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第182节

  “你也去吃吧,这儿我盯着。”

  “不用不用,李哥。他们去对面吃门钉肉饼了,我让他们回来捎俩,省得跑一趟。”孙涛一边应着,一边快步往角落冰柜走,拉开柜门,一股冷气“呼”地涌出来,里头整整齐齐码着几排瓶装可乐。

  孙涛拿了一瓶,用开瓶器“啪”一下撬开,把冒气泡的可乐递过去,笑着说:“李哥,我记得您说过,老外爱喝冷饮。前几天,我托关系进了些可乐,想着先试试水,没想到这刚开春,就有不少人买冷饮。

  这瓶我请的,您尝尝。”

  “谢了孙店长,那我就不客气了。”李哲接过可乐,凑到嘴边抿了一口。冰凉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去,清爽得人精神一振。

  “不错,就是这个感觉。”

  李哲把可乐瓶放柜台上,他看向孙涛,神色正经了些:“最近蔬菜店生意咋样?没遇到啥问题吧?”

  孙涛收了笑,也认真起来:“李哥,您放心。这几个月营业额稳得很,没大浮动。”

  李哲点点头,接着问:“那反季节蔬菜呢?客人有没有说菜价高的?”

  “没有啊,咱不一直那个价嘛。”孙涛先被问的一头雾水,他打小就跟着父母在崇文门菜市场卖菜,略一思索,就猜到了什么:“李哥,育苗棚的蔬菜下来了?”问完,他掐着手指一算:“没错,也到日子了。”

  李哲挑了挑眉:“你以前在崇文门菜市场的时候,也卖过育苗棚提前种的菜?”

  “哪儿能啊!”孙涛摆了摆手,语气里带着点感慨,“那育苗棚提前移栽的菜,虽说没越冬反季节蔬菜那么稀罕,但量也少得很,一般都走特供渠道,直接送涉外餐厅和国营大饭店了,咱这种普通菜贩子根本拿不着货,市场上连影都见不着。”

  这话正好跟长城酒店采购经理唐德民之前说的对上了。

  李哲点点头,接着说:“长城酒店那边跟我说,四月下旬有批提前在育苗棚移栽的菜要上市,到时候市面上蔬菜量可能会多些。你觉得咱 365蔬菜店的菜价用不用调?”

  孙涛低下头琢磨了会儿,手指头无意识地在裤腿上轻轻敲着,过了会儿抬起头,:“我觉得咱店四月菜价别调,五月再适当动一动就行。”

  李哲本来盘算着,等育苗棚蔬菜上市,让几个蔬菜销售渠道一起降价。

  这会儿听孙涛有不同想法,有点意外,跟着来了兴致:“你跟我仔细说说,为啥四月不用降?”

  孙涛理了理思路,慢慢说:“李哥您听我分析啊。首先,按以前的行情,育苗棚的菜肯定先供涉外餐厅、国营餐厅,不会直接进菜市场。

  餐厅那边就算进菜价降了,菜品价格也降不了多少——一方面餐厅成本不止蔬菜这一项,另一方面好多餐厅调价格特麻烦,得一层一层上报审批,有的图省事,不管菜价高低,成品菜就一直那价,压根不调。”

  他顿了顿,接着说:“再一个,来咱店买菜的老外,他们买东西的地儿都固定,就那么几家涉外商店、蔬菜店。

  咱只要盯着那几家竞争对手,等他们因为育苗棚蔬菜上市开始降价了,咱再跟着调,这样既能保利润,也不会丢客户。”

  李哲听完,明白了,在孙涛看来,育苗棚的蔬菜不会首先供应菜市场,会有一定的延迟性。

  孙涛父母就是卖菜的,他自己也是在崇文门菜市场长大,即便他自己没有卖过育苗棚的蔬菜,但听过见过的也比自己多,这方面他更有经验。

  李哲心里有了主意,看着孙涛,语气诚恳:“成,你分析得在理。我今天过来就是给你提个醒,你是店里实际管事儿的,天天守在这儿,对市场的把握比我准,所以调不调价,你说了算。”

  “李哥,谢谢您的信任!”孙涛一听这话,眼睛立马亮了,更有干劲了。

  孙涛搓了搓手,像是突然想起啥重要事儿,又说:“李哥,还有个事儿想跟您说,是关于店里服务的。”

  李哲拿起桌上的可乐又喝了口,点头:“你说。”

  “就是送货上门的事儿,这几个月好多老外客户都跟我提过。”孙涛笑道:“您别看他们平时爱去健身房练,一个个看着力气大,可让他们拎着菜、提着油桶,就一脸不乐意,更别说买米买面这种沉东西了。有好几个常来的老外,都跟我抱怨,说咱店要是能送货上门就好了。”

  他说着,偷偷瞅了瞅李哲的脸色,见没反对的意思,接着说:“李哥,我这阵子一直琢磨这事儿,还特意问了几个老客户的想法,我觉得能试试,说不定能多拉些客人。”

  其实去年年底蔬菜店刚开业的时候,就有客户提过送货上门的需求,当时李哲也在。只是那时候他有俩顾虑,没同意。

  现在孙涛又提,李哲就把这俩问题摆出来:“送货上门是个好想法,但有俩问题得解决。第一,外交公寓是涉外居住区,安保比普通小区严多了,外人不好随便进;

  第二,来咱店买菜的都是外国人,送货的得懂点外语,而且考虑到安全,最好是男的,这人不好找。”

  孙涛也考虑过这两个问题,答道:“李哥,现在跟开业那会儿不一样了。这几个月我天天在店里,跟公寓安保的都混熟了,没事儿就给他们递根烟、聊两句,有几个关系还不错。

  我想,咱跟公寓管理处好好说说,给我整个实名登记,以后就我负责给客户送货,他们应该能同意。

  而且好多老外客户也说了,要是管理处不同意,他们会主动跟管理层说,这是他们需要的服务,有他们帮忙,我觉得问题不大。”

  他停了停,喝了口水,接着说:“至于送货的人,咱就服务后面的外交公寓,总共才十几栋楼,住的老外不到一千人,送货范围不大。

  我觉得有两三个人就够了。我肯定算一个,店里不忙的时候我就能去送。我弟最近跟着收音机学英语,简单交流没问题,我忙不过来的时候,他也能过来搭把手。您觉得咋样?”

  李哲没直接表态,又问:“要是加送货上门服务,你觉得得增加多少成本?”

  孙涛早有准备,从柜台抽屉里翻出个蓝色封面的笔记本,翻开一页,上面写得密密麻麻的,还有些简单的算式。

  他指着本子说:“李哥,这我还真算过。首先是人工,要是再招个专门送货的,月薪大概得 100块;

  然后是包装费,为了避免菜、水果磕坏,包装要更严实一些,也要增加一些费用;

  人情费,为了能让管理处同意,每个月可能要送一些礼品。”

  见李哲没反对,他继续说:“还有就是,店里得装部电话,客户要送货能直接打过来,不用特意跑一趟,这是最大的一笔开销。”

  李哲听着,心里盘算起来。虽说电话初装费不低,但长期看挺必要,这笔钱还能接受。他抬头看孙涛:“那你觉得加了送货服务,营收能涨多少?能不能盖住增加的成本?”

  孙涛又翻了一页笔记本,上面记着最近几个月的客单量和客单价他指着数据说:“首先,我觉得客单量肯定会增加,尤其是对保质期的短的生鲜影响比较大,有人外国人可比较懒,想吃不想动,出门时顺手买一些。

  如果有送货上门的服务,至少能增加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订单量。”

  孙涛往后翻了一页,继续说;“其次是每一单的购买金额,咱们可以规定一个金额,达到那个金额后才肯配送,例如说五十元或一百元起步配送,客人只购买四十元的物品,为了获得送货上门的服务,还会额外再拼凑十元的货品。这样每单金额就能提不少。”

  李哲突然想到个关键问题:“那小费的事儿你咋想的?外国人有给小费的习惯,送货上门说不定会给。”

  其实李哲不介意送货员多份收入,能提积极性,但他怕一个事儿——送货员因为小费多少,对客人态度不一样。给得多就热情,给得少或者不给就冷淡,那很容易砸了店的口碑。

  孙涛想都没想就答:“那就统一小费的金额,就像蒙娜丽莎餐厅一样,每一单送货固定小费金额。简单,也不会因为小费多少闹矛盾。”

  李哲皱了皱眉:“那你没想过,有些客人可能不想给,或者觉得固定小费不合理?只要有小费这门槛,难免会把一些客人挡在外面。”

  孙涛一听这话,脸上的笑僵了下,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这个……这个我还真没细想,光顾着琢磨咋提高收入了,没考虑客人接不接受。”

  李哲看着孙涛有点窘的样子,笑了笑,语气缓下来:“你这想法总体挺好,思路清楚,考虑得也还算周全,送货上门确实能提服务、增营收,就按你计划推进。

  小费的事儿别急,接下来你做个客户调查,问问那些有送货需求的老外,看他们是喜欢固定小费、自愿给,还是不想有小费。

  另外咱内部也想想辙,比如根据客人的好评订单量,给送货员发奖金,这样既能让他们好好服务,也不会因为小费闹得态度不一样。”

  “好嘞李哥,您放心!我这就准备客户调查,肯定把小费的事儿弄明白!”孙涛一听李哲同意了,兴奋得眼睛都亮了,说话声都高了点。

  他一直佩服李哲,不光懂种植技术,还特有商业脑子,现在能得到认可还放权,觉得这段时间的努力,没白费。

  ……

  接下来两天,李哲主动联系了几家由他供菜的餐厅,根据供菜的品种和实际情况,对四月底和五月份的菜价提前做出调整,避免有人选择其他的供菜渠道。

  好消息是,李哲稳住了现在有的供货渠道。

  但菜价降低后,卖菜的收益会大大降低,而且接下来几个月会持续下降。

  这时候,李哲发展的生态产业链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蔬菜店、餐厅和罐头生意都有稳定的收益,只要有进项,心里就不慌。

第252章 大额开销

  苏州胡同。

  上午十点来钟,京城里还带着点儿春日的凉劲儿,风卷着几片早落的海棠花瓣,轻飘飘落七号院的青石板上。

  胡同的喧嚣被前院隔开,现在后院才是李哲常待的地儿,透着股闹中取静的安逸劲儿。后院墙角立着几竿翠竹,叶子上还挂着清晨的露珠,风一吹就轻轻晃悠。

  李哲躺在一把藤躺椅上,是他前两天刚买的,坐着特别得劲儿,弧度刚好托着腰。他身上搭了件薄针织衫,眯着眼晒着太阳,这会儿的太阳不算刺眼,暖洋洋的。

  身旁的竹藤圆桌上摆着一套紫砂壶茶具,是前些日子谭静雅送的,旁边放着一碟刚洗好的草莓,红通通的很有食欲,还有一小袋花生,壳儿已经零散落在碟边了。

  院里两只狗正撒欢儿呢,金子叼着个白色皮球,尾巴甩得飞快;浑身红通通的火焰围着金子转圈,跑起来像一团小火苗,时不时跳起来想抢皮球。

  院子中央的海棠树开得正热闹,花瓣一层叠一层,缀满了枝头,淡淡的花香跟着风飘过来,混着泥土的味儿。

  海棠树下,一只狸花猫蜷着身子趴着,耳朵时不时动一下,眼皮却耷拉着,对狗儿们的打闹压根不在意,那懒懒散散的样子,跟刚睡醒似的。

  李哲坐起身,打着哈欠,伸了个懒腰。

  他端起桌上的茶杯,杯沿还带着余温,轻轻抿了一口,花茶的清香在舌尖散开。

  他看着两只狗围着皮球追来追去,金子猛地把球甩到墙角,火焰立刻扑过去,可没咬住,球滚到了狸花猫脚边。

  狸花猫终于抬了抬眼,用爪子拨了拨球,又慢悠悠缩了回去。

  李哲忍不住笑了,他很喜欢这种悠闲散漫的生活,喝着茶水、晒着太阳、遛狗逗猫,回头再养一缸金鱼,摆弄几盆花草,齐活。

  喝光杯里的茶,李哲又躺回藤椅,半眯着眼。

  阳光透过海棠花的缝隙洒在他脸上,暖融融的,没一会儿就有点儿犯困。

  就在这时候,院外传来“咚咚咚”的敲门声。

  李哲揉了揉眼睛,起身走到后门,拉开门一看,门外站着个高胖的身影:“金哥。”

  四月的天还不算太热,可金百万额头上全是汗,顺着他圆乎乎的脸颊往下淌,T恤领口都被汗浸湿了,贴在身上。他喘着粗气,看见李哲就咧开嘴笑:“老弟,可算是到你家了!”

  “金哥,您咋出这么大的汗,快进来。”李哲侧身让他进来。

  金百万从兜里掏出手绢擦了擦汗,一边往里走一边解释:“我早上坐运菜的卡车来京城,去京郊那家得伟罐头厂谈生意,九点多就谈完了。

  然后做公交车到了附近,下车后,就急着往这边赶,走得太急才出这么多汗。”说着,他眼睛扫过院里的藤椅和茶桌,羡慕地咂咂嘴:“老弟,你这小日子过得可真不错,晒太阳、喝茶,比我在家舒坦多了,真得劲!”

  李哲从东厢房搬了把木椅子过来,放在茶桌旁:“咱辛苦赚钱,不就是为了能过上舒服日子嘛。”

  “这话不差。”金百万坐下,拿起桌上的茶壶,给自己倒了杯花茶。

  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大口,放下杯子时还砸吧砸吧嘴,一脸疑惑:“老弟,都是花茶,咋你家的喝着就比我自己在家泡的香呢?我在家泡的总觉得差了点儿味儿。”

  李哲笑了,拿起茶壶给金百万续上茶:“这茶是朋友年前送的,听说是特供的茉莉花茶,确实比市面上的好点儿。

  我这儿也没剩多少了,等忙完这阵子,咱哥俩去京城的老字号转转,像张一元、吴裕泰,尝尝谁家的茶叶合口味,多买一些。”

  金百万一听,苦着脸叹了口气:“那我得再多赚点钱才行。这京城是好,可东西也贵,年前带我媳妇来京城逛,可花了不老少。”

  他说着,从兜里掏出个皱巴巴的笔记本,翻开看了两眼,才说起正事:“今儿个早上我去得伟罐头厂,又预定了十吨番茄罐头,后天一早就能拉货。加上之前定的七吨,我这边一共订了十七吨。”

  李哲点点头,拿起桌上的草莓吃了一颗,酸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洪哥那边预订了十三吨水果罐头,正好凑够三十吨,后天,咱往外贸公司交付第三批罐头。”

  金百万又喝了一杯茶,这次是一口干了,杯子往桌上一放:“老弟,这次的货款,你打算还让外贸公司以物换物,还是等他们周转开了再给钱?”

  李哲用手指敲了敲桌面,眉头微微蹙起来。上次交付罐头后,他们以物换物从外贸公司要了一批木材,他们转手卖给两家私人家具公司,可现在那两家家具公司资金紧张,也没办法继续再收购木材。

  他抬头看向金百万:“金哥,您有啥想法?”

  “嘿,我还真琢磨出个主意。”金百万往前凑了凑,声音压低了些,“上次去外贸公司的中转仓库送罐头,我看见仓库角落里放着几台二手挖掘机。

  你也知道,这挖掘机个体户很难买到,我想着,咱们能不能用这次的货款买两台?

  今年咱要扩大蔬菜大棚的规模,每个大棚都得挖地基,自己有挖掘机就不用找别人了,还能租给村里其他种大棚的,挖掘机租赁费可不便宜,一两年差不多就能回本,后面都是纯赚的,你觉得咋样?”

  听金百万这么说,李哲也有点儿心动。

  在他的带动下,廊方周边的蔬菜大棚会越建越多,发展周期少说也得四五年,只要建大棚,就少不了挖地基,挖掘机确实不缺活干。他问道:“金哥,外贸公司那二手挖掘机多少钱一台?”

  “型号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我看了一款小型的,适合咱用,四万左右一台。”金百万说着,伸出四根手指。

  一台四万,两台就是八万。

  李哲微微蹙眉,手指在桌上轻轻划着,心里盘算着:他们做罐头出口生意,一买一卖资金周转快,赚的就是差价,要是把货款都投到挖掘机上,下一笔生意就得重新凑钱。

  他抬起头,看着金百万说:“金哥,你这想法是挺好,可占用的资金太多了。咱们把货款都买了挖掘机,下批罐头的钱还得再凑。我觉得今年不太合适,要不明年再说?”

  接着,李哲又给金百万算了笔账,购买两台挖掘机需要八万元,足够扩建十几个蔬菜大棚了,而这十几个蔬菜大棚一年产值至少能达到二十万,不仅能回本,还能赚一笔,投资回报率远远高于购买挖掘机。

  明年下半年,蔬菜大棚的利润会降低很多,到时候再购置挖掘机更合适。

  金百万听着,时不时点头:“我之前没算过这笔账,还是你考虑得周全。那行,听你的,明年再说。”

首节 上一节 182/1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