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只有搭配上这些经过农科人员多年选育,适应大棚环境的优良种子,才能让他那些嫁接、温控、滴灌的手段,发挥出最大威力。
“真是好东西。”王建安小心地把种子拢回纸袋,又问道,“三哥,其他的呢?”
尹彬见他识货,兴致更高,又拿出一个纸包打开:“喏,这是早丰番茄,耐寒性好,挂果早,坐果率高,果子大小均匀,关键是皮实,耐储运。
还有这个,湘研一号辣椒种子,比一般的辣椒早成熟,关键是耐寒性有提升。”
听到尹彬说出辣椒种子,王建安激动的手都在颤抖。
要论蜀省什么菜最紧俏,那必然是辣椒了,不过现在本地的辣椒不好种,耐寒性太低了,沼气灯又不能全天候的供暖。
有了这新的辣椒种子,可以尝试种一种了。
最后尹彬又拿出两个分量明显更重些的纸包,倒出来的种子乌黑发亮:“建安,这是黑籽南瓜,两包够不够?”
“够!太够了!这都能搞到!”王建安看着那两堆黑珍珠似的种子,心里又是一阵激动。
去年剩下的黑籽南瓜种子今年才种下,而这种子收获之后还要等一年才能发芽。
“三哥,姐夫那边的大棚,你看了感觉咋样?有啥子新鲜招没?”王建安这才想起问技术细节,不过语气里明显少了刚才看种子时的那种热切。
他脑子里装着的后世大棚种植体系,从立体栽培到智能温控,从无土栽培到生物防治,随便拎出一点都够震撼这个年代的。
他问,更多是出于礼貌和对现世实际情况的参考。
尹彬没察觉到王建安细微的心态变化,一听问这个,立刻来了精神:“哎呀,建安,你是没看到那场面,人家那才叫成气候!
一个村子望过去,全是塑料棚子,那棚子搭得也比我们这儿的高,墙厚实,里面空间更大……”
尹彬说得口干舌燥,把自己看到的,学到的,一股脑全说了出来。
王建安听着,脸上带着笑,不时点头应和:“嗯,好,这个法子省力……通风确实关键……”
但尹彬说的这些,对他来说都属于基础操作,甚至有些地方在他看来还有优化空间。
比如王建安自己搞的带控水阀的分区滴灌系统,就已经超越这个时代。
至于温度管理,他脑子里也有更科学的积温模型和预警方案。
尹彬终于说得差不多了,看着王建安:“怎么样?建安,人家那边有些法子我们也能学学吧?”
王建安点了点头:“三哥,这趟辛苦你了,确实学到不少实在东西,对我们肯定有启发,特别是你带回来的这些种子。”
他指了指收好的那些纸包:“这有了它们,我对这季大棚底气更足了。”
尹彬听王建安肯定他带回来的种子价值,心里也高兴,至于那些技术细节王建安能吸收多少,他倒没细想。
“对了,建安,”尹彬想起另一件重要事,“公司那边,甜城和雁县的市场摸底,有点初步消息了。赵强和李兵还在蓉城跑,我让他们尽量多打听点路子。”
“好,这个回头再详细说。你先帮我参谋参谋。”王建安起身指着远处已经搭好框架的几个新大棚雏形。
“三哥你看,这片大河湾地,连上我原来包的地,总共小十亩。我规划了几个种植区域,你帮我看看合理不?”
第91章 规划
王建安拿起树枝在泥地上勾勒出几个清晰的区块。
“三哥,你看哈,”王建安用树枝尖儿点了点靠近河沟边的那一大片,“这块地,土最肥,浇水也方便,我准备全种黄瓜。
这几天就开始育苗,,到九月中下旬就能往大棚里头移栽。
十一月份第一批嫩黄瓜就能摘来卖钱了,跟去年那个节奏差不多。”
树枝往旁边挪了一截,指向另一块区域:“这块喃,土质也不错,就是离水稍微远一篾片,不过问题不大。
我打算在这儿种番茄,同样这几天育苗,番茄生长期比黄瓜长点,十一月底十二月初就能采摘了,一直能采收到明年三四月。”
接着树枝指向靠近坡地,光照稍逊一筹的区域:“这片,有点背阴,但种辣椒合适,辣椒这东西,阴点不怕,就怕水涝,这块地排水好,正好。
育苗时间跟番茄差不多,春节前辣椒价钱比黄瓜番茄还贵。”
……
王建安说得条理分明,什么地种什么,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菜,市场前景如何。
尹彬听着,只觉得眼前仿佛已经看到了一片片的黄瓜,番茄,辣椒……
“建安,你这盘算硬是周到!”尹彬由衷地竖起大拇指,又用下巴点了点规划图里剩下的那些零零碎碎的小地块,“那这些边边角角的地方喃?总不能空着吧?太浪费了。”
“空起?那咋可能嘛!”王建安笑了笑,露出一口白牙,“这些地方我准备搞点混搭。”
“混搭?”尹彬没听明白。
“对。”王建安用树枝在代表黄瓜和番茄的区块旁边,画上一些更小的格子,“黄瓜,番茄,辣椒这些主菜,从定植到爬架封垄,中间有段空窗期,地闲着也是闲着,太浪费了,我打算在这些大菜的垄间空隙里,种点快菜。”
“快菜?”尹彬兴趣更浓了。
“就是长得快,周期短的叶菜。像小白菜秧子,菠菜,小葱,香菜这些。”王建安解释道。
“比如,在黄瓜定植下去,藤子还没开始爬架的空档,垄间的空地撒上小白菜籽。
小白菜长得快,二十来天就能采收一批嫩的。
等黄瓜藤子开始爬架,叶子茂密遮阴了,小白菜也差不多收完了。
番茄垄间也能撒菠菜,菠菜耐阴点,番茄叶子遮住点光也能长。”
随后王建安又指向那些面积稍小,位置更偏的地方:“这些地方我就专门用来种植那些精细菜。像小白菜秧子,嫩菠菜苗这些。
这些东西,需求量不大,但价钱高,专门供应给黄老板那种高档酒楼。
这些小菜,生长周期更短,一个冬天能收好几次。”
尹彬听得眼睛发亮:“这样我们棚鲜生公司的菜篮子就高中低档全都有了。”
王建安笑了笑:“而且不同作物轮作套种,对地力也好,能减少些病害。”
这事也是他后来才知道的,轮作和间作能有效利用空间,光照,抑制土壤病害,维持土壤微生态平衡。
农村的人们种地为了粮食,同一块地都是冬天种这个,夏天种那个,无意间就形成了轮作模式。
但实际农民自己是没有轮作减少土壤退化这个概念的。
两人就蹲在树荫下,对着泥巴地上那幅简陋“作战地图”越摆越深入。
王建安把心中的规划细节也都讲了出来:每亩黄瓜定植多少株,株行距多少;
现在没钱搞滴灌带,但以后肯定会铺设,该怎么铺设更均匀;
辣椒如何防倒伏;
叶菜如何分批播种保证持续供应……
尹彬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插嘴问点实际的,比如“撒籽籽的时候下雨咋办?”,“小葱葱和番茄挨着种串不串味?”。
王建安都一一解答。
尹彬心头那点刚从山东学回来的“先进经验”的优越感,在王建安这套既细密又超前的规划面前,不知不觉就淡了,只剩下佩服。
日头慢慢偏西,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一直摆到天黑收工,社员们都扛着锄头回家了,他俩才意犹未尽地站起来,拍拍屁股上的灰,往家走去。
晚上吃饭时,尹彬想起个关键问题,放下碗问道:“建安,还有个事情。
你这些搞法,又是嫁接又是混种,那些跟着你干的社员,他们学得会不?
不要搞了半天,菜都长不出来,那就恼火了。”
王建安夹了块回锅肉,嚼了两口咽下去:“开头嘛,肯定有点老火。
我想过了,像黄瓜,番茄需要嫁接的,就我来做。
育苗嫁接都我来,等到可以移植了,再发给他们去种。
其他的这那些直播的,或者技术要求低点的菜,这一季就让他们先用自家的老种子试着种,我实在没精力管那么多。
不过等大家慢慢上手了,摸到点门道了,以后还是要尽量统一供种,都用好种子。
这样子种出来的菜,品质才稳当。”
尹彬正端着碗喝汤,闻言一愣:“你来弄?那得用多少种子?我们自己够不够?””
王建安:“我算过了,之前黄瓜和番茄种子我还专门留了些长得好的。
加上你这次带回来的新种子,够我们自家和发给大家的。”
尹彬琢磨着王建安的话:“妙啊,建安,你这手硬是高!
既帮了乡亲们的大忙,最难的技术门槛你替他们跨过去了,让他们起步轻松得多。
又不知不觉间把最关键的菜秧子命脉捏到了我们自家手板心里面,菜苗是我们育的,他们种我们的苗,那跟我们公司签合同,把菜卖给我们,就顺理成章了。
而且这样统一供苗,种出来的菜,品质也有基础保证,我们公司收菜卖菜,也省心多了。
硬是一举多得,巴适,巴适。”
王建安点点头,扒干净碗里最后一粒饭:“所以啊,三哥,接下来这育苗就是头等大事。
我还得搞专门的育苗棚,搞育苗盆。
育苗这些精细管理,都得我亲自盯着。
公司那边就劳你多费心了。”
尹彬一拍胸脯:“你放心,销路的事,包在我身上,你只管把菜种好就行。”
第92章 养猪场初见成效
今天高挂的太阳也晒不焉李家沟村民的热情。
除了张华安两口子,每个人的的脸上都洋溢着笑。
张春城的大嗓门在堰塘上响起:“在自家养猪的都把猪夭(赶)到养猪场去哈,赵老四的车就快要到了,不要到称重的时候找不到猪了!”
喊完话张春城便往集体养猪场跑去。
王建安蹲在大棚外,嘴里咬着半截烟,此时他刚忙完育种,忙里偷闲出来抽口烟。
至于他家那十五头肥猪,早就被赶到养猪场外临时用粗木桩和厚木板围出来的大圈里,省得等会儿装车时到处跑。
其他在自家养猪的社员也都要将猪赶到养猪场去,汽车开不到他们家。
反正都得把猪赶出来,干脆就直接赶到养猪场,一次解决,也省得赵老四到处跑。
王建安眯眼看了看天色,估摸着赵老四快到了。
“建安!建安!”张泽安穿着件旧蓝布褂子,脚步匆匆地从坡上下来,脸上带着压不住的兴奋,“都安排好了,那十户自家养的猪也都撵到养猪场后面那几个空圈里了,就等赵老四了。”
“好。”王建安站起身,踩灭烟头,“泽安舅舅,你盯着点养猪场那边,维持下秩序,我去垭口那边等哈赵老四,他还没来过养猪场这边,等哈找不到路。”
“要得!”张泽安应了一声,转身又往坡上小跑而去。
那边人声,猪叫声早就沸反盈天了。
王建安在垭口等了几分钟,就听见不远处传来沉闷的引擎声和刺耳的喇叭响。
不一会儿一辆灰尘蓝色东风货车停在了王建安的面前。
驾驶室里,赵老四那标志性的黑脸膛探出车窗:“建安老弟,好久不见,你在这儿干啥子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