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安把猪圈和大棚的事交代给父亲和大哥,便背着个背篓出门了。
酒糟处理完,家里也没什么异味了,今天也该去把尹祥平接回来了。
来到供销社,店里只有两个工作人员。
“爸。”王建安朝着其中一人走过去,“祥平这几天在家住得怎么样?”
此人正是王建安的岳父,尹慕云。
“建安啊,祥平住的好得很,你放心好了。”尹慕云乐呵呵地看着自己这个女婿。
他们一家早就听说了王建安上半年养猪赚钱的事。
这几天又听女儿提起建大棚什么的,虽然讲的不太明白,但他有个直觉,女婿家要赚大钱了。
王建安:“这几天屋头弄干净了,我准备今天去把祥平接回来。”
尹慕云:“着啥子急嘛,让她多住几天,她妈舍不得她的很。”
王建安:“不了,再过段时间她走路都不方便了。”
尹慕云想了一下:“那你自己去给你妈说嘛。”
又聊了一会儿,王建安提着两瓶白酒,两条烟,和一大口袋水果离开了。
又到猪肉摊子买了两根猪蹄,几斤上好的猪肉。
因为乡上有屠宰场,所以猪肉都直接是屠宰场的人在出售,而没有经过供销社。
王建安一直在打这个屠宰场的主意,明年这个国营的屠宰场会承包出去。
如果能承包下来,以后还能多一个产地直销的门路,利润肯定比卖给猪贩子高。
不过还是得通过大队去谈,上一世就是被一大队承包了的。
走了约1个小时,王建安到达了目的地:镇子湾。
这是一个标准的海湾形状,两边是山,中间是低凹。
村里的人就在两边的半山腰上修房子,低凹处种地。
“妈,祥平,我来了。”王建安推开院子门喊道。
院子里,尹祥平正坐在一个躺椅上休息,岳母侯桂芳在旁边摘菜。
“建安啊,你咋过来了,屋头忙完了?”侯桂芳招呼女婿道。
王建安将背篓放下,找了根板凳坐下:“妈,我那边都忙完没气味了,今天过来就是接祥平回去的。”
侯桂芳皱了皱眉:“这才回来住几天,让她多住几天。你不是还要忙啥子蔬菜大棚的嘛。”
王建安:“妈,后面没那么忙了,我妈可以抽出时间照顾祥平,你就放心好了。”
“可是……”
侯桂芳还想说什么,被尹祥平打断了:“妈,我今天就回去,建安都来接我,肯定没事了。而且离这么近,你随时可以来看我嘛。”
“好……好嘛。”侯桂芳还是同意了。
王建安:“二哥,四哥和尹志他们喃?”
尹祥平:“在垭口上打牌,这几天没事了的嘛。你没有看到他们吗?”
王建安将买的东西从背篼里拿出来,并指了指屋后:“我从后头走小路下来的。”
“建安儿,你坐哈儿,我去把他们喊回来。”侯桂芳起身往外走去。
“家里都还好吧?爸和大哥他们忙得过来不?”待母亲走后尹祥平轻声问。
她回娘家之前家里正准备收红苕,还得留人看着大棚。
“忙完了,泽安舅舅他们帮忙收的。”王建安莞尔一笑,“前两天我们还成立合作社了……”
随后王建安又把合作社的事给妻子讲述了一遍。
尹祥平听着,脸上露出安心的神色:“那就好,合作社弄起来也好,明年大哥他们就可以批地盖猪圈了。我在这边也帮不上忙,还让你们操心。”
“说啥子哦,你在妈这儿养好身体最要紧。”王建安摸了摸她隆起的肚子。
正说着话,院门被推开,尹祥平的二哥尹祥辉,四哥尹祥云还有六弟尹志跟着母亲回来了。
“建安来了。”几人进来后向王建安打招呼。
王建安笑着站起来:“二哥,四哥,尹志,你们回来啦,嫂子她们喃?”
“带着娃儿些去镇上赶场去了,中午点才回来。”尹祥云开口道。
“听说你搞了个养猪场,阵仗不小啊,咋样,带不带你二哥一个?”尹祥辉开着玩笑道,去年他也搞过酒糟养猪,结果猪都中毒了。
王建安笑着道:“二哥你要是感兴趣,当然欢迎,养猪手册我都写好了,下次给你带过来。”
尹祥辉哈哈一笑:“我就随口一说,我还是开拖拉机跑运输算了。
“二哥,你最近跑哪条线?”王建安跟尹祥辉聊起来。
尹祥辉的拖拉机是村里少有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大部分乡都只有大队集体有一台,而有的乡一台都没有。
除了农忙时耕地,平时他主要跑短途运输,帮供销社拉货或者给私人拉砖瓦木料,收入比单纯种地强不少。
“嗨,还不是保镇到附近乡里面这些,有修房子的就帮着从砖厂拉砖,然后从镇上拉材料。”
尹祥辉说起自己的营生,话匣子就打开了,“现在跑货车的人多了,价钱压得太凶了。
拖拉机要被淘汰啦,还是你们养猪稳当,听说你那十头猪卖了三千多?”
“运气好,碰上好价钱。”王建安谦虚道。
“啥子运气,是本事。”尹祥辉很笃定,“你三哥也夸你搞大棚有想法。”
“二哥,其实你也不用急,这两年农村里面还是跑拖拉机的居多,货车跑起来抖得很,哪儿有拖拉机稳当嘛。
不过你还是可以去考个货车驾照,二天买个货车来开。”
反正以后找别人拉货也是拉,自家人拉货也是拉,何不让自家人赚这份钱呢。
而且过几年,随着路况变好,拖拉机唯一的稳定优势会全然消失,最终被淘汰。
尹志在屋里帮着烧火做饭,王建安几人在院子里闲聊。
临近中午,二嫂和四嫂带着两个孩子回来了。
过了不久,尹慕云也回来了,下午供销社一个人就行。
今天女婿来家里,他便和另一个同事换了班,中午回来吃饭。
饭桌上王建安几人又问了大棚蔬菜的事,王建安也向他们详细介绍了大棚蔬菜的前景。
听得尹祥辉两兄弟巴不得跟着王建安搞大棚,还是父亲尹慕云阻止了他们:“养猪你们都养不明白,还想搞大棚?”
两兄弟一阵羞赧。
第41章 开花
10月15日,天刚蒙蒙亮,王建安蹲在大棚育苗区的小拱棚边,揭下覆盖的塑料薄膜。
“爸,大哥,今天可以正式移栽了。”王建安招呼着身后的王太平和王建平。
育苗盘里,南瓜砧木的茎秆粗壮深绿,顶端嫁接着的黄瓜苗也已长出三四片嫩绿的真叶。
王太平伸手轻轻捏了捏一根幼苗的茎秆,入手硬挺,满意地点头:“嗯,长得是很扎实,比夏天地里直种的秧子还长得好。”
三人合力,将一盆盆育苗盘抬到大棚中央那块精心准备的地块旁。
中央的位置是温度最高的,王建安的打算是从中央向四周扩散着种植。
这里早已按照王建安的要求起了一道道整齐的浅垄,也施肥完毕。
“株距三十公分,双行错开栽。”
王建安用锄头在垄上挖出一个个小坑,示范着,“大哥,你跟我栽苗,爸,你负责浇水。”
王建平学着弟弟的样子,一手捏住育苗盆格子边缘,另一只手将带着完整土坨的幼苗整个托出。
然后慢慢的将幼苗放入坑中,再用细土回填,轻轻压实。
王太平则拎着兑好的温水桶,里面还加了一点点沤熟的稀粪水。
每栽好一株,他便用瓜瓢舀起水,贴着苗根缓缓浇下,确保水分渗透土壤。
“建安儿,这土坨不能散?”王建平一边栽,一边再次确认。
“是的,不能散。”王建安认真说道,“散了会伤根,苗子得缓好几天,严重点还可能死掉。”
接近四千株幼苗,工作量巨大。
张玉清和冯彬蓉喂完猪后也赶紧过来帮忙。
王建安又教了两人一遍移栽的过程。
随后冯彬蓉跟着栽苗,张玉清则和王太平一起浇水。
一家人除了吃饭喂猪,其他时间都在大棚里忙着移栽。
天色已经微暗,王建安直起身,捶了捶后腰。
终于,最后一株幼苗移栽完毕。
王建安长长舒了口气,脸上露出疲惫却满足的笑容。
“盖稻草帘子。”他指挥着。
刚移栽头两天需要保温保湿,就和刚嫁接时一样,只是没那么敏感,管理可以稍微宽松一点。
过了两天,王建安又招呼着父亲和大哥给大棚安装沼气灯。
他们在早已预留好位置的大棚支架上,沿着东西方向,每隔五米左右固定一盏沼气灯。
高度大约在一米八左右,确保灯光能均匀洒在下方逐渐长高的黄瓜藤上。
沼气管道沿着棚架铺设,最终汇集到猪圈旁边的沼气池进气管接口处。
“这玩意儿真能行?”王太平仰头看着那些造型奇特的灯,心里直犯嘀咕。
王建安解释道:“冬天晚上大棚里温度降得快,光靠塑料膜保温可能不够。
这些灯点起来,能散不少热,给苗子保暖。
而且燃烧沼气产生的二氧化碳,对黄瓜叶子生长也有好处。”
王太平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反正儿子说的总归有道理。
日子在忙碌中悄然而过。
移栽后的黄瓜苗在王建安的精心照料下迅速缓苗,新叶不断抽出,藤蔓开始舒展。
到了10月20多号,藤蔓已有尺余长,正是需要向上攀爬的时候。
王建安看时间合适,招呼着一家人给黄瓜搭架子。
“爸,大哥,妈,大嫂,今天就把竹架子搭起来哇。”一大早,王建安回到院子里喊道。
随后王建安和父亲以及大哥把前些天砍回来,削好成片的老竹子扛到了大棚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