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比亚迪属于自产自销,并不对外出售电池。
然而,它现在不出售,不代表以后不出售。
更何况,窦兴怀来临港已经打听清楚了,比亚迪这次和碳硅集团接触的合作正是电池安全方面的专利互授,这看起来更像是以后深度合作的苗头了。
果不其然,他回公司把情况一汇报,参会人员的眉头都皱了起来。
“俞总应该不会买比亚迪的电池吧?”另一位副总裁乔志鸿思考着说道,“俞总要做的是中高端定位的车,比亚迪和他不一样,再加上磷酸铁锂比三元锂低的能量密度,这种容易伤害到品牌定位吧?”
“比亚迪能做到单体160Wh/kg了?这还是挺厉害的啊。”研发的副总监袁敬仁注意的是这个重点。
“这是实验室里的数据,从实验室到量产,估计还有段距离。”窦兴怀给了相对准确的信息,“但也就未来两年的事了。”
同时,他又说道:“俞总和王总的关系好像还不错,他们很久前就交流过啊,这次还是王总亲自过来谈的合作,他的考虑不是没有道理,增程车的续航已经通过增程器来提供保证。”
碳硅集团的增程车就是要解决续航焦虑,从这个角度来看,只要磷酸铁锂电池能够达到碳硅集团的性能要求,一样是可以用的,不是非要向特斯拉看齐。
只是……宁德时代目前的想法是寻求三元锂发展来占据行业市场。
一是特斯拉和松下的合作很成功,二是本身能量密度的优势很明显,三是可以集中研发资源。
宝马那边已经确定要三元锂,固然碳硅集团的增程车路线可以使用磷酸铁锂,但现在就它一家在搞增程车,这种过渡技术未来能撑几年?
就宁德时代的内部判断,碳硅集团第一款车型如果能取得初步成功,后面肯定也要切换到纯电产品。
那么,从性价比上来说,集中精力搞三元锂,押注未来乘用车市场的爆发,这才是最好的。
乔志鸿看了看没说话的董事长曾玉群,提醒道:“宝马现在也在和天津力神谈合作,那边也可能会打入宝马供应链的,它对三元锂的研发也不容小觑啊。”
不光不容小觑,国内目前的动力电池市场,比亚迪第一,天津力神第二,国轩高科第三。
宁德时代今年的增长速度很不错,明年的目标是进入国内前三,目前看起来,天津力神凭借着国企的合作,可能还有点追不上,也正是因为这种合作,它验证技术的机会不少。
会议室里讨论了一会,渐渐的还是看向思考中的曾玉群。
“宝马是客户,碳硅也是客户。”曾玉群缓缓说道,“你们觉得碳硅好像不应该有议价权,但我们难道就有吗?”
他用“议价权”来指代目前的情况。
碳硅集团是刚刚杀入汽车行业,按理说,供应链给什么技术,它就用什么技术,但是……宁德时代也是成立没多久,固然是打入宝马供应链,更多的效果还是积攒口碑和技术。
宝马是一个子品牌“之诺”使用宁德的电池,它看起来压根卖不了多少,固然有机会一步步打通宝马更主流车型的供应,但这还不如押注国内新能源爆发呢。
宝马量少,新能源上更成功的特斯拉,它现在既没进入国内,也不可能使用宁德的电池,日本的松下都在美国建厂了。
想要押注国内新能源的爆发,想要吃到更多的电池行业份额,还是需要依赖于终端产品打响名声。
宁德时代在国内不是只有碳硅集团这一个客户,还有北汽新能源、长安等车企的合作,这部分大概能占到30%的比例,又与宇通、金龙等商用车车企在谈合作,明年有望推进这方面的业务。
但是,从目前的接触和考察来看,北汽、长安那些车企真不如碳硅集团的投入更大。
曾玉群觉得想要通过北汽、长安这批车企来打响名声,推动新能源市场的扩大,可能……
他有了决定:“俞总想要磷酸铁锂,那就尽力给他磷酸铁锂。”
乔志鸿皱眉道:“我们磷酸铁锂这一块的规划……不太一致啊。”
宁德时代现在主要的营收都来自磷酸铁锂,但对它的未来规划是偏向商用车,这类车型体积更大,可以用更大的电池来解决磷酸铁锂单体密度低的缺点。
“客户下单就跟着客户走。”曾玉群说道,“俞总不是和力劲那边都搞合资公司了吗?它自己也有投电池的研发,这不是一个不能考虑的路子。”
会议室里的众人面面相觑。
“新能源市场发展不起来,什么规划都是白搭,别看北汽他们也跟着政策走,但都是敷衍了事,碳硅集团和比亚迪这种才是押着身家使劲往前推。”曾玉群摇头道,“依着政策,拿拿补贴,那些车企就能这么轻松的把市场做好?我是不信的。”
他笑道:“俞总说相信宁德的研发,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就研发呗,没钱了就融,也可以看看到底能研发出什么样,国内市场这么大,增程车这种路线或许能持续更长时间的过渡。”
乔志鸿想了想,说道:“我们也可以找碳硅集团进行合资的方式,它今年不是刚拿了B轮的一大笔钱嘛,俞总在研发方面还是挺舍得的。”
窦兴怀听到这里,心中一跳,临港时代呗。
曾玉群微微点头:“可以借鉴,可以考虑,搞不通也能分担风险,没道理俞总愿意给力劲钱,不愿意给我们钱。”
他说到这里,看向去了临港的窦兴怀,问道:“窦总,你看俞总有没有这种想法?”
窦兴怀轻轻“咳”了一声:“或许有。”
乔志鸿不解:“或许有?有还是没有?”
窦兴怀沉吟两秒,摇头道:“不清楚,他那个人说话有时候像是开玩笑,搞不清,搞不清。”
搞不清,搞不清,还得自己考虑考虑之后再去一趟临港把事情搞清楚。
第423章 小宁
九月份的倒数第二天,宁德时代的高级副总裁再次抵达临港,带来了掌门人的友善态度。
顺带着,也进行最后的努力尝试。
如果可以,基于宁德的利益出发,还是希望碳硅集团着眼于三元锂的优势。
作为目前主要营收就来自磷酸铁锂的企业,窦兴怀带着绝对是真实的生产和使用经验,当着俞兴的面痛陈利害。
除了与三元锂存在明显的能量密度差异,像影响性能的一致性差、影响区域市场的低温性能差、循环寿命衰减,这都是极其现实的问题。
俞兴出于对合作伙伴的尊重,给了窦兴怀把话说完的时间,但还是有些走神。
他当然也早就知道这些问题。
比如,磷酸铁锂电池的一致性差,这是它材料本身的问题,磷酸铁里的二价亚铁离子化学性质活跃,高温烧结过程中易被还原为单质铁或氧化为三价铁,这就导致晶格结构紊乱,会引发电芯容量衰减和内阻差异。
通俗的来说,汽车电池就像是一群拉车的马,有的马壮,有的马弱,这就会对整体性能带来影响,实际续航、充电时间、使用寿命都存在相应的问题。
“小章,给窦总倒茶。”
俞兴回神,瞧见窦兴怀都已经口干舌燥,嘱咐秘书一句之后笑道:“窦总,我觉得你可能对我的态度理解存在问题,我不是非要选磷酸铁锂,是到时候看两种电池怎么会更匹配我们的产品,哪种在我们碳硅集团的安全测试上更出色,那就优先考虑哪一种。”
窦兴怀立即说道:“俞总,我们的电池绝对是能通过行业标准测试的!”
“当然,当然,但是嘛……”俞兴认可,又补充道,“但是,行业发展速度很快,我们还是希望我们碳硅集团的标准要高于行业标准,这方面要拔高一些,我这么说,你能理解吧?”
窦兴怀当然能理解。
俞兴这时候又说了句:“而且,我很理解宁德那边的立场和考虑,也很理解你连续两次过来的动力,窦总,你相信我能理解你们吧?”
窦兴怀对上俞总平静的眼神,尽管没有细细展开,但莫名觉得对方确实理解。
他默默的点了点头。
“那就行了,你看,我们要靠产品说话,两种不同的电池也要靠表现说话,这应该没什么好纠结的,通过标准就上,没通过就不上。”俞兴认真的说道,“我觉得宁德没必要在这这方面再浪费精力来说服我,如果宁德实在不愿意在磷酸铁锂方面继续投入研发,我还是感谢咱们这段时间的合作的。”
窦兴怀忍不住说了句:“俞总,你变了。”
俞兴哑然失笑:“窦总,你这话怎么说?”
窦兴怀幽怨的说道:“俞总,就上次比亚迪来过临港之后,你的态度就变了,比亚迪那边所说的电池性能未必就是真的,距离量产更不知道需要多久。”
“好吧,窦总,走,我带你去参观我们最新的原型车。”俞兴哭笑不得,起身邀请,“我还是那个俞兴,没什么变不变的。”
很快,俞兴领着窦兴怀坐上了“九州六号”原型车。
他在没发动汽车之前介绍道:“这辆车是我们想要的最终框架,后地板是通过一体化压铸完成的。”
窦兴怀有些吃惊的往后看了看,视线仿佛能穿透到材料,问道:“俞总,一体化压铸真能行?力劲那边的压铸机搞定了?”
“还没有,不管压铸机还是铝合金都没达到性能目标,更不用说良品率什么的了,但现在可以先压铸出来给我们做原型车试试。”俞兴对于这种原型车的呈现还是挺高兴的,“这是刚出来的,还没做测试,大家估计是挺硬的。”
窦兴怀点了点头,提到宁德时代之前开会的讨论,说道:“俞总,国内新能源这一块,别看北汽、长安他们也在搞,但我们就觉得碳硅集团比他们都强。”
俞兴冲窦总笑了笑,煞有介事的说道:“窦总这么一说,我就有信心了,等会把你这话拍个微视,我给发到网上去。”
窦兴怀明知是开玩笑,但还是惊了一下,连忙劝阻:“别别别,俞总,说归说,千万别拍!”
“窦总,你看你,急什么,我又不傻,唔,这辆原型车的驾驶感受就很硬了,这悬挂调校的软硬之分是真明显。”俞兴开着车,仔细体会驾驶感受,“这么一开,确实硬起来对开车的人更友好。”
他带着窦兴怀转了几圈才下车。
然后,俞兴用手拍着车门,笑吟吟的对窦兴怀说道:“这辆车里的电池就是比亚迪的磷酸铁锂。”
窦兴怀刚想发表对乘坐六号原型车的感受,脸上浮现的笑容就因为这话僵住了。
俞兴继续说道:“这是他们最新研发的单体能量密度达到160Wh/kg的电池,我们实测整体的效果确实接近130Wh/kg,看来王总没说大话。”
窦兴怀:“呃……”
“当然,这是实验室里的电池,我也就是让比亚迪那边送来试试。”俞兴笑道,“距离量产也不知道需要多少时间呢。”
窦兴怀听到了自己刚才所说的话。
“不过,就我们实测的表现来看,这种标准的性能在当前阶段已经够用了,我们比较相信实测,六号车测了,特斯拉的车也测了。”俞兴说道,“这么实测下来,心里大致就有数了。”
窦兴怀沉默片刻,问道:“碳硅集团有意把比亚迪纳入供应链吗?”
“比亚迪不对外卖啊,这次的装车一是我们好奇,二是我们存在电池安全专利互授的基础,这方面还要加强合作。”俞兴认真的说道,“窦总,我是绝对支持宁德时代的,现在的问题就在于,宁德时代到底支不支持我们。”
“俞总,我这次过来不是一定要让碳硅集团采用三元锂。”窦兴怀至此方才叙述了真实的态度,“我们是按照客户的需求,碳硅集团如果认为磷酸铁锂更适合你们的产品,那我们也一定可以提供高于行业水平的电池。”
俞兴满意的点点头,笑道:“不管三元锂还是磷酸铁锂,我们是没有特别倾向性的,我们是对外卖产品,而技术都是为产品服务的,只要达标,我们哪种都可以用。”
窦兴怀转着念头,提到另一件事,斟酌道:“俞总,宁德时代也绝对支持碳硅集团,而且,我们在考虑如何更好的支持你们,临港这边的招商政策很好,我看也有一些供应商已经落地在碳硅集团的周围,咱们这边也可以进行类似你们和力劲集团的合资合作。”
他把两边合作新方式的合资公司抛了出来,这无疑就是在要钱了。
按照宁德时代的内部讨论,这应该没什么问题,碳硅集团已经进行不少类似的合作,特别是关键技术的联合研发。
俞兴微微一笑,没有拒绝,只是指着面前的六号原型车:“没问题,只要宁德时代拿出同级别的磷酸铁锂电池,咱们就谈合资公司的下一步。”
不是你要钱,我就要给。
他见窦兴怀还想说话,仍旧笑着说道:“这方面也不用再谈了,你把原话告诉曾总就行。”
窦兴怀幽幽的叹了口气,确实也没再继续聊下去。
比亚迪的电池就在面前装车,虽然不是量产版,但也真的存在很大压力。
俞兴看着脸色凝重的窦兴怀,也有感慨,都得逼一逼啊,不然真没那么出力。
好在,面前不是宁王,只是小宁。
窦兴怀这次连晚饭都没吃就匆匆返回宁德,然后就没了什么动静。
没什么比技术上的落后更让公司有危机感的了。
尽管,实验室里的属于非标产品,也不清楚具体的性能表现,而且,宁德时代的实验室里也有进步,但比亚迪既然能拿到碳硅集团,恐怕还真是有一战之力。
俞兴事后倒是又和曾玉群通了个电话,没提近期具体的电池情况,谈到彼此合资的潜在可能又不设时间,主要还是表达对彼此的支持和看好。
曾玉群提到自己去车企考察的见闻,充分肯定碳硅集团的投入和进步。
俞兴则是更为直观的表达看好,再次提到红隼资本可以在资金方面提供融资支持。
两边在电话里好好好,接下来还得看实际的表现。
不过,虽然俞兴仍旧觉得碳硅集团在电车推进上还有很大空间,但曾玉群反而认为临港这边有了长足的进步,原型车陆续亮相,关键供应商稳定合作,专利研发出现联盟,资方提供积极支持,再加上一定会有的政策扶持,这相较于前两年已经是一派基业的轮廓了。
十月的国庆假期,俞兴有好几天都仿佛消失了一样。
包括钟志凌、吕海颖都以为老板是放假回家了,实际上,他是和刘琬英天天钻测试车间,又亲手测试了一批刚到的大众和雷诺柴油车型。
这两家企业的造假实际上只要用真实的路测就能很明显的表现出来,但这对于过山峰反而不是很好的方式,而如果交由海外测试机构,也容易走漏风声。
所以,刘琬英一边找国外的工程师更改测试控制软件,要改成非标的工况流程,一边还是和俞兴亲眼见证了排放的造假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