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第193节

  “哼,说得轻巧。”马国斌往墙根儿一靠,双手插进中山装兜里,露出的衬衫领口还沾着早饭的油渍。

  他是王副厂长的远房表哥,平时在后勤管仓库,每天就点个数、记个账,活儿轻不说,逢年过节还能拿些厂里积压的罐头回家。

  “去年,咱镇里不就开了个私人厂子吗?老板天天催产量,加班到半夜还没加班费!少拧个螺丝都扣钱,你还敢跟现在似的,躲仓库里抽根烟?”

  他斜着眼,故意把“私人老板”四个字咬得很重,“再说了,厂里再难也是公家的,真要是复工了,还能少了咱们这些老人的岗位?

  跟着姓李的干,他要是租个一年半载就跑了,咱们不还是得喝西北风?”

  这话戳中了几个老工人的心思,人群里顿时乱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工人皱着眉嘀咕:“我还有三年就退休了,要是跟了私人老板,退休金能不能续上都难说……”

  旁边几个二十来岁的年轻工人没吭声——他们手里的技术没张保国硬,家里负担也没那么重,既盼着开工学新东西,又怕李哲的生意靠不住,只能攥着缸子原地站着,眼神在张保国和马国斌之间来回瞟。

  “吵啥吵?”谢厂长一瘸一拐地走过来,军绿色的旧皮鞋踩在水泥地上,发出沉稳的声响。

  他扫了众人一眼:“厂里的决定已经下来了,今儿就跟李哲签合同。”

  马国斌立马凑上去,脸上堆着笑:“谢厂长,您看这事儿能不能再商量商量?咱们厂里再挺挺,说不定就有销路了……”

  “挺?咋挺?”谢厂长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库存报表,递到他面前,“仓库里堆了 2万罐水果罐头,再放俩月就过期了!现在把两条线租给李哲,每个月能拿三千块租金,先给大家发点生活费,这也是厂里复工的希望。”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人群,“再说了,李哲租了生产线要招工人,优先从咱们厂挑,这不是变相复工是啥?”

  “招工人?”人群瞬间炸了锅。

  张保国往前凑了两步,嗓门更亮了:“谢厂长,我肯定算一个!那新生产线我熟!”

  几个年轻工人也激动起来,围着谢厂长问东问西,连刚才嘀咕的老工人,眼神里也多了几分期待。

  马国斌没再说话——他算过账,要是拿不到后勤的轻松岗位,能领点补贴也不算亏。

  谢厂长看了眼腕上的旧手表,表针刚指到九点十五分:“行了,李老板快到了,想干活的跟我去门口迎接,说不定今儿就能定下招工的事儿。”

  他话音刚落,马厂长就带着王副厂长、刘副厂长、赵副厂长走过来了——几个人都穿得整整齐齐的中山装,刘副厂长脸上的笑比平时和善多了,还顺手拍了拍张保国的肩膀:“保国,到时候可得好好表现。”

  厂门口已经挂起了红色横幅,上面用黄漆写着“热烈欢迎李哲同志莅临指导”,风吹过的时候,横幅边角卷起来,露出后面斑驳的墙皮。

  工人们跟着管理层站在门口,有人踮着脚往路上望,有人还在小声议论,马国斌缩在人群后面,悄悄把烟盒里最后一根烟塞回了口袋。

  “嘿,有小轿车!”

  “还真是,这车真漂亮。”

  “车往咱们厂开过来了,难不成……”工人们仿佛猜到了啥,眼里透出点儿震惊。

  一辆白色的伏尔加轿车稳稳停在厂门口,车身锃亮,在灰蒙蒙的厂区里格外扎眼。

  车停稳后,李哲从驾驶室走下来——一身黑色西装挺括,腰上挂着寻呼机,皮鞋擦得光亮。

  他抬手理了理领带,目光扫过门口的人群时,原本嘈杂的议论声瞬间小了下去——连最不服气的马国斌,也下意识缩了缩脖子,往后挪了两步。

请假一天

  今天有些卡文,整理后续大纲。

  明日下午六点更新!

第262章 另辟蹊径

  李哲的这身着装,跟厂里工人的灰工装比起来,简直像两个世界的人。

  后面跟着的金百万,穿着花衬衫,肚子鼓鼓的,一下车就掏出烟盒;洪三则背着个黑色皮包,四处打量着厂区;李振国穿着蓝色的劳动布外套,理了理衣服,眼睛望向人群中。

  马厂长赶紧迎上去,伸出双手:“李老板,一路辛苦!”李哲笑着握上去,两人寒暄了几句,就跟着马厂长往办公楼走。

  工人们跟在后面,小声议论。

  “这李老板看着挺气派,不像骗子。”

  “那车得不少钱吧,看来是真有实力。”。

  也有人撇着嘴:“私人老板再有钱,也不会真心对咱们工人好。”

  到了办公室,刘副厂长赶紧倒上热茶,茶叶在玻璃杯里舒展着,放到了李哲面前,“李老板,您喝茶。”

  “谢谢。”李哲微微点头。

  马厂长把合同推到李哲面前:“李老板,咱们先把租赁的细节敲定。租赁期就按之前说的,5月 15号到 10月 14号,共五个月,到期后您有优先续租权,只要提前一个月说就行。”

  李哲拿起合同翻看:生产线是西厂房的那两条新机器,设备编号是 X01和 X02,附属的输送设备和杀菌设备也包含在内。租金月付,每月 3000元……

  王副厂长推了推黑框眼镜,接过话头:“维修方面,厂里能负责小毛病,比如电路检修、零件更换这些,但要是大故障,比如电机烧坏,就得您这边承担费用了。

  租赁前后我们会出书面清单,附照片,到时候咱们一起验收,分清正常损耗和人为损坏。”

  其他条款都顺顺利利,涉及到了人员安排,双方出现了一些分歧。

  马厂长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缓缓说道:“李老板,员工能不能由我们厂委派,工资也由我们代为发放?这样也方便管理,您也省心。”

  李哲放下笔,身子微微前倾:“马厂长,我要做自己的品牌,工人的技术和责任心很重要,要符合我们的用人标准才行。

  我们自己发放工资,也是为了能和工人直接对接,有问题也能第一时间解决。这一点,我不能让步。”

  李哲的态度很坚决。

  办公室里静了下来,刘副厂长摸了摸啤酒肚,想打圆场,却没敢开口。

  谢厂长看了看两人,开口说道:“李老板,要不这样,您自己招人、发工资,我们不干涉,但能不能多招几个人?厂里好多工人都等着吃饭呢。”

  李振国皱了皱眉:“谢厂长,一条生产线 15个人就够了,两条线 30人,刚好够用,我们也要考虑成本问题。”

  马厂长沉思了一会,问道:“李老板,你打算让员工一周休几天?”

  “理论上是休息两天。”李哲应了一声,补充道:“如果加班,会给加班费。”

  马厂长笑道:“我没猜错的话,您还让员工固定周六日休息吧?”

  “对。”李哲答道。

  马厂长提议,“我有个想法,您看这样成不成。将固定双休日改为倒休。

  这样的话,人休机不休,每条线还是 15人,但能多雇 10个工人。工作效率也能大大提高。”

  见李哲露出思索之色,马厂长继续说:“您看,蔬菜采收就那么几天,赶工期的时候还得加班,多几个人,既能提高效率,也不用让工人太累,您也不用付那么多加班费,多好。”

  李哲跟李振国对视了一眼,小声嘀咕了几句。马厂长虽然没有直接说,但也表明了意思,在工资款和工作量一定的情况下,希望李哲可以少发工资多用人。

  李振国点了点头:“这主意行,既不耽误生产,也能帮厂里解决点就业问题。”

  李哲笑着看向马厂长:“马厂长,就按您说的办,我招 40人。”

  马厂长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笑容:“好!李老板果然爽快!”众人赶紧把合同细节补充完整,签上名字,按了手印。

  签完合同,一行人来到厂区空地上招工。

  工人们早就围了过来,吵吵嚷嚷的,有人踮着脚往前凑,有人在后面交头接耳。

  马厂长站上一个旧木箱,清了清嗓子:“大家安静!咱们厂已经跟李老板签了租赁合同,李老板每月付 3000元租金,这笔钱会用来维护设备和补贴困难员工!”

  “啥叫困难员工?”底下立刻有人喊,声音里满是急切。

  几个没关系没背景的工人耷拉着脑袋,心里琢磨着:这补贴肯定轮不到他们。

  而马国斌那样的关系户,偷偷笑了,想着说不定不用干活就能拿钱。

  还有些年轻工人掐着指头算:“一个月 3000,咱们厂百十来号人,要是招一半的工人,另一半分钱,一人能分四五十呢?”

  可消息灵通的却在小声说:“人家李老板才租五个月,总租金才 15000,一年平均到每个月才 1250,能分多少?”

  马厂长拍了拍手:“补贴标准回头再公布,现在先让李老板说招工的事!”

  李哲站上木箱,目光扫过众人:“首先感谢大家支持。我说说用人标准,技术工优先,不限年龄;普通员工要 18到 35岁之间,每周倒休两天,每天工作八小时,加班有加班费,工资跟厂里以前一样。”

  台下又乱了,有人喊:“私人厂子能靠谱吗?”

  “这时候说得好,加完班不给钱咋办?”

  谢厂长赶紧跳上木箱:“都安静!李老板是马厂长和我信任的朋友,信誉没问题,大家放心!”

  等安静下来,李哲继续说:“第一阶段只招 40人,实习期一个月,想应聘的去谢厂长和李振国主管那儿报名。”

  话音刚落,台下就分成了两拨。

  不想干的人凑在一边,嘀咕着:“私人厂子太累,还没福利,我才不去”;

  而张师傅那样家庭负担重的,还有些想找稳定工作的年轻工人,赶紧往谢厂长和李振国那边挤,连之前摇摆不定的人,也跟着凑过去看热闹。

  “别挤!一个个来!”谢厂长扯着嗓子喊,可人群还是乱哄哄的。

  马厂长和其他副厂长赶紧过来帮忙,指挥着工人排成两队,一队找谢厂长报名,一队找李振国。

  符合条件的,谢厂长就掏出笔记本记下名字;年龄超了或者没技术的,李振国就客气地摆摆手:“不好意思,不符合条件。”

  这边招工忙着,李哲跟着马厂长去了财务室。

  财务室里摆着一张旧办公桌,抽屉里塞满了账本。

  马厂长让会计拿出收据,李哲从包里掏出 3000块现金,递了过去。

  会计点完钱,开了收据,马厂长笑着说:“李老板,中午别走了,我请您吃顿便饭,咱们好好聊聊。”

  李哲爽快地答应了。

  下午,招工结束了。

  李振国和谢厂长组织着新招的工人打扫厂区,有的拿着扫帚扫地上的废料,有的跟着李振国去检查生产线。

  李振国蹲在 X01生产线旁,用扳手敲了敲齿轮,对旁边的工人说:“这齿轮有点松,得紧一紧,不然会影响生产。”

  谢厂长则在一旁安排人清洗杀菌设备,嘴里念叨着:“一定要洗干净,别影响罐头质量。”

  整个厂区里,新员工都忙着自己的活,虽然累,但脸上都带着点期待——时隔大半年,厂子终于要复工了。

  ……

  5月 15日,上午。

  杨马村的土路上还留着昨夜露水打湿的痕迹,踩上去软乎乎的。

  马长河家的砖瓦房在村里算气派的——青灰色瓦片码得整整齐齐,墙根下还砌着两排红砖,门框上去年春节贴的“福”字虽褪了色,边角却被仔细捋平。

  东屋里,窗台上的暖水瓶印着“劳动最光荣”的红字,桌角摆着个掉瓷的搪瓷盆,里面泡着半盆玉米面。

  马长河盯着媳妇王慧兰圆滚滚的肚子,眼角的褶子都笑开了,粗糙的手掌轻轻贴上去,像是摸着什么稀世珍宝:“真好,等我儿子出来,保准是个八斤重的大胖小子,嘿嘿!”

  王慧兰挺着肚子靠在铺着碎花布的炕头上,伸手拽了拽丈夫的袖口,声音压得低低的:“你小声点,也不怕被人听到。”

  她四十岁的年纪,眼角已经有了细纹,说话时总忍不住摸肚子,那动作里藏着期待,也藏着几分不安。

  “对对对,小声点。”马长河家三个女儿了,按理说不能生了,所以才让媳妇一直躲在家,不敢出门。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窗外,眉头突然皱起来:“这老大也太不晓事了!让她早点来伺候你,这都快九点了还没来。”

  “招娣成婚了,婆家也有一摊子事,许是耽搁了。”王慧兰叹了口气,手指绞着衣角,“孩子们大了,有自己的主意,你别总跟孩子置气。”

  “主意?她男人葛青山那叫有主意?”马长河猛地拍了下桌子,搪瓷盆都震得晃了晃,“我当初怎么跟他说的?我说你把李哲大棚的活辞了,回村跟我一起建大棚,保准比给人打工强!

  他当时点头哈腰应得好好的,转头就变卦了,还接着在李哲那儿干!这不是把我这老丈人当傻子耍吗?”

  王慧兰看着丈夫气红的脸,没再说话。

首节 上一节 193/1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