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第170节

  李哲关上车门,轿车引擎轻响一声,缓缓驶离家属楼。

  陈淑芳扒着栏杆的手慢慢收紧,眼里情绪复杂——羡慕里裹着不可思议,“这是李哲开来的?他从哪弄的?自家老王都没资格坐小汽车,他咋就……”

  伏尔加平稳地行驶在胡同里,车速不快,车窗摇下一半,风灌进车里带着凉意。王婷捋了捋被吹乱的刘海:“家具都买齐了?”

  “差不多了,前几天刚搬进去。”李哲握着方向盘,眼角余光瞥见她娇嫩的脸颊,“就是电器还没置备,咱们一块去看看。”

  “行啊,你打算去哪买?”王婷转头看他。

  “去百货大楼吧,那儿商品种类多。”李哲提议。

  轿车拐上长安街,很快停在王府井百货大楼前的停车场。两人走进大楼时,里面已经挺热闹,大多是年轻女性,空气里飘着雪花膏和布料的味道。

  家电区在二楼,刚上楼梯就听见录音机里传出邓丽君的歌:“如果没有遇见你,我将会是在哪里……”甜糯的嗓音在货架间荡开。

  李哲被歌声吸引,走到柜台旁问售货员:“同志,要一台双卡录音机。”

  女售货员见两人衣着光鲜,指着身后货架:“我们这有熊猫牌和百花牌的,都是高端货,单卡双卡都有。您要哪种?”

  李哲指着一台大木壳录音机,样式跟家里装修搭:“这台多少钱?”

  售货员竖了个大拇指:“呦,您真有眼光!这是百花牌双卡录音机,音质特别好,商场里放的‘我只在乎你’就是用它播的。现在搞活动,300块。”

  王婷微微蹙眉:“这么贵?”

  “单卡的便宜,可不符合您身份啊。”售货员指着上方,“您听听这音质,跟现场演唱似的,其他牌子根本达不到这音准。再说去年冬天,没 380块拿不下来。”

  王婷道:“300也不便宜。”

  “同志,价是真降不了。不过我可以送您些录音带,都是经典歌曲,省得您再买,也算变相优惠了。”售货员指着柜台下方,“这些录音带您随便挑。”

  李哲笑了,感觉过了个年,百货公司服务明显灵活了。“这台我们要了。”两人挑了几盘喜欢的录音带,又逛其他电器。

  走到洗衣机柜台,王婷摸着双缸洗衣机的搪瓷桶:“这个实用,冬天洗衣服不冻手。”

  李哲点点头,他最不爱洗衣服了。两人又看了吹风机、刮胡刀和热水器。

  见到热水器,王婷眼里透着羡慕,上下打量:“我也想买个,可我妈舍不得。”

  李哲笑道:“这简单,你想洗澡去我那儿。”

  “讨厌。”王婷伸出纤细的手指掐了他胳膊一下,“叫你乱说。”

  到彩电柜台时,售货员正给顾客介绍:“熊猫牌 18寸的,带遥控,就是得要票。”李哲刚要说话,王婷已经从背包里掏出张叠得整齐的纸,递给售货员:“麻烦看看这个能用不?”

  售货员展开一看,点点头:“彩电票,可以用。”

  李哲惊讶地看向王婷,这年代彩电票比钱还金贵。周围人也投来羡慕目光。

  “我爸厂里发的,我们家有电视了,放着也是浪费。”王婷低声解释,耳根悄悄红了——这是她软磨硬泡求了父亲好几天才要来的。

  李哲没客气,用票买了台新式彩电。

  两人又转了转,买了些小件电器,除了空调没买,差不多齐了。李哲跟售货员敲定送货时间,拎着小件电器和王婷离开。

  轿车往苏州胡同驶去,拐进深处,停在挂着“七号院”木牌的门口。

  王婷跟着下车,抬头看见两扇朱漆大门,门环上的铜绿透着岁月温润。李哲推开大门,前方是雕刻精美的影壁墙,左侧前院青砖地扫得干干净净,四间倒座房整齐排在两侧。“这是前院。”

  穿过垂花门,后院景象让王婷更诧异——宽敞的院子青砖铺地,中间的海棠树刚冒新芽,树下趴着只黄狗,见人就摇着尾巴跑过来。

  “汪汪……”黄狗习惯性蹭蹭李哲,又冲王婷叫了两声。

  王婷后退一步,躲到李哲身后。

  “别怕,它叫金子,不咬人。”李哲蹲下身摸了摸狗脑袋,冲她招手,“来试试?”

  王婷摇摇头,还是不敢。

  李哲从厨房拿了半个馒头递过去:“你来喂它。”

  王婷犹豫着伸手,金子温顺地叼过馒头,舌头在她手心舔了舔,痒痒的。

  西厢房房顶上,一只狸花猫眯眼晒太阳,见了李哲“喵”地叫了一声,懒洋洋甩了甩尾巴。王婷站起身,指着猫:“那猫也是你养的?”

  “是房子以前主人养的,在院里抓老鼠。我偶尔喂它,不过它不亲人,别随便摸。”李哲又指着金子,“它是我养大的,放养惯了,亲近人。等熟了,你可以跟它玩。”

  他拍拍手,介绍道:“后院有北屋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都带耳房。进去瞧瞧?”

  王婷跟着走进北屋,左手边客厅摆着崭新沙发和茶几,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沙发套上,泛着暖融融的光。右手边餐厅里,旋转圆桌擦得发亮,新得像没用过。

  “东边这间是书房,平常办公,我爸妈来了能住。”李哲推开东耳房的门,里面灶台擦得锃亮。“这间耳房改造成了厨房。”

  看完北屋东房,他带着王婷往回走:“西边是卧室,去看看。”

  “嗯。”王婷乖巧地跟着。

  卧室比她家客厅还大,梳妆台上摆着黄铜镜子,大衣柜镜面能照出人影。西耳房改成浴室,白色瓷砖铺到顶,角落预留着放热水器的位置。

  “这卫生间可真大!”王婷摸着光滑的瓷砖,心想这儿比自己卧室还大,摆个大木桶泡澡肯定舒服。

  虽说有心理准备,可看到这气派的四合院,她还是被惊到了!她们家两居室在京城算宽敞,可跟这一比……

  她轻叹了声,决定不告诉老妈,免得她受打击。

  中午阳光正好,两人在餐厅支起小火锅,清汤“咕嘟咕嘟”冒着泡。

  李哲往锅里下羊肉卷,薄如纸片的羊肉一烫就熟;王婷夹着菠菜往里放,豆腐块在汤里浮浮沉沉,茼蒿清香混着羊肉膻香在屋里弥漫。

  吃完饭,王婷抢着去厨房刷碗,水流哗哗响。

  李哲在客厅摆弄新买的录音机。等王婷擦着手出来,录音机里已经传出张国荣的《沉默是金》,轻快旋律在屋里转圈。

  “好听不?”李哲拍了拍身边的沙发,王婷挨着坐下,刚坐稳就被他顺势搂住腰。

  李哲感受着怀里的温软和淡淡的香味,忍不住亲吻她的红唇。

  王婷身体瞬间僵住,睫毛慌乱地颤动。他的手顺着腰往上滑,摸到胸前时,柔软的硕果很有弹性,一只手无法完全握住。

  王婷轻轻“唔”了一声,身体软在他怀里。

  她的吻生涩又害羞,牙齿偶尔碰到他的嘴唇,李哲却越吻越深,手顺着衣襟往下探——

  “别!”王婷猛地推开他,脸颊红得像要滴血,“你再这样,我以后不来了!”她气鼓鼓地瞪着他,语气带点娇嗔。

  李哲笑了,重新把她搂进怀里,手规矩地放在她腰上:“好,不闹你,就抱抱。”

  他能感觉到怀里的身体还在发颤,柔软的腰肢在掌心轻轻起伏,鼻尖萦绕着她发间的洗发水香味。

  音响里的歌换了首慢情歌,两人靠在沙发上听着,偶尔说几句话。

  阳光从窗户移到墙上,渐渐变成橘红色时,李哲才送王婷回家。

  家属楼的灯光已经亮起来,王婷刚进门就被陈淑芳拉到厨房。“你们俩今儿去哪了?”

  “去李哲家了,帮他买家电。”王婷低头抠着手指。

  陈淑芳关掉煤气灶,转身盯着女儿:“没结婚前,别老往男人家跑。”她顿了顿,声音沉下来,“还有,千万不能跟他过分亲密,男人啊,得到了就不珍惜了,知道不?”

  “妈!你说什么呢。”王婷的脸“腾”地红了,跺着脚跑回房间,关上门靠在门板上,心脏还在砰砰跳。

  想到下午李哲的手在自己身上摸索,想到两人在沙发上亲吻,她又羞又气,捏着衣角小声嘟囔:“真讨厌……”

第241章 建房(大章)

  下午,大营村村北。

  阳光透过塑料薄膜,在蔬菜大棚里投下明晃晃的光。

  陈守耕蹲在番茄苗垄间,泥土的腥气混着幼苗的青涩味在暖湿的空气里弥漫。他弯腰用手背贴了贴地面,又瞥了眼挂在棚架上的温度计——22℃,湿度 65%,刚好。

  “沙沙”的笔尖摩擦声里,他把数据仔细记在牛皮笔记本上,字迹工整得像教科书。本子上已经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从移栽日期到每日温湿度,甚至连叶片舒展的角度都有标注。

  这些提前育苗的番茄苗刚过缓苗期,茎秆透着健康的深绿,叶片舒展开,长势都不错。

  “陈老师。”清脆的女声从棚口传来,周青禾掀着塑料门帘走进来,军绿色的工装裤沾着点泥星,“李老板从京城回来了,说忙完了,请您去三号大棚一趟。”

  陈守耕合上笔记本,往裤兜里一塞,直起身时腰杆发出轻微的“咯吱”声。他看着自己的这位学生,朝气腾腾、又磨去了城里姑娘的娇气,眼里带着笑意:“我听说,你要拍电影了?”

  周青禾脸一红,挠了挠头:“是李老板要拍宣传影片,专门宣传蔬菜大棚的。”她往棚外指了指,“到时候在周边村子露天放映,让乡亲们通过电影了解蔬菜大棚。”

  “这是好事。”陈守耕拍了拍她的肩膀,鼓励道,“年轻人就该敢想敢试。好好拍,我还没在电影里见过自己的学生呢。你又是头一份。”

  “您就别取笑我了,我就是跟着凑个热闹。”周青禾晃了晃手里的记录板。

  陈守耕出了 24号大棚,直奔三号大棚。

  三号大棚里更暖和些,老李正蹲在角落捆扎竹竿,看见陈守耕进来,连忙直起身:“陈老师来啦!”

  “陈老师辛苦啦,快坐着歇会。”李哲从棚角的矮桌旁拎过一把马扎,又给搪瓷杯里倒上茉莉花茶递给陈守耕,“陈老师,喝点水。”

  陈守耕接过茶杯抿了口,茶味清冽:“李老板,青禾说您找我有事?”

  “您等会儿。”李哲转身走到夯土墙边,拎着一大一小两个袋子走过来。他解开绳结,麻袋里滚出些饱满的种子,一种带着浅黄色的花纹,还有一种透着油亮的深绿色。“陈老师,您瞅瞅这个。”

  陈守耕眼睛倏地亮了,放下茶杯凑过去,指尖捏起几粒种子对着光看,又放在鼻尖闻了闻,惊讶地抬眼:“这是……腌渍小黄瓜和青刀豆的种子?”

  他捻着种子的手指微微发颤,“这东西国内少见得很,你从哪弄来这么多?”虽说农业大学也有类似的种子,但多是用于实验,可找不来这么些。

  “托京城市蔬菜公司的朋友弄的。”李哲笑着往麻袋里指了指,“青刀豆种子 25斤,腌渍小黄瓜 5斤。您给算算,这么多种子能种多少地?能出多少菜?做成罐头大概有多少吨?”

  陈守耕从兜里掏出笔记本和铅笔,在膝头摊开就写。“腌渍小黄瓜娇贵些。理论上每亩用种 50多克,但发芽率也就 70%-75%,要保证每亩 3000到 3500株,实际得用 65-75克。”

  他的笔尖飞快地划着,“5斤种子……差不多能种三十多亩地。”

  “亩产呢?”李哲往前凑了凑。

  “亩产不算高,5000到 6500斤吧。”陈守耕在本子上画着圈,又写下损耗二字,“出口的商品果要求严,长度适中,不能有畸形虫眼,这样的能占 70%-75%,剩下的是次果。

  也就是说,一亩地能用的也就 4000到 4500斤。”

  他顿了顿,又算起罐头产量:“苏联那边的罐头多是 500克玻璃瓶装,加工时得去头尾、沥干水,腌制后水分还得流失 15%-20%。这么算下来,每罐大概得用 1.2-1.5斤新鲜黄瓜。”

  铅笔在纸上敲了敲,“一亩地能出 3000到 3500罐,三十多亩地差不多能出五十多吨罐头。”

  “那青刀豆呢?”老李在一旁听得认真,忍不住插了句。

  “青刀豆种子颗粒大,每亩得用 2.5-3公斤,也就是 5到 6斤。”陈守耕翻到新的一页,

  “25斤种子,顶多能种 5亩地。这东西水肥得跟上,现在咱主要靠人工除草和农家肥,亩产大概 1800-2500斤。

  去了损耗和水分,五亩地撑死出不到 3吨罐头。”他把本子递给李哲,“这都是理论数,实际还得看天看管理。”

  李哲看着本子上的数字,眉头舒展开:“我打算从村委会再租四十亩地,应该够用吧?”

  “差不多。”陈守耕点点头,喝了一口茶水。

  李哲把种子袋重新扎好,递给陈守耕,“这些种子您先保管着,等我把地租下来,咱再细商量种植方案。”

  陈守耕接过麻袋,沉甸甸的分量让他眼里笑意更浓:“我今晚就做个详细的种植计划。”

  两人又聊了几句,陈守耕拎着种子走了,脚步都轻快了些——这辈子还没大规模种过进口蔬菜,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棚里只剩父子俩,老李蹲下身继续捆竹竿,闷声问:“老二,你种这些做罐头的蔬菜打算干啥?”

  李哲在矮桌旁坐下,给自己倒了杯茶:“爸,我想租个罐头厂,自己做罐头。”

  李哲回村前找沈亚楠谈过,中苏贸易谈判很成功,她有把握持续拿到出口苏联的罐头订单,两人仔细讨论了一番,决定租赁一个罐头厂,生产属于自己品牌的罐头。

  他望着棚外连片的塑料薄膜,眼里闪着光,解释道:“京城的朋友能拿到出口苏联的罐头订单,就要酸黄瓜和青刀豆的,这东西国内种的少,咱先占住这个门路。”

  种菜老李倒不怵,可……租厂子?

首节 上一节 170/1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