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魔兽有的是向南方花重金购入,但大多则是路易斯通过情报系统精准定位,再派专人远征捕获驯化。
随着规模的扩大,麦浪领逐步形成了从饲养到驯化、从加工到衍生产业的完整链条。
而且就连鱼塘也在进行魔兽鱼的试养。
比如红鬃吞泉鲶,能够滋养血气、增强斗气。
还有三眼月鳞鳜,改善经脉资质,被骑士团奉为补身佳品。
路易斯轻轻吐出一口气,看着眼前这幅逐渐完善的产业图景,心底暗自点头。
如果一切按计划推进,麦浪领不只是北境的粮仓,更会成为未来赤潮领影响帝国北方格局的一枚关键棋子。
路易斯看完最后一处魔兽围栏,脚步停下,目光在安德烈身上多停留了片刻。
这位畜牧总长的眼眶下有着一抹显而易见的黑青,显然是连日来为畜牧区奔波操劳所留下的痕迹。
可他言辞清晰,汇报的每一个数据都条理分明,几乎没有一丝纰漏。
路易斯心中微微一叹,果然情报系统推荐的人才不会错。
“安德烈。”他突然开口,语气带着赞许。“能把麦浪领的畜牧业在短短一年内推到这种规模,不只是需要眼光和才干,还需要勤奋,你做得很好。”
安德烈猛地一震,几乎不敢相信这是从领主口中说出的评价。
他连忙躬身,声音都有些发颤:“能……能为您效力,是我的荣耀,大人。”
路易斯笑了笑,从身边骑士手中取过一袋沉甸甸的金币递过去:“这些,算是我个人的奖赏。拿着吧。”
金安德烈接过时,手微微颤抖,他眼底闪烁着的不是贪婪的喜悦,而是一种几乎狂热般的激动。
“谢……谢谢您,大人!”他抬起头,眼中泛光。
真正让他心潮澎湃的,并不是那一袋金币,而是这位年轻领主的亲口认可。
对安德烈来说,这比任何财富都更珍贵。
第301章 玛丽到达赤潮城
清晨的寒雾尚未散去,车队缓缓翻过最后一道山坡。
就在那一瞬间,视野豁然开朗。
眼前的风景让玛丽屏住了呼吸。
一座城池静静横亘在晨雾与雪原之间。
半完工的灰白城墙如巨兽般蜿蜒开去,尚未抛光的石料上覆着薄霜,折射出冷冽光芒。
寒铁横梁一根根嵌入石层,坚硬而锋利,像是为这座城市披上的钢甲。
几座箭塔已然矗立,笔直刺破雾气,塔顶悬挂的火盆铁架上,残余的火光还在冒着微弱烟丝。
更令人无法移开视线的,是猎猎飞扬的赤红旗帜,与苍茫雪地形成刺目的对比。
如同雪地中的灯塔一般,昭示着前方的方向与希望。
孩子们最先坐不住了,探出半个身子往外看,嚷嚷着:“好大啊!好高啊!妈妈快看!”
“比霜戟城还要整齐……至少看上去是这样。”一位随行的妇人抱紧了自己的小儿子,声音颤抖。
“可别被外表骗了,城门内是什么样子谁知道。”年长的老人眯起眼睛,语气里带着戒备,但眼底的光芒出卖了他内心的震撼。
玛丽听着四周的声音,看着那座被晨雾包围的城池,心口微微发热。
这座城的城墙与城门看上去与旧霜戟城不相上下,甚至更显新锐坚固。
可她依旧不敢完全放下心。
既有期待,又有担忧。
毕竟城门之外再辉煌,也不代表城内的日子会好,如果有霜戟城一半好就行了。
随着车队缓缓下坡,城门的细节愈发清晰。
高大厚重的木质城门镶着密密麻麻的寒铁钉,晨光落下时闪出一圈圈冷光。
城门两侧的青灰石砖铺成缓缓延展的斜坡,既便于运输马车出入,也方便士兵布防。
近前守卫的骑士列成整齐的队列,他们盔甲统一、无一斑驳,胸甲上皆刻着赤潮的太阳纹章。
“队列左靠,准备入城检查。”
领头骑士牵着缰绳,神色平静,却下意识放低了声音,似乎也不想打扰这一方秩序。
空气里带着微凉的水汽和某种说不出的压迫感,令人忍不住屏息。
玛丽微微探身,越过车窗望去,发现他们的车队被引向左侧的一条专门通道。
在更靠右的另一侧,则是另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
密密麻麻挤着一群衣衫褴褛的流民。
他们蜷缩在风口下,面色憔悴,眼神中带着渴望。
有的流民手里还攥着粗布袋,里面装着从废墟里带出来的最后一点家当。
然而与玛丽想象中的混乱不同,这里没有喊叫,也没有冲撞,秩序被维持得井井有条。
几座简易木棚下,几名文吏正逐一登记每个人的姓名、籍贯、亲属情况。
“下一个,家口几人?带孩子的先往那边走。”官员的声音平静,却带点威严。
另一边,士兵正在分发热粥和面包。
冒着热气的陶罐一锅锅端上来,妇孺优先接到手里,小心翼翼捧着碗,像是捧着一段久违的希望。
“你瞧见没,给他们分的是面包和粥,分量还不少!”
“北境哪有人这么做?这得花多少粮啊……”
车队里,有人低声感叹。
而那些登记完的流民,会被士兵带去城门内的临时安置区。
那里搭起了整齐一排排的木屋,虽然简陋,却至少能遮风避雨。
流民的脸上因为喝到热粥而泛起一抹红晕,蜷缩的肩膀终于舒展开来。
一股难以言说的情绪涌上心头,似乎某种坚硬的东西,正在缓缓被融化。
玛丽抱着熟睡的伊妮,目光在城门另一侧的难民群与安置木棚之间来回切换。
那些人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明显是从北境更北方逃来的灾民。
然而预想中的混乱并没有出现,没有哄抢、没有哭喊,也没有自相残杀。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不可思议的秩序感。
玛丽呆呆望着这一切,脑海里闪过,偶然看过霜戟城外饥荒横行时的景象。
那里难民为了半块发霉的硬饼互相撕咬,死者的尸体几乎没人收拾。
而在这里同样是流离失所的人,却能安安静静地坐着喝粥,孩子们得到面包会咯咯地笑。
眼角被冻得通红的母亲接过士兵递来的棉毯时,脸上露出了久违的放松神情。
一股难以言喻的冲击攫住了玛丽的心口。
随行骑士注意到了他们的表情,微笑解释道:“这是赤潮领的难民收容政策,领主大人定下的。先登记身份,再分配食物、住处,防止混乱和病疫。”
“免费的吗?”有人忍不住插话。
“是的,全免费。”年轻官员的语气里带着掩不住的自豪,“这些人只要愿意留下,将来都会成为赤潮的一份子,这是领主大人定下来规定。”
赤潮领的收容体系,在北境甚至整个世界都堪称前所未有。
即便是难民中最底层的老弱病残,也能在这里获得一碗热粥、一块面包、一处临时栖身之所,
更重要的能在混乱的大地上重新找到秩序。
当然这些并不只是单纯地施舍。
在路易斯的规划中,所有难民都会被完整记录在册,比如姓名、原住地、亲属、身体状况等,都一一登记,分类管理。
妇孺会优先被分配到避风遮雪的木屋与统一供应的食物,至于年轻力壮者则直接被安排加入建设队。
他们会去修筑城墙、铺设道路、搭建穹屋……
若有人原本有手艺,比如铁匠、木匠、药师、皮革匠,则会被优先安插进工坊或军需系统,以他们的技艺换取粮食与住所,实现自给自足。
这套“以劳换生”的制度既避免了治安隐患,又让赤潮领迅速吸纳了大量急需的人力。
于是在北境这片灾后废墟上,赤潮领用另一种方式创造秩序。
而对这些一路逃难而来的流民来说,这种秩序几乎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恩赐。
战争与饥荒会让人性被逼到极限。
为了半块发霉的硬饼,亲兄弟会拔刀,母亲会把最后一口吃的留给孩子,而自己活活饿死,当然没了母亲的孩子也坚持不了多久。
他们在逃亡路上这种事情见得太多太多,他们见过最冷漠的拒绝,也遭遇过最残酷的驱赶。
因此当他们在逃亡途中,断断续续地听到一句传言:“东南有个城市在收人。”
当时几乎没人敢相信这是真的,北境会有这样的天堂。
他们仍然抱着一丝微弱到几乎熄灭的念想,沿着模糊的传言,踉跄着一步一步走来。
只求一碗热粥,一口面包,一条活路。
直到他们真正抵达赤潮领的城门,直到看到士兵端来的陶罐里冒着热气的粥,木棚下的官员抬起头,温声问他们的名字,孩子们被裹上干净的棉毯。
他们才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他们并不是被这片大地抛弃的人。
有老人当场失声痛哭,一遍又一遍地跪在雪地上磕头,声音嘶哑。
有年轻的父亲红着眼眶,却死死捂着脸,不敢让泪水掉下。
还有更多孩子,双手捧着热腾腾的陶罐,小脸冻得通红,嘴角却被笑意撑得发颤。
他们一边喝着热粥,一边咯咯笑出声来,仿佛劫后余生,又仿佛梦境初醒。
对他们而言,赤潮领不仅仅是一座城。
在这片连风雪都带着绝望的荒原上,
它更像是一簇熊熊燃烧的火光。
在深冬的夜里撕开黑暗,为他们照亮了一条活下去的路。
…………
而玛丽他们是断锋骑士团的家属,所以不需要像他们那些流民一样一个个登记。
与难民木棚前的场面相比,眼前的接待几乎像是另一种世界。
一队赤潮骑士列阵而立,整齐的马蹄声与铁甲轻响传来。
最前方,一位身着深色长袍的老人缓步上前。
他衣着整洁,银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乱,眉宇间虽有岁月痕迹,却掩不住沉稳与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