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石棉瓦才盖了半年不到,一时半会儿也出不了啥子大问题。
等过了年再卖两批猪,手头更松活点再换青瓦片,要得不?”
“是啊建安,”张华安也接话,他这次损失惨重,“换青瓦片是好,可那也得钱。
再说,现在拆了顶,万一落场雨下来,圈里那些没卖的肥猪和小猪仔咋办?
淋病了更恼火!”
“对头对头!”
“过年之后再换稳当些!”
好几个人跟着点头附和。
刚拿到钱的喜悦,压过了对那灰白瓦片潜在危险的焦虑。
王建安提高了声音:“各位,刚才你们说的我都听到了,现在也听我说几句。
第一,你们说等过年之后再换。
过年那段时间天气冷,上房都不方便。
往后拖又要开始农忙了,也没时间换瓦片。
再拖就拖到热天了,石棉瓦这东西,多盖一天,就多一天的风险,不是开玩笑的。”
顿了顿,王建安看众人脸上有些松动,接着说道。
“第二,说怕拆了顶棚下雨。
这更是应该现在换瓦的原因。
昨天大棚的塑料薄膜就回来了,刚好可以在换瓦这段时间临时当屋顶。
过了这段时间哪儿去找这么合适的东西嘛?”
“建安说得在理!”张春城第一个站出来附和。
“就是,建安,听你的,换!”
“那些没养猪场的,你们也来帮忙,下回你们修圈,我们保证也不拉稀摆带!”
“要得,要得,算我一个。”
吴磨贵等几人刚才还犹豫的,此刻也不好意思再绷着,纷纷点头应承下来。
张泽安见状大声说道:“好,那就这么定了!建安,换瓦的事这边就你带头弄起来,我等哈就去镇上找那石棉瓦厂的人问问看石棉瓦能不能卖给他们换点钱。”
王建安答应道:“要的。”
青瓦片不像石棉瓦轻飘飘的能直接铺,得先搭好密集的木架子托着才行。
不过这事儿好办,李家沟别的不多,后山梁子上成片的杉树林有的是。
各家各户房前屋后,也堆着些预备修房盖屋的干木料。
王建安一声吆喝,各家都把能用的木头贡献了出来。
很快养猪场外的空地上就堆满了粗细不一的原木。
下午太阳偏西时,张泽安回来了:“今天我找那边的几个厂都谈了,他们说自己的都卖不完,不收石棉瓦。
不过他们愿意免费来拉走,他们不出钱,我们也不用出运费。
我答应他们了,省得我们还要找地方堆这些害人东西。
另外青瓦片我也预定了,也是明天送过来。”
众人听了也没意见,能换钱是最好的,不另外出钱也还不错。
第二天一大早,养猪场外的空地上就忙碌起来了。
有的木头弯了,得用火烤软了慢慢扳直。
有的树皮没剥干净,得用篾刀削平。
还有的要凿榫眼,开榫头,为搭架子做准备。
王建安带着王建平和另外几个人正在处理这些需要修整的木头。
那些没加入集体养猪场的十户人家也几乎全家出动过来帮忙。
接近中午石棉瓦厂的蓝色小卡车开到了养猪场外。
张泽安上前打了个招呼,几个工人直接开始动手拆石棉瓦。
“慢点!慢点!轻拿轻放!”张泽安在一旁紧张地盯着,这玩意儿碎了更麻烦。
王建安跑回家拿来一大包劳保口罩:“停一下,所有人都把口罩戴上,石棉灰吸进去不是耍的!”
说完他率先撕开包装,拿出一个口罩戴好。
有人不太情愿,觉得麻烦,嘟囔着:“建安,这大热天的,戴起闷得很……”
“少废话!”张春城一把抢过王建安递来的口罩,粗鲁地套在自己脸上,瓮声瓮气地吼道,“建安说戴就戴。”
被他这么一吼,加上王建安做表率,再没人吭声,都老老实实接过了口罩戴上。
王建安挑选了十来人:“大家听好,拆一间屋的旧瓦,我们就用薄膜把那个位置盖起来。”
“要得。”
几个身手敏捷的年轻人,跟着石棉瓦厂的工人爬上了房顶。
底下的人则帮忙递绳子,扯薄膜。
石棉瓦被一块块揭下,小心翼翼地传递下来,堆放到石棉瓦厂开来的卡车上。
灰白色的猪圈顶棚,正迅速被一片片半透明的白色塑料薄膜所取代。
阳光透过薄膜照下来,猪圈里光线变得柔和而明亮,甚至有些晃眼。
圈里肥猪和猪仔们,起初被头顶的动静惊得有些骚动,但很快,它们发现除了光线变了,并没有其他危险,便又渐渐安静下来,好奇地抬头望着那发亮的“新屋顶”。
傍晚时分,最后一片石棉瓦被揭下放上了卡车。
“收工,明天一早开始搭架子。”
第二天大家开始一边搭木架子,一边铺青瓦片。
“小心!”忽然有人惊呼。
一块瓦片从传递的竹竿上滑脱,朝着下面一个猪圈落去,圈里是还没有分圈的猪仔。
千钧一发之际,站在圈墙边的王建平抄起手边扫帚,猛地向上斜着一抡。
“啪!”瓦片被扫得改变了方向,砸在圈外的地上摔得粉碎。
“好险。”众人惊出一身冷汗。
圈里的猪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动静惊得一阵乱窜。
“搞啥子名堂!”张泽安脸都黑了,冲着上面吼,“手上稳当点,不要伤到人和猪了。”
上面递瓦的人脸都吓白了,连连点头:“晓得了!晓得了!”
一个星期后,所有的薄膜又都被青瓦片替换掉了。
一连干了这么久,大家也都是累得够呛,不过摆脱了石棉瓦那个定时炸弹,大家心里也轻松了许多。
王建安叮嘱大家好好休息一天,后天要开始给大棚铺薄膜了。
第95章 移栽
“建安,我们来买黄瓜秧秧咯。”张春城大声的在大棚外呼喊着。
“来了,来了。”王建安一边端着育苗盘从大棚中往外走一边回应着。
掀开大棚帘子,外面已经站了一圈人,都兴致勃勃的盯着大棚内。
王太平,王建平,张玉清等人跟在王建安后面把育苗盆往外搬。
“建安,我家那三分地,要一千五百株,黄瓜秧秧钱记到账上哈。”吴磨贵挤到前面,伸着脖子喊道。
王建安回应道:“要得,祥平那儿都记好了的,年底卖了菜再结钱。”
张春城直接拉开几个人,挤到了最前面,眼睛在秧苗堆里扫视着:“建安,给我多来点,四千五百株。”
“别慌,一家家来。”王建安赶紧吼住他,“黄瓜苗早就确定好每家的数量了的,不用吼,排队领就行了。”
“要得,要得。”张春城讪讪一笑,“磨贵,来,你第一个。”
大棚外顿时一阵推搡,夹杂着笑骂。
需要买苗的就十一户,其他都是来看热闹或者帮忙搬苗的。
尹祥平抱着背着孩子在人群最前面,买苗的人走过去,报了名字,亩数,株数,尹祥平一一对比着。
王建安对领了黄瓜苗准备走的人喊道:“把黄瓜苗放好之后都到春城家大棚那儿集合哈,我给你们示范下咋个栽”
两万株黄瓜苗很快就分发到了各户人手里。
来到张春城的大棚,王建安走在前面:“看好了,先挖一个坑,就就比根坨深一篾片就行,再把黄瓜苗慢慢放进去。”
说完他用锄头尖在垄上刨出一个小坑,小心的将黄瓜苗从育苗盘中取出,放进坑里,“栽好之后填土温柔点,别太用力,最后浇水,注意哈,浇水的时候慢慢来,别又把土冲开了。”
栽好一株之后王建安又栽了几株:“每两株就这个间距,然后错开移栽,远了浪费土地,近了影响生长。”
围观的社员们都认真的看着,不时有人问两句。
示范完王建安挥挥手:“行了,各人回各人大棚开工吧,栽完了头两天注意要保温保湿哈。”
人群呼啦一下散了,各自奔向自家新盖的大棚。
王建安没闲着,开始挨家挨户地转棚。
这是头一年带着这么多人搞,说不紧张那是假的,大家都是带着全副家当在跟他混,容不得半点损失。
大部分人都弄得像模像样。
窝距行距大致不差,秧苗栽得也端正,定根水也浇得透彻的。
看到王建安进来,都笑着招呼:“建安,快来看哈,栽得对不?”
王建安点点头,弯腰仔细观察了一圈,顺手把一两棵有点歪的扶正:“要得,就这样。”
转到张华安家大棚时,已经快中午了。
太阳晒得棚膜发烫,里面闷热得像蒸笼。
张华安和他老婆正蹲在大棚中间忙活。
王建安走进去,目光扫过栽好的黄瓜苗。
前半截棚,黄瓜秧子栽得还算整齐。
可走到中间,画风突然变了。
只见大棚中间,既没起埂也没挖沟,光秃秃一片空地。
空地再往后,紧挨着黄瓜垄的竟然又起了一排新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