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是环境,要安静,别在配种前后折腾它,换圈啊,打针啊,都尽量避免。
最后就是配种之后的管理。
配完种的第一个月是胚胎着床的时期。
这时候饲料量要稍微控制一下,别喂太多太好,就按维持体重的量喂,粗蛋白可以稍微高点。
配种后18到24天,还有38到44天左右,是流产高发期,要特别留心观察。
如果过了第一个发情周期,也就是21天左右,它没再发情,那基本上就怀上了。”
社员们听得连连点头,张春城以前那些模模糊糊的经验,此刻仿佛醍醐灌顶般明了起来。
讲完了核心内容,李杰明在张泽安和王建安的陪同下,又去看了那几十头养在家里的母猪,指点了几处饲养和猪圈环境上的小问题。
最后,又去看了集体养猪场。
李杰明走到一个猪圈旁,踮起脚,伸手摸了摸一片石棉瓦的边缘。
“王哥,张队长。”李杰明转过身,语气变得严肃起来,“有个问题,我得跟你们提个醒。这猪圈顶棚用的石棉瓦恐怕不太妥当。”
第64章 石棉瓦
“石棉瓦?”张泽安一愣,抬头看了看头顶,“这瓦咋了?便宜又好用,盖房子,搭棚子都用它,风吹雨打都不怕,挺好的嘛。”
王建安上辈子只知道后来修房子都不用石棉瓦了,但不知道具体原因。
李杰明神色凝重的摇了摇头:“张队长,王哥,石棉瓦有毒。”
“有毒?”围观的社员们都惊了,“这瓦片还能有毒?不会吧?”
李杰明提高了一点音量,让所有人都能听清:“石棉瓦是用石棉纤维掺上水泥压制成的,问题就出在那些细小的石棉纤维上。”
见大家不理解纤维是什么,他又解释道:“纤维就是像头发丝那么细,不,是比头发丝还细得多的线条。
我们的眼睛几乎看不见,这东西很容易飞到空气里,被人吸进肺里去。”
“吸进去咋了?咳出来不就完了?”刘桂芬在后面小声嘀咕。
李杰明摇了摇头:“咳不出来,这种纤维非常硬,像针一样,吸进肺里就扎到肉上了。
它会在肺里越积越多,让人的肺慢慢变硬,这病就叫石棉肺,最终会让人喘不上气,活活憋死。
而且,时间长了,还可能得肺癌。”
“癌症?”张泽安脸色变了,这年头,“癌”字就是阎王爷的催命符,谁听了不害怕?
“对,石棉纤维是世界公认的强致癌物,在工厂里接触石棉多的工人,得肺癌和一种叫间皮瘤的胸膜癌的几率非常高。”
接着他又指着头顶的石棉瓦:“你们这猪场,虽然不像工厂环境那么密闭。
但石棉瓦用久了,风吹日晒雨淋,它也会老化。
老化了就会碎裂,然后石棉纤维就会到处飞,被人和动物吸入肺中。”
为了增加说服力,李杰明走到猪圈角落,那里有块废弃的石棉瓦碎片。
他小心地挪到空地上,对王建安说:“王哥,麻烦找把旧钳子或者锤子来。”
很快,一把老虎钳递到李杰明手上。
李杰明用钳子夹住石棉瓦边缘,轻轻一掰。
“咔嚓”一声脆响,石棉瓦应声断裂。
只见那断裂面灰白色的水泥基质里,夹杂着无数细小的,灰绿色或白色的丝状物,一缕一缕,纠缠在一起。
李杰明指着那新鲜的断裂面:“你们看,就是石棉纤维。”
李杰明用钳子尖小心地拨弄着断面,“现在它是被水泥裹着的,看着还好。
但一旦它老化,碎裂,这些纤维就会从水泥里脱落出来,变成粉末,飘在空气里面。”
他放下钳子和碎片,看着被吓到的社员们:“我不是危言耸听,你们搞养殖,是为了过好日子,如果贪图便宜,未来要付出百倍的代价。
我强烈建议你们,尽早想办法,把这些石棉瓦换掉,其他瓦贵是贵点,但安全。”
现场一片寂静,刚才还沉浸在配种技术里的轻松气氛荡然无存。
所有人都看着头顶那片灰白色的顶棚,眼神里充满了惊疑和恐惧。
张泽安重重地叹了口气,眼神复杂的看向王建安:“建安儿,你看这……”
王建安只觉得喉咙发干,胸口像堵了块大石头。
上辈子村里有好几个都是因为癌症去世的,包括他的母亲。
为了预防癌症,他要求家里不喝生水,剩菜剩饭第二天必须吃完。
没想到防了那么久,自己却引入了最大的祸害。
王建安深吸一口气,对李杰明郑重地说:“杰明,非常感谢,你这个提醒太重要了。”
他又转向张泽安和所有社员:“泽安舅舅,各位叔伯兄弟,李技术员说得对。
这石棉瓦,必须换,安全比啥子都重要,别看现在没事,等真的生病就晚了,大家也不想有命赚钱没命花钱吧。”
有人不由得说道:“这换瓦可不是小钱,刚投了钱修猪圈买猪仔,哪还有钱嘛?”
“是啊,贷款都还没还上……”
王建安开口道:“换瓦这事,可以再等几个月,等这一批猪卖了之后能回一部分款,到时候再换瓦。
在这之前,大家进出猪场,特别是进去干活的时候,尽量动作轻点。
避免磕碰顶棚,发现有破损的瓦片,及时报告,先做简单处理。”
张春华喃喃道:“卖了猪钱也不够,还要买下一批猪仔的嘛。”
王建安思索了片刻:“我想想办法,大家也再想想办法,反正这个事情必须要解决,大家的健康比啥子都重要。”
李杰明再一次开口:“还有,换瓦的时候安全措施一定要做到位,最好请专业的人来拆,拆下来的瓦交给他们统一处理,没有损坏的瓦可能还可以收点钱。”
“晓得了。”
送走李杰明后,养猪场的气氛依旧有些沉闷。
其他人也慢慢的离开了,张泽安和张春城等几人被王建安留了下来。
“建安,你想到办法了?”张春城问道。
王建安缓缓的吐了一口烟:“我打算扩大大棚规模。”
张泽安诧异道:“扩大规模?扩大到多大?”
“你们跟我来。”王建安带着几人往山上养猪场走去,站在山边,用手比划了几下,“我想把这一大片都租下来,新修大棚基地。”
几人顺着王建安指向的方向看去,是一大片的油菜地,大概有8、9亩。
从王建安的1号大棚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大河边。
“修这么多大棚,又要好多钱哦。”王太平看着儿子,“你哪儿来那么多钱?”
“贷款。”
王建安本来的计划是第一批大棚赚钱后就稳扎稳打,今年春季赚到钱,下半年再扩建2、3亩。
等明年上半年资金积累够了再全面扩张,带领全村一起搞大棚。
但今天知道了石棉瓦的问题,王建安等不了那么久了,这东西必须尽快解决。
现在能快速赚到钱的就只有大棚,下半年扩建,明年开年就能赚够钱。
王建安一边思考着一边说道:“不过具体方案我还要想一下,这是我今天临时想的,等几天我制定个详细方案再给你们说。”
第65章 大棚扩大计划
深夜,王建安在本子上写着。
“保守点,黄瓜亩产按5000斤算……”
“番茄只有1个月能卖上价,差不多3000斤……”
“去掉所有成本和分成……”
“扩建大棚需要材料……”
“需要贷款……”
天光大亮,王建安顶着两个黑眼圈把本子往王太平面前一推。
“爸,您看看。”
王太平眯着眼,看到最后的数字,手哆嗦了一下:“要贷20000块?!”
“嗯,我要把那片油菜地全承包下来,另外猪场那边换瓦的钱,合作社出一半,我私人出一半。”
“你出一半?”王太平手里的烟差点掉地上,“那得多少钱?建安儿,这不是小数,你挣的是不少,可是……”
“爸,你听我说,我这么做有几个原因。
第一,石棉瓦危害非常大,必须得尽快更换,他们可能舍不得花钱,如果我帮他们承担一半,他们就没那么多顾虑了。
第二,这是个很好的机会拉拢人心,我们要想把大棚搞起来,必须得把本小队所有人都团结起来,单靠我们一家人,搞不到多大的规模。
第三,可以趁机把我们自己的大棚规模扩大,后面我会带大家一起搞大棚,但这9亩大棚,我要一直承包着,他们也不好意思说再要回去。”
王太平思考着儿子的话,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自家赚了这么多钱,就怕别人得红眼病,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但如果把整个小队搞成利益共同体,被别人算计时,也有人共同出头。
想着想着,王太平突然想到了合作社,看来儿子早就在这么做了。
张泽安蹲在院坝里,听王建安详细说着他的租地计划。
“建安儿,你这……”张泽安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才好,“8亩多地,一年光租金就10000多。换瓦就我们自己出钱换就是了,不需要你出钱。”
“泽安舅舅,大家修猪圈的钱都还没赚回来,再让他们出钱,他们也没钱。
而且搞大棚能赚到钱,全靠大家帮忙,这也是我应该做的。”
看着王建安的决心,张泽安感激的说道:“好,我替大家感谢你了,我这就去喊人开会。”
不多时社员们都来到了王建安家的院坝。
王太平搬出几条长板凳,张玉清和冯彬蓉提着大铁壶挨个倒热水。
张泽安站到街沿上:“都静一静,今天喊大家来,就一件事,建安要租地。
就大河湾挨着他大棚那一片地,总共八亩七分。
你们都在那里有地的,他今天想和你们商量一下。”
说完张泽安示意王建安开始。
王建安走到张泽安旁边:“各位长辈,租地干啥子我想大家也都知道,我也就不拐弯抹角的。
租金每亩每年1200百块,合同两年一签,租金一年一付。”
“一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