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从养猪开始 第69节

  新鲜菜是他火锅店的特色,所以对菜的品质要求也特别的高。

  “有的,这段时间有黄瓜菠菜西葫芦,下个月还有番茄,海椒,小白菜秧和嫩菠菜苗,不过海椒你多半用不上。”

  孙老板:“要的,除了海椒所有菜都给我来三十斤。”

  尹彬脸上笑开了花,又问了问刘老板和周老板需不需要其他菜。

  他们两人的火锅店都以传统麻辣锅为主,不像孙老板对素菜的要求那么高,搞这些反季菜反而有点浪费。

  “算了,其他大棚菜就不要了,我们的店整点土豆片片就可以了。”

  随后尹彬拿出小本子,把三位老板的姓名、店名、地址、电话、要货的品种和数量都仔细记了下来。

  “三位老板放心,我们棚鲜生就是靠‘新鲜’两个字吃饭。

  保证每天按时按质按量送到,合作愉快!”

  说完他端起茶杯,以茶代酒敬了一圈。

  黄林在一旁看着,也笑呵呵地补充:“尹老板,我蜀味大饭店这边也要定下来。

  黄瓜、菠菜、西葫芦,每样每天给我送三十五斤,香菜……也来十斤。”

  尹彬也都一一记了下来。

  这次谈下来,光是这几位火锅店和饭店老板,每天的需求量就相当可观了。

  黄瓜、菠菜、西葫芦加起来近两百斤了,香菜也是突破了一百斤,这还没算邓建国那几个小贩的量。

  王建安的心里也踏实了不少。

  虽然蓉城那个大批发市场的正式手续还没完全搞定,但眼下通过小贩零售,通过这火锅店饭店也算稳住了市场基本盘。

  尤其是火锅店对香菜这个“奢侈品”的刚需,更是意外之喜。

  不过这些对于顶峰期能达到两、三千斤产量来说,还是有点太少了。

  更多的还是得靠甜城和雁县,这两个地方要想卖出量,价格就不能太高。

  等尹彬跟几位老板热交换着联系方式,众人在陈卫国的提议来到他的店里吃午饭。

第104章 收菜

  凌晨五点多,李家沟的鸡都还没醒,张春城已经摸黑钻进了自家大棚。

  这里面是他这个冬天最喜欢待的地方,不只是温暖,更因为它是自家的又一个希望。

  张春城拧亮手电筒,昏黄的光柱扫过竹架上的黄瓜藤,入目全是深绿色的长条黄瓜。

  “德春!快进来!”张春城压着嗓子朝棚口喊道。

  不一会儿蒋德春睡眼惺忪地提着几个大竹筐钻了进来,张春城上前接住竹筐。

  两口子再没二话,借着电筒光,小心翼翼的开始采摘。

  两人生怕指甲划破嫩皮,都戴上了自制的毛线手套。

  手指掐在瓜蒂上一扭,“啵”一声轻响,新鲜的黄瓜就落到了手里。

  再把摘下的瓜轻轻的放进垫了软草的竹筐,码得整整齐齐。

  几乎同时,李家沟其他的大棚里也都亮起了昏黄的灯火或手电光。

  压抑的兴奋低语,竹筐轻碰的声响,剪刀偶尔发出的“咔嚓”声,在寂静寒冷的凌晨格外清晰。

  这是第一次采收自家大棚里长出来的反季黄瓜,大部分人都激动得一晚没睡。

  张华安那半亩大棚里,他每摘下一根黄瓜,都要举到眼前仔细瞅瞅,再小心翼翼地放进筐,嘴里还小声念叨:“轻点放,别碰伤了……这都是钱啊……”

  上次喂猪中毒的亏空像块大石头压在他心里,这半亩地的黄瓜和另外半亩番茄,他两口子看得比什么都珍贵。

  之前听了王建安的建议,他一直都严格控制着两块土地的隔离带。

  这两块土地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出现什么病害。

  村道上渐渐有了人声。

  没种大棚的社员也有一些睡不着了,裹着棉袄抄着手,三三两两的往这片大棚区溜达。

  寒气刺骨,却挡不住那份看稀奇和凑热闹的心。

  吴磨贵跺着脚取暖,朝走来的张福德打招呼:“张老四,你也起这么早?”

  张福德缩着脖子,朝亮着灯的棚子努努嘴:“醒的早,来看一下。”

  他们两人当初都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参加大棚建造和种植。

  不过后来两人和张华强合伙承包了屠宰场,现在的收入也还可观。

  所以两人更多的是抱着看热闹的态度而来,和其他人的心态有很大的不同。

  旁边有人接话,语气酸溜溜的:“当初建安喊着一起搞,怕这怕那的。

  这下好了,人家棚里黄瓜都摘得筐筐满了,我们还在喝西北风,哎,肠子都悔青喽!”

  天色由浓黑转成淡青,东边天际终于透出点灰白。

  各家各户的黄瓜也都摘得差不多了。

  一筐筐顶花带刺的黄瓜从各个大棚里抬出来,摆在棚外的空地上。

  摘完菜的社员们顾不上冻得发僵的手脚,都围着自家的筐,虽然因为早起有些许的疲惫,但想想即将到手的钞票,众人情绪都非常的高涨。

  大家互相比较着谁家的黄瓜更粗更长,谁家的筐装得更满。

  张春城拍着自家三个装得冒尖的大竹筐,得意地说道:“我这一亩半地起码摘了一百五六十斤。”

  他家的大棚面积是这十二户社员里最大的,其次就是他大哥。

  当初王建安为了建2号大棚,让父亲和大哥把这边的水田都换给了张春城兄弟。

  张华安守着自家两个筐,虽然没张春城的多,但看着筐里品相极好的黄瓜,也难得地露出了笑容。

  “荷包蛋”终于越过了东边的山脊,淡淡的金色划过湛蓝的天空,让人心情都不由变得愉悦起来。

  蜀省的冬天,难得见到这样的好天气。

  就在大伙儿等得脚底板发凉,开始有人小声抱怨“尹老板怎么还不来”时,垭口那边终于传来了汽车引擎的闷响和刺耳的喇叭声。

  “来了!来了!”人群一阵骚动,个个对着垭口方向翘首以盼。

  不一会儿两辆蓝色小货车晃晃悠悠地停在了大棚区边的空地上。

  打头那辆的副驾驶门被推开,尹彬裹着一件半旧的军大衣跳了下来,脸冻得有些发青,嘴里哈着白气。

  “对不住各位乡亲,”尹彬一下车就赶紧拱手,“让大家久等了,实在不好意思!”

  “没事没事。”

  “尹老板辛苦。”

  “来了就好。”

  众人七嘴八舌地应着,这点等待的焦躁在即将到手的现钱面前,瞬间烟消云散。

  尹彬身后,赵强和李兵也利索地跳下车厢。

  赵强还是那副退伍兵的板正样子,动作行云流水,干脆有力。

  李兵则笑嘻嘻地跟社员们打着招呼。

  “都摘好了哈?”尹彬搓着手,走到那一排排竹筐前,弯腰随手拿起一根,“价格那就按之前说好的,2块1斤,没意见嘛?”

  这是早就商议好的,现在蓉城那边的渠道连王建安家的黄瓜都消消化不完。

  整个李家沟的黄瓜大部分还是在雁县和甜城出售,这边消费水平也就这样了。

  见没人提出异议,尹彬大声宣布道:“开始称重!”

  人群“呼啦”一下围得更紧了些,尤其是那十二户卖菜的,挤在最前面。

  “春城,你屋头最多,就从你开始!”尹彬招呼道。

  “要得!”张春城应了一声,便和赵强一起把三筐黄瓜挨个抬上秤台。

  尹彬亲自掌秤,李兵在旁边拨弄着磅秤上游码:“第一筐,净重58斤8两!”

  同时尹彬在笔记本上写下重量。

  “第二筐,60斤整!”

  “第三筐,56斤2两!”

  报完数,尹彬报出总数:“张春城家,三筐总重175斤整!去除筐重,黄瓜160斤。”

  大家都统一用的王太平编竹筐,重量在5斤左右。

  周围立刻响起一片惊叹声。

  “160斤,这才第一茬啊!”

  “春城,你硬是要发财了哦!”

  张春城咧着大嘴搓着手:“嘿嘿,都发财,都发财。”

  “下一家。”

  张德泉家是7分地的大棚,抬着两筐黄瓜走了过来。

  “第一筐,47斤3两!”

  “第二筐,46斤7两!”

  “黄瓜总重84斤!”

  ……

  一家接一家,竹筐轮流抬上磅秤。

  尹彬和李兵负责称重记录,赵强则负责把称过的黄瓜搬到车厢里。

  轮到张华安了。

  他小心地把两个不算满的竹筐抬上秤台,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出。

  “第一筐,38斤5两!”

  “第二筐,36斤9两!”

  “张华安家,黄瓜总重65斤4两,按66斤算!”

  张华安和老婆眼圈瞬间就有点红了,不是难过,是激动。

  66斤!

  这大半亩地的头茬收成,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张华安紧绷的肩膀也一下子松了下来,不住地对尹彬点头:“谢谢尹老板!谢谢!”

  最后一家称完,尹彬拿着笔记本,站到稍微高点的土坎上,清了清嗓子:“好了,都称完了,

  我再念一下各家的斤两和钱数,大家伙儿听好,核对一下!”

首节 上一节 69/1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