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儿子施涛,用背带牢牢捆在背上,小脑袋上戴着顶虎头帽,一双大眼睛正好奇地打量着这个热闹的外婆家。
她丈夫施建华手里提着几袋大礼包,跟在她后面。
“爸!妈!”王菊珍一进院坝就大声喊道。
嫁出去的女儿,一年到头难得回几次娘家。
“哎哟!菊珍回来啦!”张玉清听见声音从灶房快步出来,手上还沾着水。
一把就拉住了女儿的手,上下打量着,嘴里还不停念叨着:“路上冷不冷?累不累?”
王太平也从堂屋里迎了出来,脸上带着笑,冲施建华点点头:“建华,路上累到了,快进屋坐。”
“爸,妈,不累!”施建华连忙笑着回应,同时把手里的礼物递了过去。
中午的时候,王建安一家和王建平一家也从乡上赶场回来了。
兄弟姐妹间又是一番热闹的寒暄。
很快,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两个小不点身上。
“把两个娃儿抱到一起耍。”张玉清看着孙子和外孙,开心的说道。
很快两人被放在了一起,两个小人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施涛胆子大些,伸出胖乎乎的小手,想去抓王刚帽子上的毛球。
王刚则有点认生,小嘴一瘪,扭身就往尹祥平怀里钻,把小脸埋起来,只露出一个圆滚滚的后脑勺。
“哎呀,弟弟害羞了!”王菊珍笑着逗王刚,“涛涛,这是刚娃儿弟弟,你是哥哥哈,不要吓到他了。”
施涛似乎听懂了“哥哥”这个词,更来劲了,嘴里发出“哦……哦……”的声音,小手执着地朝着王刚的方向伸去。
大人们看着两个小孩的互动,都乐此不疲。
王建平招呼着施建华坐下说话,递了根烟开始问些他们那边的情况。
自从下半年不跟着去蓉城送菜后,他已经有半年多没见到三妹一家了。
施建华点燃烟抽了一口:“大哥,我们那儿还好,现在我们就住在抚琴菜市场那边的,在那边不远开了个卖电线的铺子……”
虽有话题又从蓉城聊到了李家沟这一年的巨大变化,王菊珍和施建华听他们讲家里大棚的事,养猪场的事。
当听到王建安要修新房子的事,两人都是一阵惊叹。
他们两人也算在外面打拼了好几年了,今年才堪堪开启一个个体户铺面。
或许是互相熟悉了,不久后施涛又伸手去抓王刚,这次他没躲,反而伸出自己的小手,抓住了施涛伸过来的手指头。
两个小家伙就这样你抓着我,我拉着你,嘴里咿咿呀呀地“聊”了起来,也不知道在说些什么婴语,逗得旁边的尹祥平和王菊珍咯咯直笑。
第112章 娘家团年
王建安将腊肉香肠香烟白酒等礼品挨个的装进背篼里。
另一边王刚被尹祥平用棉背带捆在背后,只露了个戴虎头帽的小圆脸在外头。
收拾完后两人便出发了。
“路上慢点,刚娃儿帽子捂紧点,不要吹了冷风!”张玉清追到院坝坎上,扯着嗓子叮嘱。
“晓得咯,妈,你快回去吧。”王建安边走边回应着。
今天是大年初四,尹祥平和王建安回娘家的日子。
年前尹彬就打了招呼,今年要回来邀请一大家人初四吃团年饭,所以尹祥平前天就没有回去。
为了赶上路过镇子湾的客车,两人快速的朝着垭口走去。
下了车,这次王建安没有走老丈人屋后的小路,而是跟着尹祥平走了娘家垭口下来的大道。
还没到院坝,一条半大的黄狗就狂吠着冲了出来,龇着牙面对着王建安。
“狗日的,瞎了眼了?自家人都不认得了?滚一边去!”
丈母娘侯桂芳系着蓝布围裙,手里还抓着把没摘完的豌豆尖,风风火火的从灶房冲出来,一脚虚踢在那黄狗屁股上。
狗子呜咽一声,夹着尾巴溜墙根去了。
不过这也不能怪它,毕竟养它之后它还没见过王建安一家人。
“妈!”进了院子尹祥平喊道,王建安也跟着喊了一声。
随后侯桂芳将菜放在旁边,又把手在围裙上使劲擦了两把,三步并作两步的冲了过来。
“哎哟,我的乖外孙儿,快给家家(外婆)抱抱。”
说着她便小心地把王刚从背带里解了下来,搂在怀里仔细的端详着。
王刚被外婆身上那股子烟火气和葱蒜味熏得小鼻子皱了皱,倒也没哭。
“爸!”王建安放下东西又朝屋里喊道。
老丈人尹慕云披着件半旧的大衣,慢悠悠踱步出来:“建安你们来啦?”
这时灶房帘子一掀,三嫂欧阳慧君探出半个身子:“祥平儿,建安,快进来烤火,外头冷飕飕的。”
不过还不待王建安和尹祥平进屋子,里面的人都出来了。
“哎呀,祥平回来啦,这是刚娃儿?长得可真壮实。”二嫂过来就伸手捏王刚的脸蛋。
王建安和尹祥平被热情的欢迎着,嘴里“二嫂”“四嫂”“六弟”地叫个不停。
“来,”尹慕云不知什么时候出了一个红包,塞到王刚的小手里,“给刚娃儿买衣服。”
“爸,我替刚娃谢谢您咯。”王建安笑着说道。
这下开了头。
王刚的这些舅妈们都笑着把一个个红包递给尹祥平。
嘴里还说着“快快长大”,“聪明伶俐”的吉利话。
尹祥平抱着孩子躲闪不及,衣兜很快就被塞满了。
进堂屋坐了一会儿,尹祥平的二哥开着拖拉机从镇上回来了。
今天团年,一群人去镇上买了些熟菜和饮料,那些小孩子也跟着去了。
此时众人回来,家里更热闹了。
王建安也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压岁钱交给侄儿侄女们。
有的压岁钱刚到手就被父母用1块钱换了过去:“先给你保管到,二天再还给你。”
随着时间过去,其他亲戚也陆续来了,家家户户都提着各式各样的礼品。
屋里已经坐不下,尹慕云在院坝里搭了个火堆,大家围着烤火摆龙门阵。
王建安一边应酬着亲戚们七嘴八舌的问候,一边打量着这尹家大院和院后陡峭山坡上那些零碎挂着的田地,心里琢磨着三哥在年前提过的事。
“上菜咯!”欧阳慧君一声吆喝,打断了正在聊天的众人。
大家纷纷起身,一些人去灶房帮着端菜,一些直接坐到的桌子边。
今天一共来了近30人,坐了好几桌。
几个嫂子更是从昨天就开始忙碌饭菜了。
很快各种硬菜被摆上了桌。
“硬是搞得像办酒席一样,辛苦几个嫂子了。”王建安看着这一桌子菜,由衷地说道。
“辛苦啥子,一年到头就盼着这几天人齐,大家好聚一聚。”二嫂快人快语,“来,都动筷子,别讲礼。”
随着男人们端起酒杯打圈,气氛更加热闹起来。
“建安,听说你那个大棚,今年赚的多哦?”尹祥平爷爷另一脉的二哥开口问道。
桌上瞬间安静了不少,连旁边桌的嫂子们都竖起了耳朵。
尹彬端着酒杯,脸上带着点与有荣焉的笑。
王建安放下筷子笑了笑:“二哥,是挣了点辛苦钱。主要靠天时地利,加上大伙儿肯干。”
“不要谦虚了,我们早都听说了。”另一个五哥也开口道。
“啧啧啧,不得了。”旁桌一个蓄着山羊胡的堂伯摇头晃脑,“建安这娃儿脑壳就是灵光,我们种了一辈子的地,哪个想过冬天还能种出黄瓜番茄来卖大价钱?”
“就是。”另一个三哥也盯着王建安,“建安,你看我们镇子湾这地方能不能也搞点那个大棚?”
这话说出了在座不少人的心声,所有人眼神都热切起来。
尹祥平抱着王刚坐在另外一桌,轻轻拍着孩子静静的看着丈夫。
尹彬也放下酒杯,等着王建安开口。
王建安端起酒杯抿了一小口,缓缓开口道:“各位叔伯兄弟,大棚这个东西,搞是肯定能搞。
技术上的东西,我这边可以教,种子、薄膜,三哥的公司也能想办法。但是……”
他话锋一转,手指向屋对面的山峰,“镇子湾这地形,有点麻烦。”
“地形?”尹祥辉不解,“湾底下那坝子田不够平?我们开荒也能整平嘛!”
“不光是平不平的问题。”王建安摇摇头,“这镇子湾三面都是山,像个撮箕。
唯一平整点的,就是湾底这一片水田,对吧?”
众人都下意识地朝门外望去,纷纷点头。
“问题就在这儿。”王建安继续说,“这片地方太小,湾底能用的水田,满打满算,能有个十亩顶天了,还都是零零碎碎的。
不像我们李家沟,河边有连成片的大块旱坪地。
搞大棚,讲究集中连片才省人工,好管理。
零零散散几块小田,东搭一个棚,西搭一个棚,人光是管理这些大棚每天都要跑好多路。”
他顿了顿,看有人想反驳,抬手压了压:“还有这湾底的地,看着平,其实全是小梯坎。
从最上面蓄水的堰塘,到最下面的田。
每块田最大的也就4、5分地的面积。
要把这些高低不平的小田整成一大块平地,光挖土地基的工程就不得了,那也是不小的投入。
不是只有花了钱才算投入,你们自己挖地的时间也算投入。
而且一旦开挖,二天也不能再种其他粮食了,这些都是投入。”
堂屋里一片沉默,只有娃娃们不懂事,还在大口的吃着。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水源。
种菜不比种水稻和油菜。
水稻一年就忙活那一季,灌溉的时候水要得凶点,其他大部分时候只要不是大旱都不用管。
油菜更是不需要怎么专门浇水,全靠天气就行。
但是种菜不一样,尤其是大棚菜,一年到头,天天都要浇透水,水量需求大得很,上面那个堰塘关满水都用不了多久就要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