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写了一句“洪城市最油的记者”。
油腻这个词现在还不流行,陈咏荔也看不懂,但她就觉得蛮有趣的。
后来一页页的翻过,吃水煮被辣到的照片,在宾馆看电视的照片,高中毕业照等等,每一张照片李扬都写了一句话。
“2008年的重大发现,陈咏荔同学竟出生于11月15日。”
“差点被辣哭的女孩。”
“敢在油锅里捞真相的年轻记者。”
“这些照片换你明年的生日还和我一起过,可以吗?”
看着看着,陈咏荔就笑了。
第127章 寒潮降临
分店生意出乎意料的好。
周末这两天几乎都摸到了6000营业额的门槛。
除了李扬外,大家都对这个成绩感到非常的吃惊,同时还有那么一丝丝的意外。
尤其是李建军和黄毛他们。
按照他们之前的那种观念,一家店从开张到火爆,肯定得经历前期的口口相传,然后靠着实惠和口味吸引更多顾客,慢慢的就火了。
洪城的很多老店也是这样的,开的时间非常久,吸引了很多忠实的老顾客,名气渐渐的就起来了。
总之一句话,那就是得熬。
哪怕东西好吃,但毕竟是新店,肯定得有时间去发酵。
但李扬开业前做了一系列的宣传,几乎一次性就把知名度给打开了,导致许多店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有的效果,李记明厨的分店一开业就有。
然后实惠和口味这两样李记本身就没得说……
照这样下去,那还不得发财呀?
两家店的生意非常稳定,尤其是分店这边,营业额经常会创下新高,果然核心区的人消费能力就是强。
外卖点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甚至有很多配送区域外的顾客下单,本来他们所在的地方是不配送的,因为如果增加一定的范围,那么配送员的工作量就会增加很多倍。
现在并不比得后来,配送员只是李记明厨的员工,目前想让洪城市所有区域都能进行配送,还无法实现。
主要是人手不够。
如果无脑的增加配送员也不现实,李扬做这么多也是为了赚钱,总不可能为了照顾极少数的顾客,请一批人专门等着送远处的外卖。
当然如果所有的商户都能入驻网站,那就另当别论。
但目前来说,这一点挺难办到的,还是得先和李记明厨捆绑,一步步扩大。
但有些顾客可能也是馋李记这一口,听到网站的工作人员说超出了配送范围,某些顾客很大气的说道:“你送就是了,我们可以加钱。”
加钱啊!
那就没事了。
能加钱,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前世本来每一笔订单都要配送费,只不过现在李扬把配送距离固定了,以李记明厨为中心,路程不算远,订单也不多,这笔配送费实际上是出在商家身上。
好在这种加钱的顾客不多,李扬打算额外增加一个加钱配送的业务,用来满足一部分土豪顾客的需求。
当然这钱得给配送员。
……
11月中旬的一天,一股冷空气骤然降临,还伴随着一场秋雨,让本就有些寒意的洪城,更显得萧瑟。
整个城市淫雨霏霏,还时不时刮起一阵大风,路上的行人无不缩着脑袋,紧了紧身上的衣服。
洪城的天气就是这样,冷热都非常明显,昨天和今天相比,简直就像是两个季节。
这种天气自然影响到了美食街的这些商户,虽然很多小贩还是坚持摆摊,但街上没什么逛街的年轻人。
小贩明显感到营业额减少了很多,将手伸进衣袖里面,三三俩俩的聚集在一起聊天。
“洪城的这天气真是见鬼,昨天中午还穿个短袖,今天连棉袄都穿出来了。”
“冷一点倒是没什么,主要是年轻人不愿意出来逛街,我们没生意做。”
“是哦,这年头赚点钱可不容易。”
“……”
类似于这样的谈话,几乎出现在整条美食街的各个店铺和角落,虽然都嚷嚷着生活不易,但面对现状,他们也无法改变什么,因为这是大势所趋。
几家生意很好的店也受到了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六朝门和八宝碗,一个主要卖鸭血粉丝,另一个主营竹筒饭。
寒潮的降临,让他们的顾客直接少了近一半,这些店每天的房租,水电加员工工资,至少是好几千块钱的开支。冬天来临,要是每天都这样的收入,那可不行。
能够把一家店开的长久的,多多少少有两把刷子,有人不断推出新品,揣摩顾客的喜好。
也有人时不时的会推出活动,希望以打折和低价这些实际性的优惠,吸引顾客到店。
六朝门每天能够卖三到四千块钱,碰到周末人流量大,卖个5000块也是有的。
但是随着寒潮来临,降温后第一天只卖了2000出头,这可把老板给愁坏了。
虽然每一年都是差不多的情况,冬天的生意相对来说就是要差一些,本来熬一熬就过去了。
可如今却不一样,六朝门来了一个强劲的对手,那就是李记名厨。
开业的时候,六朝门老板特意去李记尝了一下味道,他当时就知道完了,对方不说是冲着自己来的,但最起码也和自己有着直面的竞争关系。
两家都是卖粉的,不同的是李记明厨卖的拌粉是那种较粗的米粉。
六朝门卖的是那种很细的粉丝。
李记刚开业的那天,六朝门的营业额明显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之后几天也都是这样的状况。
可以这么说,李记明厨分店的开业,六朝门的损失是最大的。
两人主营的业务相似不说,况且两家店铺离的还特别近,几乎不到50米。
本来就多了个竞争对手,如今寒潮来临,营业额再次下降,六朝门老板几乎坐不住了。
有时他也会仔细的分析对手,李记明厨的那种模式不说无法复制,但要做到那个程度还不容易。
主要是李记口味独特,六朝门老板调查考研市场这么多年,像李记的这个味道真的很少见。
而且老板也会整活,谁开一家米粉店会花钱上电视啊?
报纸还连续报道了三天……
六朝门不能再坐以待毙,降温第三天,他特意推出活动,到店顾客消费满十元,免费送红豆汤一份。
类似于这样的举措,其实六朝门并不是第一次做,不过之前没什么竞争对手,给出的是红豆汤打8折。
现在差不多算是免费送,可想而知,他就是冲着李记明厨来的。
试想一下,外面下着绵绵细雨,还时不时的刮着风,就像刀割一样,进店之后,点上一份热腾腾的鸭血粉丝,老板还送你一份又热又甜的红豆汤,吃进胃里暖暖的,那是多么的舒服惬意?
第128章 同行的应对措施
八宝碗的老板面对了同样的困境。
李记明厨不仅卖米粉,他还卖盖浇饭。
所以这么一来,李记和八宝碗也就形成了竞争关系。
八宝碗的老板倒没有考虑那么多,其实他的店铺经历过数次的转型。
从卖甜品开始,后来还尝试卖过一段时间的担担面面,最后才卖的竹筒饭。
不过也算是被他找到了合适的项目,如今生意非常稳定,看来老板也是个爱折腾的人,抗压能力也不错。
他给出的方案简单粗暴,每天都会拿出几个特价菜,打个比方,比如豆豉排骨正常价格卖18一份,经过特价处理之后,一份只卖12块,也算是实打实的让顾客感到了优惠。
除了六朝门和八宝碗,整个小吃街或多或少都有了相应的举动,倒不是说他们也受到了李记的影响,主要是大环境不好,别人都跟着改变,他们不变很容易出局。
不过这些小店没有像六朝门和八宝碗那样又是送东西又是特价活动,毕竟他们店小实力不强,而另外两家是可以用资金硬扛的。
总之在冷空气的影响下,哪怕是中山路核心区域的美食街,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当然这个是和正常时候相比,就是生意再怎么不好,也比其他区域的人多得多。
桃花小区生意下降就挺明显的。
哪怕是李记明厨这种生意跑火的店,营业额也肉眼可见的下降了。
本来李记推出浇头拌粉,一天能卖个两千八九百块钱,有时还能超过3000,但天气一冷,营业额就变成了两千左右,每天足足少了八九百块钱。
每天的账目统计是李建军和罗美珍一起负责的,眼见连续几天营业额下降,到店的顾客也少了很多,李建军开始念叨起来。
“天气冷了,生意不好做了。我本来还以为这个月店里的营业额能破10万,看这个样子是没什么机会了。”
“这不是我们的问题,我们卖了这么多年早点,早就应该意识到这点,天气冷的话,大家可不愿出门。”罗美珍一盘算营业额,然后和前几天对比是少了很多。
“这鬼天气也真是的,热又热的死,冷又冷的要命,前几天我还只穿一件。现在都穿毛衣了。”
罗美珍白了他一眼:“你现在可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且我们店里事情也多,你可别作习子,到时候冷感冒了还得照顾你。”
李建军不再说话,喝了口枸杞泡的茶。
越到冬天生意越难做,他们两个是知道的。
桃花小区还好,属于他们一家独大,味至尊虽然就在对面,但现在的影响微乎其微。
去味至尊大多数都是吃鸭腿饭这些东西的,撼动不了李记明厨在桃花小区米粉霸主的地位。
而且营业额下降是大家都面临的结果,不单单是李记明厨这样。
但分店那边情况就有些糟糕,营业额直接降到了平时的三分之二,每天只有三千三四百块钱。
好在外卖给力,活动结束后营业额能突破两千,并且还在持续上升。
虽然天气冷了,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出门逛街,但牛马还是牛马,不可能不上班。
这么一来,外卖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可以免费送货上门那还不是美滋滋。
而且送茶叶蛋的活动还在继续,所以店里的业务虽然受到影响,但李扬却在外卖这边补了回来。
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业务主体,但李扬的总收入还是没亏的。
李扬正在分店坐镇,大概忙到了上午10点钟,黄毛凑了过来,和他闲聊起来:“扬哥,你那天说准备在店里推出新品,有眉目了不?”
其实李扬推出新品的想法早就有了,不过有些东西是这样的,必须要在合适的时间推出来才有效果。
比如夏天吃西瓜才爽,谁会傻了吧唧的会冬天去吃西瓜?
李扬心里有很多想法,但不可能一次性全部拿出来,说实话那样就分不清主次,效果也不明显了。
“有啊,最多一两天天就可以推出来了。我海报都定制了,明天就能贴出来。”李扬吃了一份米粉,然后又喝了一份腰子汤。
现在谈恋爱了,得好好补补。
“扬哥,我们店里的生意比前几天差了好多,搞得做事都没劲。”黄毛唉声叹气,因为他明显能够察觉到来店里的客人少了很多。
但外卖倒是一直挺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