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我一个后富怎么了 第371节

  崔之愚认真问道:“我看你们聊了很多,他都问了我什么啊?”

  王凤瑛很想说俞总只问了一句,但又觉得似乎不太好,只能答道:“问你……反正问了你很多,我都是说好话,你真要去碳硅集团?为什么是它呢?”

  崔之愚思考几秒后答道:“也不是一定要去,但我打听了那边的待遇,确实不错,国内能认真做新能源的本身就没多少,我看他这个人还是挺靠谱的,反正,我会到临港看看再决定。”

  “真要走了?”王凤瑛问道。

  崔之愚默默点头。

  “好吧。”王凤瑛伸出手,“我和魏总说一声,反正,行业就这么大,以后没准还能继续合作。”

  崔之愚握手,感谢王总对自己在工作中的照顾。

  他还是相当认可和钦佩王总的。

  崔之愚的辞职很快获批,而趁着离职程序在走的周末,他直接飞到临港来对碳硅集团一探究竟。

  因为俞兴还要在京城参观车企的工厂,所以,临港这边就是隔空打了电话让人接待。

  崔之愚抵达临港,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正在施工的碳硅集团汽车工厂。

  这种建设没什么好看的,就是证明至少确实在花钱。

  随后,他驱车到了碳硅集团直线距离不远的临时总部,见到接待自己的已经彻底从百晓生转到碳硅集团负责人事工作的傅运良。

  崔之愚刚寒暄闲聊几句,忽然被远处的喧嚣所吸引,一辆货车驶入厂区,而边上的人都颇为兴奋的等待卸货。

  “傅总,那边是什么到了?”崔之愚有些好奇。

  傅运良看了一眼,随口答道:“特斯拉Model S同款的电池和电机到了,崔总,这边请。”

  崔之愚刚刚挪动的脚步停下,愕然问道:“Model S的?它不是还没交付吗?”

  “我不太了解,好像是6月交付吧,但电池和电机什么的零件,这些拿到应该不困难吧?”傅运良不负责那边的工作,迟疑道,“松下的电池,我们之前有和松下谈合作的,哦对,公司订了Model S,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到。”

  崔之愚刚过去围观围观,又有些不太好意思:“嗯……我是挺意外的。”

  “这是必要的学习嘛,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傅运良引着这位长城的高管上楼,又说道,“崔总要是对特斯拉感兴趣,车间里还有一台特斯拉的超跑Roadster,等你有空也可以去看看。”

  崔之愚惊讶道:“真的?”

  “是啊,上一周拆开了,这几天不知道有没有装回去。”傅运良思考道,“反正,车间里有好多车,有油车,也有混动和电车,他们很喜欢玩……哦,按照俞总的说话,这叫‘拆拆乐’,什么汉兰达,什么比亚迪,有贵有便宜,俞总这次去京城,不知道会不会带回来新的车型。”

  崔之愚忽然有些明白,为什么俞总在荣威550混动上的看法能和王总不谋而合了。

  很快,这个额外的念头消失不见。

  因为,崔之愚被傅运良介绍的碳硅集团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和已经搭建的团队所惊住了。

  班戈这种宝马前设计总监还能理解,他毕竟离开宝马有几年了,但沃尔沃那种安全总监托马斯是什么时候加入的碳硅集团?

  崔之愚忍不住问出这样的问题。

  “嗯……托马斯是挺快的。”傅运良是亲眼看到托马斯用手指比钱的场面,“咳”了一声,“他是被俞总的个人魅力所吸引,也认为新能源是未来,所以就很快过来了。”

  崔之愚舔了舔嘴唇,明明感觉碳硅集团出现没多久,但似乎已经做了很多超出想象的工作。

  他又问了句:“毫米波雷达,那玩意能研究出来吗?”

  傅运良诚实的摇摇头:“崔总,这个我真不清楚,我也不想骗你,但确实在投资和推进。”

  崔之愚觉得傅总要是直接骗自己一句,那就顺势进入谈薪酬的环节了。

  但,这位还挺实诚。

  他喝了口茶,觉得还是要稍微保持矜持:“嗯,傅总,我基本清楚碳硅集团的情况了,俞总说我这边还需要背调,咱们就都想想。”

  傅运良笑道:“崔总,行啊,你是直接和俞总聊过的,他过几天也就回来了,你们到时还可以当面沟通。”

  崔之愚点点头,结束对碳硅集团的探访。

  等他带着资料下楼,先前的货车和喧闹都已经不见,想必那些东西都已经在车间里研究起来了。

  崔之愚没有立即回酒店,又去建设中的工地转了转,边看边琢磨情况。

  这天晚上,他打了几通电话,打听了一些碳硅集团在供应链方面的动作,确认今天听到的内容没什么夸大,甚至还有些保守。

  崔之愚觉得自己这边的意向基本可以敲定了。

  夜里十一点,他刷着手机忽然看到一条俞总的最新报道,是媒体对他在车展的简短采访,询问的是本次参加车展感受。

  俞兴的回答很谦虚:“我这一趟过来就是学习的,真的,像奔驰、宝马等等,他们既有品牌又有技术,合资车像上汽的荣威,它对混动的探索真的很棒,还有长城、比亚迪等等,都是我们的榜样。”

  “碳硅集团刚刚进入汽车行业,不管外资、合资还是国产,都是碳硅集团的老师,我就希望以后和老师们多学习,多请教,多交流。”

  崔之愚刷着这些文字,刷着这些谦虚的回答,再想着偷听时的俞总语气,嗯……俞总在移动互联网竞争的本性不知道能憋多久。

第348章 异常指标

  俞兴从京城返回申城,这一趟除了车展,顺便也去京城奔驰的工厂参观了一番。

  他既回来,也就第一时间与崔之愚取得联系。

  崔之愚来临港考察碳硅集团,碳硅集团也在这两天对这位副总经理进行了一些评估,总体认可他的能力。

  长城的人才战略保守,基本都是内部培养为主,作为少有的从外部引进的高管,崔之愚负责的战略规划工作还是比较出色的。

  俞兴见到崔之愚,迅速敲定他的百万薪酬,再加上年底20%的奖金以及20%价值的期权,总体相较于长城的薪酬有差不多80%的涨幅。

  当然,如果崔之愚今年继续在长城,因为市场销量的火热,他估计也能有40%-50%的涨幅。

  崔之愚对于碳硅集团的待遇是满意的,王凤瑛王总作为长城的二把手,去年也就143万,今年大概才能突破200万,这么比下来,俞总确实挺慷慨。

  他还需要回长城走完离职流程,预计六月份就能正式加入碳硅集团,开启职业道路上的一段新能源旅程。

  这段用个人前途押注的行业新旅程能否顺利……

  崔之愚把所有事情谈完之后忽然也有些忐忑,不知道这样的选择是否正确,但已经选了就只能走下去。

  俞兴不清楚这位新任副总裁复杂的心情,只是期望他能分担自己的一些日常事务,至少,协调研发团队推进发动机、三电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落地,这会是崔之愚的一个重点工作。

  碳硅集团的诸多零件供应都已经有接洽的供应商,但确实如IDG的章苏阳在车展上询问的那样,发动机这一项迟迟无法定下。

  5月10号,俞兴在硕和国际见了算是加班的胡铮南,又一次聆听发动机项目的推进问题。

  “不管是沈航三菱还是东安,两边都是死咬着不松口。”胡铮南有些无奈,“我是真不知道他们有什么好宝贝的……他们的发动机想拿来做增程器,那都得优化70%的东西……”

  对于碳硅集团的电车项目,发动机不是拿来就能用的,必须针对增程场景进行深度优化。

  简单粗暴的说,油车的发动机是要和轮子连一起的,增程车里的发动机不用连轮子,只是让它发电,对轮子的驱动仍旧是交给电机。

  这是两种不同的场景,自然就有不同的要求,发动机的目标需要从动力输出转为高效发电。

  就目前对潜在能合作的发动机评估而言,像沈航三菱的4A91,就需要对它的工况进行锁定,让它能在2000-3000rpm的高效区间工作,再调整喷油正时和点火角,让燃烧效率获得提升。

  除了这种功能的核心调整,发动机还要和电池BMS、电机控制器进行深度协同,对发电量进行动态的调整,增加发电优先的逻辑。

  变速箱连接轴要拆除,冷却回路要重新设计来控制水温和提高热效率,还有噪音控制和轻量化改造……

  胡铮南说的70%优化不是虚言,如果精益求精的追求更高的热效率,可能还要重新设计缸体压缩比、气门正时等硬件,恐怕就需系统性优化80%的核心指标,接近一款全新增程器的开发。

  他甚至觉得,如果实在谈不拢,干脆就自家招人进行全新的开发算了。

  胡铮南唠叨了一会,见老板始终在翻阅材料,忍不住说道:“俞总,你说怎么办?”

  “我能怎么办?谈呗,就先让增程器团队先研发。”俞兴抬头看了一眼,“不是我不松口,不是我不想让咱们自己开发,这件事的问题是,一辆车方方面面那么多东西,一碰见挫折就想着自己做,你得几个三头六臂能做完?”

  “如果能发挥供应链上的合作优势,那就还是发挥大家的力量。”

  “我们的资金预算是有数的,下一笔融资能拿多少还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呢。”

  “胡总,你说呢?”

  俞兴喝了一口茶,又看了眼胡铮南,重新把视线看向增程器团队的材料文件。

  胡铮南有些悻悻的说道:“是,俞总,是我有点急了。”

  俞兴“嗯”了一声,抛过去一支烟,又继续浏览文件,快速扫了眼测试团队对不同发动机的测试数据,简单思考后翻了过去,心里琢磨着沈航三菱和东安动力这两家的情况。

  等他又往后看了两页,心里忽然升起一种说不上来的异样。

  俞兴停下来,仔细思考异样来源。

  “俞总,我觉得我们在……”胡铮南抽着烟,继续说着想法。

  俞兴摆摆手:“胡总,等等,等等,我想个事。”

  胡铮南不明所以的看着老板。

  俞兴低头扫视面前这一页的结论,没发现问题,沉吟几秒后翻前面的内容。

  他刚翻两页,瞧见不同发动机测试的热效率数据这一页,忽然意识到异样所在。

  测试团队不是只测试沈航三菱和东安动力这两家的发动机,而是找了市面上很多口碑不错的相对成本不高的发动机进行测试,这里面就包括一台三菱的3B20涡轮增压三缸发动机。

  而这台发动机在这一页标注的测试数据是-20%,比三菱宣称的30%热效率减少2成。

  作为碳硅集团的总裁,这不起眼一页里一个不起眼的数据,翻过去也就翻过去了。

  只是,作为过山峰的BOSS,这种与这一页里其它数据迥异的表现就很容易引起疑惑。

  测试团队不是全部使用新车,这一点也有注释,但即便是二手的,大家测试热效率的表现相较于官方宣称的也是-2%左右,更差的达到-5%。

  这款三菱的3B20为什么会是-20%?

  这种异常指标稍微迟滞一些的引出了过山峰BOSS的蛇形恶意。

  2成,这不是一个能被接受的误差值,不是一个小数字。

  三菱是一家全球知名的车企。

  但过山峰确实也操办过很多上市公司了。

  另外,俞兴知道日本在驰名全球的“工匠精神”之下是有不少企业骗局的,只是不清楚具体是哪些公司,面前这种异常就值得怀疑和调查。

  换一种角度,碳硅集团的增程器团队所进行的发动机测试,这就可以当作调研公司的一种调研行为。

  “胡总,你先回去休息吧,我这边忽然想到一点重要的事,明天我们到临港再开会聊。”

  俞兴已经变身过山峰,此时不宜和碳硅集团的员工再聊。

  胡铮南不清楚面前的化蛇行径,只觉老板还挺突兀,但他今天要表达的意思都表达到位了,也就结束这一通加班的会面。

  俞兴理了理思绪,把电话打给增程器团队的负责人林卫华,询问这份材料里的异常指标。

  或许因为是一整份材料里的一个不起眼指标,林卫华用了一会时间才把这件事弄清楚,这台三菱的3B20发动机是在半个月之前测试,当时的结果也让测试3组极其不解。

  三菱官方宣布的热效率是30%,但自己这边怎么测,它都在22%-24%,这6%-8%的热效率缺口就是整台发动机的20%-26%。

  测试3组认为这台二手发动机内部可能存在问题,对它进行了拆解,可是,一番拆解和分析之后也没查到哪里有问题,最终还是把结果指标写入了汇报。

  ——可能只是个例。

  ——但对于这台个例,测试组的测试流程也比较严谨了。

  俞兴心里冒出两个念头,转而很自然的问了个问题:“我看都是三菱的技术,这个不是沈航三菱的对吧?”

  林卫华立即答道:“不是,俞总,这台是日本三菱的,和沈航三菱的没关系,它主要是搭载在三菱i系列的微型车上面,这台是我们一批买来的,也就顺手测了。”

  “噢,那就好,行了,没事了,这份材料写得不错。”俞兴结束了通话。

  他用手机拍下这一页的数据,思忖一会之后便把照片发给刘琬英,标注出异常数据。

首节 上一节 371/4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