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第358节

第450章 远望号下水

  鲁锦回到建康后,整个中枢都开始为今年这场大战忙碌起来,李善长正在组织调配粮草,吏部在选调官员准备到新打下来的地盘上任。

  许多去年东征战役才刚任职一年的知县,选拔政绩优异者派去新附之地做知府和府同知,原来浙东的知府调到新地盘当行省参政。

  浙东的知县有一部分也要平调到新地盘做知县,调离后的职位空缺由各地工作优异的主簿和县丞提拔升任补缺,今年秋季科举选拔出来的新官员,则是充到原有地盘当新的县丞和主簿。

  如同细胞裂变一样,新老交替,一茬赶着一茬升迁,鲁锦现在倒是不缺官员用,但他对这些官员其实并不满意,这都还属于传统文官,想培养新式的政务官,也得等教育体系全面铺开,但这需要时间,这就没办法了,改革也得一步一步的来。

  另外王府对行政区划也进行了一轮调整,新设江西行省、河南行省、山东行省,这三个一级行政区,还有之前的暂设淮南行省,随着徽州路被打下来,现在也跟安庆、庐州正式合并到一起,改名为安徽行省,省会仍设在庐州合肥。

  庐州作为鲁锦的龙兴之地,本身有个庐州铁厂,周边还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庐江的黄铁矿,定远的盐矿,濠州的石英矿,这些或是正在开采,或是被鲁锦盯上。

  而且庐州本身离着建康又近,方便朝廷控制,鲁锦已经在自己的计划里给安徽规划了钢铁、采矿、化工、机械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项目,合肥的发展也必然要远超另一个时空,成为新朝,乃至整个世界最先工业化的地区之一。

  当然主要还是因为安徽矿产资源丰富,别的地方想搞,但是没有矿也搞不成啊。

  还有去年打下来的江苏和浙江部分区域,之前为了推行阶梯税,一直没有单独设省,都是帅府直辖,现在也单独设省了,浙江行省,省会杭州,杭州知府包衡升任浙江右布政使,左布政使暂时空缺。

  包衡作为投奔鲁锦的第一个文官,之后又长期担任文院财户司掌司的职位,相当于户部尚书,然后又被外放做杭州知府,现在升到右布政使也是合情合理,等将来再调到其他省份做一任左布政使,就能直接调回中枢了。

  新设江苏行省,省会被放在了扬州,正好处在江苏的中间位置,又是大运河上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起码比徐州和苏州要强,这俩一个最北边,一个最南边,相对于江苏省内而言都太偏了。

  反正江苏十三太保本身对行省就没啥归属感,所以省会放在哪里也无所谓了

  至于以徐州为中心,搞一个江淮行省这种方案,没什么必要,因为现代行政区划本身就有防止地方割据,故意分化地方势力的原因,把各省的地理要害,容易形成关隘的地方,都划给了隔壁省。

  你省内不和?那不是更好,为什么要以徐州为中心搞一个中原文化圈?

  而且就算搞出了江淮行省,你以为徐州就能老实了吗?它肯定还要跟北边的山东抢地盘,江苏、安徽、河南、山东,这四省交界处什么时候老实过,打起来都得中枢出面调停.

  最后就是建康所在的‘顺天府’,被划为直隶府,归中枢直辖,这下安徽和江苏也不用抢南京了,谁都不给!

  同时顺天府的面积也比元朝的集庆路扩大了一些,把长江北岸的六合、真州(仪征)也划了进来,另外新成立一个江浦县,也就是浦口,津浦铁路的南端终点,都划给了顺天府。

  另外江苏行省的右布政使,由原淮南行省右布政使秦理调任,左布政使暂时空缺,这个当初带着巢县举城投靠鲁锦的元朝小吏,现在也自己主政一省了。

  军事方面,鲁锦回来之后,枢密院的三大参谋各自负责一个方向的战事,夏煜盯着中原,詹鼎盯着江西湖北,新来的甯安庆盯着山东,三人每天接收前线战报,将最新的战报汇总后向鲁锦汇报各条战线的战役进程,包毓总抓各方情报,冯国用统筹全军,鲁锦居中调兵遣将。

  八月十五,南线和中原的战役还在准备阶段,北面山东战役的参战各部队就开始动了。

  杨璟的第一集团军抵达太仓的刘家港后,就开始乘坐海军的船只,分批前往海宁州(连云港)集结,以此缩短从后方到前线的突击出发距离,省得打成添油战术,要确保第一批登陆的人员足够多,这样才能迅速打开局面。

  与此同时的同一天,经过数日的隐蔽行军后,朱亮祖也带着第五方面军的两个军,趁着八月十五中秋节,元军正在过节,守备松懈的时机,向着山东的临沂和滕州发起了突袭,为后续三路大军同时进军扫除障碍,算是战役的先期准备。

  等朱亮祖趁着中秋节傍晚突然出现在滕州城下时,城里的元军才刚慌慌张张的登上城头,结果被冯胜的36军一轮猛攻就直接拿下了。

  廖永忠和胡海、毛贵的第六集团军,暂时还等在砀山和沛县,等候后方的兵甲补充。

  由于年初的那次大扩军扩编的人数太多,虽然全军总兵力规模是上去了,但披甲率也跟着严重下滑,许多新兵部队暂时都还没有甲胄。

  营造司的许济川从正月就开始建设当涂铁厂和徐州铁厂,经过了小半年的建设和培训,到四月才开始正式全力投产,三个铁厂加起来,制式甲胄的月产量虽然能达到一个军27000件甲胄的规模,但放到全军那么大的基数里还是不够用。

  至五月初,一共生产出四万多件甲胄,全给了常遇春的五方面军,使五方面军的披甲率达到半数以上,以此让他发动皖南战役。

  之后五月份的产量给了廖永安一方面军,六月份的产量给了中原方向的四方面军,七月份的产量也平均分给了他们俩,最后八月份的产量计划分给朱亮祖的二方面军。

  这样他们在九月战前,四个新扩编的方面军,各自至少都能补充三到四万件甲胄,把全军的平均披甲率提升到45%以上,以此提高圣武军的战斗力。

  八月二十日,随着山东前线的战报传来,滕州、临沂、费县,相继被朱亮祖攻克,南线的参战各部队也集结的差不多了的时候,负责监造海船的汪大渊也给鲁锦送来一个好消息。

  “殿下,远望号要下水了,殿下要去主持下水仪式吗?”

  鲁锦闻言顿时惊讶道,“这么快?已经建造好了吗?”

  汪大渊当即答道,“船体、涂装和桅杆都已经装好了,就差一些帆索和船锚,还有内部桌椅炉灶等物没有安装,武器也没有安装,其他都已经完备,船壳外面的油漆也已经晾了一个月,早就干透了,现在下水是没问题的,帆具和索具也可以等下水之后再安装。”

  鲁锦有些恍惚,他这阵子都在忙着各种事情,差点忘了这条船,但其实远望号的建造时间已经快一年了,如果从准备木料开始算,那还要更早,早在鲁锦刚打下庐州和六安时,就一直在采伐大别山里的木材。

  木料是早就准备好的,船坞是去年年底修建的,只不过正式开工建造是在今年年初,他本来预计要到九月底十月初才能建好,但现在这个进度其实也差不多,船体和涂装都搞好了,就差最后的舾装了,估计舾装也要搞一个多月。

  不过这建造速度嘛,只能说一般,十九世纪美国西海岸的造船厂,使用蒸汽锯处理木料,一二百工人只需一个月就能下水一艘风帆商船,而鲁锦这条远望号,可是动用了七千多人干了近一年.

  有当初他从康茂才那里俘获的两千造船工匠们,还有方国珍送来的两千工匠,以及纯干苦力活的战俘和刑徒,还有从四处搜集的铁匠,加起来七千多人,纯手工打造,就算这艘战舰比普通商船要大一些,要复杂一些,但效率其实还是挺慢的。

  鲁锦闻言想了想才问道,“周围那些脚手架和船坞的进水管道也疏通了吗?”

  “管道疏通了,闸门也检查过,脚手架也撤去了,就剩两面的支撑杆还在,这几日随时都可以下水。”汪大渊立刻答道。

  “那就明天正式下水吧,我会带人过去,先生先准备一下。”

  “是,臣这就去安排。”

  于是第二天,鲁锦就带着孟智方、陶广义这两个学生,还有五个新来的‘大儒’,一起去了龙江造船厂。

  之前开制度改革会议的时候,鲁锦说要编课本教材,让中枢的官员可以举荐自己认识的有才学之人,于是他们就真举荐了一批。

  这里面有徽州人朱升,就是原历史给老朱献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那九字真言的人;

  还有台州人陶凯,元朝封的教喻出身,受詹鼎举荐而来;

  金华人宋濂,这个就不必多说了,元末明初的大名人,朱标的老师,受陶安举荐而来;

  婺源人詹同,元朝举人,皖南战役之后,受胡大海举荐而来;

  苏州人罗本,字贯中,施耐庵的学生,受他老师举荐而来不,确切的说不是施耐庵主动举荐的他,而是罗贯中自己想来,又怕考不过鲁锦的科举,于是主动写信给他老师,让他老师向鲁锦举荐自己。

  这小子现在才23岁,比鲁锦还小两岁,很难想象这就是未来写出《三国演义》这部历史演绎小说巨作的作家。

  一行人刚来到船厂,就被眼前这艘巨舰深深的震撼住了,外表被刷成红白两色的庞大船体,长度足有72米,约合22丈,宽12米,将近四丈,吃水6.4米,标准排水量3900吨左右,站在船坞边上仰望船舷,就像在望三层楼一样。

  桅杆更是夸张,最中间的两根主桅杆足有54米高,这可是十八层楼的高度,站在底下仰望桅杆顶部,感觉就像是要捅到了天一样。

  “好大的船,好高的桅杆!”第一次见到这船的罗贯中就忍不住发出一声惊呼,引的朱升和陶凯也仰头向桅杆顶部望去,结果这两人年龄大了,仰着脖子往上瞅,好悬没站稳,差点摔倒在地上,被旁边的罗本连忙扶住。

  “二位先生小心。”

  “多谢。”等两人站稳了身子,朱升这才感慨道,“老夫此生还从未见过如此高大的船只,殿下造的这是水师战舰?”

  “算是吧,不过现在并不准备用它作战,这么庞大的船体,在江河里转弯调头都困难,它真正的去处应该是广袤的汪洋大海,相比于作战,它还有更重要的任务,今后全天下的百姓能不能填饱肚子,能不能让‘岁大饥,人相食’这几个字从史书中绝迹,就要靠眼前这条船了。”

  鲁锦也仰望着面前的高大船体感慨道。

  不知内情的几人顿时听的一头雾水,面面相觑起来,不明白鲁锦说的这是什么意思。

  鲁锦带着众人绕船一周,检查舰体外观,整体的外层面漆刷的还是很不错的,水线以下刷的是红色油漆,水线以上则是白色,很有现代船只的感觉,于是便对汪大渊问道。

  “焕章先生,这漆面涂料可是按我说的配方调制的吗?”

  “不错,全是按殿下给的配方制作的,水线以下所用油漆,是用铅丹、铁锈、白垩,水飞研磨成粉,再混以熟桐油和胡麻油勾兑调制而成,内里的木头上先刷一层煤焦油防水防虫防腐,再刷红色面漆。

  “水线以上则是用铅白与白垩、熟桐油和胡麻油调制而成,工匠按殿下说的配方,加入铅白之后,这油漆干燥的速度果然比以前更快了。”汪大渊当即介绍道。

  鲁锦满意的点点头,木制帆船最怕海里的船蛆啃食木板,容易造成漏水,还会有许多海洋生物附着在船壳上,如藤壶、船鞘等物,一旦船体被大量附着,就会导致船体变重,木板被啃食,关键带着这么一大坨累赘,船的航速也变慢了。

  于是海军大国的英国就搞出了在船底包铜板的技术,用钉子把薄铜板钉在船壳上,但这种技术造价太贵,鲁锦没舍得用,干脆把后世常用的含铅毒漆弄了出来。

  红色船底防污漆的主料是四氧化三铅,此物有毒,可以利用其毒性减少生物附着,这东西中国古代就有,叫做铅丹,属于外用中药的一种,用来治疗一些疮类皮肤病,宋朝就已经能大规模炼制,批量生产也不是什么问题。

  水线之上用的铅白,学名叫碱式碳酸铅,其实在古代这玩意叫做铅华,洗尽铅华那个铅华,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女人的化妆品,但是放在油漆里不仅能调色,还能当作速干剂使用,能提升油漆的附着力和干燥的速度

  按理说,油漆应该是铁甲舰时期,为了解决钢铁船体在海水里生锈的问题才诞生的,但鲁锦舍不得包铜板,防污漆的主料在中国古代又是现成就有的,于是就被他提前弄出来用了。

  等绕船一周参观了外观,鲁锦又带着众人到船里面转了一圈,这艘远望号上下一共四层半,水线以下有两层,使用了水密隔舱技术,一共分为十个舱段,无法互相串联,只能从上面的火炮甲板才能下到对应的舱段,主要用来盛放食物,淡水,弹药和货物,不同的舱段正好用来装不同的东西。

  上面两层主要的火炮通长甲板,现在什么都没装,一眼就能望到头,只有中间有几排柱子,显得很是空旷。

  最后众人又来到顶层的1/4甲板,站在船艏俯瞰长江江面,望着江面上那些二三十米长的江船,众人这才感觉到那些船只的渺小。

  鲁锦这时才对众人问道,“诸位先生觉得这艘船如何?”

  朱升想了想才说道,“巧夺天工,神乎奇技,若非亲眼见到,在下决不相信世上能造出如此庞大,又如此精良的船只.”

  只是话没说完,朱升便面露忧色,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不用他张嘴,鲁锦只看他那副模样,就知道这帮忧国忧民的大儒又要对他劝谏了.——

  ps:

第451章 鼎革之世

  见到朱升的反应,鲁锦并没有立刻接话,他已经对人解释很多遍造这艘船的原因了,不想再继续解释,于是就再次看向了其他人。

  陶凯见鲁锦看向自己,当即也说道,“很大,而且船型非常奇特,在下台州人,也生在海边,见过的海船不计其数,却从未见过有二十余丈长的船只,而且也没有这种通长的船舱,里面都是像底层的水密舱那般分成多段,这种船只在下也是第一次见。”

  詹同也说道,“还有这船的船艏,如此尖锐,像是一把出鞘的刀,是为了能劈开波浪吗?”

  “不错,先生形容的很对,这种刀锋一样的船艏就是劈波斩浪用的,如此才能提高航速。”

  鲁锦又指了指头顶高大的桅杆,“再加上这四面巨帆,别看如此庞大的船体,但它满帆时跑起来,却要比你们见过的所有船只都要快,能做到真正的日行上千里。”

  宋濂却有些皱眉不解道,“殿下如此费心打造这艘巨舰,刚才又说要出海,天下百姓能否饱食皆系于此船,不知这又是何意?”

  终于还是有人问出来了

  “哈哈哈哈.”鲁锦闻言顿时大笑道,“先生不会以为我要效仿秦始皇出海寻仙,妄求长生吧?

  “这当然是不会的,几位先生大可宽心,我若是那妄求长生的昏庸之主,你们也不会被推荐来我王府,然否?”

  众人闻言这才松了口气点点头,“然也,那殿下造这艘船是?”

  鲁锦只能又说道,“虽不是如始皇帝那般求长生,但确实也是要出海寻些东西,只是并非神仙,而是粮食。”

  “粮食?”众人顿时疑惑起来。

  鲁锦又对汪大渊问道,“焕章先生,这船上可有地球仪?”

  “有的,就在船艉的指挥室中。”

  “前面带路。”

  于是众人又来到舰艉的指挥室中,来到那架直径半米的地球仪前,鲁锦直接甩出一本《寰球方物图志》,这还是他让范秋蝉帮他画出来的,然后拿给汪大渊,让他去给众人解释。

  鲁锦懒得自己再说一遍,他只需让众人知道,他们的这位主公不是疯子就行了。

  留下汪大渊和孟智方给众人解释地理知识,然后他就带着陶广义,对船上的各种设施和海战火炮战法讲解了起来,毕竟今后船上的舰炮还要他来设计建造。

  之前有人说,这条船看起来很像现代轮船,其实这么说也不算错,因为这艘船的船型本来就是现代轮船的前身。

  现代意义的动力轮船源于西方,而如果要对西方海船的技术发展强行划代的话,那么现在元末这个时候欧洲还在用柯克船。

  这是一种木板搭接式的木帆船,单桅横帆,主要在北欧的波罗的海附近贸易,船壳木板像瓦片一样一片压一片,跟日本此时的安宅船差不多,并不是后来那种木板平接,再用焦油麻绳填缝密封防水的船只,欧洲现在还不会这项技术。

  就这种工艺的破船直接撞都能把它撞散架。

  元末这个时间段,地中海贸易甚至还都是以桨帆船为主。

  可以这么说,在明朝前期,郑和的时代之前,欧洲帆船的技术是大幅度落后于中国的,连宋朝的技术都不如,欧洲现在甚至不知道有船舵这个东西,连怎么让船只转向都搞不明白,只会用帆具转向。

  然后第二代是卡拉克帆船,这是以柯克船为蓝本的改进型,是欧洲搞大航海的前期主力船型。

  第三代就是比较广为人知的盖伦船,以及盖伦船的衍生品了,可以看作十六到十七世纪的主流战舰时代,这个时期的西方战舰大多都是在盖伦船的基础上改的,特点是船头比较圆,短,后面有高大奢华的艉楼,屁股高高翘起。

  这个时期的战列舰还是传统的一到六级战列舰的划分方式。

  到了第四代的时候,战舰的分级方式已经不再那么明确,也不分几级舰了,改成直接按火炮数量划分,比如一百炮以上,九十到一百炮,七十到八十多炮,70炮以下,50炮以下等等。

  这个时期因为已经大航海了几百年,大型木材资源被消耗的差不多了,各国海军开始追求性价比,在战力和造价之间找平衡,代表作就是拿破仑时期法国搞出来的74炮战列舰,一经问世就被各国海军争相仿制。

  之后各国海军的主力舰艇,就全都变成了这种74炮战列舰,三级舰的身板,二级舰的火力,甚至能和一些海军不太强的主力一级舰拼一拼,堪称找到了火力和适航性以及造价的三角舒适区,主打一个性价比。

  而等到第五代的时候,也就是十八世纪中后期,到十九世纪中前期,蒸汽船诞生的前夜,帆船时代落幕的尾声,又演化出一种称作快船的船型,它没有飞剪船那么极端的追求速度,当然航速也并不慢,满帆顺风顺水能达到16到18节左右,又在航速、适航性、和坚固性之间找到了平衡,让它可以充当战舰。

  飞剪船虽然快,条件合适的极端航速下甚至能达到21节,比初期的蒸汽船还要快的多,但飞剪船只是商船,不适合当作军舰,因此没被鲁锦放在风帆军舰的划代之内。

首节 上一节 358/3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