽快完成这个任务。不过一台够不够?”

  每部每小时可印四张大报36000份,但如今《东方日报》一共是六大张,周末更是八大张;再考虑后面《东方日报》的销量可能增加到5万份以上,所以洪雁宾如此问道。

  陈光良也思考了一下,随即说道:“增加两部也可以,但我们的销量毕竟很难增加到十万份。所以如果增加的两部的话,我建议我们成立印刷公司,对外也接业务,这样一来就不会浪费。大家觉得如何?”

  这一段时间,正是各种报纸诞生的,而小报社哪里舍得购买印刷机。

  洪雁宾眼前一亮,说道:“我赞同,一举两得的办法。”

  两间大事就这样决定,不需要通过董事会,后面通知一下两名董事即可。

  毕竟陈光良这个人,可不是容易被人架空的。

  如今在《东方日报》,他拥有绝对的权威,主要是记者、编辑们都是他的‘徒弟’。

  不过等《东方日报》稳定销量后,陈光良还考虑让《东方日报》介入投资地皮,赚了钱以后可以建总部大楼、建员工宿舍。

  这样,陈光良才算对得起自己的职员们。

  最后,陈光良说道:“鉴于我们开报社的,难免惹上各种官司,所以我们要和法律界的律师建立一个长期合作关系,以后有麻烦就让律师应付。这个事情,洪协理也筹备一下我们的法律网络。”

  最近,阮玲玉的老公张达民正在告《东方日报》,陆小曼的老公徐志摩也扬言要《东方日报》.官司一下多了起来。

  洪雁宾笑道:“都是小官司,不过陈经理说的有理,以后《东方日报》难免这样的麻烦很多,应该建立个律师关系网。那个吴凯声律师怎么样?”

  陈光良随即说道:“他不能长期的,他好像现在热衷政治!”

  洪雁宾点点头,便说道:“那就找其它律师馆合作”

  最后,陈光良告诫大家道:“大家不要觉得惹上官司是个什么大事,是个什么羞耻的事情,这是完全不符合新闻人的观念。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普通大众,了解到事情真相,所以对于这种事,我们要更加的积极。我已经建立一支专门的娱乐新闻记者队伍,后续这个板块会让读者看到那些名人的生活,当然我们都还算是温和派了。欧美的娱乐新闻记者,为了挖掘这方面的新闻,更是没有底线。”

  大家愕然,合着自己还算温和派了,欧美先进国家更过分?

  要知道,就拿‘阮玲玉和张达民’来说,张达民一举一动都被他们的记者监视者,以前的事情也被挖了个底朝天,《东方日报》将张达民贬低的一文不值,甚至是‘恶贯满盈’,所以人家要告!

  而在‘徐志摩和陆小曼’的事情来说,《东方日报》同样报道的很详细,徐志摩的‘舔狗’行径,陆小曼的‘奢靡’行径,都统统给报道出来。

  所以,不管是张达民和徐志摩,都扬言要告《东方日报》,恨得牙痒痒。

  “明白了”

  众人纷纷回道。

  在《东方日报》,陈光良的言行,影响着整个报社的风气。

第145章 起飞前夕

  3月31日这一天,是《东方日报》‘抽黄金’活动结束后的第一天,所以这一天的销量至关重要。

  为此,《东方日报》当天印刷了足足6万份的报纸,来检验市场。

  当然陈光良的预期是稳定在4万份以上,便是巨大的成功。毕竟从28000份增长至40000份,仅广告费就得赚很多钱,所以区区近15000大洋的活动费(黄金就12000大洋),根本不算什么!

  到了下午2点钟,黄春荪匆匆来到他的办公室。

  “陈经理,根据20个固定零售网点的调查统计,我们的报纸已经销售掉七成出头,看来我们的销量至少是42000以上。这次大赚啊!”

  陈光良大喜过望,毕竟之前他心里也没谱,要是很多人听到不能抽奖后,就放弃《东方日报》,那他们真的是吃了个亏。

  “好,大赚啊!”

  黄春荪点点头,随后说道:“应该能稳定在4.5万份左右,如果《商报》并入《东方日报》,那么我们的销量就能突破五万份。不过我建议,增加一张纸虽然成本增加,但《东方日报》不要急着涨价,毕竟我们还是新报。”

  陈光良当即说道:“这是自然,涨价要慎重,《东方日报》作为一个优质的报纸,只有保证拥有一批忠实的读者后,在考虑涨价。今年,我们不要考虑赚多少钱了!”

  他们的报纸才0.025元的零售价(2分5厘),低于《申报》的3分6厘,这也是一种优势。明年,再考虑将价格提高至3分以上。

  至于纸张数量,平常一般是出6张,周末两天考虑出8张。

  聊了几句后,黄春荪就离开了,陈光良也正要离开报社。

  只要销量确定在四万以上,陈光良接下来就不会将工作重心放在报社这边,该将工作重心回归到长江地产上了。

  《东方日报》给他的是‘名’和‘势’,长江地产则给他的是‘财富’,其余产业自然也很重要。

  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这点事业根本就不算什么!

  翌日,是4月份的第一天。

  上午,陈光良跟着吴凯声来到公共租界的工部局旗下的工务处。

  公共租界的最高行政单位是‘工部局’,法租界的最高行政单位是‘公董局’。

  而‘工务处’是专门管理建筑、土地、道路、市政的部门,此次陈光良和吴凯声来到工务处,不仅仅有工务处的官员,还有财税处的官员。

  关于‘分层销售房屋’的许可,将有这些人给予最后的许可。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不违法’,没有相关法律条例来说他是违法的,这一点敲定后,哪怕是工部局也没有理由反驳‘分层销售’,唯一被他们卡脖子的是‘房契’。

  到了问询的环节。

  工务处的官员威廉询问道:“如果是一幢三层楼的房子,颁发三本房契,该如何界定归属那一层?”

  目前的情况是,一幢三层楼的房契,可以分三本房契,每本房契上面标注1/3产权。

  陈光良用流利的英文说道:“由地产企业出局的购房合同,可以证明是某一层的归属权,有律师馆进行公正。政府收税只管按照房契上的产权比例收税,不受任何影响,更重要的是,这样有助于租界的税收增加!”

  此时,他看出这些人还有些犹豫,毕竟没好处的事情,干嘛那么上心?

  此言一出,财务局的官员特纳马上问道:“怎么增加,莫非按层收税,还能价税不成?”

  放屁,那自己岂不是是在坑害同胞。

  不过也可以看出来,洋人对于收税是非常重视的。

  不然也不会发生:一些华界地区在用租界的水电,租界还想要向他们收税的决心;不过,这里面已经涉及主权的问题,所以市政府宁愿不让华界居民用租界的水电。

  陈光良随后站立起来,发表了一番演讲:“当然不是加税,而是如果可以分层销售,那么可以大大的提高市场的购买能力,从而导致资本愿意投资更多的房屋和建筑。这样一来,整个地产市场更加的活跃,建筑投资的资金增加,房屋也增加,地皮交易增加,政府的收入自然也会增加。所以,我觉得这是对工部局一个好事!”

  两部门的官员和职员,纷纷露出认可的表情。

  吴凯声也补充道:“既然法律没有说这样违法,自然其本身也是合法性的,现在唯一需要工部做的事情,就是从原来的一房一本房契,可以按照分层的多本房契,这里并不存在什么问题!”

  如果是分单元出售,那一定是现在行不通的!

  就拿公寓来说,一层还有很多单元,那样才会导致出现很多的问题,包括公共面积的处理等。

  前世的香港,是在1948年可以分层销售,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市场变动;真正是在1954年,霍英栋的‘分期支付’、‘分单元销售’才真正把地产激活。

  最终,洋大人们商量一番后,由工务处的威廉回复道:“可行,等你们长江地产公司销售房屋的时候,我们工务局会给你们分层的房契。”

  “多谢”

  这就意味着,其他人还没有这个待遇!

  当然,洋人的地产公司,根本不会对这个‘分层房契’感兴趣。

  他们要么用于出租,要么就是整幢出售,爱买不买,总归有人购买。

  另外一方面,假设长江地产只是搞定‘分层房契’,也是释放不了太大的市场购买力;只有‘分期支付’配合‘分层销售’,才能取得最完美的结果。

  回去的途中。

  吴凯声就问道:“陈老板,我也有个问题,如果是分层销售的话,一层房屋的价格也是不菲。其实这对市场的改变并不大,但你为什么如此有信心?”

  一层房屋,价格总得5000大洋吧!

  前面长江地产的‘代建模式’,一层也是4000多的价格,说到底这哪里有‘突破’?

  吴凯声最近研究了一下长江地产,确实没有发现分层对长江地产有什么好处?

  陈光良笑道:“当然有,我们前面的‘代建模式’,说到底只是租二十年;而如今‘分层模式’就意味着业主拥有产权,仅是这方面心理作用,就有更多的人愿意投资。”

  吴凯声恍然,随后说道:“有道理,毕竟一个是二十年后规还,一个是永久的家。”

  分期支付,才是陈光良真正的杀手锏。

  就拿鲁迅这样的文人来说,他一个月可以赚500大洋的话,购买一层根本不费力,因为可以两年付清。

  倘若一次性叫他拿出5000大洋,本身他又喜欢买书,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多存款。

  所以说,让这些文人、中产阶级都来当‘房奴’,也是蛮有趣的!

  分开时,吴凯声突然说道:“陈先生,阮玲玉小姐是你介绍到我这里的?”

  陈光良坦然说道:“是她遇到麻烦,所以我把名片转递给她。吴律师不会嫌弃是芝麻蒜皮的事情了吧?”

  吴凯声马上说道:“这可不是芝麻蒜皮的事情,我们律师也需要一定的曝光度,替阮玲玉小姐这样的人打官司,也有利我们律师的身价。所以,他还得感谢陈先生才对!”

  这话说的很大方,没有矫情!

  “那就好,如果吴律师能给她一点帮助,也是很好的,毕竟也是个可怜人!”

  “放心,既然阮小姐已经是我的客户,我会尽力帮助他的。不过我可能过段时间要被南鲸政府派到国外,当然我会安排其他律师接手,如果没有完成的话!”

  “嗯,那祝吴律师前程似锦!”

  相识一场,陈光良也感受到吴凯声这个律师,还是非常正派的。

  “多谢”

  陈光良也是考虑到,前世吴凯声能替胡蝶处理婚姻纠纷,那替阮玲玉处理婚姻纠纷也是一件保护事情。

  顺手的事情。

  只不过没想到的是,阮玲玉真的考虑离婚了!

  而且还是在其丈夫张达民,提告《东方日报》的时候。

  挺好的,又是新闻素材了!

  说不定还能改变历史,挽救阮玲玉。

  回到长江地产,陈光良立即召集几名管理人员开会,包括副总经理郭德明、陆元台,财务部吴新河、建筑开发部副经理严宽,行政办公室经理孙耀开,一共是五人。

首节 上一节 106/3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