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实业巨头 第17节

  陈志文的一些优势,可以为公司提供足够的资金,以及一定的销售渠道,这是目前唯一的优势,所以一定要利用好,先发展起来,哪怕依赖强势的供应商,等到自己规模大了,自然就有能力再研发属于自己的技术。

  大部分传统公司的发展路程都是如此,后世国内那么多汽车公司,都是先依赖各家供应商各类国外垄断技术,等发展起来后,有了资金有了本钱有了市场,就可以反过来收拾或者更换那些曾经嚣张的供应商,自己也会投入研发,形成良性循环。

第53章 领带大王

  变频空调的研发,是很长的一条路子,没个几年时间肯定没戏,这只是一条未来的方向,但几年时间对于一家专注于家用电器的公司来说,也算不了什么,而无论是研发新技术还是开发新市场,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70年代虽然是电子、个人计算机与软件行业爆发的起点,也有很多黄金机遇,但总的来说,可开发的市场还是太小了,比如很赚钱的街机,现在就搞不出什么新样,因为芯片技术达不到复杂游戏的要求,街机始祖雅达利在今年会推出一款游戏打砖块,内部的操作就非常简单,也只能这么简单,再复杂一点,里面速度再快一点,芯片就吃不消了。

  不过游戏简单归简单,还是很受欢迎的,这部简单的游戏给雅达利带来了数百万美金的利润,是未来这家巨头的第一桶金。

  对于街机这个行业,陈志文自然很关注,但72/73年的时候,芯片技术差,香港又没这方面人才,他本人也不懂,加上也没什么钱,自然只能放弃。

  现在倒是可以进入了,不过受制于芯片能力,可以开发的游戏非常少,而且短期获利不会很强。

  在电子科技不行的情况下,为了美的发展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就只能靠着香港最赚钱的两门生意-——地产与金融了。

  陈志文一直在安排自己的操盘手,分时间分账户在股市上收购九龙仓的股票,利用的资金也是海外调回来的资金,从而避过汇丰的耳目,从去年到现在,一共已经收购了15%的九龙仓股票。

  不过与后世李嘉成收购九龙仓股票引起全港关注不同,陈志文的收购没有掀起任何水,第一是因为时间不同,李嘉成收购九龙仓是在77-78年,那时候香港股市已经回升,资金活跃,虽然那时候的九龙仓股票也是半死不活,但大环境之下,很多资金入场,李嘉成收购的多了,就引起了关注。

  现在么,这一年多一来整个恒生指数腰斩之后又腰斩,九龙仓的股票也在缓缓下跌,而更方便的是,九龙仓为了筹集资金修建海港城,大量在股市上进入增股融资,这些股票大量流入股票市场,陈志文的收购,完全是正常不过的操作,无论是股民、九龙仓本身以及证券公司,都没发现有资金在一直收购九龙仓。

  而九龙仓之外,陈志文暂时还没有对其他股票动手,一则是因为资金有限,二则是因为长江实业、新鸿基这种未来潜力之星的股票,实际上这几年的涨幅也不多,完全可以等以后资金自由了再投资,再说,收购九龙仓可不是为了赚一笔,这是一个事业的起点。

  地产之上,陈志文还是安排手下专心收购工业地产,也会收购一些乙种公函换地证,另外也安排了律师去太古城协商,最终拿下了一栋靠近维多利亚海港的一栋楼,按现在220一尺的价格,交了5%的定金,合同也签的很严格,到期陈志文不支付合同作废,房子被太古收回,而支付也是按照74年的房价。

  陈志文可是知道,到了76年,这里房价就能上涨到接近400港元一尺,到了80年,可以轻松破千。不过利润率再高也只是一栋楼,投资也只是对这里位置的兴趣偶然而已。

  陈天福那边,按照上次陈志文的要求,注册了投资公司,随后在中环买下了三处位置还不错的店铺,稍微简单装修一下就开始了营业,主要业务就是吸纳社会闲余资金,房产证往大堂中心一放,真的很有信任感,加上一年大概率10%的回报率与本金百分之百的安全性保证,第一天营业就吸纳了50万港元,后续平均每天二三十万,虽然不多,但也算是个开始,再说,只要胆子大,这些钱再上杠杆,就可以有着不小的用途了。

  当然,这种情况一般是不容许的,但香港过几年后能出现陈松青这样的世纪巨骗,现在的监管之乱,可想而知。

  安排好一切后,陈志文来到了自己的物业,希尔顿酒店场所,今天,他包下了一间独立套房,招待一位客人。

  “曾生,这是从法国进口的葡萄酒。”陈志文将酒杯倒好后递给了眼前的一位约40岁的中年男子。

  “陈生太客气了。”曾姓中年男子笑着说道,接过酒杯赔偿了一口,赞道:“很不错,比我以前在国外喝的强多了。”

  “那是当然,一千多港元一瓶呢。”陈志文笑了笑说道:“曾生,你也应该知道我今天叫你出来的目的了,你觉得我们能合作吗?”

  “陈生,伱父亲已经与我联系过,能有合作的机会,又能将产品卖往美国,我自然很乐意,只是我的公司都是生产领带的,我看过你父亲给我的传真清单,似乎领带的数量非常小啊。”曾姓男子说道。

  “这我知道,金利来只做领带,所以我的想法是我们合资建设工厂,你来管理,我负责订单,专门生产美国订单上的主要商品,比如短袖、冬衣、被、床上用品等等。”陈志文说道。

  眼前之人,正是后世香港最出名的领带大王曾梓倖,这位也是后世香港制造业行业中,为数不多活到21世纪的代表人物,1968年开始在香港成立领带公司,实际上也是避开了当时香港制造业中竞争最激烈的成衣,发展十几年后,借着改革开放进入国内市场,初期配合国家的三来一补政策为国家出口创汇,到了90年代,国内开放自己的市场,金利来就借着早入的机会成为国内最知名品牌,随后领带事业到了极限后,也开始发展成衣、皮包等行业。

  不过毕竟是制造业,还不算高端,跟香港那些地产巨头比起来还差远了,曾梓倖之所以出名,还是因为他在慈善领域的成就,一辈子一半资金都捐给了内地,不管是不是出于什么目的,这样的人,又有能力,陈志文自然愿意与他合作。

第54章 合资计划

  “全部我来管理?陈生,你这订单之中的商品并不复杂,香港这边能够生产的很多,完全可以直接采购,如果你是想自己开工厂,其实也不难,似乎也没必要与我合资吧?”曾梓倖有些疑惑的问道。

  “那我就说实话了,我对服装业工厂没什么太大兴趣。”陈志文耸耸肩说道,服装业之古老,更甚于家用电器行业,而且在香港,就有很多成熟的公司,跟这些公司比经营成本,陈志文自认没这个能力,而招聘专业管理团队,也未必行得通,现在多如牛毛的服装厂,到了二十年后大部分都没了,金利来是混的最好的,那曾梓倖就一定在一些方面很有能力,所以陈志文要找他合作。

  经营实体工厂这种事情,陈志文来自后世的眼光以及知识并没有什么帮助。

  家用电器行业亲自上场,是因为未来要研发高含量的技术,而且在内地成为世界工厂之前,家用电器的生产,大部分都是自己公司所为,代工也有,但不多。

  而服装工厂,就没有什么利润高的,大部分都是几个点,就没必要自己上场了,再说,服装行业最大的利润是在销售终端,后世的zara、优衣库,国内的海澜之家等等,能够做大的根本原因还是终端销售渠道的强大,这一块,自己未来如果插手,就不会带其他人了,或者说,不会随意带人了。

  “那股份怎么算?”曾梓倖想了想后问道,这件事对他其实也没什么坏处,如果对方订单一直稳定,那即使利润不高,也不会亏钱,而这家工厂交给自己管理,对他乃至金利来都有好处,至少统一采购就能降低自己的不少成本。

  “七三分,我七,这个投资其实并不大,订单种类虽然很多,但量也不少,我们可以先从量最大的产品开始做,以后再慢慢增加不同的生产线。”陈志文说道,实际上,原本他是准备将订单直接发给本土的纺织业工厂,但考虑到纺织业是带动就业的能力很强,加上老爹介绍了未来的领带大王,就让他有了这样的想法。

  当然,更大的原因是因为这种低端制造业在香港发展不了几年了,后续几年,香港房价会平均暴涨3-4倍,工资虽然涨幅比不上房价,但两三倍也是有的,加上房租价格、能源价格的上升,香港服装业的前途基本上很悬。

  全资建一家服装厂自然不难,但开不了多久就要面对大量裁员乃至搬迁,就没必要自己折腾了,而服装业的未来必然在内地,等内地改革开放,自己完全可以去内地投资建厂了,当然,那种情况就自然是独资了。

  “这个比例也行,只是我本身在金利来就很忙,我担心没有时间来经营新公司。”曾梓倖说道,有订单就是老大,他也不觉得这个比例有什么不好。

  “怡和控制了那么多公司,西门凯瑟克一样很悠闲,曾生又不需要什么都做,只要管理好公司的日常运营就行了,订单这一块都是我来负责,你不用担心。”陈志文笑了笑说道。

  “那我需要与律师咨询一下,也需要考虑一下,具体答复,我过段时间在联系陈生。”曾梓倖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

  “那是当然。”陈志文点点头,这种事自然很重要,需要慎重考虑。一起合资其实只是小事,服装行业的投资是知名的低,租个房子,买个设备,请几个人,就可以开干了,香港的大量服装厂都是这样起家,陈志文的计划自然不会这么low,但也就是百万港元的投资而已,对于曾梓倖来说,这个投资也不多,但问题是会影响他的精力,金利来是他个人的公司,虽然市场小,但可是100%控股,将精力在别人控股的公司,划不划算就需要慎重考虑了。

  “或者我入股金利来,然后这些订单直接交给金利来,但我的要求是30%,金额可以按照市价来定。”陈志文又说道。

  “陈生,金利来暂时不接受融资,如果以后有这方面的考虑,我们可以再商量。”曾梓倖拒绝道。

  “理解,请曾生尽快给我一个回复,如果答应,或者对投资、股份比例有想法,都可以商量,如果不同意也没关系,尽早通知我就行了。”陈志文礼貌的说道。

  其实,他倒是想投资金利来,服装业这个市场很大,投资一些有潜力的未来股是个不错选择,再加上以自己的一些资源,也可以让对方更上一个档次,只不过这些都是空白承诺,人家也不会信伱,加上金利来也没有上市,如果曾梓倖不同意,是没办法投资的。

  另一方面,超市的订单多且杂,没什么公司能够全部生产,无论是投资金利来,还是组建合资公司,也只会生产一些量大的商品,比如基本的服装、牛仔裤、短袖、袜子等商品,其他纺织品还是得对外收购,其他五金之类就更不用说了,陈志文连入股这些未来供应商的兴趣都没有。

  与曾梓倖交谈结束后,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陈志文又回到了之前枯燥且奢靡的生活,因为他的游艇到了。

  原本正常情况下,一个私人订制的游艇是需要一年时间左右才能交货的,这个速度已经算快了,但因为最近一年全球经济形势很差,欧洲奢侈品游艇公司出现了不少客户违约弃船的事情,陈志文就从其中挑选了一个还看的上眼的游轮,直接买了下来。

  长度22.5米,宽9米,甲板上下方一共有四层,共5个房间,一个娱乐室,一个厨房,两个客厅以及一个大型的露天休息区,内部的各类装修也是非常豪华,当初定制这个游轮是一个新加坡的老板,都是华人,在装修风格上倒也上的了陈志文的眼。

  游轮到手了,这第一件事,自然是与全家一起分享了,于是,在游轮到了香港的第二天,陈志文便将父母带到了游轮之上,趁着天气良好,一起出海。

  ps:成功晋级第二轮推荐,感谢大家,希望大家保持追读,有什么建议可以在评论区提啊,第一次写小说,希望大家多多关照。

  祝大家永远不阳,练成九阴真经!

第55章 父子交谈

  “这个游轮,你买了多少钱?”陈天福问道。

  “差不多200万港元吧,已经很便宜了,造船厂卖不掉,只能低价处理了。”陈志文笑了笑说道。

  “行,年轻人吗,都爱玩,我理解。”陈天福笑着说道:“以后借我用用,我和几个好友上来打牌也不错。”

  “没问题,想用就用。”陈志文耸耸肩说道:“等以后我换个更大的,这艘就送给你了。”

  “还要换?”陈天福问道。

  “那是当然,不过以后再说吧。”陈志文笑道,现在个百万买个船享受享受倒不影响什么,等到几年后,自己的各方投资有了回报,那自然得鸟枪换炮了,不但水上游的,天上飞的也得有。

  “随你,伱有钱就行,不过我还是觉得投资在地面上比较好,哈哈。”陈天福笑道:“这段时间投资公司那边聚集到了不少资金,我又买了两栋小的工业楼。”

  虽然股市与地价都是暴跌,但这也导致了社会中大量资金没有地方投资,资本都是流动的、逐利的,当一家有点实力在中环购买物业的投资公司招募资金时,就会有很多人抢着来送钱。

  “天真的人太多,好在我们不是骗子。”陈志文摇头笑道,不要说70年代的香港,即使是50年后的内地,又有多少人每年被各种投资公司坑的血本无归。

  “还有一件事,大的写字楼越来越难买了,可能也是工业方面开始复苏的原因,只能买一些小的了。”陈天福接着说道。

  “买小的也行,以后拆了再建,可能利润更高。”陈志文突然说道,他是知道未来香港制造业的前景的,但现在其他任何人都不会知道,因此,在制造业崩溃之前,还是有很多资金流向工业地产的,因此,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工业地产还是很吃香的。

  星河收购的工业地产是为了其他计划而投资,可能两年后就会出手,但恒义是老爸的心血,还是需要做长久打算的,至少要打算到1982年。

  “也行,只要地产市场回暖,我们手中的物业价值提高,那负债率就会大幅度下降,我们就有更多的资金来发展了,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好转。”陈天福皱眉说道,实际上他已经知道李嘉成、李兆基、郑裕彤等华资新兴地产公司在大量收购地产,甚至不惜在股市不好的时候扩股融资,但需要等到什么时候他不知道,好在有个儿子在,他知道自己即使赌输了也不会怎么样,要不然,杠杆玩的这么高,估计晚上都睡不着觉了。

  陈志文说道:“估计明年开始就能复苏了吧,地产已经跌了一半多,这个价格基本上已经是全民能够承受的范围了,再加上即使是这两年,香港的外来年轻人口还在增加,他们对物业都是有需求的。”

  房产长期看人口,这句话是后世姓王的地产大佬说的,但实际上,现代社会是信心社会,当社会知道人口会慢慢下跌时,哪怕到20年后才会出现缺少年轻人这个情况,那地产也会开始下跌,反之亦然,资本与大量游资会加速时间,让未来的趋势早日出现。

  当然,香港地产强劲复苏的来源主要还是北方的一些政策,同样这一点也没人知道。

  “那就再等等吧。”陈天福点点头,又说道:“走吧,去后面钓鱼,钓上来给你妈处理,我们负责吃就行。”

  “得了吧,海里乱七八糟的鱼,谁会做,我早就准备好了食物,你们钓完鱼上来吃就行了,我晒会太阳,这夏天可难得能晒到太阳啊,这防嗮玻璃还真不错。”吴秀玲脸上涂着面膜,躺在隔热玻璃之下说道。

  “这玻璃通电就能隔阳光,挺神奇的,下次家里也可以弄一些。”陈天福说道。

  “行,没问题,不过家里其实用处不大,有那种通电可以阻挡外面的人看里面,却不影响里面的人看外面的玻璃,也能阻挡阳光。”陈志文解释道。

  游艇是奢侈品,自然考虑所有情况,在欧美,很多人喜欢晒日光浴,只是白种人再耐晒,也扛不住夏天的阳光啊,能档阳光的玻璃自然很多,就是在非夏天的时候反而会成为麻烦,于是就高价使用了这种通电影响透光率的玻璃。

  “那也行。”陈天福收拾好钓具,带着陈志文来到后面的甲板,虽然现在是夏天,但维多利亚的海港海风较大,加上海水吸热,二人倒也觉得挺舒服。

  “你会钓鱼不?”陈天福问道。

  “不会。”陈志文摇头道,上辈子与这辈子,他都没钓过鱼,钓鱼游戏倒是玩过不少。

  “要是你跟我一个备份,小时候在内地,估计连肉都没地吃。”陈天福哈哈笑道,同时在做钓鱼的准备。

  “内地?爸你小时候经常钓鱼吃?”陈志文问道。

  “哪有这么容易,你以为就你聪明知道吃鱼啊,大家都想吃,多少人跳到水里抓鱼,后来不容许,又有人用蚊帐网鱼,又不容许,就只能钓鱼了,而且也只能夜里面偷偷摸摸的去,白天都有人查的。”陈天福笑了笑说道。

  “那时候是真苦啊。”陈志文点点头说道。

  “你们这种从小生活在香港的人是不会懂的,不要说吃肉了,我小时候,一年都吃不了几次白米饭,都快忘了这种生活了。”陈天福准备好鱼饵,将鱼钩扔了出去。

  陈志文也一样照做,但显然没那么自然潇洒,不过也没关系,随后问道:“爸,你想过要回去吗?在内地那边还有什么亲戚没?”

  “我父母早去世了,倒是还有一个哥哥,听说去京城了,也不知道怎么样了,不过他上过高中,识字,应该能混点名堂吧。”陈天福有些感慨的说道:“回去自然是想回去,但情况你也知道,很难的。”

  “没事,现在内地已经与欧美不少国家建交了,我想以后总有机会的。”陈志文笑了笑说道。

  “希望吧。”陈天福点点头说道,突然手中的鱼竿似乎动了下,惊喜到:“有鱼上钩了。”

  “卧槽,这么快?”

第56章 九龙仓进展

  9月11号,陈志文收到了曾梓倖的通知,他同意合资开建新的工厂,陈志文也就安排了一个法务及商务去谈判合作细节,这也只是他贸易公司的一个小投资,等到以后costco发展起来,外加如果进了沃尔玛、欧尚、家乐福之类超市的供应体系,那在这方面的布局会更多,或直接投资有潜力的供应商,或合资,或在未来的内地独资建厂等等等等。

  因为初始额度的投资并不大,经过了三天的商讨,陈志文与曾梓倖以75%/ 25%的比例成立了合资公司,名字为金河服装有限公司,分别来自于星河与金利来。

  之所以比例与之前说的不一样,也是因为曾梓倖为了稳妥,要求陈志文保证拥有一定的订单,要不然,失去了目前这个唯一的订单来源,新公司的成本制造不可能比的过同在香港的那么多成本降到几乎最低的同行。而陈志文自然也不会客气,你要稳妥我就要更大利益。

  几十万港元的投资,其实也只是闹着玩玩,主要还是看中曾梓倖这个人的经营能力,要知道,曾梓倖进入香港服装业较晚,只能选择偏门的领带为开拓口,最后还活到了几十年后,如果现在给他足够的支持,那么他的成就会更高,特别是能够进入传统服装这个更大的市场。

  就算不能成功也没什么,服装制造是整个产业链最低端的存在,做的再大也未必能有多少利润,金河就算失败了,也能培养不少这方面的人才,这些人才也许在几年后去内地会有很大的用途。

  对曾梓倖来说,其实也没什么损失,投资也不算很多,而将来会投入多少精力,肯定还要看陈志文能够带来多少订单,真的发展起来的话,曾梓倖也一样能赚很多,甚至还可以获得不低的社会地位,毕竟这种小产业,它目测陈志文是没什么兴趣跟他抢管理权的,要不然完全没必要与自己合资了。

  只是超市的需求品种太多,金河服装也只能从少到多慢慢的生产,选择的入口是美需求最大的袜子、牛仔裤、短袖等等,都是廉价的商品,走的完全是量。

  其他的,则是由刚刚成立的星河贸易公司来负责在香港、湾湾寻找合适的供应商,按照专业人士的估计,即使算上贸易公司的利润与海运利润,香港货物的成本还是比美国本土的平均要低上20%,特别是需要大量员工生产的商品,人力需求越多的,相对美国本土价格的差距也就越多。

  这样一来,即使是曾经亏本的fedmart,也能够勉强保本甚至轻微盈利。

  实际上,欧美超市已经开始从亚洲采购商品,只不过因为本土关系链、国际合作信任度、信息沟通成本等问题,导致速度很慢,而现在,fedmart与未来的costco就抢先跨出了这一步,也算是可以获得一定的相对优势了。

  接下来日子,各个公司在职业经理人的带领下,按照陈志文的要求的发展及研发方向在运作,陈志文也是不惜资金,该招聘就招聘,该钱就钱,该买设备就买设备,美的目前每个月都在亏钱,但只要产品能够升级、优化那就足够了。

  红牛方面,扣除之前费的代言费,美国市场也开始盈利,不过陈志文还是继续砸钱,聘请美国的体育巨星来拍广告,后续又将广告送到美国的几个电视台投放广告,也赞助了一些体育活动,钱可以说是如瀑布,但红牛获得的订单也如飞机起飞一般上涨。

  秦志豪那边在德国直接下订了3台最先进的流水线,同时还挖了两名德国工程师前往香港常驻,钱到位了,哪有挖不动的墙角,再说,也就差不多2000美元一个人一个月,这个工资在香港算很不错,但比起红牛的利润,根本不值得一提。

  地产方面,陈志文还在不停的动用杠杆,有些可能已经不符合行业规矩,不过大家其实都很清楚,只要不出问题,自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他人不敢这么玩是因为玩的太大万一输了就倾家荡产,陈志文知道未来,自然敢全力下注,而在中环开的投资公司,在获得不错的收益后,又在另外一个街道买了一套房产,再开投资公司的分店,用来吸引资金。

  金融方面,在香港的布局目前只在收购九龙仓的股票,最近九龙仓又来了一次增股融资,陈志文基本上照单全收,都没引起市场波动,实际上,在海港城开业之前,很多地产人士都不看好这个项目,认为这么大的商场,又不在中环,生意不可能有多好,于是看衰九龙仓的有很多,这也是为什么在后世的1978年,李嘉成能够低价偷袭九龙仓的原因之一,而九龙仓在73、74年的几次融资,大部分也都被陈志文给吸收了。

  截至目前,陈志文持有的九龙仓股票已有15.7%,跟李嘉成与包玉冈不一样,陈志文对于九龙仓更愿意长期慢慢偷袭,等到了足够掀牌的时候再动手。

  一则是因为自己有更多的时间,按照原先历史,在1977年之前,九龙仓的股票都很低迷,自己一点也不急,收购的越晚,海港城这个吸金神器就完成的越多,这些资金、建设问题还是交给怡和的人来头疼比较好。

  二则是,如果现在快速动手或者消息被透露,那么必然会引起怡和的反击,要知道,虽然被香港以及国际危机影响,但怡和的底蕴还是很强的,亏损虽然严重但手中资金还不少,这个时候跟怡和硬碰硬是陈志文最不愿意的,而如果再等两年,怡和的海外项目不停的给香港总公司放血,再收购就会轻松很多。

首节 上一节 17/27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