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后,白云笙的神色又有些不同了:“妈呀!”之前他觉得李哲有故事,现在听到了朱益民的经历,又觉得他的经历也很有戏剧性。
虽说他不可能将这一段经历原原本本地写在剧本里,但只要朱益民同意,还是可以借鉴一二的。
白云笙一边在大棚里干活,一边找人聊天。对于农村生活和大棚的事情,他也越发地了解了,心中的灵感已经蠢蠢欲动。
他从朱益民口中又听到了另外一个有趣的事儿——这蔬菜大棚里居然还有农业大学的老师和学生在干活。可惜那位陈老师暂时回学校了,没有见到本人。
不过那位姓周的大学生还在大棚干活。
他很好奇周青禾一个农业大学的高材生,为什么会来农村种蔬菜?
他问过林小虎得知周青禾在十五号大棚干活。
他进了十五号大棚,见到周青禾正在施肥。她动作十分熟练,外面套着一个灰色的破旧围裙,略黑的脸颊被晒得红扑扑的。她的皮肤不算好,甚至有些粗糙。
最令白云笙惊讶的是,周青禾居然光着脚踩在泥地里。那双沾着泥巴的脚有些大、有些黑,虽然不好看,但踩在地上很稳。
“这真的是农业大学的大学生吗?”这是白云笙脑中浮现的第一个想法。随后,这个质疑被他立刻打翻了——没错,肯定是农业大学的大学生。
在周青禾身上看到了一种气质:既有大学生的朝气,又有农村人的土气。虽然长得不算很漂亮,皮肤也不算很好,但这更符合一个农业大学生的形象。如果长得太漂亮,说话娇滴滴、皮肤白白嫩嫩,又怎么可能在大棚里种菜?
没错,周青禾的形象越来越立体。她的鼻梁很挺,代表着坚毅;鼻尖略显鹰钩,可能会略显固执。
一个京城的女大学生,如果没有坚毅的性格,如果没有固执的一面,又怎么可能离开繁华的京城来到农村种菜?
突然间,他脑中浮现了一个清晰的故事构想。他跑到周青禾身边,用略带兴奋的语气说:“周同学,你想拍电影吗?”
“啊?”周青禾愣了愣。如果眼前这位不是李哲带回来的,她真以为自己遇到了骗子。
她用手指了指自己:“你让我拍电影?”
白云笙点点头:“对呀,我觉得电影中有个角色很适合你!”
周青禾拍了拍手上的灰尘:“白摄影师,让我教您种地还行,演戏我是真不会。我可没学过表演。”
“其实你不用担心,也不用刻意表演,你只要本色出演就可以。我想要的就是一个女大学生回到农村种菜的角色,你的形象特别符合。”
“哈哈哈!”周青禾没心没肺地笑了,“我也能拍电影?我妈要是知道了,做梦都能笑醒!”
“周同学,我说的是认真的。我真觉得你非常适合当这部电影的主角之一。我希望你能认真考虑一下。如果你有什么顾虑或者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来问我。”白云笙的语气非常真诚。
周青禾似乎有些被他说动了,摸着下巴琢磨了一会儿:“我考虑一下吧。”
“那成!等我写好了剧本,一定第一时间让你看。”白云笙握了握拳头,喜笑颜开:只要敲定了一名主要演员,再围绕着她写剧本就容易多了。
听到周青禾要拍电影,林小虎也凑了过来:“白摄影师,您要拍的电影叫什么名字啊?青禾是女主角吗?”
“我要拍的电影叫《大棚爱情故事》,周青禾应该是女主角之一。”白云笙对于这个机灵的小伙印象不错,笑着问道,“你对拍电影感兴趣吗?”
“有兴趣,太有兴趣了!”林小虎心想,这电影叫《大棚爱情故事》,那肯定讲的是爱情啊。如果周青禾是女主角,那肯定要和男主角谈恋爱。
他试探道:“白摄影师,这部电影的男主角是谁呀?”
“还没确定呢。”
“李哥会不会当男主角?”
白云笙笑着摇头:“不会。”
“真的?”林小虎语气中带着欣喜。在他看来,除了李哲外,没人比他更合适了。
“我就算选你当男主角,也不会选李哲。”这是白云笙的实话。
“为什么呀?李哥为什么不能当男主角?”
“不合适呗。”白云笙没有多说。不说的原因是怕伤到林小虎。
李哲之所以不能当男主角,是因为白云笙觉得他的气势太强了。李哲以前或者说种大棚前是什么样,他不清楚。但现在的李哲往那一站,气质谈吐、行为习惯,根本不像是一个农村的农民。
人是会变的,李哲已经不是当年的自己了。在白云笙看来,李哲不是专业演员,也演不出当年的那种心境了。
相反,林小虎这个人,浑身透着机灵劲,但同样带着乡下的土气。从某种角度而言,让他出演一个敢于冒险、敢于吃螃蟹的蔬菜大棚种植户更合适。
林小虎站在那儿嘿嘿傻乐:周青禾是女主角,自己是男主角。这部电影的名字又叫《大棚爱情故事》,那岂不是说自己要在电影里和周青禾谈恋爱?
妈呀,这真真假假不就成了吗?!
第228章 交货(两章合一)
下午,大营村村北响起一阵嗡鸣声。
四辆挖掘机出现在平整的田地里。老李和王荣生站在不远处指挥,李哲、王支书金百万三人站在一旁闲聊。
李哲掏出一盒中华烟,递给王铁头和金百万:“王叔,咱们村还预留了多少机动地?”
“咱村人多地广,按照政策将大部分耕地承包给村民后,村集体还可以留下5%到10%的机动耕地,如果只算耕地,不包括其他用地,大概有五百亩左右。”王铁头接过烟,金百万帮他点上,抽了一口。
“咋的,你小子还想继续租地?”
李哲点点头:“是有这打算。咱们村的地比较分散,不光村北有,村南和村东也有,林小虎家的地就在村东。土地太分散,这一块、那一块,建了大棚也不好管理。我想着大棚还是要建在一起的好。”
李哲也抽了一口烟,继续说:“当然,这个也不是绝对的,就像我哥家的地,紧挨着我家的地,旁边又是朱哥的大棚,他想用自家的地也可以。
再一个,今年咱们公司成立后,十一月份第一批反季节蔬菜上市,就能初步回笼资金,到时肯定还会继续扩建大棚。”
李哲压低声音说:“我有点小私心,想让您帮我盯着点机动地,等咱公司的规模扩大,村集体这些地都能统一租下来,对村里来说也是一笔稳定的进项。”李哲盯上了村集体的机动地,但他现在吃不下,得一步一步来。
王铁头想了想:“你想租村集体的地可以,但价格不能太低,要不然我也没法跟村里人交代。”
“那不能。我要是低价租地那不是让您为难吗?村里人也得戳我脊梁骨。”李哲笑笑。
地是最不值钱的,跟反季节蔬菜的利益相比,租地那点钱根本不算什么。李哲在乎的是租来的地是否能长期稳定地使用。
只要王铁头是村支书,再加上他和陈镇长的关系,以及自家公司在村里的影响力,李哲觉得问题不大。
老李走过来,接住李哲递过来的烟,对着王铁头说:“支书,晚上咱们喝点。”
“成啊。”王铁头笑笑,指着挖掘机的方向:“冻土化开了不?”
老李摇头:“还没有完全化开呢,幸好咱们今天是下午动工,上午日头还晒了半天,要不然还真不好挖。”
王铁头说道:“那咋不再等等,晚上个十天半月,冻土就全化开了,那时候施工就容易了,也能省些工钱。”
李哲接过话茬:“我也想过这事,再晚点确实更容易挖,不过,到时候工厂和建筑队也要施工了,挖掘机可就不好找了。”
还有一点李哲没说,那就是反季节蔬菜是有种植周期的。如果种得太晚,采摘期也会延期。等天气暖和,露天蔬菜大规模成熟,反季节蔬菜也就不值钱了。
李哲问道:“爹,招人的事你还得多盯着。不光要招聘临时干活的,还要招聘一些长期种植大棚的。一下子扩建十亩大棚,咱们的人手肯定不够用。”
老李点点头:“我已经在琢磨了。”在老李看来,雇佣临时工好说,但要雇佣长期在大棚里干活的人,就得仔细挑选了。他还是想从本家亲戚朋友里面找。
王铁头轻咳了一声:“李哥,你看俺家大庆咋样?要是行的话,就让他来大棚帮忙。”
老李应道:“咋不行,大庆这孩子我从小看着长大,人勤快,也懂事,只要他愿意干,就让他来。”
王铁头笑道:“愿意干,这小子上次就说了,想跟着哲子干,对哲子服气的很。”
四台挖掘机分成两组,两台挖掘机合挖一个大棚,还是如之前那般将熟土层挖开放置到地基南侧。
不过,这次的施工图纸和之前有些不同,大棚的最东侧要建一个小屋,既可以居住,也可以当成储藏室。以前的大棚之所以没有盖房,主要是还是考虑成本问题。
现在李哲有钱了,也不用再像以前一样抠抠搜搜,建造的蔬菜大棚也更加完备。
“咔。”旁边响起了一阵快门的声音。
李哲扭头望去,见到白云笙拿着相机站在不远处。
李哲走过去招呼:“魏敏没把相机带走?”
“没有。她留下相机,是想让我拍点有价值的素材。”白云笙指着前面的挖掘机:“这些挖掘机是在建大棚吗?”
“对,是在扩建新的大棚。先把地基挖好,然后再建夯土墙。在夯土墙上搭建架子遮盖棚膜和草帘子。”
“李哥,我听说您最开始建的大棚都是人工挖掘的?”
“对,刚开始建蔬菜大棚连我母亲都不支持。其他人都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根本找不到关系用挖掘机。我建第一个大棚的时候,招了20个人挖掘大棚地基。之后建二号大棚和三号大棚是一起挖掘,直接雇佣了40个人。”
白云笙想了想,说道:“几十号人一起干活,那个场面一定很壮观吧?如果咱们要拍电影,我觉得还是人工挖掘更有看点。”
李哲点点头:“到时候可以拍一场人工挖掘的戏。白摄影师剧本写得怎么样了?有进展吗?”
“有进展。我之前没有灵感,迟迟无法动笔,就是因为对农村和种植蔬菜大棚了解得少。现在我见到了蔬菜大棚,还认识了很多朋友,跟着他们一起干农活,灵感就像喷泉一样,噌噌地往外冒。”
白云笙双手向上举,做出了一个喷泉的姿势,笑着说:“我不光剧本有灵感了,我还敲定了几个有趣的角色。
比如说林小虎,这小伙子特别机灵,对拍电影也感兴趣,我觉得可以给他安排一个角色,另外还可以让他协助电影的拍摄工作。
还有周青禾,一个大学生愿意来乡下种菜,这件事本身就带着戏剧冲突。我觉得这个角色如果写在电影中也会很有意思。”
李哲露出赞同的神色:白云笙找的这两个人确实比较有特点,而且都是年轻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除了这两个人之外,还有李酒缸。我听说他是您的堂哥,他这个角色性格鲜明,有酒万事足,很有争议,也很有看点,可以让电影剧情更丰满。”白云笙说到了兴头上,从兜里掏出一个小型笔记本,一边翻看一边说:
“还有您的舅舅王荣生,他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被迫和妻子女儿分开,那个年代很多人都有类似的遭遇。我觉得也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等等!”李哲打断了对方,他哪里听得出,这小子是要搞煽情,“把我舅舅的事儿拍到电影里不合适吧?毕竟是写那个年代的事儿,会不会犯忌讳、不容易通过审核?”
“没事儿,这两年的电影审核尺度放宽了。只要不过度渲染,问题不大。只要后期的结局符合主流价值观就行。”白云笙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
李哲还是觉得不合适:“这不光是审核的事儿。我舅舅对他曾经的一些事情难以释怀。如果把他的事情拍出来,我担心他会不高兴。”
“李哥,您放心吧。如果真要把这个剧情拍到电影里,我肯定会经过他老人家的同意。让他老人家看过剧本,再开拍。”白云笙语气很诚恳。
说到这儿,李哲也有些纳闷:“白摄影师,我舅舅的事情你是听谁说的?”
“是王叔自己告诉我的。”白云笙解释道,“上午我和林小虎聊天,说起了港剧《陈真》。我说我不光看过《陈真》的电影,还见过陈真本人。林小虎还不信,我就说起了京城电视台去港岛和亚视电视台交流的事儿。”
说到这,白云笙露出几分得意的神色:“那港岛是真好,都是大高楼,到处都是汽车,比咱京城的车还多。老百姓的衣服也漂亮,个个都很时尚……”
见李哲不是很感兴趣,他继续说:“王叔知道我去过港岛,就向我询问港岛的事情,我把港岛见到的事,听到的事都跟他讲了一遍,他听的特别认真。
我见他对港岛特别感兴趣,就问为什么,他就提起了这段经历。我当时听了,心里就有些不得劲……
我答应他,如果有机会再去港岛,会想办法帮他打听家人的下落。”
听到这里,李哲叹息一声,王建军和小姨相认的事儿,一直没有告诉王荣生。原因也很简单,王建军的母亲已经再婚,这对王荣生来说并不是好消息。
哥俩也商量过,都不知道如何开口,也只能等以后有能力去港岛再说了。
白云笙提议:“李哥,我还有一个想法。我觉得您不光可以拍一部宣传电影,还应该再拍一部纪录片。将建造蔬菜大棚、育苗和售卖反季节蔬菜的过程都拍摄下来,以后再看肯定会很有意义。”
李哲觉得这个想法不错:等再过几年或十几年,回头看看这段经历,一定很有意思。
“那你尽快写剧本。等剧本通过审核,我就找一台摄影机,就可以先拍摄纪录片。”
宣传电影是给外人看的,吸引更多的农户种植蔬菜大棚。
而纪录片更具真实感和深度,能向外界展示公司的核心理念和发展历程。对内也能凝聚人心、传承文化,留存得越久,纪录片的价值越大。
白云笙拍着胸脯保证:“您放心,一周之内我肯定搞定。”
其实,白云笙心中有了男主角的人选,只是他这个想法有些大胆,估计没人能想到自己会选这个人当男主角,还得先把故事写出来,看看这个角色是否能立得住。
……
2月27日清晨。
京城,365蔬菜店。
店内隐约传来一阵朗读声:“Welcome! Can I help you?
We have tomatoes, carrots, and broccoli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