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用的还是我留的老种子,或者镇上买的普通种子。
用吊蔓和稀植的方式,也能提升一些产量,但不多,还不如多栽点,我去年都是这么搞的。”
“优良种子?”张春城眼睛瞬间亮了,“尹老板,这种子好搞不?贵不贵?”
其他的种植户也七嘴八舌的问题起来:
“尹老板,帮个忙嘛,明年我们也想用这个“鲁”黄瓜!”
“就是就是,贵点都值!”
……
尹彬被围在中间,哭笑不得,他摊摊手说道:
“各位乡亲,这种子是我厚起脸皮去山东找我大姐夫弄来的,价钱肯定比本地种子贵得多。”
“贵怕啥子!”张春城嗓门最大,“建安一亩一次多收几十斤瓜,一斤两块,多卖的钱够买好多种子了!
尹老板,你帮我问问,再贵我也要!”
“对头!我也要!”
“我也要!”
众人群情激昂,仿佛看到了明年自家大棚里也挂满这种大黄瓜。
王建安连忙为尹彬解了围:“大家听我说一句,山东的种子是好,但也不是撒下去就稳赚。
它对大棚管理要求更高,水肥、温度、防病,哪样跟不上,都可能折本。
所以我们丑话说前头,想换种的,自家考虑清楚,别到时候因为自己管理的原因亏本了又来扯皮。”
王建安的话让几个冲动的稍微冷静了点。
但张春城和张华安几人眼神依旧热切。
特别是张春城,他对自己的种植技术还是有信心的,更何况还有王建安这么个“专家”指导。
“建安,我晓得轻重!”张春城拍着胸脯说道。
尹彬看着众人期盼的眼神,又看看王建安,终于点头:“要得嘛!我回头就给我大姐打电话问问。成不成不敢打包票,尽量给大家搞!”
“多谢尹老板!”
“多谢建安!”
随后王建安又带着将菠菜和香菜也称了。
尹彬看着蓉城的订单,指挥着赵强按斤两将菜搬上货车。
随后他叮嘱赵强把菜拉回雁县,和吴大姐、周小梅将菜送到雁县及甜城的各个客户那里。
他自己则坐上了去蓉城的货车。
第106章 王小英卖菜
快中午的时候尹彬来到抚琴菜市场,他和李兵两人抬着2个大竹筐,来到王小英所在的7号摊位前。
正无所事事的王小英见到尹彬,连忙迎了上来:“尹三哥,你们来啦。”
说着还不停的往两人抬着的竹筐中看。
“哎,小英,黄瓜30斤,菠菜50斤,给你搁这儿了哈。”尹彬喘着粗气,抹了把额头并不存在的汗,“对了,里面还有1斤把香菜,是建安专门喊留给你试水。”
“尹三哥,黄瓜真卖4块2?菠菜3块1?”王小英心里还是在打鼓,“这价……有人要没得哦?抚琴菜市这边,都是些买惯便宜菜的老街坊。”
尹彬咧咧嘴,一副“你哥定的价你问我”的表情:“建安定的,他说值这个价。你只管照这个价喊,莫虚!我们先去给邓建国他们送货,有啥子问题给我打电话。”
王小英盯着那几筐菜,心头一阵阵发紧。
迟疑了一下便开始把黄瓜、菠菜分门别类码放整齐。
香菜也小心地放在了摊子不易被碰到的角落,还用块干净湿布盖住一半保鲜。
做完这一切,她搓了搓冻得有点僵的手,深吸一口气,带着点不易察觉的颤音喊了出来:
“新鲜黄瓜,今天刚摘的黄瓜,4块2一斤咯!”
“新鲜的嫩菠菜,3块1一斤咯!”
清脆的吆喝声在中午空旷的菜市场里回荡,显得格外孤单。
零星几个老头老太,循声溜达到摊前,伸着脖子看了看。
“黄瓜4块2?”一个裹着蓝布头巾的老太太拿起一根掂了掂,“看起来是新鲜,就是太贵了。”
她撇撇嘴,把黄瓜轻轻放下,又拿起菠菜看了看:“便宜点不?”
王小英摇了摇头:“大棚菜成本高,便宜不了。”
“太贵了,算了,算了。”旁边一个老头附和着,背着手晃走了。
王小英脸上努力堆起的笑容有点挂不住。
时间慢慢过去,偶尔有人问个价,一听就咋舌摇头,连还价的兴趣都没有。
王小英守着摊子,眼巴巴的望着市场入口,心里默算着:三十斤黄瓜,4块2,要是全卖光……
中午,菜市场短暂地热闹了一阵,那是附近的工人趁着午休出来买点便宜小菜回家下面条。
他们大多在那些堆着大白菜、土豆、萝卜的摊子前流连,称上一两斤,然后匆匆付钱走人。
王小英的摊位前依旧冷冷清清。
日头一点点偏西,下班的时间到了,进入市场的人开始多起来。
王小英精神一振,赶紧站起来,清清嗓子,把早上那套吆喝又喊了一遍。
这波汹涌的人流里,终于有人被这“高价”和“新鲜”吸引了目光。
一个穿着蓝色工装,拎着黑色人造革提包的中年男人在摊前停下了脚步,拿起一根黄瓜仔细端详:“妹儿,这瓜是反季大棚的?哪进的?”
王小英连忙点头:“对对对,大哥好眼力!都是我们自家大棚种的,新鲜得很,早上才摘的!”
男人旁边,一个烫着卷发的大妈挤过来,拿起一根黄瓜,无意间的说道:“去年这时候也有个年轻小伙子,在临时摊区那边卖黄瓜……”
王小英的心猛地一跳,又惊又喜:“去年在临时摊卖黄瓜的,就是我哥!”
“哎哟!你们是两兄妹嗦?!”卷发大妈脸上笑开了花,嗓门都提高了八度,引得旁边几个挑菜的都看了过来,“去年我就在你哥那儿买,后来天热和了,他就不来了,今年我来好几次了也都没看到他,搞半天是你哥的摊子搬进来了啊?”
这大妈简直就是个活广告,她这一嚷嚷,旁边几个原本只是看热闹的顾客立刻围了上来。
卷发大妈豪气地一挥手:“妹儿,黄瓜给我称3斤,菠菜也称3斤,就冲你哥去年那瓜的品相,我信得过。”
她又指了指那盖着湿布的香菜:“那是香菜?冬天还有这么精神的香菜?咋卖?”
“阿姨,香菜五块一斤。”王小英赶紧回答。
“五块?!”周围响起一片吸气声。
大妈也愣了下,但随即又笑了:“贵是贵点,也给我称3两,今天吃羊肉汤,刚好合适!”
有了这个“活招牌”大妈带头,王小英的摊位前迅速聚拢了人气。
王小英开始手忙脚乱起来,收钱、称重、找零,脸上终于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冻僵的手指也灵活起来。
“这根黄瓜八两,3块3毛6,收您3块3!”
“菠菜3块1,这把1斤2两,3块7毛2,算3块7!”
……
筐里的黄瓜和菠菜眼见着矮了下去。
那斤不被看好的香菜,也在几个讲究汤品的顾客的光顾下全卖掉了。
不到7点,三十斤黄瓜和五十斤菠菜竟然见了底。
送走最后一个顾客,王小英长长舒了口气,感觉后背都出汗了。
她一边收拾空筐,打扫摊位,一边在心里算着账。
不一会儿一个穿着深灰色夹克的年轻男人拎着个饭盒走了过来。
正是王小英的对象周英华,他在东门的机械厂当技术员。
“小英,今天这么早收摊啦?”周英华看到空空荡荡的摊位愣住了,平时他下班后都会带着晚饭来陪着王小英守菜摊,每天的菜都会剩一大半第二天卖。
他突然想起昨天小英说过今天李家沟的大棚菜要运过来了:“今天卖的大棚菜?”
“嗯!”王小英点了点头,一脸的兴奋,随后把刚才的“盛况”向周英华说了一遍。
周英华听着,脸上也洋溢着笑容,他把手里还温热的饭盒递过去:“我来收拾,你快趁热吃饭,食堂打的回锅肉,我让师傅多舀了点肥肉。”
王小英接过饭盒,揭开盖子,浓郁的肉香混着豆瓣酱的味道扑面而来。
她一边小口扒着饭,一边忍不住又去翻看那个装钱的木头盒子,手指头在里面拨弄着那些钞票和闪亮的硬币,嘴角止不住地上扬。
这实实在在到手的钱,让她觉得这半年枯燥的等待,也是值得的。
第107章 杀年猪
腊月间的风刮得人脸疼。
王建安家的院坝外已经围了几个人。
空气里中混着浓烈的柴火气息,还有花椒海椒的辛香。
这杀年猪请全村的主意,是王建安提的。
一来,家里大棚和养猪场都赚了大钱,年底猪又出栏了几十头,手头宽裕。
二来,也是想借着这顿杀猪饭,把全村人拢在一起,热热闹闹,感谢大家一年来的帮衬。
王太平跟张玉清老两口起先还心疼,架不住王建安和尹祥平两口子轮番劝,最后也点了头。
几十年了,王家头一回这么“奢侈”地杀两头年猪请客,老两口嘴上不说,心里头其实也隐隐透着股扬眉吐气的欢喜。
说到杀年猪,王建安脑子里头一个蹦出来的,就是张华强。
虽说前几个月合伙承包屠宰场那会儿,张华强心头还有点忌讳,嘴里念叨着“杀生造孽,怕折寿”,显得有点抗拒。
但这请他来杀年猪,意义又不一样了。
年猪是“喜猪”,杀年猪是过年的头等大事,是丰收和团圆的象征,再忌讳的杀猪匠,到了腊月间也格外受人尊敬。
而且过了这几个月,张华强在屠宰场里操刀,好像也慢慢习惯了,那份忌讳淡了不少。
张华强正蹲在灶房门口“嚯嚯”地磨他那套长短不一的刀子。
见王建安来了,他抬起头问道:“水烧起没得?”
“烧起了,烧起了!”王建安回应道,“我老汉儿跟大哥天不亮就起来烧水了。”
“要得。”张华强把最后一把刮毛的刨刀在磨石上又蹭了两下,提起那一套刀具,“走嘛。”
等两人回到王家院坝外,两个昨天才挖好的临时灶台上,两口大铁锅里正“咕噜咕噜”的烧着热水。
锅后面铺了一层厚塑料当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