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李哲低骂了一声,抓过床头的枕巾胡乱擦了擦,带着几分懊恼。
他去浴室冲了个澡,心里还是有些郁闷,饱暖思淫欲,这话真是一点没错。
他和王婷交往的时间不短了,两人也有了情侣的亲昵,但王婷不肯跨过最后一步……
之前,李哲一直顾着忙生意,现在生意上了正轨,是时候在女人身上花点心思了。
……
4月 27日。
上午十点刚过。
京城火车站仓库区还飘着股煤烟子味,远处火车进站的笛声闷乎乎的,在一排排仓库中间绕着圈儿散。
这儿是东方外贸公司的中转仓库,砖墙掉了好些皮,门口挂的“外贸物资中转重地”木牌边儿都磨白了,可那股严肃劲儿还在。
仓库西门,四辆解放卡车和一辆锃亮的伏尔加开进来,这动静惊动了不少工作人员,几个穿着制服的人走过来。
伏尔加停在路边,车门“咔嗒”一声开了,李哲走出驾驶室,刚站稳脚跟,就瞧见人群里一个熟面孔往这边走,正是东方外贸公司的经理吴绍辉。
“吴经理,劳您大驾了!”李哲快步迎上去,双手攥住吴绍辉的手。
吴绍辉穿一身笔挺的藏蓝色中山装,左胸口依旧带着那枚中苏友好纪念章,“李老板,今儿个这货量,比上次多了不少啊?”吴绍辉的目光扫过多出来的那辆卡车。
“可不是嘛!这次运了三十吨罐头,其中十七吨番茄罐头,十三吨黄桃罐头。”李哲笑着应答。
这时候,金百万和洪三从后面卡车里下来了。
俩人快步凑到吴绍辉跟前,恭恭敬敬地喊:“吴经理好!”
吴绍辉点点头,转头冲身后几个穿蓝色工装的员工喊:“这批货抽查一下,如果没有问题就直接入库。”员工们齐声应着,推着小推车往卡车那边走。
吴绍辉又对着一旁的李哲说:“李老弟,去我办公室坐会。”
李哲给金百万和洪三递了个眼色,手里拎着个黑色公文包和一个袋子跟着吴绍辉往仓库旁那栋灰砖小楼走。
这小楼看着有些年头了,墙面上的灰砖都发黑了。一楼东侧办公室门口挂着块木牌子,红漆写着“东方外贸公司经理”。
两人进了办公室:吴绍辉招呼道:“李老弟,随便坐。”
“好。”李哲之前来过一次,对办公室布局熟门熟路。他径直走到靠墙的棕色皮沙发旁坐下,这沙发虽然老旧,却像是真皮的,没准也是苏联货。
吴绍辉从办公桌后的柜子里摸出个青花瓷茶杯,抓了一把普洱茶放进去,用热水一冲,茶汤立马变成深褐色,一股陈香飘了出来。他把茶杯轻轻搁在李哲面前的茶几上:“李老弟,尝尝这个,朋友刚送的老普洱,放了好几年了。”
吴绍辉在对面椅子上坐下,双手交叉搭在桌沿上,笑着等李哲尝茶。
李哲端起茶杯,抿了一小口。普洱茶的醇厚在舌尖散开,有点淡淡的苦,茶香在嘴里绕着圈,很适合用来饭后解腻。
他放下杯子,忍不住赞道:“吴哥,这茶不错。”
吴绍辉听了,笑得更开了:“你喜欢就好,一会儿走的时候给你装半斤,拿回去慢慢喝。”
李哲笑着说:“那我可就不客气了。对了,吴哥,您今儿个要是不忙,中午我请您吃顿便饭?”
吴绍辉抬了抬眼皮,有点疑惑:“咋突然请吃饭?有事?”
李哲摆着手,语气诚恳:“没事没事!咱认识这么久了,我早就想跟您喝两杯,一直没凑着时间。今儿个货也顺顺利利交了,就想请您吃顿便饭,聊聊天。”
吴绍辉哈哈一笑:“行!不过得我做东。”
“别啊吴哥!”李哲赶紧摆手,“我今儿个一早就在同和居订好位置了,都准备好了!”
说着,把手里的袋子递过去,“吴哥,我来的时候从家里拿了两瓶酒,不是啥值钱玩意儿,就是点心意,您别嫌弃。”
“李老弟,你这也太见外了!”吴绍辉接过袋子,打开一看,里面是两瓶包装精致的茅台,还有两条印着外文的烟。他眼眉一挑,语气里带着点惊讶:“李老弟,这礼可太重了。”
“吴哥,您这说的啥话?咱都是朋友,互相走动是应该的。您要是这么见外,我下次都不好意思来了。”李哲笑着说,心里却门儿清——以后出口罐头的生意,还得靠吴绍辉多关照,表示一下也是应该的。
吴绍辉看了李哲一眼,随即笑了:“成,那我就收下了。”
他心里盘算着,茅台刚好能送上级领导,那两条外国烟自己抽也不错——这两样东西可是硬通货,这李老弟倒是会来事。
俩人又聊了十几分钟,从苏联罐头市场的行情,聊到京城最近哪块儿的生意好做。
正说着,洪三敲门进来了,脸上带着喜色:“李老弟,吴经理,验收完了!数量质量都没问题,这是收据!”说着,把一张盖着东方外贸公章的收据递过来。
李哲接过收据,仔细看了一遍,确认没问题塞进公文包。随后站起身对吴绍辉说:“吴哥,那咱现在就去同和居吧,这时候过去刚好能赶上饭点。”
几人一起走出办公室,李哲开着伏尔加,拉着吴绍辉、洪三和金百万往同和居去。
车子驶离火车站仓库区,沿着建国门外大街一路向西。
偶尔能看到几辆公交车驶过,车身上贴着“支持外贸出口,振兴国民经济”的红色标语,风吹得标语微微晃。
大概二十分钟后,车子拐进一条热闹的胡同,胡同口的牌子上写着“西四北大街”。同和居就坐落在胡同中段,有上百年历史了。
李哲把车停在同和居门口的空地上,四人下了车。
只见同和居的门面古色古香,朱红色的木门上挂着两个大红灯笼,门楣上是块黑底金字的匾额,“同和居”三个大字苍劲有力。
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有穿西装的生意人,也有带着孩子的家庭,大家都踮着脚尖往店里望,时不时能听到“不知道还得等多久”“这家的菜就是好吃,等再久也值”的议论声,还有孩子吵着要吃甜口的菜。
李哲带着三人走到门口,对着迎上来的服务员笑着说:“您好,我叫李哲,之前预定过。”
服务员连忙拿出个登记本,翻了几页,脸上露出笑容:“原来是李先生!您的预定在二楼包间,这边请!”
跟着服务员走进同和居大堂,一股饭菜的香气直往鼻子里钻。
大堂里摆着二十多张八仙桌,几乎坐满了人,谈笑声、碗筷碰撞声混在一起,闹哄哄的却格外热闹。
四人跟着服务员上了二楼,二楼比一楼安静不少,走廊两侧挂着些老照片,都是同和居不同时期的样子,有的照片里还能看到穿长袍马褂的客人。
服务员把他们领进一个叫“雅兰阁”的包间,推开木门,只见包间里摆着一张圆形红木餐桌,周围放着六把椅子,椅子上铺着红色椅套,看着喜庆。
服务员把菜单递过来,李哲接过,直接递给吴绍辉:“吴哥,您先点,看看想吃啥。”
吴绍辉接过菜单,翻了几页,笑着说:“既然到了同和居,那必须得吃他们的招牌菜!我点个‘三不粘’,再整个‘扒鸡茸鱼肚’。”
李哲点点头,接过菜单,又点了“葱烧海参”“九转大肠”和一道“乌鱼蛋汤”,随后把菜单递给洪三。
洪三有点拘谨地翻了翻,小声说:“那我就点个‘醋溜木须’吧。”金百万接过菜单,看都没看几眼,就大声说:“我来点个‘红烧肘子’!”
服务员把菜名记下来,给四人倒上茶水,就退出去了。
李哲又拿出两瓶茅台,拧开瓶盖,一股浓郁的酒香瞬间飘满了包间。他给吴绍辉、洪三和金百万每人倒了一杯,随后把自己的杯子也满上。
吴绍辉凑到酒杯前闻了闻,:“李老弟,又让你破费了。”
“吴哥,今儿个咱没别的事,就是吃好喝好。”李哲说着,从口袋里摸出一盒万宝路香烟,抽出一根递给吴绍辉,又分别给洪三和金百万递了一根。
吴绍辉接过烟,从口袋里掏出个打火机,先给李哲点上,随后又给自己点上。
他抽了一口,缓缓吐出烟雾,一脸回味地说:“这烟不错!口感醇厚,抽着真过瘾。”
李哲端起酒杯,笑着说:“来,我敬三位哥哥一杯!”
“干杯!”四人同时举起酒杯,轻轻碰了一下,都一饮而尽。
放下酒杯,李哲像是想起了什么:“吴哥,我记得上次去外贸公司仓库,好像瞧见有几台抽水机,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吴绍辉喝了口茶水漱漱口,答道:“不巧了,前几天被一家国营农场买走了。你要抽水机干啥用?”
李哲放下筷子,解释道:“我在老家农村种了几亩蔬菜大棚,为了保温,特意下挖了一米多深的大坑。现在快到夏天了,雨水多,我怕坑里存水,想提前买两台抽水机备着。”
吴绍辉听完,痛快地说:“这事儿好说!等下次苏联那边运货过来,要是有抽水机,我第一时间给你打电话,你直接过来取!我给你按最低价算。”
第254章 宝贝
“谢谢吴哥了!我再敬您一杯!”李哲说着,又端起了酒杯。
“哎,半杯半杯!”吴绍辉连忙按住李哲的手,笑着说,“咱慢慢来,好酒得慢慢品。”
就在这时,包间的门被推开了,服务员端着托盘走进来,开始上菜。
第一道是吴绍辉点的“三不粘”,金黄油亮的,盛在白瓷盘里,还冒着热气。
第二道是“扒鸡茸鱼肚”,鱼肚泡发得刚好,上面盖着一层细腻的鸡茸,汤汁浓得挂勺,一看就有食欲。
李哲拿起筷子,夹了一口“三不粘”放进嘴里,软糯的口感在舌尖散开,甜而不齁,还带着淡淡的鸡蛋香。
“不错。”李哲赞了一声,上辈子,他在某音见过一个姓隋的大厨做过,但还是头一次吃。
众人也跟着尝了起来,一时间,包间里只剩下咀嚼声和“好吃”“味儿真地道”的称赞声。
吃喝了一会儿,李哲像是突然想起啥,放下筷子:“吴哥,我跟几家涉外酒店有生意往来,从他们那儿收了不少外汇券。
我想问问,我这外汇券能不能从咱外贸公司买东西?或者说,能不能请外贸公司帮忙代买些物品?”
吴绍辉脸上的笑容收了收,露出点为难的神色。
他放下酒杯,解释道:“李老弟,这外贸公司有明确规定。我们只能按自身的进出口经营范围和规定,给符合要求的主体代理进出口业务。
这外汇和外汇券是两个不同的系统,个人不能直接用外汇券参与外贸交易资金结算。这事……真办不了。”
李哲听完,脸上没太大变化——他之前就有过了解,外汇券主要是在国内的友谊商店、华侨商店、涉外宾馆这些指定地方买东西的特殊凭证,国家管得严,怕外汇券直接流进市场,搅乱正常的经济秩序。
吴绍辉看了李哲一眼,像是看穿了他的心思,接着说:“李老弟,我大概明白你的想法。外汇券和人民币官方兑换是一比一,但在指定商店里,用外汇券能买到不少人民币买不到的紧俏货,购买力比人民币强多了,你是想借着这个溢价做点生意,多赚点钱,对吧?”
李哲坦然点头:“吴哥您说对了,我确实有这想法。不过您放心,我这些外汇券都是酒店正常结的货款,来源正,没一点问题,不怕查。”
“来源正也得小心。”吴绍辉叹了口气,压低声音提醒,“黑市上确实有人收外汇券,兑换率比官方高不少,有时候一块外汇券能换一块二甚至一块三的人民币,但做这个的都是有背景的人,咱们普通人根本碰不起。你要是没太深的背景,我劝你千万别沾,万一出点事,可不是闹着玩的。”
“吴哥,谢谢您提醒,我记在心里了。”李哲诚恳地说。
其实在问吴绍辉之前,他就把外汇券的用途琢磨了个遍,可想来想去,合法的途径也就只有在那几个固定场所消费,根本没法用来做生意。
他甚至动过心思,想用外汇券去友谊商店买些进口的稀缺商品,比如进口彩电、手表,然后自己开个小店,用人民币高价卖出去。
可他仔细查了相关规定,最后还是放弃了——这种行为很可能被判定为“投机倒把”,轻则罚款没收货物,重则还要坐牢,没必要冒这个风险。
就在这时,洪三放下筷子,适时开口:“李老弟,你有外汇券,不如去友谊商店买些稀缺值钱的东西。”
李哲笑了笑,他有二十多万外汇券,哪里用得完:“常用的东西我都买了,还剩着些闲钱。”
其实他心里清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拿着外汇券去指定银行,按一比一的比例兑换成人民币,可这样一来,就浪费了外汇券的溢价,他觉得太不划算,总有些不甘心。
洪三摸了摸下巴,突然眼睛一亮:“对了!我有个亲戚在荣宝斋工作,上次跟他聊天,听他说荣宝斋和友谊商店有不少珍贵的收藏品,像清代的瓷器、老坑的翡翠、还有名人的字画,都是难得一见的好东西。
你不如用外汇券买几件收藏品放在家里,这些东西年限越久越值钱,以后保准能升值,比你存着外汇券划算多了。”
金百万在一旁听了,问道:“洪哥,这荣宝斋不是也能用人民币支付吗?何必用外汇券呢?多不划算。”
“金老弟,这你就不懂了!真正的好东西,普通渠道根本买不到。”洪三喝了口茶,笑着说:“要么得有过硬的关系,能让内部人员拿私藏的货;要么得有人脉,能搭上供货的渠道;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用外汇券——国家现在要创汇,特意把一些稀缺的珠宝、收藏品放出来卖,就是为了吸引外国人或者有外汇券的人购买,换更多的外汇。”
洪三的话像一道光,给李哲提了个醒。
他之前没往这边考虑过,这会儿仔细一想,收藏品种类多,有瓷器、玉器、字画,翡翠,不同种类的升值潜力也不一样。
要是能挑到几件品相好、稀有度高的收藏品,不仅能把闲置的外汇券用掉,还能做个长远投资——这可比把外汇券存在手里,或者冒险去黑市兑换划算多了,也安全多了。
李哲端起酒杯,又喝了一口茅台,心里慢慢盘算起来:回头得找个时间,去友谊商店或荣宝斋逛逛,看看里面到底有哪些收藏品,再找洪三的那个亲戚打听打听,哪些东西值得买。
要是真能找到合适的,这外汇券就算是用对地方了……
……
翌日上午。
京城崇文门的灰瓦屋顶刚被春阳晒暖,琉璃厂西街的青石板路就漫着股子热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