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经理,阮玲玉的老公张达民扬言要告我们!”黄春荪笑着走进来,谈起一件事。
他的笑容当中,自然是轻蔑的笑,毕竟张达民能告倒报社,那才有鬼了。
而且报社是什么?
最喜欢的就是新闻了!
陈光良也笑道:“这是好事啊,我们正缺点炒作的舆论呢!”
黄春荪点点头,随后他汇报了报社的工作,如今他这个‘实权副总经理’可谓大权在握,毕竟陈光良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来报社,主要工作便落在黄春荪身上。
至于洪雁宾,也是主要负责大方向,不参与具体的工作。
“如今,北平、武汉那边的分部,已经成立一个月时间出头,记者各有15~20名,并经过了我们派过去的人培训。我们的短板逐步追上来,要不要展开下一步,派编辑过去培训新编辑,筹备本地发行?”
《申报》的销量十五万,沪市及周边也就占一半多,很大部分都是全国发行的。
陈光良闻言后,说:“如今,《东方日报》已经创刊五十天时间,销量稳定在27000~28000份。另外一方面,我们资金也比较充裕,考虑其它城市本地发行,时机确实到了。这样,这是我来安排哪些编辑去外地公干,毕竟不能影响到上海大本营。”
所有的编辑、记者,都是陈光良亲自培训起来的,想留在东方报社,也必须践行陈光良的理念。
“好,那我组织好其它环境,争取一个月后在这两个城市及周边发行!”
“行,你先安排,我来物色编辑人选!”
至于报纸抽奖一事,安排在3月下旬开始,目前还在紧密筹备中。
主要是奖品的事情,以及报纸编号的问题。
自动编号机器,是机械原理,起码得购个十个才能保证。另外,还需要组织人手,毕竟报纸印刷后,只有很短的时间进行编号。
届时,《东方日报》打着‘感恩回馈’的名义,来举办这个活动。
实际上,就是再炒一波热度。
在一间茶馆里面,阮玲玉心力交瘁的坐在陈光良对面,这是两人第一次‘约会’。
但很显然,此时的陈光良是阮玲玉的‘仇人’。
“陈先生,我有点不明白,我们夫妇和你们报社无冤无仇,为什么你们要追着我们不放?还是因为,当初我说要请你吃法,但没有兑现承诺?”阮玲玉操着一口软糯的吴语,哪怕是生气也娇滴滴的。
陈光良笑道:“这事和我无关,是报社记者和编辑的自发行为。但如果阮小姐看过我们的报纸,就应该明白,我们《东方日报》是一个大众报,又被人家称之为‘俗报’,所以对这方面的报道是理所当然。”
阮玲玉惊讶的抬起头,没想到还有人主动说自己俗的,但她生气的说道:“那也不能无节制的去诬陷别人,这道德何在?”
陈光良理所当然的说道:“我觉得我们报社的报道都非常的客观,甚至是事实,这符合记者的职业道德。更何况,我们报社的言论,是充满对你的同情,对你本人则是很友好的。所以,阮小姐你该好好考虑一下,这件事对你是好是坏?”
一下子被说中心事,阮玲玉有些慌乱,嘴里低声说道:“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话刚说出口,顿时觉得不对,脸上露出娇羞的神情。
最近两个月,她和张达民的感情彻底破碎,主要是张达民心情不好就打骂她,让她很是无奈。
“虽然这话不该由我来说,但看你们夫妇的样子,不是良配。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而且这个时代女人也有权说不,所以如果你需要帮助,我可以给你介绍个律师。”
阮玲玉有些慌乱起来,说道:“陈先生在说什么,我是来找你问罪的,你怎么还倒劝我离婚!”
你这是问罪的态度嘛?
从始到终,你有生气过嘛?
陈光良忍不住笑了!
“你笑什么?”阮玲玉娇声说道。
她突然感觉,自己心情似乎好点的样子。
陈光良笑道:“没笑什么”但随即还是将吴凯声的名片递给阮玲玉,补充道:“拿着,说不定你用得着!”
“我才不要”阮玲玉看了一眼名片,一看律师,便知道陈光良不安好心!
“拿着吧,说不定就需要了呢!再说他们这种律师,不仅管离异的案子,就是你要告我们东方报社,也是用得着的。”
阮玲玉一听,顺手就拿起桌子上的名片,随后说道:“哼,那就拿着,正好留着告你们《东方日报》。还有,张达民已经准备递上诉状,准备告你们了!”
陈光良说道:“知道,我们《东方日报》准备全程报道呢!”
不怕有新闻,就怕没新闻!
阮玲玉一听,顿时知道人家根本不张达民放在心上,这一刻她才感受到‘权势人物’的那种感觉。
随后,两人默契的不再讲那些事情,反而讨论起电影来。
“美国都有有声电影了,沪市就没有一家能拍这种电影的?”
“不知道呢,我就是个拍电影的,哪里清楚那么多。”
陈光良笑道:“那以后我开个电影公司,你干脆跳槽我的公司来?”
“呸”阮玲玉故意说道:“你害我还不够惨,还想我替你打工!”
不知不觉中,她都忘记今天是来兴师问罪的了。
陈光良很自然的说道:“与我无关,我不干涉新闻自由的。”
阮玲玉顿时说不出话来,搞了半天,人家根本觉得和自己无关,那今天自己算是什么!
她只得气呼呼的说道:“你会拍电影么?”
所谓的生气,在陈光良眼中,更像是一个小女生在撒娇。
“拭目以待吧”
吹牛皮不是他的长项,但他却真的什么都懂点!
第142章 报社舆论
3月14日(星期四)的一期《东方日报》,在正刊中间显眼的位置,打出‘感恩读者回馈读者’的广告宣传:从3月21日(星期四)开始,凡是购入《东方日报》的报纸(带编号),将有几率得到一根大黄鱼金条,价值约400大洋,每日名额三位.
当日消息一经传出,顿时整个沪市及周边的《东方日报》读者都人心躁动起来,并且带动着身边的亲朋好友。
一时间,多少人期盼着那一天的到来,甚至当日的《东方日报》销量便已经开始暴涨。
毕竟‘好赌’是人的天性,此举让很多平常看不上《东方日报》的文人,也在心中暗地里盘算一番。
买买报纸而已,看谁的不是看呢!
“陈经理,你找我?”
记者汪春华来到总经理办公室,有些崇拜的看着陈光良这个‘恩师’。
他报道的‘阮玲玉和张达民’系列新闻,受到很大的社会关注,他也因此获得奖金和公司地位。
陈光良说道:“我想组建一个专门报道‘名人’、‘电影明星’只见的娱乐八卦的团队,并打算让你来负责!”
汪春华高兴的说道:“谢谢陈经理的栽培,我一定好好做的!”
陈光良思考了一下,补充说道:“报道别人的私生活,总归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所以这中间的尺度,你要把握好。”
尺度?
汪春华若有所思的说道:“好,我明白了!”
不明白也得明白,反正就是事实报道呗,不报道假新闻就是;另外,不要去惹那些惹不起的人就行,例如杜月笙、黄金荣,甚至沪市的警备区司令、市长,以及政府和总司令等。
大概是这样!
陈光良又说道:“对了,名人要选择社会的女演员、名媛去报道,这样更有话题。例如陆小曼和徐志摩的婚姻中,陆小曼平常的生活有多奢华,而徐志摩为了养家,不得不四处奔波赚钱,自己又如何省吃俭用。类似这样的话题,一定很热门!”
这个都不用《东方日报》报道,前面就已经有杂志刊登了。
在1927年12月17日上海小报《福尔摩斯》刊出了一篇文章《伍大姐按摩得腻友》,署名为“屁哲”。文章的署名摆明了此文的低级趣味,是篇影射名人的小黄文,讲述按摩医生洪祥甲和交际明星伍大姐的风流韵事。“伍大姐果然生得又娇小,又曼妙,出落得大人一般”影射陆小曼,伍大姐丈夫书生本色的“诗哲余心麻”自然指徐志摩,余心麻的前妻“弓叔衡的妹子”指的是张幼仪,叫洪祥甲的按摩家则是翁瑞午。
翁瑞午是票友,是按摩医生,有了他的按摩,陆小曼“一天二十四小时,没有小半天完全舒服”的身体总算能舒服片刻。他还让陆小曼吸上了鸦片,烟榻上两人相对吞云吐雾。
汪春华当即领悟道:“好只是这种新闻容易惹上官司?”
陈光良笑道:“只要你们是事实,撰写新闻的时候不要搞小黄文,剩下的由公司来解决。这中间的尺度,不是让你自己把握么!”
“我明白了”
可以做‘温和派’,但不能放弃这种受欢迎的新闻。
面对《东方日报》的攻势,《申报》、《新闻报》、《时事新报》等沪市的本地报纸,终于坐不住了。
《东方日报》创刊的时候,搞了一个‘免费赠送’,就将自己的销量提升至全国第三(后回落至全国第四)。
要是这次《东方日报》再次成功,那就是稳居全国第三,并且直接会让《申报》、《新闻报》的读者大减。
哪怕是现在,《申报》和《新闻报》的销量都各自减少大几千份。
一时间,这些本地报纸开始发表各种攻击的言论:
《申报》:某报的总经理出身社会底层,仅读过几年私塾,如今办起报纸则内容充满了低俗。如今又采取‘抽奖’的方式,无疑是一种赌博方式。
此新闻虽然没有明说,但却暗讽陈光良出身市井,又是商人办报,所以报纸充满了铜臭和低俗。
《新闻报》:某报纸多番采取充满铜臭味的商业措施,来发展旗下的报纸,有违新闻和文化的本身。
《时事新闻》:感恩回馈是假,意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加销量是真。与其这样,何不如好好的提高新闻质量,这样读者才会买账。
翌日开始,各大报纸轮番针对《东方日报》的举措,发表针对性的言论。
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大家联合在一起,抵制《东方日报》一样。
当然越是如此,说明他们越是害怕《东方日报》的崛起。
另外一方面,《东方日报》并不需要和这些竞争对手打好关系,因为他们现在就算要购买新闻,也是从其它城市的报纸和通讯社购买。
没有必要交朋友!
各大报纸的言论,似乎总是喜欢针对陈光良,讲他读书少、铜臭味重,但偏偏喜欢来办报纸,掺和文化人的事情。
甚至还有报纸影射陈光良是开车行出身,是流氓出身,当然这种言论只是见不得光的影射,而非直接点名。
但不管怎么说,好像陈光良一下子得罪了沪市所有的报纸,处境变得堪忧似的。
所以就有一些知根知底的朋友,纷纷打电话过来关怀,甚至有人要帮忙作证的,这让陈光良心情显得很不错。
实际上,他根本不在乎这些,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这点舆论简直是不堪一击!
杜月笙打来电话,倒是让陈光良有些意外。
“光良呐,要不要紧?要不要事情暂停一下,毕竟现在目的也达到一点,听说报纸销量已经突破三万份了?”
电话里的杜月笙,很是关切的问候。
陈光良不由得佩服人家,这点小事也会关照一下,而且杜月笙作为股东,按道理更关心《东方日报》的销量,陈光良牺牲一下算什么。
“感谢杜先生的关心,不过这点小风小浪,还吓不到我。杜先生只管看好戏好啦,敌人越是害怕,越是叫得凶而已!”
“你啊,厉害!”
最后赞了一句,杜月笙挂了电话。
陈光良陷入思考,随即开始提笔。
虽然说,他不在意最近几天的舆论汹汹,甚至矛头直指他本人。
但是,该做一些简单的辩解,还是有必要的。
当然,最终文章还是以《东方日报》的办报理念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