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四合院:带着傻柱一起飞 第153节

她为了生活,曾经倒卖过粮票,这也看得出来,她没有额外的经济来源。

聋老太太走的时候,很安详,即便在她迷离之际,也没有叫过陌生的名字。

她就是一个迷。

————

聋老太太本姓肇,如果她说出这个姓来,老四九城的人一准儿明白她的出身。

不过她不是嫡女,而是父亲一次醉酒之后的错误,才有的她。她的母亲就是一个普通的小丫嬛。

自从怀了她,她的母亲就不用再伺候家里的主子们了。不过等她生下来之后,她的母亲照样做着以前的事儿,连个格格都没有混上。只是月钱比普通的丫嬛多上了半两银子。

她从懂事起,见到嫡母叫额娘,父亲其他的女人,她都称姨,包括她的生母也是一样的。

由于身份的不同,她可以坐在桌子上吃饭,她的母亲站在旁边伺候着。

她的身份比母亲高,可是她也就比家里的一般仆役高上那么一点。府里稍有身份的奴才,是不会拿正眼看她的。

府里的管事,她想见人家,人家也未必理睬她。有一次她的七姐告诉她,她还不如管事家里的女儿身份贵重呢。

后来皇上没了,阿玛的差使也没了。家里坐吃山空,可是阿玛和哥哥们该怎么玩还是怎么玩,一点儿也不想着钱花光之后怎么办。

再后来,家里的钱用完了,阿玛也没了,嫡子二哥带着她的哥哥们开始卖铺子卖地,只是为了维持他们正常的生活。

不过这些都跟她没有关系,阿玛没有死的时候,她就被嫡母送给人家当了小妾,那人给家里帮过比较大的忙。家里没有什么钱财好送的了,只能送个女儿来当礼物吧。

当然,对于嫡母来说,她也就只有这个作用了。至于嫡女,或者侧福晋的女儿,那是不可以送人的,更不能给别人当妾。

阿玛知道这件事后,也没有反对。他的女儿太多,根本就看不上这个地位最卑贱的女儿。

————

她的丈夫比她大四十岁,和她的阿玛差不多大。不过她在他的家里还算开心,因为他的夫人不在四九城,他的身边只有她一个人。她帮着掌管着所有四九城里的家产,一度她的丈夫把她宠上了天,因为她帮他挣回来好多的钱。

这样高兴的日子没过几年,她的丈夫被迫离开了四九城,没有带走她。走之前,除了留给她一点钱财,什么都没有给她留下。

都说一夜夫妻百日恩,可她偏偏没有看到这种恩情。

她连个丫嬛都没有,背着一个小包袱想回家。结果连大门都没有进去,就被撵走了。

用她嫡母的话说,送出去的礼物哪有往回收的道理。如果人家不要这份礼物了,那就随便找个地方扔掉,省得再拿回家看着碍眼。

她没有办法,只得去投奔还能说上话的七姐。

七姐看在一个父亲的份上,就把她留在了自己的家里。不过也没让她在家里吃闲饭,而是安排她帮着照顾一下自己的女儿。

院里不知道底细的人,还以为她是家里雇来的老妈子。对她当然尊重不起来。

一转眼在七姐家里生活了三十多年,中间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罪,她从来没有埋怨过。反而她对七姐能收留她,七姐帮她埋了生身母亲,很是感激。

后来七姐一家要南逃,走之前当然也不会带着她这个么累赘。她这时候已经快六十岁的人,哪儿都不想去,她只想有一个地方安身,能够把剩下的岁月过完。

因此她掏出了大部分的积蓄,通过七姐家的管家,在别处买了两间房。

她买房的地方,就是后来被人称为四合院的地方。

————

一个顶级贵族家的女儿,一辈子见惯了尔虞我诈,普通的老百姓哪有她这一番见识。

等她住的院子住满了人,她冷眼旁观,很容易找到了一个养老的人。

虽然易中海的心计还算挺多,可是比起聋老太太来说,那都是小儿科。

聋老太太稍微使了几下手段,如春风化雨一般,易中海对聋老太太的敬佩和尊重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于是聋老太太收起了她的手段,打算安心地过着她的后半生。

都说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聋老太太被易中海夫妻二人照顾得很好,投桃报李,她也为这二人的养老做着打算。

从一开始她就相中了傻柱。认为这个傻小子实诚,最是合适的养老人。可惜易中海看不上人家,一心只想着他的好徒弟贾东旭。

聋老太太很看不上易中海看人的眼光,不止一次劝他早早回头,可易中海是一个认死理的人,就算把聋老太太当成了干娘,他对于自己养老这件事,也没有听老太太的。

后来颜明搬进了四合院。聋老太太冷眼看了一段时间,就知道易中海想回头都不成了。于是她就收了算计的心,老老实实地过着自己的日子。

没想到,不再算计的她,时来运转,她受到的待遇越来越高,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

聋老太太终于相信,这个世界上原来是有因果的。你越想得到的东西,往往你怎么都得不到。

苍天不相信手段和计谋,它只相信有因有果。

————

聋老太太在街道登记自己户籍的时候,她说谎了,她称自己姓苟,跟着老伴儿逃荒进的四九城,老伴儿被鬼子杀了,一家就只剩下了自己。

她从来不提她的身世,只是因为她恨她的那个家,那一个人吃人的家。

都说狗什么都吃,可它偏偏不吃同类。可是人呢?除了不能下咽的,其余的什么都吃,有些时候,他们更喜欢吃同类。

聋老太太不想吃人,所以她姓了苟。

番外九:一大妈

一大妈原名李翠,和易中海相识于微末。

那时候易中海还什么都不是,他天天为着活下去而算计着。一个没有背景,只身来四九城闯荡的年轻人,可不就是天天想着怎么活下去,亦或是下一顿饭辙在哪儿。

李家小门小户,李翠有一个兄弟,父母双全,家里有城边上有一个不大的院子,房子有上大小七间,当然,这里面包括了做饭和堆杂物的地方。一家人住在那里,也算是和和美美。

父亲有个不错的手艺,卖冰糖葫芦。一立了秋,父亲就带着弟弟去山里收山里红,为着下半年的买卖做着准备。

李翠打小就和母亲一起收拾着山里红,不管多凉的水,也得下手洗干净。

虽说一年只干半年,但是也足够养活一家子人。剩下的半年时间里,父亲就带着弟弟去城里干些杂活,多少也算是一个进项,这些钱就是李家的备用金。

这天李翠开门就往外倒水,正好倒在了一个人的身上。这个人正躺在李家门口,被突如其来的一盆水,浇了个透心凉。

李家是良善之家,哪能让别人干受了这份委屈,忙把这个人请进院里,李翠又急忙拿出兄弟的干衣裳给他换上。她又赶紧把此人的湿衣裳给洗出来,晾上。

李父回到家里,看到一个后生在院里正劈着柴,他连忙问老伴怎么个情况。

衣裳一时半会儿干不了,李家就留那后生在家里吃了顿饭,并且收拾了一下柴房,让他先将就一夜。

后生很感激,泪水涟涟,一个劲儿地道谢。

老李有些意外,追问着小伙子的情况。这才知道,他已经两天没吃过一点儿东西了。要不是李翠在他一进门的时候,给了碗姜糖水,他连握斧头的力气都没有。

然后才知道这后生姓易,叫中海,从河北来京混口饭吃。有时候能找到一些短工来做,有时候什么活都没有。

这两天运气不好,到手的好活儿,也让同乡给抢走了。他只能一路朝城外走,看看能不能要点儿吃的。

————

李家人心善,再加上易中海年轻时也算是一表人才,就把柴房收拾出来,暂借给易中海存身。

易中海干活不惜力,帮着李家挑山里红时,非得比那爷俩多加上二十多斤。这一走就是几十里路,看得李家爷俩都挑指称赞,连夸他是个实在的后生。

李家一到开始忙碌的下半年,易中海就很少去外面找活计,都是留在李家帮忙。老李要给他工资,他总是推辞掉,一再声称,自己一无所有,只有用这一身的力气来报答恩人一家。

对于这样实在、肯干的年轻人,哪家父母能有免疫力。看着和女儿一起淘洗山里红的易中海,老俩口就商量着招上这一门女婿也是个不错的。

自己家里人丁少,招一个女婿来,以后也是儿子的一个不错的助力。

————

李翠对易中海,一开始满心是歉意,再后来是同情。后来在一起干活的时间长了,接触多了,她对易中海就有了好感。

不是那年头的女人眼头浅,见到一个不错的就会喜欢上。而是易中海的确也不错。论个头,他将近有一米八,是少有的大个头儿。论长相,方方正正的,很符合以前人们的审美习惯。脾气又好,勤奋肯干。不看上这样的男人,还能看上哪一般?

李翠自从心里对易中海多少有了好感之后,易中海有时候回来晚,她都偷偷地给他留点吃食。

这一来二去,两个人早就看对了眼儿。只是易中海感觉自己连间房子都没有,所以他从来没敢提娶李翠的事儿。

三六年,娄逊之的工厂招工,易中海知道这个机会之后,连夜去排队。最后仗着认识两个字,他被录用了。

————

易中海有个地方上工之后,很快又遇到了难处,他没钱拜师父。

过去学手艺,是一定要拜师的,你不磕头顶帖,谁会教你手艺。拜师仪式,总得有几个人主持一下吧,同门的师兄弟们,师叔师大爷们,总得一起吃饭顿,认识一下,热闹一下吧。

易中海刚上工,还什么都不是的一个人,哪里有闲钱请客。

看到易中海经常愁容满面,李翠总是旁敲侧击打听着。很快李翠就知道了来龙去脉。

她把事情讲给了父母,老李头一合计,这也差不多了,就把闺女嫁给他吧,自己这个老仗人杆子,帮他出钱拜师父,那一切都是名正言顺了。

就这么着,易中海娶了李翠,也顺利地拜师学起了手艺。他悟性多好,那也真说不上。但是他肯干,踏实地练手艺。这世界上的事儿,就怕一个勤字。

再加上他待师父和师娘也很孝顺,三节两寿从来没有忘过。每次都是早早地登门,给二老磕头,然后奉上一点自己的心意。

徒弟待自己以诚,那师父教手艺也就不留手。

三两年的时间,还真让易中海学会了手艺。至少比早他入门两年的师兄,手艺都要高上许多。

————

三七年之后,娄董的工厂遇到了难处,小日子和汉奸们变着法儿要从工厂里占到利益。

娄逊之虽然很不情愿,可是一家人都在别人的眼皮子底下,他不想分出绝大部分利润都不行。

就这样,易中海这些工人,天天就在小日子的看守下,过着天不亮就上工,太阳不下山不下工的日子。

就算干这么长时间的活儿,他和李翠也吃不上一口白面。李翠总是把家里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他,而自己吃糠咽菜。

不过还没饿死,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正当易中海庆幸的时候,李家出事了。先是岳父卖冰糖葫芦的时候,被子弹误伤,人走了。岳母受不了打击,没过两天也跟着走了。

小舅子报丧,结果误了宵禁,人也就没有了。

一时李家落了干干净净。

易中海帮着料理了岳父一家的白事儿,这一处院子就成了易中海的家。

李翠悲伤过度,再加上吃着“共和面”,身体是彻底坏了。

(共和面,大家可以上网查一下,就知道是个什么东西了。41年到45年之间,北京城里就是供应这种粮食。而且60岁以上和6岁以下的孩子,连吃这种面的资格都没有。)

夫妻二人互相扶持着,咬着牙度过了那几年最苦的岁月。再到后来,小日子投降了,他们感觉好日子要来了,没有想到,大战又开始了。

解放前,易中海为了躲战火,就作主把岳父家的小院给卖了,自己又添了一些钱,在四合院里买了两间屋。

————

不是易中海不嫌弃李翠不能生孩子,而是他总感觉自己亏欠李家的太多。他自己能有今天,都是姓李的一家给他的。

他如果做出了休妻的事儿,真要论起来,房子得归一大妈,他还得剁只手,把手艺还给人家李家。

————

李翠成了一大妈之后,她的生活有了着落,可是她天天过得并不开心。

她委屈了自己一辈子,看着丈夫因为自己而绝了后,她心里更难受。

长期的压抑,让她有了心脏病,也就是别人嘴里说的心口疼。

她为了养老计,对院里的年轻人都很好,其中对傻柱和贾东旭最为不一般。

可惜贾东旭并不合适当儿子养。自己的男人,又把傻柱往死里得罪。眼看着自己的希望没有了,一大妈心里更加难受。

首节 上一节 153/1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