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从养猪开始 第4节

  他叫住王建平:“大哥,大嫂,你们不要做晚饭了,等哈来爸妈这儿吃晚饭哇。刚好晚上还有事商量。”

第6章 分家

  “爸,妈,我要分家。”

  空气骤然凝固,王建安的一句话让全家人陷入了沉默。

  张玉清抬起头,难以置信地看着儿子,那双饱经风霜的眼睛里瞬间蒙上了一层水汽。

  虽然她心里清楚,儿子结了婚,分出去单过是迟早的事,但真听到这个要求时,还是一阵落寞。

  分家,分的不仅仅是几间屋子、几亩地,还有情。

  尹祥平也完全懵了,她事先毫不知情,下意识地伸手,她紧紧攥住了丈夫的衣角,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建安儿,好端端的,为啥子突然要分家?”

  桌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王建安身上,王建安清了清嗓子:“爸,妈,我要分出去不是对你们有什么意见。

  分出去,我才能名正言顺地去找生产队申请新的宅基地,才能按政策分到属于我名下的承包地。

  我们现在的猪圈只养得了10头猪,再多风险就高了。我需要土地修建新的猪圈。”

  顿了顿,王建安的语气变得郑重起来:“还有一个就是,我下半年打算找信用社贷款,这能降低风险。以后如果出现意外,也不会连累到你们。”

  张玉清急忙道:“说啥子连累,都是一家人。”

  王建安笑了笑,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轻松:“妈,这只是为了以防万一,如果我破产了,你们也不会受影响,到时候我还得靠你们养活呢。”

  张玉清还想说点什么,王太平打断了她的话。

  “建安儿说的不错,是该分出去了,现在还有集体土地分出来,二天集体土地分完了,想分都分不到。”

  见王太平同意了分户,刚才紧张的气氛轻松了许多。

  “宅基地你打算批到哪儿哇?心里有谱没?”将一块油渣夹进嘴里,王建平含糊地问道。

  关于宅基地和未来养猪场的选址,王建安早已想好,就选在上一世他分家后起新房、建猪棚、搭大棚的地方。

  那块地,向阳、背风、靠近小河,而且地势相对开阔,有扩建的余地。只需要和两外两家人换地就行了。

  “就在往河边走,庭华姑父他们旁边。”

  “爸,”王建安转向父亲,“等会儿我就写个分家协议,把田土、房屋、家具这些分项列清楚。

  明天一早,我们就去找公社开证明,然后直接去镇上把户口分了哇。”

  “要的,刚好这段时间不忙,办起来应该很快的。”

  王建安又对母亲和妻子说道:“对了,妈,祥平,明天要辛苦你们一下,去把牛皮菜砍回来洗干净晒起来,我都和他们打好招呼了……”

  “那么多牛皮菜砍回来隔几天不就坏了吗?”尹祥平疑惑的问道。

  王建安笑了笑道:“我从书上学到的新方法,把牛皮菜和酒糟一起发酵,做成青贮饲料。可以保存几个月。”

  “青贮?”尹祥平和张玉清面面相觑,对这个词完全陌生。

  “就是把新鲜的草料啊、菜叶啊,切碎了,跟酒糟一层一层压实了,装进大缸里,密封起来,让它发酵。

  这样发酵出来的饲料,不但不会坏,还能保存好几个月。营养也不会流失多少。”

  第二天王建安和父亲一大早就来到生产队长张泽安家,敲了敲院门:“泽安舅舅,吃早饭没有哇。”

  在农村,很少有人这么一大早就登门。

  张泽安披着件外衣,带着疑惑打开院门,看到是王太平父子,连忙将二人让进院子。

  “太平和建安啊,刚吃完早饭,有啥急事哇?”

  王建安笑着递上一支烟:“泽安舅舅,是这么回事,我去年不是结婚了的嘛,想着按规矩,也该把户口分出来了。今天特意来跟您说一声。”

  张泽安接过烟点上,吸了一口,点点头:“是该分了。正好,今天上午村委会要开会,讨论春耕和副业的事。

  等会儿你们爷俩跟我一块过去,趁着支书和文书都在,今天就把分户申请和宅基地的事一并给你办了,省得来回跑。”

  三人一同往村委会走去。清晨的乡间小路还带着露水。

  走了一段,张泽安像是想起了什么,侧头问王建安:“建安儿,昨天你说要搞那个良种猪养殖。

  前两年村上也发过文件,号召大家养,可应声的不多,搞成功的更少。

  主要就是饲料问题,你是真的要买饲料来喂蛮?”

  王建安笑了笑:“泽安舅舅,那成品饲料我可买不起!太贵了,一斤快赶上白米价了。”

  “那你是?”张泽安更疑惑了。

  王建安笑道:“我自己配饲料……”

  随后王建安将用酒糟发酵搭配玉米做饲料的事向张泽安说了一遍。

  听到王建安说用酒糟发酵配置饲料,张泽安眼睛一亮。

  村里的人大部分都是小学文凭,要给他们讲明白哪些原料几比几的配比,非常困难。

  只能通过让他们自己亲手操作那个过程,他们才学会配置这个饲料。

  但是偏偏没有熟手能来教,镇上畜牧站的人都优先在镇附近的村子教导。

  张泽安赶紧说道:“建安儿,你配这个饲料方法,二天可不可以教大家?”

  张泽安作为生产队长,心心念念的就是怎么让村里人富起来,把年轻人留住。

  王建安看着张泽安眼中的期盼,也知道上一世他想过许多办法,奈何成效都不大。

  最后年轻人还是都外出打工了,整个村的土地也都外包给别人种植橘子了。

  “那是当然,我学透了之后肯定教大家。”王建安点点头道。

  这本来就是王建安想要报答村里人的,小时候他一年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别人家吃的午饭,用他自己的话说,也算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了。

  得到肯定的答复,张泽安脸上笑开了花,拍着王建安的肩膀连说“好!好!好!”

  走了几步,王建安心中一动,觉得时机正好。

  他放缓了脚步,对张泽安说:“泽安舅舅,其实光靠一家一户散养,规模上不去,抗风险能力也差。

  要想真正把养猪做成队上致富的产业,以后的路子,还得是合作社。”

  “合作社?”

  “对,合作社。”王建安组织着语言,尽量说得通俗易懂。

  随着王建安的讲述,张泽安越听眼睛瞪得越大,嘴巴微张,香烟都快烧到手了才猛地甩掉。

  他被王建安描绘的这幅清晰可行、前景广阔的蓝图彻底震惊了,这哪里是一个普通农民能想到的?

  “建安儿!”张泽安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变调,一把抓住王建安的双臂。

  “等会儿到了公社,你把这些想法给霍支书好好讲讲。我们一直在商讨怎么把农村经济搞起来,你这想法太棒了!”

  王建安挠了挠头:“泽安舅舅,您别激动。其实这也不是啥子我独创的新思路。其他地方已经有成熟的案例,我只是在向他们学习罢了。”

第7章 合作社

  张泽安领着王太平父子,几乎是半跑着闯进公社的院子。

  简陋的大队公社只有两间屋,一间锁着门的资料室。另一间就是此刻人声嗡嗡的会议室,平时开会,放广播都在这个房间。

  “老霍!老霍!”张泽安人未到声先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

  村支书霍德胜正坐在一张掉漆严重的旧办公桌后,皱着眉头听一个队长抱怨春耕化肥指标的事。

  霍支书抬起头,五十多岁的脸上刻着风霜和常年操劳的疲惫:“泽安?慌慌张张的,发生什么事了?”

  张泽安激动地跑到霍支书身边:“老霍啊,我发现宝贝啦!”

  随后他快速的将王建安在路上关于合作社那一套想法复述了一遍。

  霍支书原本微蹙的眉头,随着张泽安的讲述,慢慢舒展开,脸上的疲惫也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兴奋。

  他只是粗略听了一遍,就大概理解了王建安的想法,这似乎能解决他和公社一直以来面对的问题:

  单打独斗没规模,想搞集体副业又怕变回人民公社。

  如今王建安的这个合作社构想,或许就是解开这个死结的钥匙。

  “人呢?人在哪?”霍支书急切的问道。

  “怕打扰开会,在院门口等着呢。”张泽安连忙道。

  “快!快请进来!”霍支书大手一挥,不容置疑地吩咐。

  会议室里嗡嗡的议论声瞬间小了下去,所有人的目光都好奇地投向门口。

  王太平在前,王建安略落后半步,父子俩踏进了这间充满审视目光的屋子。

  王建安抬眼一扫,看着一张张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突然愣了。

  上一世他和这些村干部打交道很少,很多人只闻其名不识其人。

  隔了三十多年的岁月,此刻根本无法将名字和眼前这些人一一对应。

  就在王建安不知该如何开场的时候,王太平对着众人打起来了招呼。

  王建安立刻反应过来,赶紧跟着父亲,一一跟众人打招呼。

  “来来来,建安,太平,坐这边。”霍支书亲自招呼,指着办公桌旁特意让出的两张条凳。

  张泽安也手脚麻利地从墙角拎过暖水瓶和两个掉了瓷的白瓷缸,给父子俩倒了热水。

  霍支书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开门见山:“建安,刚才泽安队长跟我简单提了一下你那个合作社的想法,能不能再详细给我们讲一下?”

  王建安端起搪瓷缸,借着喝水的动作整理了一下思路。

  他知道,这是将蓝图付诸实践的关键一步,必须讲清楚,讲透彻。

  “合作社,简单说,就是把咱们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抱团取暖。

  拿养猪举例,要想靠养猪发家致富,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土地,每户的猪圈就够养几头猪,个人想批地建养猪场,很难。

  第二,投入,养殖规模大起来之后,猪仔从哪儿来,本地的饲料肯定不够,需要从外采购。另外猪多起来必须注意防疫,猪瘟一死一大片。

  第三,销路,猪养大之后卖给谁?本地肯定消化不了那么多猪,卖出去遇到行情不好,或者故意压价的怎么办?”

  等众人思考了一会儿,王建安继续说道:“合作社就是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

  首先大队对外成立一个高龙村集体副业基地,也就是合作社。这样就可以以集体的名义申请土地,集体再把土地分包给需要的个体,个体向集体缴纳租金。

  然后合作社代表全体社员统一购入猪仔,饲料,统一防疫,这样价格肯定比单人购买更便宜,而且还能赊账。

  最后,合作社和肉联厂,食品公司去谈,跟他们签订长期稳定的供销合同。合同里写明收购数量、质量标准,还有最重要的保底价格”

  “保底价?”下面有人忍不住出声问。

  “比如,合同规定,不管市场肉价怎么跌,他们收购咱们的猪,都不能低于一块钱一斤,这样就算遇到行情不好的年头,咱们也不会亏本,顶多少赚点,当然这得等咱们口碑打出去才有资本去谈。”

  “你刚才说的又是集体又是合作社,咋感觉就是以前的公社喃?”

  “那肯定不一样,合作社不是大锅饭。集体的东西是公家的,需要对所有村民的负责,而合作社只需要对社员负责,也由社员管理。

首节 上一节 4/1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