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从养猪开始 第94节

  价钱随行就市,现钱现货,绝不拖欠。”

  陈得明回答道:“行,就按你说的办,我们5队,总共能凑出差不多十八亩地,二十二户人干!”

  张永和也紧跟着:“我们7队,坡地加下面零零碎碎的水田,十五亩多点,十八户!”

  这个人数比上次他们过来时说的要多,看来前段时间副镇长来王建安这里视察起了效果,让一些踌躇不定的人打定了主意。

  “要得。”王建安点点头,“那就这么定了,趁现在人齐,我把协议写出来,愿意干的,每家派个代表来按手印。”

  他转身进屋,拿出钢笔和信纸,趴在桌子上唰唰地写。

  内容简单直接,就是把刚才说的几条白纸黑字落下来,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重点是蔬菜的独家收购权归属棚鲜生公司。

  写好了,又誊抄了两份。

  拿到外面,念给陈得明和张永和听了。

  两人听得仔细,确认没问题。

  “那我现在就回去喊人。”陈得明风风火火地走了。

  张永和也忙说:“我也去叫人,等下就过来按手印。”

  不到一个钟头,王建安家院子就热闹起来了。

  5队和7队愿意干的人家,当家的都来了,挤挤攘攘站了一院子,嗡嗡地议论着。

  不少人脸上带着兴奋,也有的眉头紧锁,显然心里还不踏实。

  王建安把协议内容大声念了一遍,然后问道:“都听清楚了哈?有啥疑问现在提,按了手印可就不能反悔了。”

  下面安静了一下,有人问道:“建安,这种子苗子钱,大概好多哦?”

  王建安答道:“成本价,不会赚你们钱,上次副镇长来说了会帮忙协调优良种子,肯定比你们自己乱买强。”

  又有人问:“要是……要是菜种出来,你不来收了咋办?”

  “协议写着呢,白纸黑字,棚鲜生公司跑得了,我王建安跑不了撒。

  这公司有我一半,再说了,我投这么大本钱教你们搞大棚,难道是为了坑你们那点菜?”

  王建安这话说得在理,好多人听了点头。

  见没人再问,王建安拿出印泥:“那行,愿意干的,就上来按手印,按了印,就是认了这个协议。”

  陈得明第一个上来蘸了红印泥,用力在自己名字下面按了个手印。

  张永和也跟着按了。

  有了带头的,后面的人陆续排着队上来按手印。

  有的干脆利落,有的犹豫一下,看看别人,最后还是按了下去。

  王建安看着,心里也算落下一块石头。

  有了这几十亩地的稳定货源,棚鲜生下半年的菜品种类和供应量都能上去一大截。

  而且这两个队的地理位置真的太好了,不只是适合搞大棚。

  更是因为他们是李家沟和乡道之间的缓冲地段,类似于一个屏障。

  外人要来李家沟都会先经过他们小队。

  有了他们挡在前面,李家沟的防范措施也就不需要那么严密。

  至少大部分人家里不需要再派人夜宿大棚了。

  按完手印,人群没散,大家最关心的还是钱的问题。

  “建安,这搭棚子的铁丝和薄膜大概需要好多钱?”一个5队的老汉皱着眉问道。

  王建安早就料到:“我们原来修一亩大棚大概用了2000块多一点。不过现在镇上支持,去买材料应该要更便宜一些。

  你们可以自己想办法凑,亲戚朋友借一点,家里能卖的点粮食牲口卖一点。

  或者去找信用社贷款,现在政策鼓励这个,非常好贷。

  你们两队队长可以去乡上信用社问问,就以生产队或者合作社的名义去申请。”

  “贷款?利息高不高哦?”有人担心。

  王建安:“利息也不高,大棚搞起来,一季菜卖的钱,还贷款绰绰有余,舍不得投入,哪来的产出?反正要等到7、8月份才开始修,这几个月你们可以再种一季早玉米,到时候卖了也能换回一些钱。”

  听了这话,大家心里稍微安定了些,七月中旬,还有三四个月,确实有时间周转。

  事情定下,人群渐渐散了。

  陈得明和张永和拿着协议,像捧着宝贝,商量着明天就去乡信用社打听贷款的事。

  王建安转身回了屋,尹祥平给他端了碗热水过来:“这下摊子铺得更大了,忙得过来不?”

  现在不只是李家沟的大棚,还有镇子湾和5、7小队也开始搞起了大棚,都需要人去指导。

  “忙不过来也得忙。”王建安喝了口水,“这是好事,等他们都搞起来了,形成规模,蔬菜公司那边就更稳当了。”

  没过两天,陈得明和张永和兴冲冲地跑来告诉王建安。

  信用社那边听说他们是搞大棚种植,跟李家沟合作社学的,态度很好。

  虽然具体贷款额度还要根据各户信用和抵押情况评估,但答应优先考虑,让他们尽快准备材料申请。

  这下两队人的积极性更高了。

  这边刚消停,李家沟合作社自己也有大事要办,头年的贷款到期了,该还了,而且还要贷新的。

  如今李家沟合作社可是今非昔比。

  光是养猪场一年卖的猪就够还钱了,更何况第一批搞养猪场的也都参与了搞大棚。

  众人的主要目的是去贷款,现在养猪场更换成了全价饲料,每个月的支出非常大。

  而且他们现在还没有换种的土地,现有大棚的维护花费也比较多。

  吃了早饭,合作社的社员们陆陆续续来到大坝子。

  个个脸上都带着笑,不少人手里提着布袋子,里面鼓鼓囊囊全是钱。

  五十块的,十块的,两块一块的,还有毛票,都是这段时间卖菜攒下的。

  “春城,你屋头这次还多少?”有人问张春城。

  张春城拍拍手里的布袋,声音里透着得意:“肯定是全部还撒,5000块。”

  “可以哦,万元户就是大气!”

  “嘿嘿,差不多,差不多。”张春城嘴咧得老大。

  王建安和王太平、王建平也到了,他们家的贷款钱早就赚回来了。

  去年扩建那八亩大棚的时候王建安又贷了2万,加上最开始修猪圈和大棚贷的1万块,这次还款的本金达到了3万。

  快赶上其他人的还款总和了。

  不过今年王建安家还要修新房子。

  王建安也打算把那8亩的灌溉系统搞上。

  另外棚鲜生去年没有分成,王建安和尹彬的意思是去年的收益用来今年扩大规模,今年过年再开始分红。

  所以还完之后也也剩不了多少钱。

  张泽安清点了一下人数,手一挥:“人都齐了哈?走!还钱去!”

  几十号人,浩浩荡荡地朝着乡上走去。

  队伍拉得很长,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引得路边其他村的人纷纷侧目。

  “哟,李家沟的这是搞啥子?开会啊?”

  “开啥子会哦,听说去信用社还贷款!”

  “还贷款?这么多人?他们贷了好多哦?”

  “啧啧,你看他们那样子,哪像是去还债的,分明是去显摆的嘛!”

  队伍里有人听见了,大声回一句:“我们就是去显摆咋个嘛?有本事你也贷嘛!”

  引起一阵哄笑。

  到了乡信用社,里面只有零星几个人。

  信用社里面的工作人员如临大敌,主任都出来了。

  “张社长,你们这是……”主任看着这阵仗,有点懵。

  张泽安哈哈一笑:“主任,不要慌,我们是来还贷款的!”

  主任这才松了口气,脸上也堆起笑:“好事啊!欢迎欢迎!快请进,我们开两个窗口专门给你们办理!”

  社员们自动排好队,一个个上前。

  柜台上的会计和出纳忙得不可开交。

  一沓沓钞票递进去,换来一张张结清凭证。

  还钱的场面热火朝天,带着一种扬眉吐气的痛快。

  外面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眼神里全是羡慕。

  信用社主任脸上的笑就没停过,这批贷款顺利回收,可是笔不小的业绩。

  王建安家还得快,很快就办完了。

  他找到张泽安和信用社主任,走到一边。

  “主任,我们这贷款还清了,信誉还可以哈?”王建安笑着问。

  “可以!太可以了!”主任连连点头,“你们李家沟合作社现在是咱们信用社的优质客户!”

  “那正好,我们还想再贷点。”王建安直接说。

  “还要贷?做啥子用?”主任谨慎地问道。

  据他了解现在李家沟的养猪和大棚事业已经步入正轨,应该没其他需要用到钱的地方了。

  张泽安接过话头:“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养猪场那边,规模还要扩大,想再引进一批良种猪崽,还要建几个新圈舍。二

  是饲料,现在我们换了全价饲料,那东西可是贵得很。

  还有就是大棚那边也想再扩个几亩。”

  王建安补充道:“刘镇长上次来视察,也鼓励我们扩大规模,形成示范效应,这事镇上支持的。”

  他特意点了一下刘副镇长。

  主任也知道县里给李家沟批了一笔专项贷款,不过该问的还是得问清楚:“大概需要多少?”

  王建安和张泽安对视一眼,报了个数:“初步打算,再贷这个数。”

  他伸出三根手指头。

  “三万?”主任试探着问。

  “三十万。”王建安平静地说。

首节 上一节 94/1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