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实业巨头 第66节

  “光是一个燕京也很大了,想找到估计也不容易。”陈志文想了想说道,没有互联网,想找人?真的是大海捞针了。而且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人不在燕京,那就完全没办法了。

  “先试试吧,优先选择燕京的学校,反正也没损失,就点钱找找吧。”陈天福耸耸肩说道。

  “也是。”陈志文点点头,这点钱对于陈家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但对陈天福来说,自己哥哥是他最亲的人,小时候几十年一起同甘共苦,现在自己在香港发达了,却不知道自己大哥在哪?过着什么样的日子?

  如果还是找不到,其实也不急了,等到78年改开,自己的身份必然被中央重视,只要自己委托一下,内地政府肯定会愿意帮忙,而在现在的内地,找人的话,政府的效率才是最高的。

第178章 造势

  “下来吃饭了?”楼下传来老妈吴秀玲的叫声。

  “走,下去吧,我也早就饿了,就你们母子两不容许我喝可乐,要不然也不会这么饿了。”陈天福收起桌上的一些东西,颇有抱怨的说道。

  “少吃点,营养师可是这么说的,或者你喝一瓶可乐,陪我游泳30分钟。”陈志文笑了笑说道。

  年级大了,新陈代谢跟不上,再多吃就可能会导致身体出问题,陈志文可是非常关注家人及自己的身体的,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医疗技术还远不如后世50年后,一个尿病都是绝症。

  没什么事的时候,陈志文就喜欢去楼下游泳池游泳,这是最简洁的锻炼方式,唯一的问题就是20米长的游泳池有点太小了,以后再换房子得换个大的才行。

  “那算了,这个天我可受不了,等夏天再说吧。”陈天福连忙摇头说道。

  楼下的伙食,如陈志文的要求,基本上都是蔬菜,荤菜的话也就一盘虾尾及一盘酸菜鱼,辣起来,真的是贼爽。

  第二天,从时差中快速恢复过来的陈志文,早上十点钟就到了和记黄埔的总部和记大厦。

  这栋大厦倒是没有改名字,因为黄埔集团旗下也有一栋黄埔大厦,就是只有十几层高,而且还在红磡。

  在成为香港的华人之星后,香港的不少报纸总是喜欢将他的名字放进去,而因为涉及到自己,陈志文自然也需要关注,这么长时间没在香港,报纸已经积累了不少,不过好在陈志文早就成立了专门的董秘会,6名海外留学归来年轻漂亮的女子被分别安排在和记黄埔、红牛以及星河。

  从公司事务上来看,自然是和记黄埔最多,自然和黄内部常驻了3名董秘,也有一人专门负责收集报纸信息,挑选重要的、相关的、合适的,然后再上交给陈志文,这样可以省去他大量的时间。

  董秘们将资料准备的很好,还专门有一张清单,陈志文一眼便可以看到这段时间香港发生了哪些事,以及有哪些媒体提到了自己。

  不到半个小时就已经看完,陈志文将报纸递给了站在一旁的一位董秘,随后对着坐在对面的周家杨及李查德说道:“这段时间,香港这边炒作我们准备开发红磡地皮的新闻有不少啊?汇丰那边有没有什么动静?”

  对于一些媒体,陈志文根本就不在意,但大银行的态度还是比较重要的。

  “没有,汇丰那边没有任何动静,我们每个月将债务本息还给汇丰,他们那边也没有任何动作。”李查德说道。

  “没有动静就是好消息了。”陈志文点点头,随后从口袋中取出一张名片,递给了李查德说道:“李查德,这是我在美国那边动用关系找到的一个专门处理不良资产的大基金,他们有能力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将和黄在海外的一些项目给清理掉。

  另外,和黄在印尼的那个港口,我也已经与对方谈好了,1500万美金交易,拿到现金后,印尼港口与我们和黄就再也没有任何关系,你负责跟他们谈判,处理掉和黄在海外的所有业务。”

  这就是留下和黄内部一堆英国人的好处,这种与欧美人谈判做生意,找这些鬼佬最合适了,都是白种人,天生就要好很多,虽然不喜欢,但现在的全球社会的确有这种趋势,除非能够混到日本大财团,或者至少包玉冈这种级别,才能让别人对伱平等相待。

  “全部出售吗?现在和黄的债务要好很多了,海外的一些投资,是可以盈利的。”李查德有些不舍的说道,这其中很多项目,还是他之前在祁德尊手下的时候开始的,他也知道其中的经营情况。

  “收回拳头,才能更好的打一拳。”陈志文笑说道:“和黄迟早会再走出去的,一个香港满足不了我,但不是现在,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获得足够的资金,然后发展的更大规模,再走向海外。”

  “好的,陈生,我明白您的意思。”李查德点点头说道,虽然他们一群英国人不懂怎么开发地产,但都不是傻子,自然知道香港地产方面的利润,和黄现在显然是收缩大部分战线,然后集中在地产领域发展。

  至于未来会怎么样?是继续做香港本土的大型地产公司,还是会和以前的和黄一样进行多元化,就不是他们能够控制得了,但对他们来说,还是希望和黄能够多元化的,因为地产方面他们这群英国人不会,但多元化等多个领域就是他们的强项了,也是和黄内部华资的弱项。

  但老板一直在收缩资金,卖掉大部分业务,也让他们无可奈何。

  接下来,李查德又汇报了最近一个月和黄各个业务的发展情况,以及业务出售情况,总体来说,一切还在陈志文的预料之内,对于不熟悉且没有钱途的业务,他根本就不可能留下来,即使在未来,和黄有了足够的资金,也会与后世老李旗下的和记黄埔一样,专门选择几个领域来发展,争取发展成世界级别的水平。

  李查德走后,周家杨说道:“陈生,我已经与香港地政署及商业总会就美的工业园的事情进行了初步的沟通,但他们那边坚持要以正常的工业用地价格来进行交易,我算了一下,光是买地的钱可能就要几个亿了,这太不划算了,湾湾那边可是提出了免土地费用。”

  “这个是我们求港府,人家当然硬气了。”陈志文摇头说道:“所以我们也得反过来造势,来压一压港府了?”

  “陈生的意思是,以就业来压港府?但我担心的是港府不会在意这种工业的?”周家杨皱眉说道。

  “麦理浩还是在乎的,他这个人对经济的了解还是很强的,而且对香港的管理还算不错的。我们只要在媒体上施压,那也许就会有一定的成效。”陈志文指了指桌上的几张报纸说道。

  港英政府,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在几十年前,根本就不在乎香港普通人的死活,但随着日不落帝国的衰落,内地成为了五常之一,加上70年代后香港的深水港口成为了财富的聚集地,能够给英国带来不小的利益,英国政府也才开始重视起来。

  现任麦理浩的确是个不错的总督,但它能够在香港成功推出廉政公署,动了那么多人的奶酪,其根本原因就是背后英国的支持以及内地的多次抗议及警告,准备对外适度开放、需要从香港引入大量高技术设备、资料的内地,也是迫切需要香港的局势变稳。

  港英政府真正的彻底摆烂,是要到80年代,在确定香港会在1997年回归内地后,才开始放任地产市场乱局,以及多次故意提高公务员收入,外加增加各种基建投资,强行在短期内刺激香港的经济,这也是为什么从85-97年的地产泡沫期能够一直持续12年之久的根本原因,而在这之前,地产市场基本上也就6-8年一个轮回。

  而在私人方面,麦理浩之前的香港主要出口经济,就是纺织、成衣、手表等等最简单的轻工业或者组装工业,而在后世麦理浩的执政期间,港府也多次出行政策来鼓励电子业的发展,到了80年代初,香港成为了全球最著名的电子代工之地,电子产品的出口也成为了香港排名前五的出口工业。

  不过也因为能力有限,麦理浩也没能力培养出一家电子巨头,连英国本土也做不到,但至少对工业态度的方面,麦理浩还是不错的。

  “那也只能试一试了。”周家杨点点头说道,他虽然不参与美的与红牛的经营,但他懂地产。

  因此,美的与红牛那边也自然委托他去寻找合适的地皮,但这个需求量太大了,再加上考虑到周边工人的需求,也不能放在太偏的地方。周家杨倒是找到了几个合适的地方,就是面积大的结果自然是费用更高。

  而另一方面,作为陈志文的贴心助手,他其实明白老板的意思,因为红牛、美的、安踏的很多规划中,都是在地面建一层或者两三层的,如果真的只是为了建工厂,那有些车间是完全可以建在工业写字楼上的。

  陈志文说道:“那就让香港的几大报纸一起上吧,另外,合适的时候,我会让tvb再来参与一下。”

第179章 港督府的邀请

  “工业土地价格太贵,香港最大的电子公司美的最新产业园有意前往湾湾新竹工业园,本港工业痛失一大支柱!”

  信报的首页,再一次亮起了关于美的的重大新闻,不少读者都已经习惯了起来,似乎很多关于和黄、美的、红牛的新闻,都是由信报先发。

  而对香港商场有点了解的都知道,其实信报早就被不明资本入股了,不过因为信报不是上市公司,被人入股了多少外人就不知道了,至于这不明资本,大家自然都知道必然是陈志文旗下的资本。

  信报这一期的首页只是有着一个标题,下方则是美的总经理雷盛利与湾湾新桥市招商局副局长会面握手的照片,为了防止市民不认识,还专门在人像旁边写了介绍两人身份的小字。

  第二页,则是文字版的内容介绍。

  第一节内容,介绍的是美的近期在国外的发展情况,大概介绍了下街机产业在美国的大爆发,这是香港历史上第二次首个有着席卷美国市场趋势却没有竞争对手的产品,上一个则是红牛,而且电子产品也是未来全球的商业大势,街机的畅销意义更大。

  同时,美的的家电产品也开始在美国深根发芽,风扇类商品已经打进了美国的各大超市,手中的订单数量已有百万,加上冰箱、空调业务也发展的不错,因此现有的散乱工厂模式已经跟不上要求,迫切需要兴建一个完整的产业园,类似海外的大型工厂。

  第二节内容,则是介绍美的产业园的规划,其中也包含了红牛及未来可乐的工厂,现有的位于红磡及九龙工业写字楼上的产线也将会逐步的迁入产业园中,以保证最佳模式的生产效率。

  第三节内容是介绍美的、红牛的招工待遇,在香港工业市场,美的红牛说第二绝对没人敢说第一,首先就是比平均水平上涨20%的薪资,其他附近同类型工厂月工资如果是200港元,红牛美的能给到240左右,而且还有根据业绩而发的年终奖。

  还有就是保险,政府强制的社保自然不会少,还有则是专业的商业保障,覆盖了员工的直系亲属,也就是员工的配偶、孩子、父母,如果有人患了重病或者意外受伤,都可以拿到相应的赔偿或者医疗报销,这个福利,就是连香港的大型地产公司及银行都没有。

  另外,美的红牛也会提供员工宿舍,以6人间为主,面积约有200尺,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书柜,配备自家生产的冰箱与空调,有独立卫生间,这段内容下方,还配备了一张宿舍照片,比起大部分租房都要好得多,这对于租房就要掉自身1/3薪水的香港人来说,有个好的宿舍是立命之本了。

  如果员工想要购房,美的红牛公司也会提供一定的低息贷款,不过这方面有一定的限制,跟员工等级、工龄相关,这也是为了防止外部之人利用这个条款的漏洞。

  另外就是最基本的伙食,工作餐全部免费,两荤两素,饭随便吃,还有酸奶水果等等,比很多人家里吃的都要好的多,而且每到过节,公司也会发有些硬通货,比如咸肉、咸鸡等等。

  可以说,只要进了美的与红牛,按照现在的福利,基本上是生活不愁,吃喝拉撒公司全部负责,不额外消费,单身的话基本上就是工资收入等于每个月的存款,就算有家庭的,好好努力一下,借助公司的福利选个普通地段买房也不是问题。

  从美的红牛公司离职率就能看出来,基本上一年都不到1%,也就是说,进去的人,基本上就不会再离开。

  如果美的红牛真的选择离开香港,那就代表着不但香港的未来会少掉大量优质的工作岗位,现有的数千员工也会大规模失业。

  更不要说,美的是一家终端公司,它的背后还有着大量的供应商,这些供应商的福利虽然远比不上美的内部,但也比其他同类型的公司要好一点,因为这也是美的公司的要求,虽然也许很多供应商只是应付一下,但只要做了一点,总比不做要强的多。

  前前后后产业链超过万人,这只是现有规模,随着美的的发展,也许规模会变成三万人、五万人?这么多高收入的工人他们能够带动的消费也会惠及其他香港人。

  ……

  【那么,我们真的应该任由这样优质的本土企业离开香港吗?】

  文章的后半部分,还以各类员工的偶发情况为介绍,比如一名员工突然被检查出癌症,不但依据保险获得了医疗补助,每个月的工资也是按照合同底薪来发放,多名员工凭借着公司提供的低额利息成功的在红磡、九龙等地方买下了500尺的房子,全家几口人再也不用到处租房看房东脸色等等。

  “卧槽,美的和红牛公司的待遇居然这么好啊?”一个吃着馒头的建筑工人看着从路边上捡到一份别人似乎不小心掉落的报纸,惊讶的说道。

  “什么待遇,我看看?”旁边一人将报纸拿了过来,随便扫了几眼,说道:“切,这工资还没我们高呢?”

  “是没我们高,那你不看看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啊?你是不下大雨就得一天干14个小时,人家是8小时,加班工资另算,还有那么多福利,你看看人家这宿舍,比我们30块钱租的房子都要好啊。而且人家宿舍有空调,工厂内部还有空调,伱这辈子除了给别人干活的时候偶尔吹了一下,其他时间有用过吗?”

  “你别把资本家想的那么好,这空调冰箱都是他们自己产的,说不定就是把劣质产品给自己员工用。”

  “你盖房子这么多年了,资本家有没有把劣质房子给你用啊?”

  “.”

  随着信报的报道,第二天,香港的其他主流报纸都开始关注此事,不少报纸甚至也同样用了首页报道,随后,各类三流报纸也同样如此,连同tvb、丽的电视台,也都简单的在新闻时间报道了此事。

  很快,香港的舆论,似乎在一只手的操控下,转了方向,大量的普通人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美的红牛的待遇居然如此之好,但是想想也很正常,这么好的公司,人员基本上不走,哪怕招人数量高也很快就会补足,内部的员工肯定也会想办法让自己的亲戚加入进来,根本不需要在报纸上打广告,那不在该公司工厂附近的人自然不知道。

  可是自己才知道这个消息,人家工厂就可能离开香港了,这顿时有了很大的失望,如果能留在香港,按照报纸上的数据来看,未来美的红牛肯定还会大规模招人,这样一来,总会有机会的。

  对于香港普通工人来说,有一份可以吃的一般住的一般工作一般的工作就已经算很不错了,更不要说,这可是全佳啊!

  九龙,长江实业总部。

  “今天的报纸,全是关于陈志文旗下那个万人产业园的事情啊?”李嘉成挑完几份报纸,笑着说道。

  每天看报纸,基本上是所有老板的习惯,官方的自然不用说,很多时候民间新闻报纸之中也会隐含着很多消息,比如说当报纸多次报道某个地方居住环境差的时候,那么极有可能就是政府准备对这个地方进行翻新了。

  又或者政府在被采访时说的一些话,可能记者都不知道深层隐含的意思,但只要按照实际内容写出来,就能对李嘉成这种人有着很大的帮助。

  地产市场,比的就是判断,而判断也不是随机的,就是根据各类信息的集合。

  “这些新闻报道,明显就是背后有人在推动,陈志文的目的,应该就是想让港府对它的工业园区的地价进行优惠。”李嘉成的对面,一名英国鬼佬说道。

  他的名字叫做麦锐思,最近刚刚加入长江实业,专门负责长江实业的海外业务及与港府有关部门的沟通,最近两年,长江实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也需要一定的英国管理人才来做一些业务。

  “你觉得港府会退步吗?”李嘉成问道,对于与英国人的沟通,他自认是觉得不如更懂经营的英国人的,不过没关系,他是老板,只要招聘合适的人就行了,随着长江实业规模的越来越大,李嘉成也开始招聘了不少鬼佬为自己服务。

  “这要看怎么定义退步这两个字,如果陈志文要跟湾湾一样的免费策略,那很难,可以说是不太可能,但如果只是想要一定的折扣,加上现在的麦理浩总督对工业比较重视,适当的让步应该不是问题,这种优质产业,就算去美国或者英国,都可以拿到一定的优惠政策。”麦锐思回答道。

  “不过话说回来,这美的与红牛,对员工的福利还真不错,比我的长江塑料厂还要好的多。”李嘉成接着说道。

  长江实业,现如今主要的业务是地产,之所以公司名字挂着实业二字,是因为20多年前创业的时候做的就是塑料及塑胶产品,其中的塑料业务更是垄断了很多欧美国家,随后因为发现到处租不到合适的工厂,才让李嘉成发现地产似乎更赚钱,加上欧美的现代大棚种技术的提高,塑料市场消失,最终长江实业变成了一家地产公司。

  不过为了照顾曾经奋斗的一批最早的员工,长江塑料厂一直还开着,也一直在亏钱,但这点钱对做地产的李嘉成来说就是九牛一毛,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照顾那些曾经为自己奋斗的同龄人罢了。

  “红牛的利润很高,美的的那个街机利润应该也不低,香港的人工成本本身就很低,再多加个50%,对高利润的行业影响也不大,自然无所谓。”麦锐思准确的分析道:“而且从陈志文的角度来看,稳定与质量是第一重要的,而员工的流失肯定会影响质量,所以以适当的高薪来保证员工稳定,肯定更划算。”

  “这倒也是,你分析的很对。”李嘉成点点头说道:“我现在比较关注的是,他这个产业园到底会建在什么地方?九龙?红磡?元朗?沙田?屯门?一旦他这个项目落地,几万个薪水不错的工人,绝对能立刻让附近的地价大涨。”

  地产的本质就是人,人往哪里去,哪里的地产就能大涨,特别是有干劲的年轻人,美的的产业园计划完美符合这个策略,有着大量稳定收入的员工,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未成家,可以想象几年之后的巨大购房需求了!

  “如果能够提前知道,然后先去买地的话,的确可以赚很多。”麦锐思说道:“这种事情,很可能是陈志文最终拍板,想提前知道估计很难。”

  “也是,那就只能等着看了。”李嘉成点点头说道。

  12月23日:

  “陈生,这是总督府送过来的请帖,麦理浩总督邀请你明天去总督府品茶,总督府最近从南美洲购进了一批质量非常好的茶叶。”安琪带着周家杨走进陈志文的办公室,笑着说道。

  “喝茶?这倒是个很好的理由。”陈志文笑了笑,接过请帖后,看了一眼就放在了一边,问道:“就我一个人?”

  “不知道,信件是通过快递送过来的,差不多同一个时间,港督府也来了电话,不过电话员也不知道有没有邀请其他人。”安琪回答道。

  “行吧。”陈志文点点头,喜欢喝茶,是陈志文穿越过来后一直的爱好,作为后世的内地人,他可是知道对于现代人来说喝茶的重要性,因为经济水平的提高,导致大量的人吃了太多的肉类甚至内脏等胆固醇高的食物,而蔬菜类的输入则少得多,很容易造成三高等问题。

  到了香港后,虽然没了高科技,但财富可是更多了,美食的诱惑也多,于是,喝茶就成为了他的日常,而且喝着喝着,就有了喜欢喝茶的感觉,长时间不喝反而觉得难受。

  至于咖啡,基本上也就和人商谈会面的时候才会喝一点。

  安琪走后,周家杨说道:“看来我们的招数有效了。”

  “这只能说是最后一搏了,整个香港的大半纸媒都在报导这件事,正常人都能看出是我们在背后推动的,麦理浩这种人肯定也会知道。”陈志文摇摇头说道。

  “该博还是要博的,如果港府不重视工业,我们博了跟不博也一样,那就早点去海外选择投资地址,如果港府重视工业,那就早点上谈判桌,早日确定下来也好,以现在的情况,由您和麦理浩总督亲自会面,也许能快速定下来。”周家杨说道。

  “也对,这件事也不能再拖了。”陈志文点点头说道,香港工业离没落还差十年,这段时间对美的来说还是有着不小的价值的,重要的是,在香港培养出数万产业工人及数千工程师,可以在改开之后送往内地,快速在内地搭建自己的工业,而如果搬到其他地方,光是语言这一项,就会很麻烦,而且有了这么大一个群体,香港工业也许还能再晚个多少年衰败,就算最后结果一样,能晚一点是一点吧。

  “陈生,如果您与麦理浩总督谈的不错的话,可否也提一下红磡地皮的事情?”周家杨又说道。

  “没问题,不过,这其实已经不是很重要了,而且就算我提一口,顶多也就再能优惠一点而已。”陈志文笑了笑说道。

  从始至终,红磡这块土地他就准备以市场价来进行工转商,因为未来几年暴涨数倍的房价才是最大利润的来源,诚然,与原先历史上李嘉成那样等到1984年再与港府谈判,也能拿到分成低的价格,但还需要差不多等十年,这十年的时间,借助一些特殊机遇,一亿资金变成十亿乃至更多不难做到。

  之所以几个月前没有立刻与港府协定下来,也是因为当初的和黄负债太重,而最近通过海外项目的出手、香港内部业务的瘦身以及与李嘉成等华资的合作,让和黄的资金链开始充足,足以启动这个超级围村的项目。

首节 上一节 66/27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