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是马蒂端过来的。作为餐厅经理,她已经很少直接给客人服务,主要是顺带给李哲打个招呼。
李哲笑着说道:“马蒂,我正在筹备开一家餐厅,等哪天有时间了,跟你老板一块去我餐厅尝尝,帮我提提意见。”
马蒂拉了把椅子坐下:“李老板,您要开什么餐厅?也是西餐厅吗?”
“我开什么西餐厅!想吃西餐来你们餐厅蹭顿饭就行了,何必自己再开一家。”李哲端起咖啡杯喝了一口,苦!但确实提神。
他最近一段时间晚上总是休息不好,早上没精神,基本上每天上午都会喝杯咖啡。过了中午他就不敢喝了,担心晚上更睡不着。
“我准备开一家以川菜为主的融合菜。你能吃辣的吗?”
“我妈就是山城人!别说吃辣的,辣椒我都能吃!”
李哲乐了:“这么说你没准儿还会成为我们餐厅的大客户?”
“那您得给我张会员卡,不打折我可不去!”
“放心吧,指定给你打折。”马蒂虽是西餐厅的经理,但餐厅的管理理念本质上是一样的。李哲也希望她能以专业的角度给蜀香居提一些建议。
谈话间,沈亚楠也到了:“哟,你们俩说啥呢?聊的还挺乐呵!”
“老板,你们聊吧,我去后厨看看。”马蒂撂下一句话,起身离开。
李哲将自己开了一家川菜馆的事情告诉沈亚楠。
沈亚楠坐在餐桌对面:“老弟,你现在可以呀,属于遍地开花!先是开了蔬菜店,现在又开了餐厅。”
“二姐,我这生意的核心本质上还是反季节蔬菜。
如果没有反季节蔬菜引流,老外直接去友谊商店或下属的服务部了,哪还会跑到我的蔬菜店消费?
这开餐厅也一样,要是没有反季节蔬菜引流,我大概率不会贸然干餐饮。”说白了,李哲就是趁着现在反季节蔬菜的稀缺属性去扩展周边生意。
等这些生意都能稳定盈利,以后反季节蔬菜的稀缺属性消失、利润变低,对他的影响也不大。
随后两人开始对账。
随着蒙娜丽莎餐厅生意变好,他们对蔬菜的需求量也增加了,各种蔬菜的进货量也有所增加,几种蔬菜水果加起来在150斤左右,每天价值将近1000外汇券。
李哲将每天的蔬菜供应量和价格统计了一下,上一周的总费用是6823元外汇券。李哲直接给她抹零,只收了6800外汇券。
李哲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等着卡车送完菜过来接他。真要带着这一大笔钱去大街上溜达,真是老寿星上吊——没事儿找刺激。
沈亚楠接过服务员递来的黑咖啡,加了点奶,用勺子搅了搅:“老弟,我这边有个项目,不知道你感不感兴趣?”
李哲下意识地问:“二姐,什么项目?”
“最近几年,中苏关系从长期紧张的对抗逐步走向正常化,东北那边民间也有了少量的交流。”沈亚楠压低了声音说,
“过年的时候,我和家里的长辈聊天,据他们说,中苏今年的关系可能会向前跨一大步,经贸科技合作会全面恢复,尤其是双边经济贸易会有显著的增长。”
李哲摸了摸下巴,他有自知之明,很清楚这些国家层面的事不是自己能参与的,但只要跟着国家意志走,赚点小钱还是没问题的。
二姐喝了口咖啡继续说:“苏联的轻工业薄弱,急需日用消费品。我托了长辈的关系,可以拿下一部分食品外贸订单。老弟,你有没有兴趣跟我一起干?”
“二姐,哪方面的食品订单?”
“从咱们国家运往苏联路程比较远,普通的食物很难保存那么长时间,最好是罐头一类的食品,比如说肉罐头、蔬菜罐头、水果罐头。这些苏联里边都需要。”
说话间,二姐从随身的背包里取出一份文件,“这上边还有苏联需要的品种。”
李哲接过文件看了看:肉类有午餐肉、红烧牛肉、清蒸猪肉、清蒸牛肉等;蔬菜水果有酸黄瓜罐头、青刀豆罐头、番茄罐头、茄子酱罐头、黄桃罐头、菠萝罐头、橘子罐头、山楂罐头。
李哲追问道:“需要我做点什么?”
“一方面是资金,另一方面是货源。”
“二姐,您需要多少罐头?订单的收购价是多少?”
“100吨左右是可以吃下的。具体的收购价还不知道,还要等双方进一步洽谈。不过,我估计也快出结果了。”
“回款快吗?”这是李哲最关心的问题。
“走程序的话要一个月左右。”
李哲点点头。牟其中用罐头换飞机的事儿,后世的人大部分都听说过,很多人都津津乐道,引以为传奇。
牟其中的经历很难复制,但也间接说明中苏贸易的利润很大,有搞头。以前呢是摸不到门路,现在搭上了二姐这条船,李哲自己手里有点存款,倒是可以试上一试。
李哲心里有了主意,说道:“二姐,您乐意带我赚钱,那我肯定高兴。不过,我对罐头市场的行情也不太了解,这两天我去打听一下国内罐头市场的行情和价格。
您那边再打听一下外贸订单的罐头收购价,等过两天咱们再碰个头,看看有没有搞头?”
“老弟,我就是这个意思。做生意这方面你比我强,你就辛苦辛苦多跑跑。外贸渠道这边交给我,指定不会让人抢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短板,沈亚楠也一样。
她擅长和大院圈子里的人打交道,身边的哥们儿姐们儿一大堆,但让她去做一些具体的事务,反而会没有头绪,也没有那个耐烦心。
而且有时候身份也会是一种阻碍,不方便直接出面。找个擅长做生意又有一定资金的合伙人,恰好可以补上她的短板。
经过这段时间的接触,两个人都有了一定的信任度,这也是彼此合作的基础。
如果双方认识不久,李哲也不会轻易跟对方合作。
李哲先坐卡车去银行存钱,随后返回家中算账。
李哲每日回家都会算账:首先是卖菜的收入,例如蔬菜日产量、损耗、当日的销售额;七天收款后,会核对一次账目。
其次,还有便利店的收入,这个要复杂一些,好在有孙涛帮着他记录,他只要负责核对即可。
李哲有些日子没算总账了,上次算总账是12月27日。当时扣除各项花费,李哲手里的总资金是:人民币48770元,外汇券9140元,保证金3153元。
这一个多月来,李哲的花费也不少:例如,保证金已经还给了当初在他这进黄瓜的人,这笔钱已经没有了;
李哲支付了购买四合院的尾款两万元,拿回了一千元的押金;随后,季鸿宾用一万一千五百元从他这里兑换了五千元外汇券;
365蔬菜店的店铺租金1200元外汇券;每月给崇文门菜市场300元外汇券;
同时,还给员工发放12月份和1月份的工资、奖励、福利;以及,开办蜀香居餐厅投资了6400元钱;还有平常的花费和送礼需要的费用,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不过,与花费相比,李哲这一个多月的盈利更加可观。
李哲这段时间的收入并非一成不变,随着蔬菜日产量的增多和水果蔬菜的增加,李哲每日的收入也是越来越高。另外,他还增加了便利店的收入。
李哲将这些收入林林总总地加起来:其中,365蔬菜店是从1月16日开始试营业,当天的销售额就高达2680外汇券。
其中的销售额虽然高,但反季节蔬菜和进口牛排几乎不赚钱,而这两者加起来差不多达到了销售额的一半,真正赚钱的是另一半商品。
过年期间,反季节蔬菜量增加了不少,很多商品也取消了打折优惠福利,销售额已经将近四千元外汇券,每天的毛利能达到400外汇券左右。
李哲主要的收入还是来自于大棚蔬菜。因为蔬菜种植的时间不同,不同的品种成熟时间也不同,所以蔬菜的收益每隔几天都会有变动。现在,蔬菜大棚的日产量高达七百斤,每日人民币收入超过两千元,外汇券收入更是反超人民币,达到了两千五百元外汇券。
李哲将之前的存款和收入加在一起,扣除了之前的消费,目前手里的存款是:人民币现金11400元,外汇券90039元。
这些钱看着不少,其实李哲还欠了信用社十一万两千元的贷款。不过,这笔贷款属于无息贷款,李哲也不着急还。
手里有足够的资金,就可以琢磨一下罐头出口的生意。
李哲叔叔就在罐头厂工作,他想晚上去拜访叔叔,打听一下罐头的市场行情。
第214章 形势
傍晚。
广渠门内大街14号。
一栋灰扑扑的六层筒子楼下,空地上横七竖八拉着晾衣绳,上面挂着的衣服冻得梆梆硬。
李哲拎着鼓鼓囊囊的网兜走到楼前,就见到楼道里几个半大小子蹲在地上拍洋画。
“啪!”李辉京用冻得通红的胖手拍着印有孙悟空的硬纸片,直接将纸片掀翻过去。
“赢喽!”他一把抓起印有孙悟空的纸片,兴奋地跳起来。
兴奋之余,他瞥见了旁边的李哲,欣喜道:“二哥!”
小胖子将画片往兜里一揣,直接跑向李哲,不小心踩到门口的冰溜子滑个趔趄。
李哲赶忙扶住他:“慢点。”
“二哥,你今儿个咋来了?”
“我找二叔有点事。”李哲将一个网兜递给小胖子,“提着。”
“好嘞。”小胖子接过网兜感觉沉甸甸的,对着一旁的小伙伴喊道:“大头,咱明儿个再战!”
随后,他领着李哲往二楼走,吸溜着鼻子:“哥,你都买啥了?这么沉?”
“驴打滚、麦乳精、大白兔、酱牛肉,都是你爱吃的。”
“嘿,谢谢哥,你最好了!”小胖子咽了咽口水。他和李哲、李娜兄妹一样,都是个馋嘴的。
李家这一辈也就李卫东不怎么贪嘴。
两人上二楼,楼道里飘着一股炖白菜的味道。
李哲问道:“家里都有谁?”
“就我姥姥。”小胖子在前面领路,回头道,“我姥昨天还提起你了。”
李哲笑着问:“哦,说我啥了?”
小胖子眼珠子一转:“说你有本事呗。给我二姐买了一瓶香水都花了100多外汇券。比别人一个月的工资都多。二哥,是真的吗?”
李哲没有正面回答:“你这耳朵倒是挺好使。寒假作业写完了吗?”
小胖子翻了个白眼:“不告诉你!”
小胖子扭着胖屁股,往前颠了两步去开门了。
门开了。小胖子冲着里面吆喝:“姥姥,我二哥来了!”
陈家老太太正戴着老花镜缝衣服,听到小胖子的喊声,将衣服放进篮筐里,扭头望向门口。见到小胖子和李哲一人提着一个网兜进了屋。
李哲笑着打招呼:“姥姥,新年好!”
“哟,李哲来了。”老太太站起身招呼道。
李哲将网兜放到桌上:“上次听婷婷说您喜欢吃豌豆黄、牛舌饼,还有水晶肘子,我都给您带了一些。还给您买了一包菊花茶。冬天天儿干燥容易上火,喝点菊花茶可以明目润燥。”
“好好,谢谢你还惦记着我这个老太婆。快坐快坐,我去给你倒杯茶。”
李哲陪着这一老一小聊了会儿天儿,吃了会儿零食。
六点多,陈淑萍和李振国都下班了。见面寒暄了一番后,夫妻俩去外面的厨房做饭。
李哲将带来的酱牛肉、水晶肘子、熏鸡、豆腐卷和青菜交给他们,这些凉菜直接切了就能吃了,也省得他们再折腾。
很快,李振国夫妻俩就把晚餐做好了:切了一盘酱牛肉,一盘水晶肘子,一盘熏鸡,一盘豆腐卷,一盘拍黄瓜,还炒了个西红柿鸡蛋、青椒丝腊肉,还有一个水汆丸子汤。
“二叔、二婶,别做了,够吃了,赶紧坐下来一块吃吧。”李哲招呼两人入座。
李振国从卧室里拿出一瓶二锅头:“嘿,这么好的菜,咱叔侄俩再喝点儿。”
李哲接过酒瓶,先给叔叔倒了一杯:“叔,我今儿过来是想给您打听点事儿。”
“给我打听事儿?啥事儿啊?”李振国端起酒杯,“咱先碰一杯。”
两人碰杯喝了一口。李哲又端起酒瓶给二叔满上:“我有一个朋友拿到了一批外贸订单,做的是罐头出口。他想跟我搭伙做生意,我对于罐头市场的行情不是很了解。
您不是在罐头厂上班吗?我就想跟您打听打听行情,看看这生意能不能做。”
李振国吃了一口酱牛肉:“你那是什么朋友啊?靠得住吗?我听说这年头的骗子可不少,你可得当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