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明星要登月 第270节

  “嘿,你们是一点不看之前的介绍的。”

  “哈哈,你们快看直播,估计是知道你们不看,所以直播再讲一次……”

  古代神话是在不断演变的,就连嫦娥都变过很多次。

  从古至今,嫦娥不仅名字和职位变过很多次,形象也变过很多次。

  有说嫦娥到了月亮上变成了那个捣药蟾蜍的,也有说嫦娥是人头蛇身的。

  是南北朝之后才基本上被确定成绝世美女。

  吴刚也一样。

  在唐代人眼中,吴刚虽然是一个长生不老的仙人,永葆容颜,但只能寂寞的在月宫中砍伐一颗不死神树。

  他被迫以这种徒劳无功的工作来为自己“赎罪”,不仅身体饱受折磨,精神也备受煎熬,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原本“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的浪漫理想,就变成了莫大的讽刺,意味着无穷无尽的苦难。

  到宋元时期,因为狼烟四起、烽火连年,“吴刚伐桂”被赋予了强烈的现实意义,代表了一种反抗、不甘心被人驱使奴役的精神。

  比如陆游的《楼上醉歌》就有:“划却君山湘水平,斫却桂树月更明。”

  在宋人心中,吴刚伐桂是在与昏暗、腐朽的投降派和卖国贼作斗争,人人都应该学习他的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争取早日收复大好河山。

  另外吴刚砍树的“玉斧”也有新解,在科举中沉浮的广大文人用来代指个人秀丽典雅之文章。

  杨公远《诗匠》:“吴刚运惟修月,轮扁挥斤妙斲轮。好句何须劳斧凿,无痕无迹自天真。”

  读书仕进的举子们特别希望自己能够像吴刚一样,挥洒手中的“玉斧”写出浑然天成、不事雕琢的好文章来。

  甚至晋人郤诜就用“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来形容自己是人间俊杰,由此衍生出“蟾宫折桂”的典故。

  自唐代后,“蟾宫折桂”便被广泛地用来代指考中功名了。

  到清代时这种风俗仍然存在,甚至吴刚直接变成了“文昌帝君”,掌管士子的功名利禄。

  这个时候吴刚伐桂的故事已经完全脱离了最初的悲剧色彩,吴刚也成为人人都喜欢的神仙了。

  他在“月里砍桂树”,就如人间的隐士樵夫一样,高洁风流,潇洒不羁。

  又因为“桂”与“贵”谐音,乐意讨口彩的古人还把他附会成了财神爷。

  据说每年八月十六,桂树上会飘落下来一片叶子,谁家得到了这片叶子谁家就会有无尽的财富。

  不仅求财,还有求姻缘的。

  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用“伐柯斧”比喻媒人。

  明清时期,“月下老人——吴刚——吴刚斧——伐柯斧”就被混用了,吴刚也就成为“月下老人”了。

  “吴刚修月者,合结仙姻娅”。

  吴刚伐桂最初是一个关于惩罚的故事,据说专门用来警告那些不好好修习的仙道中人。

  随着历史的发展,诗人们将他演变成了颇受人喜爱的隐士、财神、文昌君和媒人的形象,完全脱离了当初的悲情色彩,还在中秋节占据了一席之地,大概这就是传说中的“因祸得福”了吧!

  而到了现在,他又被赋予了新身份。

  怎么说呢,就是“掌管月球资源探测的神”。

  长征十号首飞箭里边搭载了“吴刚”一号月球资源探测器,它以嫦娥三号和四号着陆器为基础,然后经过设备删减和技术升级最后成了“吴刚”探测器。

  比如嫦娥三号着陆器上就有一台天文月基光学望远镜,是用来检测银河系,活动星系核,双星、短周期脉动变星、新星、类星体和耀变体等,并且能够探测亮度低至13等级的物体。

  “吴刚”探测器的目的很明确,它就是来探测月球资源的,为后期的载人登月任务和月表科研站寻找合适的着陆点,所以肯定不需要这玩意。

  甚至为了极限减重和降低成本,嫦娥三号和四号着陆器携带用来保温的钚-238放射性同位素热源都没装。

  毕竟“吴刚”探测器的主要探测手段就不是着陆器本身,它降落之后就不动了,根本无法起到大范围探测的目的,所以路云给它的定位就是搭载月球车的着陆器。

  等把月球车送到月表,着陆器基本就没用了,能活过月夜就活,无法活过月夜也没啥影响。

  整体的“吴刚”月球资源探测系统主要还是靠它搭载的那两辆月球车。

  经过这么多年的技术发展,月球车的天线也具备了直接向地球传输信息的能力,顶多是流量小一些。

  等以后月球导航系统建立起来了,它们可以兼职信号传输。

  月球车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大的小的都继承了“嫦娥”项目里的月球车名称,重达140千克的大月球车叫“玉兔三号”,小的叫“玉兔四号”。

  “吴刚”系统里的小月球车是相对的,它重达60千克!

  而且两辆月球车相对“玉兔号”和“玉兔二号”也都有技术升级,它们的探测能力更强,活动时间也会更长。

  毕竟它们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在月球上“开地图”,然后进行“占点”。

第408章 长征十号火箭首飞和回收都成功,春节档票房有喜有忧

  “一级助推器分离!”

  “二级火箭点火成功!”

  “一级助推器开启着陆程序……”

  在地面光学追踪的拍摄下,长征十号火箭的一级助推器顺利分离,二级火箭持续飞行。

  这也让不少看直播的观众感叹仿佛一个时代结束了。

  因为曾经长征五号火箭那清晰的“科罗廖夫十字”估计再也见不到了。

  (网图,火箭助推器分离时的“科罗廖夫十字”)

  曾经老毛子的火箭总师科罗廖夫研发了R-7火箭,这是世界上第一枚多级火箭,也是这种火箭把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了太空。

  它有四具强力火箭助推器环绕在主火箭周围,当挣脱地心引力后这四具助推器便会同时脱落,从地面观察它们翻滚的同时会与主火箭形成一组十字型的光点,蔚为壮观。

  为纪念无意中创造这一景象的科罗廖夫,故命名为“科罗廖夫十字”。

  通常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可以在火箭升空后通过长焦镜头拍到这一壮观的场景。

  不过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上个世纪的技术或许有人会缅怀,但时间总是要向前走的。

  就像直播镜头立刻切到了长征十号火箭的一级助推回收船上。

  这艘船相对于“万户”火箭和猎鹰九号火箭的一级助推回收船要大不少,毕竟这两款火箭的芯级直径只有3米多。

  而长征十号火箭的芯级直径有5米。

  依托于老中强大的造船工业,长征十号火箭一级助推回收船更像是世界首富光头贝为他那个7米直径“新格伦”火箭一级助推建造的回收船,也就是那艘以他母亲名字命名的火箭回收船。

  长征十号火箭回收船早早地到达了海上回收点,长征十号火箭的一级助推有姿态调整装置,所以可以精准的着陆上去。

  而整流罩就不行了,整流罩回收船只有一个大致地点,需要对整流罩开伞之后的着陆位置进行详细计算和预测,然后主动开船去接。

  很快,长征十号火箭的一级助推就出现在了回收船的上空,无人机起飞去拍摄第三方视角,直播间的观众们再次屏住了呼吸。

  (网图,虚拟图)

  虽然长征十号火箭一级助推比万户火箭的一级助推大不少,但火箭回收技术确实是路云的看门本事。

  所以当助推器再次点火之后,它的降落速度迅速慢了下来,然后顺利的降落到了回收平台的正中央!

  【哈哈,竟然落了个十环!】

  【我就说路云操刀的火箭回收技术准没错!】

  【说实话我还是有点紧张的,毕竟长征十号比万户火箭大那么多。】

  【首飞就进行回收,偏偏还回收成功了,路云真的越来越神了。】

  【看来航天国家队还是有变化的,国家任务敢这么搞,绝对是对路云和长征十号团队极大的信任。】

  【我就说路云在国家登月工程里的权力肯定很大,他不可能不知道国家的载人登月计划!】

  【快成功吧,长征十号快成功,看看会不会公布重型长十和载人登月的事?】

  【我估计会,但应该会挑个特殊时间,比如今年的国家航天日?】

  【嗯,国家航天日和珠海航展都有可能,我感觉今年内肯定会宣布的……】

  火箭入轨的速度比太空穿梭机要快,十分钟之后二级火箭就带着“吴刚”一号探测器入轨了。

  不过月球探测器的发射跟一般近地轨道载荷不一样,所以有一个二级关机再开机转移轨道的过程。

  等二级发动机再次开机给探测器加速,到了二十分钟的时候器箭分离,剩下的路就靠探测器自己走了。

  指挥中心确认了全过程之后,现场总指挥宣布长征十号火箭首飞成功,他身后的大屏幕亮起大红屏!

  “哗哗哗~”

  指挥中心的气氛一下子热烈了起来,无数人想找路云握手。

  “恭喜恭喜!”

  “路总,太牛了!”

  “小路,哈哈,我们成了!”

  路云微笑着跟所有人握手。

  今天是大年初五,也是开市的日子,长征十号火箭首飞成功、首飞一级回收成功,绝对是一个“开门红”。

  也是这一天,综艺节目《初入职场的我们》第一季播出,张瀚在里边原汁原味的扮演霸道总裁。

  他里边有两期剧情是他自己编剧、自己制片和自己主演的《东八区的先生们》电视剧做后期,他作为制片人带着几个“初入职场”的新人去后期制作组,然后指导他们如何把“这一片雪花必须落到眼睫毛上”的特效做好。

  这就是他对电视剧《东八区的先生们》精益求精!

  当然,起初的时候张瀚是想跟路云争锋一下的,毕竟当初他可是认为路云驳了他的面子,但是眼看着路云成了身价几千亿的航天公司老板,还是国家超级任务的总师,他就知道自己干不过了。

  而且路云这戏基本上也不拍了,眼看着有退出娱乐圈的架势,这还怎么争锋?

  所以张瀚现在的想法也变了,那就是让制作这么精良的《东八区的先生们》成为一部爆款电视剧!

  具备主演、编剧和制品人三合一身份的张瀚,他自己有充分的信心!

  周边的工作人员,包括导演也对他赞誉有加,显然他做的非常对!

  时间到了初六,今年的春节档结束了,初七那天出了结果。

  《你好,李焕英》是今年的春节档冠军,档期内拿到了35亿票房,并且预测票房有60亿之姿。

  《刺杀小说家》就差了不少,虽然是第二,但只拿到了14亿票房。

  好在比上一世好多了,上一世春节档只拿了5亿,并且最终也才10亿票房,连成本都没回。

  这一世春节档期间刚刚回本,剩下的上映时间就是赚。

  并且预测票房比最初涨了不少,有小30亿之姿,能赚不少。

  《新神榜:哪吒重生》也不错,春节档拿下了9亿票房,直接超过了最初的预测。

  而最新的预测是能达到15亿。

  但最早被预测15亿票房的《侍神令》就惨了,春节档期间仅仅拿下了2亿票房,最终票房预测更是只有3亿。

  就它的明星阵容和特效水平来说,绝对是回不了本了。

  倒是网友们相当高兴。

  【该!】

首节 上一节 270/2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